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应用原则 被引量:20
1
作者 吴川杰 宋海庆 +1 位作者 王玉平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69-672,共4页
目前,卒中仍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致残性和致死性疾病之一),我国的卒中防治形势尤为严峻。
关键词 卒中 缺血性卒中 急性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对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2
作者 李文帅 赵亚运 +5 位作者 郭震 张海兵 王奉淼 张信芳 张全忠 李庆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2-309,共8页
目的比较术中静脉应用替罗非班与术前负荷量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 目的比较术中静脉应用替罗非班与术前负荷量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者。根据《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导下患者实际接受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负荷量双抗组和替罗非班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既往脑出血、术前Hunt-Hess分级、动脉瘤最大径、瘤颈宽度及动脉瘤部位。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缺血性与出血性并发症发生情况。围手术期缺血性并发症包括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定义为术中载瘤动脉内充盈缺损,载瘤动脉或支架覆盖分支血管闭塞)及术后24 h内症状性脑梗死。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包括术中责任动脉瘤破裂出血和术后24 h内颅内出血(CT发现新的或恶化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实质内出血)。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电话或门诊随访评估患者术后90 d预后情况,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术后6个月行影像学随访,将与术后即刻栓塞结果相比的随访结果分为4类:(1)完全闭塞,即动脉瘤腔内对比剂填充完全消失;(2)改善,即动脉瘤腔内对比剂填充减少;(3)稳定,即动脉瘤腔内对比剂填充保持不变;(4)复发,即动脉瘤腔内对比剂填充增加。结果共纳入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108例,男30例,女78例,年龄32~75岁,中位年龄63(50,66)岁;其中负荷量双抗组55例,替罗非班组53例。(1)替罗非班组与负荷量双抗组各基线及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总体围手术期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2.0%(13/108),其中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6%(5/108),术后24 h内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为7.4%(8/108);总体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9%(2/108),包括1例术中责任动脉瘤破裂出血和1例术后24 h内颅内出血。92.6%(100/108)的患者术后90 d随访预后良好,7.4%(8/108)的患者预后不良。78.7%(85/108)的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影像学随访,其中完全闭塞率为94.1%(80/85),复发率为2.4%(2/85)。(3)替罗非班组和负荷量双抗组患者围手术期缺血性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分别为13.2%(7/53)和10.9%(6/5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0)。负荷量双抗组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高于替罗非班组[9.1%(5/55)比0,P=0.025],术后24 h内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低于替罗非班组[1.8%(1/55)比13.2%(7/53),P=0.028]。负荷量双抗组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3.6%(2/55),替罗非班组未发生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术后90 d随访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和负荷量双抗组良好预后比例分别为94.3%(50/53)和90.9%(50/5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4)。结论术中静脉应用替罗非班与术前负荷量双抗两种方案对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良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结果尚需大型前瞻性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替罗非班 双重血小板聚集治疗 LVIS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指导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预防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脑缺血事件的价值研究
3
作者 王颖琪 周晓明 +5 位作者 吴琪 张安 丁惠 陈姝娟 邓金龙 张鑫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95-402,共8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下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调整对预防颅内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脑缺血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3月至2024年5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下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调整对预防颅内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脑缺血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3月至2024年5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史、饮酒史、术中替罗非班使用情况。入组患者确诊颅内动脉瘤后即刻开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规剂量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次/d)+氯吡格雷(75 mg,1次/d)],3 d后行TEG检测。