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EXA)测定成年人单纯性肥胖症脂肪含量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刘继洪 张年 +2 位作者 杨延斌 黎慧萍 曹海伟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5-98,共4页
为研究肥胖症定量诊断分析与价值,应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EXA)对120例肥胖者及对照组80例正常体质量者进行全身脂肪含量测定,研究不同年龄段、性别的肥胖症患者及正常体质量人体内脂肪含量及分布规律,探讨肥胖症患者及正常体质量者DEX... 为研究肥胖症定量诊断分析与价值,应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EXA)对120例肥胖者及对照组80例正常体质量者进行全身脂肪含量测定,研究不同年龄段、性别的肥胖症患者及正常体质量人体内脂肪含量及分布规律,探讨肥胖症患者及正常体质量者DEXA的诊断指标。结果显示利用DEXA测定脂肪含量与体质量指数法(BMI)关系比较,男性相关系数r=0.871(P<0.001),表明两种评价方法的一致性较好;女性相关系数r=0.521(P<0.001),两种评价方法的一致性一般;诊断单纯性肥胖最佳"切点"男性为19.45%,女性为34.00%。故DEXA测量人体内全身的脂肪含量可进行诊断肥胖症及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脂肪含量 分布 体质量指数 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能X线吸收法评估生物电阻抗法测量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准确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颉相君 王霞 +4 位作者 熊静帆 董虹孛 程红 肖培 米杰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8-354,共7页
背景生物电阻抗法(BIA)测量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的准确性存在争议,且缺乏不依赖于BIA仪器型号的校正公式。目的评价BIA与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6~19岁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的一致性。设计横断面调查。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3至2023年中国生... 背景生物电阻抗法(BIA)测量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的准确性存在争议,且缺乏不依赖于BIA仪器型号的校正公式。目的评价BIA与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6~19岁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的一致性。设计横断面调查。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3至2023年中国生命周期体成分研究,选取使用同一型号BIA和DXA仪器检测的6~19岁儿童青少年。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相对误差频率(RE)、Bland-Altman分析评价BIA和DXA方法间测量脂肪质量(FM)、非脂肪组织质量(FFM)、四肢骨骼肌质量(ASM)的一致性。以DXA测量值为因变量,电阻指数(RI)为自变量,建立BIA校正预测模型。主要结局指标ICC、RE、Bland-Altman分析。结果1841名6~19岁儿童青少年纳入本研究分析。在不同性别中,相较于DXA,BIA低估男、女生FM(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60、2.27 kg,P<0.05),低估男、女生ASM(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02、0.91 kg,P<0.05),高估男、女生FFM(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07、2.66 kg,P<0.05),且男、女生的FM、FFM、ASM均ICC>0.90(P<0.05)。随年龄增加,FM的ICC及RE绝对值<15%的占比呈逐渐增大的趋势,ASM的ICC及RE绝对值<15%的占比先增大后减小。随BMI增加,FM的ICC及RE绝对值<15%占比逐渐增大。BIA校正预测模型为:FM=2.336+0.871×RI_(50)-1.739×RI_(500)+0.517×性别-0.478×年龄+0.753×体重(R^(2)=0.940);FFM=2.795-1.406×RI_(50)+2.177×RI_(500)-0.329×性别+0.471×年龄+0.243×体重(R^(2)=0.985);ASM=-1.937-0.697×RI_(50)+1.132×RI_(500)-0.389×性别+0.119×年龄+0.095×体重(R^(2)=0.976)。结论BIA测量学龄儿童青少年ASM、FFM与DXA一致性良好,所测FM与DXA一致性差。BIA测量FM、FFM和ASM的校正模型拟合效果好,可适用于不同型号多频BIA仪器评估学龄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电阻抗法 双能x线吸收 脂肪质量 四肢骨骼肌质量 一致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X线吸收法腰椎侧位骨密度测定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河北 张颜秋 +4 位作者 苟淑芹 刘春义 张秀华 逯亚平 王茜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62-163,188,共3页
