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腔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并心力衰竭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孟素荣 彭健 +2 位作者 宋跃明 祝善俊 林春梅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20-221,共2页
目的评估双腔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并心力衰竭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2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衰病人经锁骨下静脉植人DDD型起搏器,对比分析术前及术后1~2周X线胸片、放射性核素门控心室显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 目的评估双腔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并心力衰竭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2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衰病人经锁骨下静脉植人DDD型起搏器,对比分析术前及术后1~2周X线胸片、放射性核素门控心室显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明显改善,术后心胸比例、射血分数(EF)、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均明显好转[分别为0.70±0.13vs0.61±0.12、0.29±0.09vs0.38±0.10、2.30±0.81vs3.34±0.75(L/min)、1.31±0.71vs1.98±0.49(L/min·m2),P<0.05或P<0.01]。结论DDD起搏器治疗能显著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可作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并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起搏器 心动过缓 心力衰竭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起搏后心房起搏观察及程控随访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唐安丽 董吁钢 +3 位作者 何建桂 廖新学 李怡 马虹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6-226,共1页
关键词 双腔起搏器起搏 心房起搏 观察 程控 随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镜像性右位心植入双腔起搏器一例 被引量:5
3
作者 戴研 华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7-77,共1页
关键词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起搏植入术 右位心 双腔起搏器 镜像性 反复晕厥 大小便失禁 意识丧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表心电图在优化双腔起搏器房室间期中的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志敏 陈柯萍 +2 位作者 崔琪琼 孙欣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探索以体表心电图优化双腔起搏器房室间期的方法,以期找到一种简便易行,又能获得良好血流动力学效果的方法。方法:选择31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出院前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自身P波结束到起搏的QRS波波峰或波... 目的:探索以体表心电图优化双腔起搏器房室间期的方法,以期找到一种简便易行,又能获得良好血流动力学效果的方法。方法:选择31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出院前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自身P波结束到起搏的QRS波波峰或波谷的时间为100 ms作为心电图优化的最适房室间期。然后行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检查,比较最适房室间期与出厂值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所有患者的窦房结功能均正常,优化的房室间期为感知的房室间期。结果:经心电图优化房室间期后,心肌做功指数明显减小,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根据体表心电图优化双腔起搏器房室间期简便可行,可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具有广泛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起搏器 体表心电图 房室间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延迟间期及VVI模式起搏时心功能的变化
5
作者 薛迪中 廖德宁 +6 位作者 王小涛 牛晓萍 陈金明 顾兴建 钱建英 陈懿 吴宗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865-867,共3页
目的 :观察双腔起搏器 (DDD)不同房室延迟间期 (AVD)及 VVI起搏时的血流动力学及左心功能变化。 方法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 DDD永久人工起搏器患者 19例 ,男 10例 ,女 9例 ,年龄 (6 6 .79± 15 .5 2 )岁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 目的 :观察双腔起搏器 (DDD)不同房室延迟间期 (AVD)及 VVI起搏时的血流动力学及左心功能变化。 方法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 DDD永久人工起搏器患者 19例 ,男 10例 ,女 9例 ,年龄 (6 6 .79± 15 .5 2 )岁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DDD起搏时不同 AVD及 VVI起搏时二尖瓣前向血流图 (E、A峰 ) ,主动脉前向血流速度 (AFV)及速度时间积分 (AFVTI)、左心室收缩 /舒张末期内径 (L VESd/ L VEDd)、左室射血分数 (L VEF)、每搏输出量 (SV)、心排血量 (CO)等。预设心房起搏频率为 75次/ min,AVD自 90 ms以 30 m s步长依次递增至 2 4 0 ms,最后程控为 VVI模式。结果 :(1) DDD起搏时血流动力学各参数随 AVD变化而变化 ,当 AVD为 (16 3.30± 30 .4 1) ms时 ,E、A峰 ,AFV,AFVTI达最大 ;当 AVD为 2 4 0 ms时 ,部分患者 E、A峰融合呈单峰 ;当以 VVI起搏时 ,E峰高低不等 ,A峰间断、不规则出现 ,AFV、AFVTI较 DDD起搏时明显减小。 (2 ) DDD起搏时心功能各参数随 AVD的递增而改善 ,达峰值后又逐渐下降 ;AVD为 (16 3.30± 30 .4 1) ms时 ,CO达最大 [(6 .5 0± 1.5 4 ) L / m in],较 AVD为 90 ms [(5 . 83± 1. 6 1) L / min ]、 2 4 0 ms [(5 . 85± 1. 2 8) L / min ]时分别增加 11. 5 %、 11. 1% ,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起搏器 房室延迟间期 VVI模式起搏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人工起搏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在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6
作者 孟素荣 宋跃明 +3 位作者 彭健 何作云 祝善俊 林春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679-680,共2页