按照TEG参数中的血小板抑制率达标情况[根据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A抑制率)或腺苷二磷酸(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DP抑制率)进行TEG检测结果的判定,AA抑制率≥50%为阿司匹林有效,AA抑制率<50%为阿司匹林抵抗;ADP抑制率≥30%为氯吡格雷有效,ADP抑制率<30%为氯吡格雷抵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TEG检测结果达标组,即AA抑制率≥50%且ADP抑制率≥30%)、普通双抗组[TEG检测结果未达标未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即AA抑制率<50%和(或)ADP抑制率<30%,但颅内动脉瘤形态复杂(如形态不规则、子囊形成)或存在高出血风险,继续常规双抗治疗]和强化组[TEG检测结果未达标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即AA抑制率<50%和(或)ADP抑制率<30%,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所有患者经TEG检测并制定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后均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术后0~3个月,3组患者均维持上述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术后3个月门诊常规复查头部MRI、CT等,如未发生脑缺血事件、影像学检查结果满意[支架位置良好、动脉瘤闭塞无残留或瘤颈稍残留(瘤颈宽度≤2 mm)]调整为单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100 mg,1次/d)。若患者术中或术后发生脑缺血事件,则无论处于何阶段,均立即重启或维持双抗治疗[阿司匹林(100 mg,1次/d)+氯吡格雷(75 mg,1次/d)],并持续至少6个月。主要终点为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脑缺血事件(包括DSA证实的术中急性血栓形成、经头部CT或MRI证实存在梗死灶)。比较3组基线及临床资料。根据主要终点将所有患者分为未发生脑缺血事件者和发生脑缺血事件者,并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发生脑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99例患者,男178例,女321例,中位年龄59(53,68)岁,其中对照组341例,普通双抗组42例,强化组116例。发生脑缺血事件47例,未发生脑缺血事件452例。(1)对照组、普通双抗组、强化组术中替罗非班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2%(69/341)比26.2%(11/42)比42.2%(49/116),P<0.01];3组在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史、饮酒史患者比例、脑缺血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OR=2.924,95%CI:1.416~6.037,P=0.004)、术中使用替罗非班(OR=3.638,95%CI:1.892~6.996,P<0.01)是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发生脑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对照组相比,强化组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脑缺血事件发生风险降低(OR=0.238,95%CI:0.088~0.646,P=0.005),普通双抗组与对照组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脑缺血事件发生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521,95%CI:0.149~1.826,P=0.308)。结论基于TEG检测结果调整颅内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未达标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可降低其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脑缺血事件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尚需大型前瞻性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血小板聚集治疗 血小板抑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聚集血栓弹力图与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在颅内动脉瘤支架术后中的应用选择
4
作者 孟雪柔 潘文秋 +4 位作者 万程 易根发 王俊超 胡继红 赵卫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1-467,共7页
目的探讨部分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基因型检测与血小板聚集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platelet mapping,TEG-PM)在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IAs)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方案选择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 目的探讨部分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基因型检测与血小板聚集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platelet mapping,TEG-PM)在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IAs)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方案选择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支架治疗IAs且行阿司匹林相关基因-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latelet-endothelial aggregation receptor 1,PEAR1)以及氯吡格雷相关基因-细胞色素P450酶2C19(cytochrome P4502C19,CYP2C19)基因型检测的106例患者,部分患者行TEG-PM检测。将患者分为A、B 2组,A组(基因检测组)根据药物相关基因检测结果调整用药,B组(联合组)根据两种检测结果指导用药。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检验数据,并记录患者随访期间IAs闭塞情况、支架内膜增生情况、药物相关出血性及缺血性并发症。结果106例患者共治疗123个IAs,年龄(53.67±6.66)岁,女性67例。A组(41例),B组(65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及IAs情况、术中使用支架类型、用药方案选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缺血性并发症及出血性并发症各2例;B组无缺血性事件发生,4例患者出血性并发症,2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7;P=0.782)。术后1、3个月2组患者内膜增生情况分级及动脉瘤闭塞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组总体内膜增生情况较B组稍高,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为提高抗血小板治疗的精准个性化治疗,建议临床选择检测项目时可先行TEG-PM指导下的常规双抗治疗,对于TEG-PM提示抑制率不足的患者再选择性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相关基因检测,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探索患者抑制率不足的原因,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用药,以保证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达到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介入支架治疗 血栓弹力图血小板 血小板药物相关基因 血小板聚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钛夹联合医用胶与单用钛夹治疗双联抗血小板所致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比较 被引量:13