目的评价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骨密度时侧位的临床价值。方法178例女性患者(按年龄分组)接受腰椎后前位和侧位骨密度测定,以BMD表示骨密度值,以T值为标准判断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评价腰椎后前位与侧位T值对骨量减少程度的判... 目的评价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骨密度时侧位的临床价值。方法178例女性患者(按年龄分组)接受腰椎后前位和侧位骨密度测定,以BMD表示骨密度值,以T值为标准判断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评价腰椎后前位与侧位T值对骨量减少程度的判断和骨质疏松诊断的差别。结果①各年龄组患者腰椎后前位BMD值均高于侧位值;②各年龄组患者腰椎后前位及侧位T值对骨量减少程度的判断有显著性差别;③当大于50岁时,腰椎后前位及侧位T值对骨质疏松诊断有显著性差别。结论腰椎侧位对女性患者骨量减少程度的判断和骨质疏松的诊断(>50岁)都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x线吸收 骨密度 骨质疏松 腰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测定 被引量:7
4
作者 马锦富 王文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85-187,共3页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双能x线吸收 骨密度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双能源X线吸收法测定营养不良病人机体组成 被引量:10
5
作者 吴国豪 吴肇汉 吴肇光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1年第2期63-66,共4页
目的 :应用双能源X线吸收法 (DEXA) ,检测营养不良病人的机体组成改变。 方法 :中等程度以上营养不良住院病人 5 6例 ,其中男 32例 ,女 2 4例 ,年龄为 39~ 6 6 (平均 5 1± 14)岁作为研究对象。 72例健康志愿者 (男 34例 ,女 38... 目的 :应用双能源X线吸收法 (DEXA) ,检测营养不良病人的机体组成改变。 方法 :中等程度以上营养不良住院病人 5 6例 ,其中男 32例 ,女 2 4例 ,年龄为 39~ 6 6 (平均 5 1± 14)岁作为研究对象。 72例健康志愿者 (男 34例 ,女 38例 )为对照者 ,年龄为 41~ 6 4(平均 5 4± 11)岁。机体组成测定应用HologicQDR— 2 0 0 0双能源X线测定仪。 结果 :营养不良病人实际平均体重是理想体重的 72 .5 % ,其体重指数、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及淋巴细胞总数均明显低于正常值 ,属中、重度营养不良范围。营养不良病人的体脂及瘦组织群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 ,尤以体脂含量下降最为明显 ,差异极显著 (P <0 .0 1)。两组矿物质含量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结论 :营养不良时机体体脂和瘦组织群存在不同程度的消耗 ,其中以体脂的丢失尤为明显。DEXA是临床上测定机体组成的一种准确、可靠方法 ,可有效地检测营养不良病人的机体组成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不良 机体组成 双能x线吸收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X线吸收法与近红外法测定脂肪含量的评价
6
作者 秦林林 卢方平 +4 位作者 陈金标 马海波 张卫 葛崇华 丁海曙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16-220,共5页
用美国LunarDPX-L骨密度仪和日本FVTREX一1000型近红外仪对92例人群进行脂肪含量评价。其中78例为健康人,男性43例,女性35例。测定结果女性平均脂肪含量高于男性,两种方法对全部人群的体脂肪测定结果相... 用美国LunarDPX-L骨密度仪和日本FVTREX一1000型近红外仪对92例人群进行脂肪含量评价。其中78例为健康人,男性43例,女性35例。测定结果女性平均脂肪含量高于男性,两种方法对全部人群的体脂肪测定结果相关系数,r=0.921,本文介绍测定原理并对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作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x线吸收 近红外法 脂肪含量 人体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超声测定法与双能X线吸收法评估18~40岁成人骨健康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邝玉娴 程红 +6 位作者 郑伊迎 陈伟业 马振新 邹高雍 曾鼎 米杰 刘丽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37-742,共6页
