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性骨折系骨质疏松症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尽管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广泛应用于评估骨折风险,但仅依据BMD测量结果往往会低估骨折风险。近年来,随着DXA技...脆性骨折系骨质疏松症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尽管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广泛应用于评估骨折风险,但仅依据BMD测量结果往往会低估骨折风险。近年来,随着DXA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实用性已从BMD扩展到其他新功能,如检测寂静性骨折、评估骨质量以及测定体成分等,这为骨折的临床预防及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对基于DXA除BMD外的其他参数在预测骨折风险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展开更多
DXA测量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和T-值为骨质疏松症领域的临床医生所熟知,且常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和治疗决策制定的依据。日常临床和药物研究中,常可见到不同DXA和参考数据造成的测量结果差异、腰椎和股骨近端T-值不一...DXA测量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和T-值为骨质疏松症领域的临床医生所熟知,且常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和治疗决策制定的依据。日常临床和药物研究中,常可见到不同DXA和参考数据造成的测量结果差异、腰椎和股骨近端T-值不一致等现象,这些差异和不一致的测量结果常会使医生在骨质疏松症诊断和干预措施选择等方面产生困惑。为提高对上述等问题的认识和对BMD测量结果和T-值的进一步解析,本文进行了相关历史文献回顾和介绍。展开更多
目的调查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机器参考数据库使用现状及选用不同数据库对DXA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T值的影响。方法收集全国139家医院DXA机器的骨密度报告,记录每家医院使用的DXA品牌...目的调查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机器参考数据库使用现状及选用不同数据库对DXA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T值的影响。方法收集全国139家医院DXA机器的骨密度报告,记录每家医院使用的DXA品牌及选用的参考数据库。其中48家医院在各种临床研究中,采用欧洲脊柱体模(European spine phantom,ESP)进行DXA质控扫描,即ESP重复扫描10次,打印BMD结果。记录所选用参数数据库和T值,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9台DXA,74家(53.24%)使用GE,57家(41.01%)使用Hologic,另有8家(5.76%)使用Medilink。72台DXA(51.80%)采用中国参考数据库;66台DXA(47.48%)采用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白种人数据库;另有1台采用亚洲人数据库。同一个ESP在48台DXA行BMD重复扫描研究中,采用中国人数据库平均T值为0.2(0,0.3)SD,采用NHANES数据库平均T值为-0.6(-0.9,-0.56)SD,两者相差0.8 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本研究发现DXA骨密度采用中国人数据库和美国人数据库计算所得T值平均相差0.8 SD,这个差异会影响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检出率,建议使用DXA应该遵循我国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采用中国人数据库计算T值。展开更多
目的使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对肩袖撕裂(rotator cuff tear,RCT)患者的患肩肱骨大结节足印区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进行测量,并研究各术前临床因素对该区BMD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目的使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对肩袖撕裂(rotator cuff tear,RCT)患者的患肩肱骨大结节足印区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进行测量,并研究各术前临床因素对该区BMD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75例RCT患者,收集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程时间、术前DXA检测的腰椎及股骨近端BMD、关节镜术中记录的肩袖撕裂大小及退缩程度(Patte分类)等临床资料。使用特定体位的DXA测量患肩肱骨大结节足印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BMD。统计分析各临床资料与肱骨大结节足印区BMD的相互关系,及其对肱骨大结节足印区BMD的影响。结果RCT患者平均肱骨大结节足印区BMD为(0.596±0.225)g/cm^(2)。男性肱骨大结节足印区BMD高于女性(t=4.509,P=0.000);不同年龄组及退缩程度组间肱骨大结节足印区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临床指标中,仅性别、腰椎BMD与肱骨大结节足印区BMD中度相关(r=0.410,P=0.000;r=0.407,P=0.000),股骨近端BMD与肱骨大结节足印区BMD弱相关(r=0.320,P=0.005),余无明显相关(均P>0.05)。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仅性别和腰椎BMD对肱骨大结节足印区BMD产生影响(性别的显著性为0.007,腰椎BMD的显著性为0.009)。结论除了性别及腰椎BMD,其他临床指标无法准确预测肩袖撕裂患者肱骨大结节足印区BMD。