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遗传学异常检测中的信号模式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江梅 张长林 +3 位作者 辛艳红 刘淑媛 李欣 万腊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75-380,共6页
目的:研究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dual-color-dual-fusion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DCDF-FISH)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遗传学异常检测中的常见信号模式,并探讨其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断的68例... 目的:研究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dual-color-dual-fusion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DCDF-FISH)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遗传学异常检测中的常见信号模式,并探讨其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断的68例ALL病人临床资料,采用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流式细胞技术、常规G显带技术以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骨髓标本,并分析其结果的相关性,通过DCDF-FISH技术动态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结果:在68例患者中DCDF-FISH检测见有16种信号模式,其中变异性信号模式14种(1R2G、2R3G、2R4G及3R3G为无BCR/ABL融合基因的异常信号模式;1R1G1F、1R1G3F、1R1G4F、1R2G1F、1R2G2F、1R2G3F、1Rn G2F(n≥3)、2R2G1F、1G4F、1R4F这些信号模式的细胞内都存在着BCR/ABL融合基因),Ph^+共17例,所有检出Ph^+的病例均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或伴髓系表达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My^+-B-ALL),其中常规显带技术检测出Ph染色体12例,阳性率为18%(12/68),DCDF-FISH及RT-PCR检测结果一致,阳性检出率为25%(17/68)。通过DCDF-FISH技术动态观察患者化疗前后荧光模式变化显示:经过化疗药物的选择作用,其信号模式在数量上和形式上发生变化,共同特征是都存在Ph染色体。结论:DCDF-FISH法检测ALL病人的BCR/ABL融合基因敏感、可靠,分析DCDF-FISH信号模式及其动态变化对ALL病人的治疗反应性、耐药情况、疗效判定及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 遗传学异常 BCR/ABL融合基因 费城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期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监测慢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cr/abl融合基因 被引量:6
2
作者 钱思轩 李建勇 +6 位作者 张闰 洪鸣 仇海荣 李丽 徐卫 盛瑞兰 吴汉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577-581,共5页
本研究探讨bcr/abl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DD-FISH)的敏感性及临床应用价值。对19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微小残留病灶(MRD)用DD-FISH进行监测,同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CC)、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 本研究探讨bcr/abl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DD-FISH)的敏感性及临床应用价值。对19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微小残留病灶(MRD)用DD-FISH进行监测,同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CC)、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相比较。样本取自骨髓,少数来源于骨髓片或外周血。结果表明:14例CML患者在Allo-HSCT后CC显示持续正常供者核型,RT-PCR转为阴性,移植2月后均为完全供者嵌合(DC),DD-FISH检测结果持续为阴性,平均随访11.25月,MRD无增加。1例CC及RT-PCR阴性,而性染色体FISH为混合嵌合,DD-FISH阳性,监测无MRD增加,临床未治疗,疾病稳定。3例骨髓复发患者的DD-FISH及性染色体FISH均提示MRD明显增加,RT-PCR转为阳性,却只有1例CC异常,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及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均为DC,DD-FISH阴性,RT-PCR阴性。1例骨活检证实髓外复发患者骨髓或外周血样本的DD-FISH、CC及PCR均阴性,供受者完全嵌合。结论:间期双色双融合FISH可应用于C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MRD的监测,其操作简易快速,灵敏度高,且骨髓或外周血均可采用。动态监测能及时发现扩大的白血病细胞克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间期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BCR/ABL融合基因 微小残留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色体R显带分析、双色荧光原位杂交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诊断价值的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彭友帆 刘洋 +1 位作者 张琼 张朝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82-1285,共4页