目的比较定量超声测定法(QUS)与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广州市18~40岁成人骨密度的一致性,评估QUS识别低骨量的诊断价值。方法在731名研究对象中,采用DXA测量骨密度(BMD),QUS测量超声传导速度(SOS)。采用Bland-Altman分析评价SOS与BMD ... 目的比较定量超声测定法(QUS)与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广州市18~40岁成人骨密度的一致性,评估QUS识别低骨量的诊断价值。方法在731名研究对象中,采用DXA测量骨密度(BMD),QUS测量超声传导速度(SOS)。采用Bland-Altman分析评价SOS与BMD Z值的一致性。以BMD Z≤-2.00作为低骨量的诊断标准,绘制QU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及SOS Z值最佳截断值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诊断指数。结果Bland-Altman分析结果显示,男、女性的SOS和BMD Z值的均值差值分别为1.27(-0.94~3.47)和0.93(-1.33~3.18)。男、女性中SOS Z值诊断低骨量的AUC分别为0.734(95%CI=0.380~0.788)、0.679(95%CI=0.625~0.732)。男性中,低骨量的SOS Z值最佳截断值为-0.35,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诊断指数分别为64.1%、68.6%和0.327;女性中,低骨量的SOS Z值最佳截断值为-1.14,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诊断指数分别为73.9%、54.8%和0.285。结论广州市18~40岁成人中,QUS与DXA诊断骨密度的一致性欠佳,但QUS在识别低骨量上的应用价值尚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超声测定 双能x线吸收 超声传导速度 骨密度 低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超声和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诊断骨质疏松的比较 被引量:13
8
作者 卓铁军 荣沪光 季宏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68-370,共3页
目的通过对同一个人的跟骨超声强度(STI)测量与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量腰24、股骨近端骨密度(BMD)的临床对比,评价定量超声骨质测量仪(QUS)跟骨STI的测量,对诊断骨质疏松(OP)的敏感性和与DEXA测量BMD的相关性。方法对3266名20~89岁健... 目的通过对同一个人的跟骨超声强度(STI)测量与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量腰24、股骨近端骨密度(BMD)的临床对比,评价定量超声骨质测量仪(QUS)跟骨STI的测量,对诊断骨质疏松(OP)的敏感性和与DEXA测量BMD的相关性。方法对3266名20~89岁健康人群同时采用DEXA测量L24、右股骨近端(Neck、Ward、Troch)BMD和QUS测量右跟骨STI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峰值骨量男性STI与BMD均出现在20~29岁,女性STI出现在20~29岁,BMD则出现在30~39岁;随年龄的增加腰椎、股骨近端BMD及超声强度均下降,女性在50岁后,男性在70岁后有个显著下降过程;OP检出率两种仪器无明显差异。在健康人中BMD与STI的相关系数(R=0.21-0.26),骨质疏松患者BMD与STI的相关系数(R=0.14-0.24)。结论DEXA测量的BMD与QUS测量的STI无相关关系。这表明QUS主要测量骨的结构,而DEXA则是测量骨量的变化,两者相辅相承,共同测量能更好地监测骨质疏松、预测OP性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定量超声 双能x线骨密度仪 骨结构 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 骨质疏松患者 定量超声 诊断 dexa测量 双能x线吸收 股骨近端 测量仪 超声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 被引量:16
9
作者 林兵 谢海宝 +4 位作者 赵晶晶 文晓林 吕远栋 徐伟红 陶萍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18-220,共3页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定 110例糖尿病的患者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BMD),并与对照组配对比较。结果糖尿病的患者骨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呈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配对设计,2型糖尿病患者...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定 110例糖尿病的患者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BMD),并与对照组配对比较。结果糖尿病的患者骨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呈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配对设计,2型糖尿病患者多部位骨密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患者 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 双能x线骨密度仪 对照组 方法应用 配对比较 配对设计 显著性 多部位 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区1333人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及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调查 被引量:95