本研究采用DXA对肱骨大结节足印区BMD进行直接测量,有一定的临床普及价值。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接受长期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小梁分数(trabecular bone score,TBS)的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在北...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接受长期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小梁分数(trabecular bone score,TBS)的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在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随诊的HIV感染者中,有基线BMD及TBS数据、ART治疗时间在1年及以上的HIV感染者数据,分析入组患者基线及第1~5年的BMD与TBS。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9例HIV感染者,平均年龄(36.1±11.3)岁,男性占91.7%。在68例年龄≥50岁的患者中,BMD正常但TBS减低者占19.1%。与基线相比,第1~4年腰椎BMD均低于基线BMD,第5年腰椎BMD与基线BMD无明显差异[(1.183±0.144)vs.(1.168±0.161)g/cm 2,P=0.118]。腰椎BMD第1、2年分别下降3.0%及2.4%(P=0.196),第3年以后腰椎BMD变化百分比维持稳定。股骨颈BMD第1年下降3.5%,第2年下降4.6%,随后股骨颈BMD变化百分比保持稳定。全髋BMD与股骨颈BMD变化趋势相似。TBS第1年下降1.6%,随后维持稳定。结论在接受ART治疗前,仅凭BMD评价骨质量将忽略近20%存在骨微结构损伤的HIV感染者。长期ART治疗后各部位BMD及TBS均可维持稳定。展开更多
目的利用micro-CT及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观察Piezo1蛋白对去卵巢小鼠骨量及骨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5只雌性Piezo1ΔEC小鼠为实验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各选取5只雌性Piezo1fl/fl小鼠,实验组与模型组...目的利用micro-CT及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观察Piezo1蛋白对去卵巢小鼠骨量及骨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5只雌性Piezo1ΔEC小鼠为实验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各选取5只雌性Piezo1fl/fl小鼠,实验组与模型组均行去卵巢手术后于14周龄时使用micro-CT和DXA检测和分析各组小鼠胫骨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物质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骨小梁相对体积(bone volume/tissue volume,BV/TV)、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bone thickness,Tb.Th)、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bone number,Tb.N)、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bone separation,Tb.Sp)、骨结构模型指数(structure model index,SMI)及骨皮质厚度(cortical bone thickness,Ct.Th),然后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XA结果显示实验组BMC值明显低于模型组,实验组:(0.003±0.000)g;模型组:(0.005±0.001)g(P<0.05)。Micro-CT结果显示实验组骨质疏松主要体现在骨小梁数量减少和骨小梁分离度增加,其中实验组和模型组骨小梁数量分别为0.549±0.013和0.631±0.015;骨小梁分离度分别为0.453±0.018和0.362±0.046(P<0.05)。结论内皮细胞Piezo1缺失能增加去势小鼠的骨质疏松严重程度。展开更多
文摘脆性骨折系骨质疏松症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尽管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广泛应用于评估骨折风险,但仅依据BMD测量结果往往会低估骨折风险。近年来,随着DXA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实用性已从BMD扩展到其他新功能,如检测寂静性骨折、评估骨质量以及测定体成分等,这为骨折的临床预防及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对基于DXA除BMD外的其他参数在预测骨折风险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文摘DXA测量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和T-值为骨质疏松症领域的临床医生所熟知,且常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和治疗决策制定的依据。日常临床和药物研究中,常可见到不同DXA和参考数据造成的测量结果差异、腰椎和股骨近端T-值不一致等现象,这些差异和不一致的测量结果常会使医生在骨质疏松症诊断和干预措施选择等方面产生困惑。为提高对上述等问题的认识和对BMD测量结果和T-值的进一步解析,本文进行了相关历史文献回顾和介绍。
