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行双自由面岩体爆破炮孔堵塞效应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洋 史秀志 +1 位作者 苟永刚 郭霆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80-85,共6页
为研究平行双自由面岩体炮孔堵塞效应,借助动量定理推导出炮孔堵塞长度范围计算公式;利用有限元软件LS-DYNA,采用ALE多物质算法,建立4 m深的四孔无限岩体模型。通过分析自由面附近单元应力峰值和岩体应力分布规律,得到:炸药长度为... 为研究平行双自由面岩体炮孔堵塞效应,借助动量定理推导出炮孔堵塞长度范围计算公式;利用有限元软件LS-DYNA,采用ALE多物质算法,建立4 m深的四孔无限岩体模型。通过分析自由面附近单元应力峰值和岩体应力分布规律,得到:炸药长度为2.4 m的无堵塞炮孔爆破效果最优;1.2 m炸药长度的炮孔模型中,单向堵塞和非对称堵塞爆破对岩体的应力分布规律无影响,但岩体自由面附近单元的应力峰值增大,作用时间加长;双向对称堵塞的最佳堵塞长度为1.0~1.2 m。对比不同参数下的工程爆破效果,采用数值模拟结果的工程爆效最优,证明了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行双自由面 岩体爆破 堵塞长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自由面溶质-热毛细液层的不稳定性 被引量:3
2
作者 赵诚卓 胡开鑫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1-300,共10页
溶质-热毛细对流是流体界面的浓度和温度分布不均导致的表面张力梯度驱动的流动,它主要存在于空间微重力环境、小尺度流动等表面张力占主导的情况中,例如晶体生长、微流控、合金浇筑凝固、有机薄液膜生长等.对其流动进行稳定性分析具有... 溶质-热毛细对流是流体界面的浓度和温度分布不均导致的表面张力梯度驱动的流动,它主要存在于空间微重力环境、小尺度流动等表面张力占主导的情况中,例如晶体生长、微流控、合金浇筑凝固、有机薄液膜生长等.对其流动进行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线性稳定性理论研究了双自由面溶质-热毛细液层对流的不稳定性,得到了两种负毛细力比(η)下的临界Marangoni数与Prandtl数(Pr)的函数关系,并分析了临界模态的流场和能量机制.研究发现:溶质-热毛细对流和纯热毛细对流的临界模态有较大的差别,前者是同向流向波、逆向流向波、展向稳态模态和逆向斜波,后者是逆向斜波和逆向流向波.在Pr较大时,Pr增加会降低流动稳定性;在其他参数下,Pr增加会增强流动稳定性.在中低Pr,溶质毛细力使流动更加不稳定;在大Pr时,溶质毛细力的出现可能使流动更加稳定;在其他参数下,溶质毛细力会减弱流动稳定性.流动稳定性不随η单调变化.在多数情况下,扰动浓度场与扰动温度场都是相似的.能量分析表明:扰动动能的主要能量来源是表面张力做功,但其中溶质毛细力和热毛细力做功的正负性与参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质-热毛细 液层 不稳定性 Marangoni数 双自由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行双自由面爆破岩墙自稳临界宽度研究
3
作者 苗晓鹏 陈慧 +2 位作者 焦国芮 施建俊 孟海利 《工程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57,共7页
在平行双自由面爆破一侧具有重点保护对象时,通过控制岩墙自稳临界宽度(最后一排炮孔到自由面的宽度),使得爆破一侧岩体充分破碎、抛掷,另一侧(有保护对象一侧)岩体达到“碎而不散”的自稳状态。基于多边界爆破理论,阐述了平行双自由面... 在平行双自由面爆破一侧具有重点保护对象时,通过控制岩墙自稳临界宽度(最后一排炮孔到自由面的宽度),使得爆破一侧岩体充分破碎、抛掷,另一侧(有保护对象一侧)岩体达到“碎而不散”的自稳状态。基于多边界爆破理论,阐述了平行双自由面爆破的边界条件、药量与抛掷效果的关系;通过建立等效子药包模型,推导出双侧抵抗线的关系,进而确定了岩墙自稳临界宽度的理论取值为2.05W(最小抵抗线);结合渝怀复线漾头越行站站改工程,通过岩墙拆除爆破的单排逐孔起爆现场试验,确定了岩墙自稳临界宽度的实测值为2.5W,获得了良好的爆破效果,为类似工程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行双自由面爆破 自稳临界宽度 最小抵抗线 岩墙爆破 等效子药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