10
作者 吴青 陶国枢 +1 位作者 刘晓玲 牟善初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1期76-80,共5页
本文随机对北京市区20~94岁人群中1333人进行了不同部位的双能X线骨密度(BMD)的调查,其中女性740人,男性593人,按10岁为一年龄组,将其分为8组,结果显示:腰椎骨峰值女性见于30~39岁,男性见于20~... 本文随机对北京市区20~94岁人群中1333人进行了不同部位的双能X线骨密度(BMD)的调查,其中女性740人,男性593人,按10岁为一年龄组,将其分为8组,结果显示:腰椎骨峰值女性见于30~39岁,男性见于20~29岁,股骨上端(Neck、Ward's、Troch)骨峰值男、女均见于20~29岁。BMD累积丢失率女性较男性高,无论男、女股骨上端高于腰椎,股骨上端三个部位中又以ward's为著。女性50岁以后可见骨量丢失加速,男性呈缓慢丢失。以同性别、同部位峰值BMD减低两个标准差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标准,骨质疏松症患病率49岁以前无论男性或女性均在10%以内,5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以累积丢失率最高的部位统计,50岁以上女性约为30~40%,男性20%~30%;60岁以上女性约为60~70%,男性25~35%170岁以上女性达80~90%,男性48~56%;80岁以上女性达85~100%,男性达50~65%。股骨上端各部位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明显高于腰椎。提示:骨质疏松的研究重点在女性,但对男性也不容忽视。股骨上端各部位BMD检测敏感性高于腰椎,对腰椎BMD正常,但有明显骨质增生者应参考股骨上端BMD方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 BMD 女性 股骨上端 骨质疏松症 腰椎 部位 骨峰值 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 患病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5168人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分析 被引量:22
11
作者 卓铁军 周明秀 申志祥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 探索南京地区正常人骨密度 (BMD)变化规律 ,为骨质疏松症 (OP)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南京地区 2 0~ 89岁人群中 5 16 8人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 (L2 - 4)、股骨上端 (Neck、Ward’s、Troch)的骨密度 ,按 5岁为一... 目的 探索南京地区正常人骨密度 (BMD)变化规律 ,为骨质疏松症 (OP)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南京地区 2 0~ 89岁人群中 5 16 8人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 (L2 - 4)、股骨上端 (Neck、Ward’s、Troch)的骨密度 ,按 5岁为一年龄组 ,将其分成 14组。结果  (1)女性骨峰值出现于 30~ 34岁 ,男性出现于 2 5~ 2 9岁。 (2 )女性 4 0岁时Ward’s区骨量已有明显丢失 ,5 0~ 5 9岁各部位骨量丢失加速 ,80岁时再加速 (BMD平均年丢失率均 >1% )。男性骨量丢失是逐渐、缓慢的 ,但在 6 5以后也有一较快骨量丢失过程 ,其主要部位是Neck、Ward’s、Troch。结论  (1) 4 0岁后应检测BMD变化 ,监测部位以股骨上端Ward’s最敏感。 (2 )OP的防治重点在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 骨密度 骨峰值 dexa BMD 骨量丢失率 南京市 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身体成份精确度的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蓉 林守清 +2 位作者 陈艳 杨秋红 陈凤领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72-273,262,共3页
