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双线盗毒蛾NPV-Bt-白僵菌复合杀虫剂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 1
-
-
作者
陈顺立
戴沿海
余培旺
叶剑雄
-
机构
福建林学院资源与环境系
福建省漳州市林业局
福建省武夷山市林业委员会
-
出处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1-4,共4页
-
基金
福建省教委科学基金
-
文摘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野外试验,筛选出双线盗毒蛾NPV-Bt-白僵菌复合杀虫剂的最佳组合为B1A1C3,即M-Bt孢子500亿个/L+PsNPVPIB5×1010/L+白僵菌孢子1000亿个/L.复合杀虫剂中添加低浓度化学农药有明显增效作用,但对PsNPV的传代不利.林间防治以隔行带状喷洒较好.
-
关键词
核多角体病毒
苏云金杆菌
白僵菌
双线盗毒蛾
-
Keywords
nuclear polyhedrosis,bacillus thuringiensis,beauveria bassiana,compound microbial insecticides,porthesia scintillans
-
分类号
S718.8
[农业科学—林学]
S767.32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
-
题名双线盗毒蛾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 2
-
-
作者
陈顺立
李友恭
黄昌尧
-
机构
福建林学院
屏南县林业局
-
出处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1989年第1期1-9,共9页
-
文摘
双线盗毒蛾是黑荆树的重要害虫之一,在福建一年发生7代,以幼虫越冬。卵成块产于小枝条上,3—11天孵化。幼虫五龄,少数四龄,以取食嫩叶为主,也取食叶柄、花序等。幼虫老熟时下树,多在草丛里,枯枝落叶中结茧化蛹,预蛹期1—4天。成虫羽化后当天即可交配,第2日开始产卵,每雌平均产卵量214粒。成虫寿命3—10天。 室内试验表明: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1000—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对4—5龄幼虫均有良好效果。化学农药防治应抓住越冬代或第一代幼虫盛发期。
-
关键词
双线盗毒蛾
生物学特性
黑荆树
-
Keywords
Castor tussock moth Porthesia scintillans
Bionomic
Acacias mearnsii
-
分类号
S763.3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
-
题名几种低毒杀虫剂对甜玉米斜纹夜蛾和毒蛾的防效评价
被引量:3
- 3
-
-
作者
陈炳旭
陆恒
董易之
郑锦荣
-
机构
广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
出处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3-114,共2页
-
基金
广东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2009B020201006)
-
文摘
斜纹夜蛾和毒蛾是甜玉米种植中的重要害虫,其危害甜玉米的嫩叶和花丝,造成损失。目前对该两种害虫的防治都是以农药防治为主。选用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药剂对斜纹夜蛾和双线盗毒蛾的幼虫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甲维盐乳油、4.2%高氯·甲维盐水乳剂、15%虱螨脲水分散粒剂和20%虫螨腈可溶性粒剂对斜纹夜蛾的防效较好,药后7d的防治效果达90%以上;6%阿维·高氯乳油、2%甲维盐乳油和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对双线盗毒蛾的防治效果最高,药后7d的防效达到100%,2000IUB.t.颗粒剂对双线盗毒蛾幼虫防效缓慢,但药后7d却达到91.0%,田间持效期较长,可在虫口密度较低或发生初期使用。
-
关键词
甜玉米
斜纹夜蛾
双线盗毒蛾
药效试验
-
Keywords
sweet corn
Spodoptera litura
Porthesia scintillans
field trial
-
分类号
S482.3
[农业科学—农药学]
-
-
题名蛋黄果栽培管理和应用(2)
- 4
-
-
作者
郭文场
刘佳贺
-
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长春离职干部休养所
长春市图书馆
-
出处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6年第9期39-42,共4页
-
文摘
6病虫害防治6.1病害6.1.1蛋黄果拟盘多毛孢叶斑病6.1.1.1症状叶片上生圆形灰褐色病斑,中央灰白色至褐色,凹陷,大小3~4mm,病斑四周生宽的褐紫色环带,分生孢子盘成熟后现黑色小霉点。6.1.1.2病原细丽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gracilis(Kleb.)Steyaert]。6.1.1.3防治加强管理,提高抗病力。
-
关键词
蛋黄果
毛孢叶斑病
分生孢子盘
PESTALOTIOPSIS
GRACILIS
上生
病虫害防治
喷雾防治
成熟度
双线盗毒蛾
-
分类号
S663.1
[农业科学—果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