目的:评价双腔起搏器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 A M S)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2 例因病态窦房结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带有 A M S功能起搏器的患者,均伴有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病史。术后随访2~14 个月,用... 目的:评价双腔起搏器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 A M S)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2 例因病态窦房结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带有 A M S功能起搏器的患者,均伴有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病史。术后随访2~14 个月,用体外程控仪调出起搏器的储存信息进行分析。结果:12 例患者有8 例发生了218次阵发性心房纤颤,持续时间5 m in 至3 h 不等,心房纤颤频率230~550 次/分,每次心房纤颤起搏器启动 A M S,心室反应频率为60 次/分,4 例未发生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未启动 A M S。结论:双腔起搏器 A M S功能工作可靠,对于伴有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起搏治疗时,应考虑应用带有 A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慢-快综合征 AMS 双腔起搏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临床观察
7
作者 许静 付乃宽 +2 位作者 吴尚芹 信庭文 王惠中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0年第1期40-41,共2页
单腔VVI自动阈值夺获起博系统近几年已应用于临床,其安全省电,但不能满足生理起搏的需要,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近来,此项技术已用于双腔起搏系统.我院自1999年10月至2000年1月已安置美国Pacesetter公司生产的双腔自动阈值夺获起搏系统6... 单腔VVI自动阈值夺获起博系统近几年已应用于临床,其安全省电,但不能满足生理起搏的需要,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近来,此项技术已用于双腔起搏系统.我院自1999年10月至2000年1月已安置美国Pacesetter公司生产的双腔自动阈值夺获起搏系统6例,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资料6例1999年10月至2000年1月住院并植入双腔自动阈值夺获起搏系统的患者,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44~73岁(平均58岁).基础心脏病:冠心病2例,肥厚梗阻心脏病1例,原因不明3例,基础心律失常包括:病窦2例,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双束支阻滞1例,其中1例伴有阵发性房速、房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夺获功能 双腔起搏器 心脏病 起搏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像右位心成功置入双腔起搏器1例
8
作者 石蕴琦 李彤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6年第4期320-320,F0003,共2页
关键词 镜像右位心 双腔起搏器 蛛网膜下出血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一过性意识丧失 置入 先天性右位心 高血压病史 临床资料 颅内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实现心脏再同步1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赵璐露 郭涛 +5 位作者 赵玲 王钰 华宝桐 代荣俗 丁旭萌 蒲里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3498-3499,共2页
患者男,52岁,因"胸闷,呼吸困难1个月,再发加重1周"于2017年3月8日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感冒"后出现胸闷、轻微活动后感气促,呼吸困难,不伴咳嗽、咳痰,胸痛,晕厥等不适。入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窦性心律,心功能Ⅱ级。入院后动态心... 患者男,52岁,因"胸闷,呼吸困难1个月,再发加重1周"于2017年3月8日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感冒"后出现胸闷、轻微活动后感气促,呼吸困难,不伴咳嗽、咳痰,胸痛,晕厥等不适。入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窦性心律,心功能Ⅱ级。入院后动态心电图(Holter)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60次/min及130次/min的PR间期分别为220 ms及180 ms,QRS波时限为158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适应性 双腔起搏器 房室延迟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同步 心脏 扩张型心肌病 QRS波时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缓慢性心律失常并心力衰竭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德才 程瑞洪 +7 位作者 李文远 欧宁 冉斌 高德奎 李金生 王庆旭 黄明礼 唐焕君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4年第6期435-437,共3页
目的 观察双腔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DCM)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2 5例DCM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植入双腔起搏器。起搏频率调至 6 0~ 70次 / min,A - V间期在窦房结功能异常者调至 170~ 2 0 0 m ... 目的 观察双腔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DCM)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2 5例DCM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植入双腔起搏器。起搏频率调至 6 0~ 70次 / min,A - V间期在窦房结功能异常者调至 170~ 2 0 0 m s、房室传导阻滞或合并窦房结功能异常者调至 12 0~ 15 0 ms。并继续给予药物治疗心力衰竭 ,对伴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随访观察 0 .5~ 8年。结果  2 4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1例改善不明显。1例窦性心动过缓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 2例窦性心动过缓伴有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术后未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心房颤动、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消失 ,频发室性早搏显著减少。心功能平均改善达 1.5级 (P<0 .0 5 ) ,6 m in步行距离由平均 30 9m增加至 4 17m (P<0 .0 5 )。心排血量 (CO)在初期明显增加 (P<0 .0 0 1) ,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改善 (P<0 .0 1) ,心胸比率、左心室舒张末径(L VEDD)、左心室收缩末径 (L VESD)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3月、6月后心胸比率、L VEDD、L VESD逐渐减小 (P<0 .0 5 ) ,CO、L VEF仍得以改善 ,尤其是在 3月时 L VEF改善显著 (P<0 .0 0 1)。结论 双腔起搏器是治疗缓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 双腔起搏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双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实现双室收缩再同步超应答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11