5
作者 郎海波 王平 +2 位作者 陈雪 张诗琪 张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02-404,409,共4页
目的评价内镜下钛夹联合医用胶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所致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0月因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所致消化性溃疡出血61例,按随机数字奇、偶... 目的评价内镜下钛夹联合医用胶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所致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0月因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所致消化性溃疡出血61例,按随机数字奇、偶数分为单独钛夹治疗组和钛夹联合医用胶治疗组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2组在性别、年龄、出血量、溃疡大小、部位及Forrest分级方面无明显差异,在质子泵抑制剂使用种类、剂量、疗程等方面均无差异。监测术后72 h内有无再出血。结果治疗后72 h内,单独钛夹治疗组再出血率是钛夹联合医用胶治疗组的5.4倍[17.2%(5/29)vs.3.2%(1/31),χ2=1.898,P=0.168]。结论内镜下钛夹联合医用胶治疗双联抗血小板所致消化性溃疡出血与单纯应用钛夹止血相比,再出血率有降低趋势,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联血小板治疗 消化道出血 内镜治疗 医用胶 钛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聚集状态的比较 被引量:33
6
作者 沈明强 程庆璋 石冬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3-21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小板活化及聚集状态的影响。方法:97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入组不同的抗血小板治疗组(阿司匹林治疗组、氯吡格雷治疗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在入院第1天(治疗前)和第10天采用流式细...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小板活化及聚集状态的影响。方法:97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入组不同的抗血小板治疗组(阿司匹林治疗组、氯吡格雷治疗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在入院第1天(治疗前)和第10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CD62P、比浊法检测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A)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DP)。结果:3组患者入院第1天CD62P、MARAA、MARADP无显著差异,治疗10 d后3组的CD62P、MARAA、MARADP值均下降,与入院第1天的CD62P、MARAA、MARADP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脑梗死患者血小板MARADP下降程度组间比较有差异,氯吡咯雷治组MARADP下降明显,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下降更明显。血小板MARAA、血小板CD62P下降程度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3种抗血小板治疗方法均能有效减少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小板活化,降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提示临床治疗均有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更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抗血小板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小板活化 CD62P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缩短还是延长?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斌 高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2751-2753,2757,共4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可有效降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发生风险,但同样并存出血的风险。如何决策DAPT的持续时间,以在血栓与出血间保持平衡,始终是心脏科医生面临的难题。持续至少1年的DAPT方案已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可有效降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发生风险,但同样并存出血的风险。如何决策DAPT的持续时间,以在血栓与出血间保持平衡,始终是心脏科医生面临的难题。持续至少1年的DAPT方案已经成为PCI术后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并被列入多个指南。最新《欧洲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指南》对于DAPT持续时间进行了相应的改动,建议部分患者接受短期DAPT。本文对近年有关缩短DAPT持续时间及延长DAPT持续时间的大型临床试验进行梳理,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双联血小板治疗 药物洗脱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急性卒中和心房颤动患者一级、二级卒中预防中的应用
8
作者 蒋丽丹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227-227,共1页
血管性事件的一级预防:未来的心源性卒中的患病率将会升高。因此,对所有患心房颤动但未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必须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这对制定药物治疗的策略很关键。心房颤动是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故对心房颤动患者必须行抗凝... 血管性事件的一级预防:未来的心源性卒中的患病率将会升高。因此,对所有患心房颤动但未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必须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这对制定药物治疗的策略很关键。心房颤动是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故对心房颤动患者必须行抗凝治疗(合并其他危险因素者除外)。在控制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前提下,对75岁以上的心房颤动患者也应进行抗凝治疗。急性卒中:最新的欧洲卒中指南并未推荐在新发卒中3d内,使用常规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但推荐使用阿司匹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患者 急性卒中 血小板聚集治疗 一级预防 国际标准化比值 二级 危险因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期间提前停服替格瑞洛情况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肖雨尘 顾颖 +4 位作者 徐汝明 李攀 陈卫省 赵仙先 马丽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84-990,共7页