目的确定使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在测定全身和局部身体成份短期精确度,以指导临床监测方案。方法对10名成年女性志愿者使用DXA(GE LUNAR PRODIGY型)骨密度仪进行了全身体成份测定。每名志愿者测量10次,每天重复5次分在2d(间隔不超过4d)... 目的确定使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在测定全身和局部身体成份短期精确度,以指导临床监测方案。方法对10名成年女性志愿者使用DXA(GE LUNAR PRODIGY型)骨密度仪进行了全身体成份测定。每名志愿者测量10次,每天重复5次分在2d(间隔不超过4d)中进行。志愿者测量期间饮食、运动等无明显改变,无腹泻等影响体重的疾病。每次测试需穿同样衣服,每次测量结束均离开骨密度仪,站到地面,下次测量再重新摆放体位。由同一名技师进行操作并分析。计算短期精确度。结果全身、上肢、大腿、躯干、男性区域及女性区域骨矿含量测定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1.1%、1.5%、0.9%、2.8%、3.4%和1.7%,脂肪测定的CV分别为1.2%、3.5%、2.3%、2.7%、3.4%和1.8%,组织测定的CV分别为0.7%、1.4%、1.8%、1.6%、2.2%和1.4%,脂肪百分比的CV分别为1.2%、2.4%、1.1%、2.1%、2.3%和1.5%。结论全身体成份测定的CV在0.7%~1.2%,局部体成份测定的CV大部分在1%~2.5%之间。局部测定的精确度不如全身测定的精确度。全身测定和局部测定的精确度均可以满足临床和科研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确度 身体成份 双能x线吸收 骨密度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X线吸收法对体脂测量的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继红 张源 +2 位作者 赵兴山 徐黎 程晓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目的:探索双能X线吸收(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法测量体脂分布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5名受试者应用体重测量仪测定法逐一测量简易体脂参数: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以体重指数≥25 kg/m2为标准,区分为肥胖者52名,非肥胖... 目的:探索双能X线吸收(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法测量体脂分布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5名受试者应用体重测量仪测定法逐一测量简易体脂参数: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以体重指数≥25 kg/m2为标准,区分为肥胖者52名,非肥胖者33名;参照2005年代谢综合征全球统一定义中国人中心性肥胖的切点,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腰围≥90 cm(男性),腰围≥80 cm(女性),区分为腹型肥胖者47名,非腹型肥胖者38名。同时利用DEXA法记录体重、各部位脂肪含量,计算全身脂肪比例、腰臀部脂肪比;比较DEXA法和体重测量仪测定法测得的人体体重差异,分别比较体重指数与全身脂肪比例对肥胖检出的一致性,腰围与腰臀部脂肪比对腹型肥胖检出的一致性,并将男、女两者的腰臀部脂肪比与简易体脂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应用两种方法分别对85名受试者进行体重测量,DEXA法测得的结果为(69.07±13.05)kg,体重测量仪测得的结果为(70.24±13.22)kg,对两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身脂肪比例用于男、女性肥胖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3.33%、86.36%,特异性分别为100%、81.82%;腰臀部脂肪比用于男、女性腹型肥胖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3.08%、85.72%,特异性分别为73.33%、78.26%;男性的腰臀比、女性的腰围与腰臀部脂肪比相关系数最高。结论:DEXA技术可用于测定体脂含量及分布,全身脂肪比例判断肥胖症的切点男性为27.97%,女性为34.27%,腰臀部脂肪比判断腹型肥胖的切点男性为0.64,女性为0.49;男性测量腰臀比、女性测量腰围均能更好的预测腰臀部脂肪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x线吸收 肥胖 腹型肥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00例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及诊断标准的探讨 被引量:34
14
作者 卓铁军 210024南京 +3 位作者 周明秀 210024南京 申志祥 210024南京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3-16,共4页
目的 了解本地区正常人腰椎、髋部各部位骨密度( B M 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和骨质疏松症( O P) B M D 诊断标准探讨。方法 采用双能 X 线骨密度仪测量1600例正常人腰椎前后位、腰3侧位、股骨近段各部位 B M D ... 目的 了解本地区正常人腰椎、髋部各部位骨密度( B M 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和骨质疏松症( O P) B M D 诊断标准探讨。方法 采用双能 X 线骨密度仪测量1600例正常人腰椎前后位、腰3侧位、股骨近段各部位 B M D 值,其中女性1072例,男528例,年龄范围30~89岁,按10岁一个年龄组分为6组统计分析,同时分别以同性别、同部位峰值减低20及其25 S D 作为 O P诊断标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男女两性 B M D 值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女性各部位 B M D下降趋势较男性明显,其中50~59岁和60~69岁两年龄组骨量呈快速丢失阶段。