作者 赵璐露 蒲里津 +3 位作者 赵玲 王钰 华宝桐 郭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1-503,共3页
本文报道了1例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通过双腔起搏器单左心室起搏运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功能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术后6个月随访,QRS波时限由术前170 ms变窄为术后118 m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由术前78 mm缩小... 本文报道了1例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通过双腔起搏器单左心室起搏运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功能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术后6个月随访,QRS波时限由术前170 ms变窄为术后118 m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由术前78 mm缩小为术后49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由术前32%升高为术后48%,心胸比由术前0.64减小为术后0.55,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由术前Ⅲ级降低为术后Ⅰ级,左房室瓣反流面积(MRA)由术前14.0 cm^2减少为术后1.8 cm^2,左心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2)由术前150 ms减少为术后77 ms,主、肺动脉射血时间差(IVMD)由术前47 ms改善为术后33 ms,达到超应答标准。同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双腔起搏器通过RAAV实现双室收缩再同步的认识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疗法 双腔起搏器 生理性起搏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对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影响
12
作者 王芳 文松海 +2 位作者 李锋 吴俊 龙施伊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5年第8期822-827,共6页
目的分析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对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87例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植入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45)与对照组(n=... 目的分析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对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87例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植入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45)与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传统右心室起搏(RVP)植入,观察组采用LBBaP植入。比较两组氨基末端脑肽钠前体(NT-proBNP)、QRS波起点到终点的时限(QRSd)、超声心电图参数、心脏起搏参数、并发症、心房高频事件及心房颤动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观察组血清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RSd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左房内径(LAD)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感知水平、心脏起搏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室起搏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术后12个月,观察组阻抗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阈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的心房颤动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房高频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个月,观察组的心房高频事件、心房颤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与传统RVP植入相比,LBBaP植入可明显改善左心功能,起搏参数更稳定,降低远期心房高频事件与心房颤动发生风险,两者并发症发生风险相当,但LBBaP植入会增加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双腔起搏器植入术 超声心动图 传统右心室起搏 心脏起搏参数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位心合并永存左上腔经右侧上腔静脉植入双腔永久起搏器一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丁立刚 金汉 +3 位作者 潘国忠 华伟 姚焰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24-1124,共1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2岁,因乏力、头晕半年入院,门诊以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收入院。入院时查体:血压160/90 mmHg(1mmHg=0.133 kPa),心率75次/min,心浊音界位于右侧胸腔,未闻及杂音。超声心脏图示右位心,左心室增大,二尖瓣少量反流。Hol...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2岁,因乏力、头晕半年入院,门诊以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收入院。入院时查体:血压160/90 mmHg(1mmHg=0.133 kPa),心率75次/min,心浊音界位于右侧胸腔,未闻及杂音。超声心脏图示右位心,左心室增大,二尖瓣少量反流。Holter检查示窦性停搏、最长RR间期3 972 ms,大于2 s停搏232次,平均心率49次/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侧胸 永久起搏 右位心 静脉植入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HOLTER检查 窦性停搏 平均心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心室单心房三腔起搏器治疗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雅玲 苗志林 +5 位作者 周薇薇 王守力 王祖禄 王冬梅 王效增 马颖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7-97,共1页
关键词 人工起搏 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 心室单心室三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起搏器囊袋感染电极拔除后置入无导线起搏器1例病例报告
15
作者 彭谋 李一飞 +1 位作者 华益民 刘福强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8-479,共2页