目的探究提前停服替格瑞洛(PTD)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发生率、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10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使用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ACS住院患者400例... 目的探究提前停服替格瑞洛(PTD)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发生率、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10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使用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ACS住院患者400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并随访,分析ACS患者PTD的发生率、原因和影响因素。结果出院12个月时PTD患者49例(12.2%),未PTD患者351例(87.8%)。PTD组年龄>75岁、有心力衰竭病史、既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患者比例和血钾、尿素水平均高于未PTD组(P=0.004、0.031、0.028、0.037、0.001),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比例和血管病变严重程度均低于未PTD组(P=0.041、0.018)。呼吸困难(22.4%,11/49)、当地无药(18.4%,9/49)和出血(12.2%,6/49)是导致PTD最常见的3个原因,改良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呼吸困难指数(mMRC)评分为2级及2级以上的呼吸困难患者均停服替格瑞洛(mMRC评分1级2例,2级6例,3级2例,4级1例)。Kaplan-Meier曲线分析PTD累积发生率结果显示,67.3%(33/49)的患者PTD发生在出院后90 d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OR=2.58,95%CI 1.26~5.26,P=0.009)和尿素水平升高(OR=1.17,95%CI 1.04~1.30,P=0.007)均为ACS患者PTD的独立预测因素,血管病变严重(OR=0.95,95%CI 0.92~0.98,P=0.001)是ACS患者坚持服用替格瑞洛的相关因素。结论ACS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期间PTD的发生率为12.2%。对于呼吸困难且mMRC评分为2级及2级以上的患者,临床应及时更换P2Y12受体拮抗剂。年龄>75岁为ACS患者PTD的独立预测因素,临床实践中应该高度重视服用替格瑞洛的高龄患者,关注其有无发生呼吸困难及PT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双联血小板治疗 替格瑞洛 提前停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6个月与≥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庞思 贾海波 +7 位作者 张瑶俊 石顺懿 潘道蓉 陈晓云 任晓敏 朱灏 吴文 陈绍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39-643,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6个月与≥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5-01之前公布随访数据的DES置入后≤6个月对比≥12个月DAPT的随机对照试验。计算机检索PubM ed、EMBASE、Cochrane ... 目的:系统评价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6个月与≥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5-01之前公布随访数据的DES置入后≤6个月对比≥12个月DAPT的随机对照试验。计算机检索PubM 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同时手动检索国内外相关心血管会议记录,由两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估,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个随机对照研究,共包含15 378例患者,术后接受DAPT治疗≤6个月为7 672例(≤6个月DAPT组),≥12个月为7 706例(≥12个月DAPT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12个月DAPT组相比,≤6个月DAPT组可有效降低主要出血(比值比=0.58,95%可信区间:0.37~0.91,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全因死亡(比值比=0.90,95%可信区间:0.73~1.11,P=0.314)、心原性死亡(比值比=0.93,95%可信区间:0.70~1.24,P=0.617)、心肌梗死(比值比=1.13,95%可信区间:0.91~1.41,P=0.275)、支架内血栓(比值比=1.21,95%可信区间:0.79~1.85,P=0.382)、脑血管意外(比值比=1.00,95%可信区间:0.66~1.51,P=1.000)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接受DES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6个月DAPT组与≥12个月DAPT组在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6个月DAPT组能有效降低出血风险,更适用于新一代DES置入后,高出血风险、低血栓风险、服药依从性差和正常药物反应性的患者。然而≤6个月DAPT组对置入DES的特定中国人群临床结局的影响仍有待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去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联血小板治疗 药物洗脱支架 冠状动脉疾病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G-PM与药物相关基因检测指导颅内动脉瘤支架植入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孟雪柔 潘文秋 +4 位作者 赵卫 易根发 李刚 赵芝敏 张晓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27-631,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后分别在血栓弹力图血小板图(thromboelastography-platelet mapping,TEG-PM)检测与药物相关抵抗基因检测指导下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昆明医科大...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后分别在血栓弹力图血小板图(thromboelastography-platelet mapping,TEG-PM)检测与药物相关抵抗基因检测指导下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5例,所有患者均行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相关基因检测,并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行TEG-PM。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33例,B组32例。A组在药物相关基因检测指导下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B组在TEGPM指导下行抗血小板聚集用药。比较两组术后缺血性并发症及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缺血性并发症B组0例,A组2例(RR=0.492,95%CI:0.383~0.632,χ2=0.485,P=0.468),A组2例患者分别于用药后3.4个月及1.6个月出现缺血性并发症。