两性骨丢失速度70岁之前 W ard's> L2 L4 > Neck > Troch,70岁之后 W ard's Neck> Troch> L2 L4。在减低20 S D 患病男性有288% ,女性有351% 的人已发生骨折。结论 为本地区不同性别、各年龄段 B M D 值及变化特点积累了数据和资料,同时提出为避免部分 O P患者误诊、漏诊,鉴于国情, O P诊断标准以减低20 S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D 诊断标准 OP 部位 SD 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 正常人 腰椎 女性 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定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秦林林 陈金标 +3 位作者 张卫 马海波 葛崇华 肖艳霞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30-235,共6页
以Lunar公司DPX-L型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为例,研究引起测量误差的主要因素并提出质控措施。用自检模块、腰椎体模评定仪器的体外测量精度好于1%。对10位志愿者重复2次测量,体内精度对腰椎,MPD(平均百分差)为0.... 以Lunar公司DPX-L型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为例,研究引起测量误差的主要因素并提出质控措施。用自检模块、腰椎体模评定仪器的体外测量精度好于1%。对10位志愿者重复2次测量,体内精度对腰椎,MPD(平均百分差)为0.46,CV变异系数)为0.75;对股骨颈,MPD为1.26、CV为0.47;Ward’s三角区MPD为2.01、CV为1.14;大转子MPD为1.66、CV为0.72。扫描图像由2位技术人员分析比由同1人分析时的误差大。测量对象体位重复和分析技术的规范化,是减小测量误差的2个重要的技术保障。为满足数据比对的需要,建议建立我国自己的体模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双能x线吸收 体外精度 体内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83例2型糖尿病人骨密度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黄际远 宋文忠 +1 位作者 陈明曦 史克俭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33-235,共3页
目的 了解 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及髋部骨矿物密度的变化。方法 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 2型糖尿病病人共 83例 (年龄 40~ 79岁 ) ,其中男性 43例 ,女性 40例 ;健康对照组 71例 (年龄 40~ 79岁 ) ,男性 38例 ,女性 33例。对比分析糖尿病... 目的 了解 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及髋部骨矿物密度的变化。方法 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 2型糖尿病病人共 83例 (年龄 40~ 79岁 ) ,其中男性 43例 ,女性 40例 ;健康对照组 71例 (年龄 40~ 79岁 ) ,男性 38例 ,女性 33例。对比分析糖尿病组与同性别同龄正常组的测量结果 ,另根据病程将糖尿病组分为大于 5年及小于 5年组 ,并对 2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①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腰椎及髋部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 ;②病程大于 5年与小于 5年的 2型糖尿病患者间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x线骨密度仪 测定 2型糖尿病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的三种胫骨软骨下骨骨密度测量方法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庞坚 郑昱新 +7 位作者 曹月龙 段铁骊 吴玉云 吕桦 赵文琼 郭海玲 赵咏芳 石印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55-658,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XA)的三种胫骨近端软骨下骨骨密度检测方法的信度与效度。方法招募28名健康女性,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扫描膝关节;由2名研究者分别应用三种不同测量方法选取ROI进行测量分析,通过计算组内相关系数值(ICC)... 目的观察基于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XA)的三种胫骨近端软骨下骨骨密度检测方法的信度与效度。方法招募28名健康女性,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扫描膝关节;由2名研究者分别应用三种不同测量方法选取ROI进行测量分析,通过计算组内相关系数值(ICC),评价各方法的复测信度与测量者间信度,利用t检验评价区分效度。