1病例资料。男,17岁,体重70 kg,2岁时在外院因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出现Ⅲ°房室传导阻滞,继而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我院)行心室单腔永久起搏器安置术,随访发现起搏器电池耗竭在我院行起搏器更换术,因术中发现既往电极参数不佳... 1病例资料。男,17岁,体重70 kg,2岁时在外院因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出现Ⅲ°房室传导阻滞,继而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我院)行心室单腔永久起搏器安置术,随访发现起搏器电池耗竭在我院行起搏器更换术,因术中发现既往电极参数不佳,遂旷置包埋既往电极后,重新于术中置入心室电极,并同期置入心房电极,成功升级为双腔起搏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起搏器 心室电极 于术 病例报告 病例资料 Ⅲ°房室传导阻滞 华西第二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久性起搏器安置围手术期介导性心动过速七例
16
作者 陆尚彪 刘晓红 +1 位作者 舒红 李毅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40-940,共1页
1临床资料 2004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安置双腔起搏器(DDD)的患者共315例,其中男性161例,女性154例。年龄(65±11)岁。有7例(2.2%)出现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62~79(71±7)岁。... 1临床资料 2004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安置双腔起搏器(DDD)的患者共315例,其中男性161例,女性154例。年龄(65±11)岁。有7例(2.2%)出现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62~79(71±7)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4例,慢~快3例。冠心病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例。7例快速心律失常,其中4例为安置起搏器于囊袋中时,3例为术后。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严重者还有气急、血压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 起搏安置 围手术期 永久性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快速心律失常 双腔起搏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四例
17
作者 帕尔哈提 穆叶赛 +3 位作者 姜述斌 许力舒 吴忠东 武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67-467,共1页
关键词 右心室部位起搏 右束支传导阻滞 慢性心力衰竭 患者 激素释放电极 右室流出道 起搏电极导线 左锁骨下静脉 固定电极导线 双腔起搏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电极穿孔1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蓝荣芳 徐伟 +1 位作者 吉文庆 余洪松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2636-2636,共1页
患者女,42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症.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在我院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其中心室主动电极拟固定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术中右心室电极阻抗1020Ω,阈值0.8V,R波8.0mY,腔内图见sT段抬高10ITIV。术后患者无特殊不... 患者女,42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症.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在我院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其中心室主动电极拟固定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术中右心室电极阻抗1020Ω,阈值0.8V,R波8.0mY,腔内图见sT段抬高10ITIV。术后患者无特殊不适,心电图提示起搏和感知良好。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17d,患者因头晕、黑嚎两次入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流出道 电极阻抗 双腔起搏器植入术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穿孔 术后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表心电图在AV间期最佳化中的临床价值
19
作者 顾刚 吴立群 +3 位作者 曹敏 沈永初 苏侃 戚文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155-155,共1页
关键词 AV间期 体表心电图 最佳化 临床价值 双腔起搏器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血流动力学 瑞金医院 P波宽度 心内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房室传导延迟AAI与DDD模式心肌节段运动
20
作者 陈晓栋 许迪 +5 位作者 周蕾 雍永宏 陈莉 王璎瑛 张荣 廖铭扬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6-589,F0003,共5页
目的: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伴房室传导延迟的患者分别设置为AAI和DDD模式,通过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对两种模式时各节段心肌的运动分析,探讨起搏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SSS伴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24例,分别设置为AAI... 目的: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伴房室传导延迟的患者分别设置为AAI和DDD模式,通过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对两种模式时各节段心肌的运动分析,探讨起搏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SSS伴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24例,分别设置为AAI模式和AV间期优化的DDD起搏模式,运用QTVI比较这两种起搏模式下心肌节段收缩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速度(Ve),舒张晚期速度(Va)和位移(D)。结果:在左室多数基底段及右室游离壁基底段Vs和Ve在AAI模式时大于DDD模式时(P<0.05);前间隔基底段Vs及下壁基底段的Ve在两种模式下尽管无统计学差异,但AAI模式较DDD模式有增大的趋势;基底段的Va在两种模式下差异无显著性(P>0.05)。左室心肌中段和右室游离壁心肌中段的Vs、Ve、Va及左室和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段的D在AAI模式和DDD模式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①SSS伴房室传导延迟(PR>200ms且<260ms)患者AAI起搏模式下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均优于AV间期优化的DDD起搏模式;②QTVI可早期显示AAI和DDD起搏状态心肌运动状态的变化,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起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组织多普勒 优化的AV间期 双腔起搏器 房室传导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