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熔体温度对聚合物双腔微管挤出成型的影响
1
作者 邓小珍 陈天荣 +5 位作者 纪海波 王自赟 肖兵 刘萍先 刘国亮 钟世开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130,共7页
以聚合物双腔微管为研究对象,采用PTT黏弹本构方程和Arrhenius黏度与温度关系方程,建立了双腔微管三维非等温挤出流动数值模型,并运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数值求解。通过分析传统和气辅两种不同挤出方式下口模内外熔体速度场、压力场和法... 以聚合物双腔微管为研究对象,采用PTT黏弹本构方程和Arrhenius黏度与温度关系方程,建立了双腔微管三维非等温挤出流动数值模型,并运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数值求解。通过分析传统和气辅两种不同挤出方式下口模内外熔体速度场、压力场和法向应力场的异同,探究了熔体温度对聚合物双腔微管挤出成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传统挤出成型中,熔体温度升高对双腔微管的型腔圆度提高及壁厚变厚有积极作用,但对微管外轮廓圆度的影响不明显,其中微管型腔椭圆度从16.3%降至7.14%,而在气辅挤出成型中,微管圆度和壁厚始终保持稳定,不受熔体温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微管 气辅挤出成型 椭圆度 非等温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双腔微管直角挤出模具非对称流动平衡设计方法 被引量:7
2
作者 靳国宝 王敏杰 +1 位作者 赵丹阳 田慧卿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478-3485,共8页
针对聚合物双腔微管直角挤出模具非对称流道结构,基于聚合物流动平衡原理,建立了直角挤出模具非对称流道结构参数关系。在直角挤出模具的挤出成型方向上,采用反向流道的方法计算流道长度,并对反向流道的终点进行拟合,基于拟合偏差构建... 针对聚合物双腔微管直角挤出模具非对称流道结构,基于聚合物流动平衡原理,建立了直角挤出模具非对称流道结构参数关系。在直角挤出模具的挤出成型方向上,采用反向流道的方法计算流道长度,并对反向流道的终点进行拟合,基于拟合偏差构建了目标函数,对模具非对称流道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根据优化结果设计制造了双腔微管直角挤出模具,并且进行了挤出成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挤出模具非对称流道设计是合理的,证明了聚合物双腔微管直角挤出模具非对称流动平衡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出模具 非对称流道 流动平衡 优化设计 双腔微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DPE双腔微管模具优化设计及实验验证 被引量:1
3
作者 方坤 戴文利 +1 位作者 敬波 潘建武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6-80,86,共6页
基于管材模具设计理论,初步设计出低密度聚乙烯(LDPE)双腔微管模具流道结构,再利用Ansys-Polyflow逆向求解,固定挤出胀大段形状,求解熔体出口端面形状,并参照计算结果对模具定型段截面形状进行优化设计,得到优化后模具结构,完成LDPE双... 基于管材模具设计理论,初步设计出低密度聚乙烯(LDPE)双腔微管模具流道结构,再利用Ansys-Polyflow逆向求解,固定挤出胀大段形状,求解熔体出口端面形状,并参照计算结果对模具定型段截面形状进行优化设计,得到优化后模具结构,完成LDPE双腔微管挤出成型实验。结果表明,LDPE双腔微管的最佳挤出成型工艺为螺杆转速6.0 r/min,模具温度170℃。在该工艺条件下,经数值模拟优化后的LDPE双腔微管模具制品精密度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双腔微管 挤出成型 模具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导丝斑块挤压结合双腔微导管在复杂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彭育红 汝磊生 +4 位作者 王鹏飞 赵玉英 马彦卓 王刚 刘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0-235,共6页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球囊难以通过靶病变时应用双腔微导管辅助多导丝斑块挤压技术开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在解放军第九八〇医院成功接受PCI治疗的280例...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球囊难以通过靶病变时应用双腔微导管辅助多导丝斑块挤压技术开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在解放军第九八〇医院成功接受PCI治疗的280例冠状动脉CT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导丝通过病变闭塞段后最小球囊是否能通过分成两组,球囊通过困难并接受双腔微导管辅助多导丝斑块挤压技术患者为实验组(n=60)例,导丝和球囊顺利通过闭塞段患者为对照组(n=220)。观察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及PCI治疗情况,比较住院期和出院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实验组严重钙化发生率、钝形残端或无残端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1.7%比4.55%,P=0.041;80.0%比59.1%,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日本多中心慢性完全闭塞注册研究(J-CTO)评分≥2分、≥3分患者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5%比64.1%,P=0.002;43.3%比26.8%,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倾向性匹配前技术成功率实验组为93.3%(56/60),对照组为(94.1%,207/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成功率分别为80.0%(48/60)、92.3%(203/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技术成功率、操作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CI术中导丝通过但最小球囊或微导管不能通过CTO段时病变更复杂、钙化更严重,采用双腔微导管辅助多导丝斑块挤压技术开通有效且相对安全,成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慢性完全闭塞 多导丝斑块挤压技术 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微导管在颈内动脉慢性闭塞再通治疗中的应用
5
作者 莫名 陈忠军 +3 位作者 范铁平 赵旭生 胡腾 李迪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4期373-379,共7页
目的探讨双腔微导管在颈内动脉慢性闭塞病变血管再通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于大连市中心医院应用双腔微导管血管再通治疗的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mTIC... 目的探讨双腔微导管在颈内动脉慢性闭塞病变血管再通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于大连市中心医院应用双腔微导管血管再通治疗的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mTICI分级),术后30 d及术后6~10个月随访期间卒中(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事件和支架再闭塞率。结果共纳入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患者6例,年龄43~83岁,其中男性5例(83.3%),女性1例(16.7%)。长节段闭塞(闭塞段从颈内动脉起始处延伸到C5段远端以上)1例(16.7%)。临床表现为缺血性卒中5例(83.3%),反复TIA 1例(16.7%)。术前NIHSS 1~5分,mRS 1~2分。6例患者(100%)术后均达到mTICI 3级再通。术后2例(33.3%)血管残存狭窄<20%,4例(66.7%)残存狭窄<10%。随访期间无任何卒中或死亡事件,6个月随访mRS 0~1分。结论双腔微导管用于颈内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的血管再通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一种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慢性闭塞 血管再通治疗 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