结果三种方法均具有较好的复测信度(ICC 0.833~0.998)与测量者间信度(ICC 0.905~0.997),且对低年龄者和高年龄者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P<0.05)。结论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研究膝关节软骨下骨具有可行性;本研究分析的三种测量方法可有选择地用于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软骨下骨 骨密度 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92例正常人全身骨量变化的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秦明伟 余卫 +6 位作者 徐苓 田均平 邢小平 孟迅吾 曹坚 严洪珍 葛秦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45-349,共5页
目的了解正常人全身骨量变化。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292例正常人,其中女性152人,男性140人;年龄10~79岁,每10岁为一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全身骨量、骨密度、腰椎正位骨密度峰值分别位于30~39、2... 目的了解正常人全身骨量变化。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292例正常人,其中女性152人,男性140人;年龄10~79岁,每10岁为一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全身骨量、骨密度、腰椎正位骨密度峰值分别位于30~39、20~39和20~29少年龄组,女性峰值均位于30~39岁年龄组。男性各组峰值均大于女性,女性骨丢失多于男性。男性在70~79岁年龄组骨量有上升趋势。腰椎正位骨密度下降较全身明显。结论全身骨密度测量可反映正常人年龄性骨质丢失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双能x线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252例正常人BMD结果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何玉香 潘信群 孟昭亨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59-162,共4页
252例正常人,男性117例,女性135例,年龄范围20~78岁,每10岁为一个年龄组。用SPA测量桡骨BMD,用DEXA测量腰椎、左右髋骨BMD及全身BMC,结果表明桡骨、腰椎及全身的峰值骨量年龄在30~39岁,股... 252例正常人,男性117例,女性135例,年龄范围20~78岁,每10岁为一个年龄组。用SPA测量桡骨BMD,用DEXA测量腰椎、左右髋骨BMD及全身BMC,结果表明桡骨、腰椎及全身的峰值骨量年龄在30~39岁,股骨颈、wand's三角的峰值骨量年龄在20~29岁,没有性别差异。女性40岁以后骨丢失速度明显快于男性,到60岁时,桡骨、股骨颈、ward's三角BMD及全身BMC低于T评分临界值。男性70岁时股骨颈骨丢失低于T评分临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D 桡骨 股骨颈 正常人 全身 男性 双能x线吸收 骨丢失 腰椎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人体身体成分的精密度 被引量:2
20
作者 肖泽宇 郭斌 +2 位作者 弓健 唐勇进 徐浩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87-590,共4页
目的: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人体身体成分精密度,探讨DXA对人体身体成分和脂肪分布测量结果的重复性。方法:DXA(GE Lunar Prodigy)对2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男女各10名)进行10次全身重复扫描,应用... 目的: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人体身体成分精密度,探讨DXA对人体身体成分和脂肪分布测量结果的重复性。方法:DXA(GE Lunar Prodigy)对2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男女各10名)进行10次全身重复扫描,应用专用分析软件计算全身骨量(total bone mineral content,TBMC),全身脂肪组织量(total fat mass,TFM),全身瘦组织量(total lean mass,TLM),全身脂肪含量百分数(total body fat percent-age,%TBF),腹部脂肪含量百分数(android fat percentage,%AF),臀部脂肪含量百分数(gynoid fat percentage,%GF),通过计算变异系数均方根(RMS-CV)和标准差均方根(RMS-SD)评价DXA对人体身体成分和脂肪分布测量的精密度。结果:人体全身TBMC,TFM,TLM,%TBF的RMS-CV和RMS-SD分别为1.05%、1.95%、0.93%、1.98%和0.025、0.234、0.377、0.353。脂肪分布测量结果(%AF、%GF)的RMS-CV和RMS-SD分别为2.51%、1.80%和1.153、1.101。结论:DXA测量人体身体成分和脂肪分布具有良好的精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密度 身体成分 脂肪分布 双能x线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