目的:评价染色体R显带技术(RT)、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FISH)和荧光定量PCR(RT-PCR)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三种方法分析340例疑诊为AP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或PML/RARa融合基因,以MICM综合诊断作为APL的诊断&q... 目的:评价染色体R显带技术(RT)、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FISH)和荧光定量PCR(RT-PCR)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三种方法分析340例疑诊为AP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或PML/RARa融合基因,以MICM综合诊断作为APL的诊断"标准",并与三者联合检测比较,评价RT、D-FISH和RT-PCR三者的诊断价值。结果:对于APL的诊断,RT、D-FISH以及RT-PCR三者的敏感度分别为81.3%(78/96),95.0%(91/96)和96.9%(93/96),RT漏检18例,D-FISH的检测结果判断5例假阳性,2例假阴性,RT-PCR的检测结果存在4例假阳性,3例假阴性。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99.97%,特异度为100%。结论:三种检测方法单独应用于APL的诊断均存在一定的弊端,三者联合运用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率,同时减少误诊率和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PML/RARa融合基因 R显带技术 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三色双融合探针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缺失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朕豪 王艳芳 +4 位作者 王淼 董菲 万伟 克晓燕 景红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15-1122,共8页
目的:分析BCR/ABL/ASS1三色双融合探针在CML和B-ALL所出现的各种异常信号模式的意义,并探讨其在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缺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50例初诊CML患者和50例初诊B-ALL患者采用BCR/ABL/ASS1三色双融合探针进行荧... 目的:分析BCR/ABL/ASS1三色双融合探针在CML和B-ALL所出现的各种异常信号模式的意义,并探讨其在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缺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50例初诊CML患者和50例初诊B-ALL患者采用BCR/ABL/ASS1三色双融合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同时对所有病例应用24 h短期培养法R显带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50例CML患者中,49例Ph^+,余1例可见5个正常中期核型;通过FISH发现,所有患者(100%)均存在BCR/ABL融合基因,阳性信号特征分别为1R1G2B2F 39例(78%)、2R1G2B1F 2例(4%)、1R1G1B1F 6例(12%)、同时伴有1R1G2B2F和1R1G2B3F 2例(4%)、2R2G2B1F 1例(2%)。伴有ASS1基因缺失(1R1G1B1F)的6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均为单纯t(9;22)易位,无其他异常。50例B-ALL患者中,Ph^+13例,数目畸变及非t(9;22)的结构畸变16例,正常核型20例,无分裂相1例;经FISH检出16例(32%)具有BCR/ABL融合基因,分别为1R1G2B2F 13例(26%)、同时伴有1R1G2B2F和1R1G2B3F 1例(2%)、2R1G1B1F 1例(2%)、1R1G3B3F 1例(2%),FISH额外检出的3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包括1例伴有ASS1基因缺失(2R1G1B1F)、1例经典型t(9;22)易位(1R1G2B2F)和1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拷贝数的增加(1R1G3B3F)。结论:应用三色双融合FISH探针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缺失,具有简单、快速、灵敏、稳定的特点,能够检测多种形式的分子融合,可很好地避免D-FISH探针及ES-FISH探针因信号随机重叠导致的假阳性结果。该检测方法不但可以直接观察有无ASS1基因的缺失,而且还能提高初诊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结果的可靠性及复诊监测微小残留病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色融合探针 BCR/ABL融合基因 ASS1基因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DCDF-FISH早期监测BCR/ABL(+)ALL患者耐药 被引量:2
5
作者 徐芬 张长林 +3 位作者 栾树清 闻芳 孔蕴源 万腊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4-57,共4页
本研究探讨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DCDF-FISH)对BCR/ABL阳性伴复杂染色体易位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应用价值。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染色体分析、流式细胞术和DCDF-FISH技术等方法观察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 本研究探讨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DCDF-FISH)对BCR/ABL阳性伴复杂染色体易位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应用价值。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染色体分析、流式细胞术和DCDF-FISH技术等方法观察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并通过DCDF-FISH技术动态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病情演变。结果表明:患者发病时呈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表现,流式细胞术发现患者表达幼稚B淋巴细胞分子标志CD10、CD19和CD34,染色体分析显示,患者骨髓细胞有46,XY,i(8),ider(9)t(9;22)[23]/47,idem,+der(22)t(9;22)[7]核型;FISH显示,患者初发病时83%细胞含有BCR/ABL融合基因,其中5%的肿瘤细胞显示1R1G2F信号模式、14%显示1R1G3F、64%显示1R1G4F;患者经格列卫联合VTLP化疗而完全缓解时,FISH显示肿瘤细胞降19%,但是1R1G2F信号模式的细胞却增加到18%;患者经过巩固治疗后复发,1R1G2F信号模式的细胞增加到38%,最后患者因耐药而死亡。结论:复杂易位的BCR/ABL(+)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存在多个肿瘤细胞亚群,且不同的亚群对药物的反应性可能不同,因此通过DCDF-FISH技术的信号模式以及对不同亚群细胞动态变化观察,可以在早期监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性以及耐药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 BCR ABL融合基因 耐药监测 复杂易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