出血性并发症A组1例,B组3例(RR=0.302,95%CI:0.303~3.069,χ2=0.300,P=0.584);A组中1例患者于术后4.33个月出现牙龈出血,B组3例患者中,2例于术后2.2个月及1.6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散在片状青紫,1例于术后2.3个月出现黑便,完善相关检查发现消化道溃疡。结论颅内动脉瘤行支架植入术后在TEG-PM及药物相关基因检测下指导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安全可行,临床应用时应据患者个体化选择,并检测其指标变化,及时调整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栓弹力图血小板 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基因 细胞色素P 450酶2 C 19基因 血小板聚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血栓弹力图血小板图参数指导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术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袁树 孙晓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39-343,共5页
血栓弹力图血小板图(TEG-PM)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反映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功能。因此,TEG-PM参数常被用来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随着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技术的不断发展,TEG... 血栓弹力图血小板图(TEG-PM)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反映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功能。因此,TEG-PM参数常被用来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随着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技术的不断发展,TEG-PM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日益增多。作者简单介绍了TEG-PM的原理和临床应用,并总结了不同研究中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术后TEG-PM参数的安全范围,以及根据TEG-PM参数个体化调整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的获益,为临床医师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术后选择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术 血栓弹力图血小板 血小板聚集治疗 颅内动脉瘤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期间消化道出血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袁景昊 汪雁博 谷新顺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年第5期508-512,共5页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治疗的基础用药之一,在降低患者缺血风险的同时也增加了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如何平衡这两种风险一直是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研究的焦点。目前已有诸多研究对DAPT应用提出了新的观点,本...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治疗的基础用药之一,在降低患者缺血风险的同时也增加了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如何平衡这两种风险一直是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研究的焦点。目前已有诸多研究对DAPT应用提出了新的观点,本文对ACS患者DAPT期间消化道出血的认识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双联血小板治疗 消化道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荷剂量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超时间窗无影像错配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1例报告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璐瑶 熊云云 王上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6期616-618,共3页
目前指南推荐符合条件的卒中患者在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静脉注射阿替普酶的获益与发病时间相关,卒中患者在症状出现4.5 h后溶栓能否获益仍未明确,特别是对于那些无灌注成像错配的患者。此外,对符合条件的卒中患者溶栓前... 目前指南推荐符合条件的卒中患者在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静脉注射阿替普酶的获益与发病时间相关,卒中患者在症状出现4.5 h后溶栓能否获益仍未明确,特别是对于那些无灌注成像错配的患者。此外,对符合条件的卒中患者溶栓前最佳治疗方案的研究也在进行中。本文报告了一例卒中患者在RAPID软件、DWI和FLAIR中无影像错配,患者在卒中发作9.5 h后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溶栓前接受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溶栓后患者症状很快缓解,3个月随访未见缺血性事件发生,mRS 0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溶栓 影像错配 双联血小板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的新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忠佑 卢长林 +1 位作者 杨跃进 雷警输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4年第5期334-337,共4页
心血管病已经成为中国居民的首要死因。其中,半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所致。现已经阐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血小板激活、黏附和聚集,致使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ACS发病的关键机制。因此,抗血小板是... 心血管病已经成为中国居民的首要死因。其中,半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所致。现已经阐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血小板激活、黏附和聚集,致使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ACS发病的关键机制。因此,抗血小板是ACS药物治疗的基石。近年来,随着大量临床试验的展开和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抗血小板治疗领域取得许多新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小板治疗 双联血小板治疗 新型血小板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监测血小板功能的基础上对冠心病患者选择恰当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措施
16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9期490-490,共1页