文摘目的调查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机器参考数据库使用现状及选用不同数据库对DXA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T值的影响。方法收集全国139家医院DXA机器的骨密度报告,记录每家医院使用的DXA品牌及选用的参考数据库。其中48家医院在各种临床研究中,采用欧洲脊柱体模(European spine phantom,ESP)进行DXA质控扫描,即ESP重复扫描10次,打印BMD结果。记录所选用参数数据库和T值,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9台DXA,74家(53.24%)使用GE,57家(41.01%)使用Hologic,另有8家(5.76%)使用Medilink。72台DXA(51.80%)采用中国参考数据库;66台DXA(47.48%)采用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白种人数据库;另有1台采用亚洲人数据库。同一个ESP在48台DXA行BMD重复扫描研究中,采用中国人数据库平均T值为0.2(0,0.3)SD,采用NHANES数据库平均T值为-0.6(-0.9,-0.56)SD,两者相差0.8 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本研究发现DXA骨密度采用中国人数据库和美国人数据库计算所得T值平均相差0.8 SD,这个差异会影响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检出率,建议使用DXA应该遵循我国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采用中国人数据库计算T值。
文摘目的使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对肩袖撕裂(rotator cuff tear,RCT)患者的患肩肱骨大结节足印区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进行测量,并研究各术前临床因素对该区BMD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75例RCT患者,收集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程时间、术前DXA检测的腰椎及股骨近端BMD、关节镜术中记录的肩袖撕裂大小及退缩程度(Patte分类)等临床资料。使用特定体位的DXA测量患肩肱骨大结节足印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BMD。统计分析各临床资料与肱骨大结节足印区BMD的相互关系,及其对肱骨大结节足印区BMD的影响。结果RCT患者平均肱骨大结节足印区BMD为(0.596±0.225)g/cm^(2)。男性肱骨大结节足印区BMD高于女性(t=4.509,P=0.000);不同年龄组及退缩程度组间肱骨大结节足印区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临床指标中,仅性别、腰椎BMD与肱骨大结节足印区BMD中度相关(r=0.410,P=0.000;r=0.407,P=0.000),股骨近端BMD与肱骨大结节足印区BMD弱相关(r=0.320,P=0.005),余无明显相关(均P>0.05)。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仅性别和腰椎BMD对肱骨大结节足印区BMD产生影响(性别的显著性为0.007,腰椎BMD的显著性为0.009)。结论除了性别及腰椎BMD,其他临床指标无法准确预测肩袖撕裂患者肱骨大结节足印区BMD。本研究采用DXA对肱骨大结节足印区BMD进行直接测量,有一定的临床普及价值。
文摘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接受长期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小梁分数(trabecular bone score,TBS)的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在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随诊的HIV感染者中,有基线BMD及TBS数据、ART治疗时间在1年及以上的HIV感染者数据,分析入组患者基线及第1~5年的BMD与TBS。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9例HIV感染者,平均年龄(36.1±11.3)岁,男性占91.7%。在68例年龄≥50岁的患者中,BMD正常但TBS减低者占19.1%。与基线相比,第1~4年腰椎BMD均低于基线BMD,第5年腰椎BMD与基线BMD无明显差异[(1.183±0.144)vs.(1.168±0.161)g/cm 2,P=0.118]。腰椎BMD第1、2年分别下降3.0%及2.4%(P=0.196),第3年以后腰椎BMD变化百分比维持稳定。股骨颈BMD第1年下降3.5%,第2年下降4.6%,随后股骨颈BMD变化百分比保持稳定。全髋BMD与股骨颈BMD变化趋势相似。TBS第1年下降1.6%,随后维持稳定。结论在接受ART治疗前,仅凭BMD评价骨质量将忽略近20%存在骨微结构损伤的HIV感染者。长期ART治疗后各部位BMD及TBS均可维持稳定。
文摘目的利用micro-CT及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观察Piezo1蛋白对去卵巢小鼠骨量及骨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5只雌性Piezo1ΔEC小鼠为实验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各选取5只雌性Piezo1fl/fl小鼠,实验组与模型组均行去卵巢手术后于14周龄时使用micro-CT和DXA检测和分析各组小鼠胫骨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物质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骨小梁相对体积(bone volume/tissue volume,BV/TV)、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bone thickness,Tb.Th)、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bone number,Tb.N)、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bone separation,Tb.Sp)、骨结构模型指数(structure model index,SMI)及骨皮质厚度(cortical bone thickness,Ct.Th),然后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XA结果显示实验组BMC值明显低于模型组,实验组:(0.003±0.000)g;模型组:(0.005±0.001)g(P<0.05)。Micro-CT结果显示实验组骨质疏松主要体现在骨小梁数量减少和骨小梁分离度增加,其中实验组和模型组骨小梁数量分别为0.549±0.013和0.631±0.015;骨小梁分离度分别为0.453±0.018和0.362±0.046(P<0.05)。结论内皮细胞Piezo1缺失能增加去势小鼠的骨质疏松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