评估血小板反应活性的药效学和转化研究结果已凸现了目前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中存在的局限性。根据转化研究得出的数据呈现出强有力的证据,不支持目前大规模临床试验中所采用的“一刀切”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一方面血小板... 评估血小板反应活性的药效学和转化研究结果已凸现了目前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中存在的局限性。根据转化研究得出的数据呈现出强有力的证据,不支持目前大规模临床试验中所采用的“一刀切”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一方面血小板反应性极低的患者可能发生出血;而另一方面,血小板反应性高的患者则可能出现缺血性事件。目前的临床证据建议,将治疗期间出现的血小板高反应性作为冠心病患者治疗标准中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治疗 冠心病患者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反应性 大规模临床试验 监测 临床证据 缺血性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姚友杰 王景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3期2355-2357,共3页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聚集.血小板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键。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聚集.血小板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键。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其抗血小板作用更彻底。国外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应用于临床已经有10余年的历史,也进行了多个大规模、随机、多中心、双盲、前瞻性临床研究(PRISM、PRISMPLUS、REST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小板治疗 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 抑制血小板聚集 前瞻性临床研究 血小板作用 血小板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ncet N:卒中二级预防长期双联抗血小板的突破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中华 TOYODA K +1 位作者 UCHIYAMA S YAMAGUCHI T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2期167-168,共2页
合并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或多重血管危险因素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风险很高。对于这一部分患者,综合预防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已经被证明是有益的。不过,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比如替格瑞洛和普拉格雷,是治疗冠心病很有前景的药... 合并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或多重血管危险因素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风险很高。对于这一部分患者,综合预防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已经被证明是有益的。不过,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比如替格瑞洛和普拉格雷,是治疗冠心病很有前景的药物,在临床应用大约10年了,但是在卒中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并未发现它们优于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作用,联合用药比单药能更加有效地预防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药物 血管危险因素 替格瑞洛 普拉格雷 颅内动脉狭窄 血小板治疗 双联血小板 联合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抗血小板治疗的个体化思考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运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0年第4期10-17,共8页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是目前最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血小板药物。虽然两者的抗血小板疗效已得到公认,但部分长期服用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患者仍然存在卒中复发的风险。提示抗血小板治疗具有个体差异性,血小板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缺乏反应或...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是目前最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血小板药物。虽然两者的抗血小板疗效已得到公认,但部分长期服用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患者仍然存在卒中复发的风险。提示抗血小板治疗具有个体差异性,血小板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缺乏反应或反应降低的现象,称为'阿司匹林抵抗'[1,2] 和'氯吡格雷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抵 COX 基因多态性 CYP 单核苷酸多态性 遗传多态性 血小板聚集 乙酰水杨酸 阿司匹林 血小板治疗 个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P2C19基因型指导下的抗血小板治疗在CABG后的应用进展
20
作者 朱韬 张明 王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3-617,共5页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是重要的药物治疗之一,它在改善患者桥血管通畅率以及减少患者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临床上发现一些患者对常用的抗血小板...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是重要的药物治疗之一,它在改善患者桥血管通畅率以及减少患者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临床上发现一些患者对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存在抵抗,导致术后桥血管狭窄及MACE事件的发生率增高,这种抵抗可能与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有关;而第3代P2Y12受体拮抗剂的抗血小板效果不受CYP2C19基因型的影响。有专家共识推荐进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来确定双抗治疗方案,那么依据CYP2C19基因型检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在降低患者术后的MACE发生率方面效果如何。本文将从氯吡格雷抵抗与CYP2C19基因型的关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现状及现有专家共识推荐等几方面进行回顾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YP2C19基因型 双联血小板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