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眼非对称性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眼部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王保君 杨华 +1 位作者 郭晓文 李顺元 《眼科新进展》 CAS 2002年第4期259-261,共3页
目的 探讨眼球后血管血流速度降低及阻力指数升高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对 33例双眼非对称性青光眼患者正常对照组 2 6例进行检测 ,测量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 (P... 目的 探讨眼球后血管血流速度降低及阻力指数升高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对 33例双眼非对称性青光眼患者正常对照组 2 6例进行检测 ,测量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 (PSV)及舒张末期流速 (EDV)并计算其阻力指数 (RI)。结果 在青光眼患者中 ,无论是视野及视神经损害较重眼还是视野及视神经均正常的对侧眼 ,其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的 PSV和 EDV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 RI低于正常对照组 ;双眼进行比较发现较重侧眼的视网膜中央动脉的 PSV和 EDV均低于对侧眼。结论 眼球后血管的血流速度下降存在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之前 ,与青光眼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在双眼非对称性青光眼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非对称性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眼部血流动力学 阻力指数 彩色多普勒 眼动脉 视网膜中央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醛化脐带静脉管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迅 刘鹤南 高殿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3-245,共3页
目的评价醛化脐带静脉管(HUV)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PTS)中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对49例(49眼)POAG患者,HUV组23例行NPTS联合HUV植入,对照组26例行NPTS。术后观察、比较... 目的评价醛化脐带静脉管(HUV)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PTS)中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对49例(49眼)POAG患者,HUV组23例行NPTS联合HUV植入,对照组26例行NPTS。术后观察、比较的指标包括:术后眼内压(IOP)、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滤过泡形态特点以及术后并发症。所有研究对象随访12个月。结果术后12个月,手术完全成功(IOP在6~21 mmHg之间,并且不需加用任何抗青光眼药物):HUV组86.96%,对照组69.23%。术后12个月,HUV组和对照组IOP分别从术前(39.73±4.91)mmHg、(38.99±4.72)mmHg降至(15.81±1.09)mmHg、(19.88±2.21)mmHg(P=0.00)。对照组术后早期出现低眼压3例(11.54%),HUV组未发生;对照组出现包裹性滤过泡5例(19.23%),HUV组仅出现1例(4.35%)。结论 NPTS联合HUV植入治疗POAG,具有手术成功率高、术后IOP控制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静脉管 穿透小梁手术 原发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穿透板层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与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罗丹 王林 +1 位作者 温跃春 柯根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68-570,共3页
目的比较非穿透板层小梁切除术(nonpenetrating lamellar trabeculectomy,NPT)联合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与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57眼)P... 目的比较非穿透板层小梁切除术(nonpenetrating lamellar trabeculectomy,NPT)联合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与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57眼)POAG患者应用NPT联合MMC治疗与30例51眼POAG患者行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效果。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眼压、视力、成功率、并发症等。结果 NPT联合MMC治疗后POAG患者与经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后眼压在术后早期和中期无明显差异;术后24个月,经NPT联合MMC治疗,良好眼压控制成功率大约为47%,而经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良好眼压控制成功率接近70%,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组眼压控制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术后1周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个月视力比较,NPT联合MMC治疗组优于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组(P<0.05)。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组术后浅前房(14眼,27.5%)和白内障(11眼,21.6%)的发展率高于NPT联合MMC治疗组。结论 NPT联合MMC治疗在早期和中期控制眼压方面与改良小梁切除术疗效相当,但改良小梁切除术长期良好眼压控制成功率较高。NPT联合MMC治疗术后并发症少于改良小梁切除术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裂霉素C 原发青光眼 穿透小梁切除术 改良小梁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2
4
作者 罗红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4期351-352,共2页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12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术后观察视力、前房反应、眼压、滤过泡情况,随诊时间3月。结...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12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术后观察视力、前房反应、眼压、滤过泡情况,随诊时间3月。结果10例12眼术前眼压(36.6±11.8)mmHg(1kPa=7.5mmHg),术后1d(6.2±2.8)mmHg,术后1周(7.3±3.7)mmHg,术后2周(9.6±4.2)mmHg,术后1月(12.7±4.7)mmHg,术后2月(11.5±4.2)mmHg,术后3月(12.2±4.4)mmHg。术后视力均达到或高于术前水平。12眼均有功能型滤泡。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浅前房及前房炎症反应。有1例术中少量前房出血,于术后1d全部吸收。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术能安全、有效地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成功率高于单纯性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青光眼 穿透小梁手术 小梁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穿透性滤过手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5
作者 姜发纲 Klaus W.Ruprecht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7-209,共3页
目的 对非穿透性滤过手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7年~1999年在德国Saarland大学眼科医院因药物控制不佳而行非穿透性滤过手术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例资料。结果 有 2 16人、 377只原发性... 目的 对非穿透性滤过手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7年~1999年在德国Saarland大学眼科医院因药物控制不佳而行非穿透性滤过手术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例资料。结果 有 2 16人、 377只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性滤过手术 ,平均随诊 31(5~ 5 1)个月。术前平均眼压 (2 8 3±8 4 )mmHg (1mmHg =0 133kPa) ,术后 1周、 6月、 1年、 2年、 3年、 4年眼压分别为 (9 7± 3 6 )mmHg、 (12 4± 5 3)mmHg、 (15 5± 8 7)mmHg、 (15 4± 6 8)mmHg、 (16 1± 6 7)mmHg、 (17 4± 7 5 )mmHg。术前平均视力为 0 6 5 ,术后 1周、 6月、 1年、 2年、 3年、 4年视力分别为 0 6 3、 0 6 8、 0 72、 0 71、 0 76、 0 70。术后 1年显效(不加抗青光眼药物且眼压≤ 2 1mmHg)率为 89% ,总有效 (加或不加抗青光眼药物时眼压≤ 2 1mmHg)率达 98%。术后 4年时 ,显效率降为 4 5 % ,总有效率达 93%。并发症包括切口渗漏、前房出血、脉络膜脱离等。结论 非穿透性滤过手术对药物控制不佳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效果良好 ,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透滤过手术 原发青光眼 疗效观察 并发症 透明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6
作者 覃淑华 朱峰 邵卫星 《眼科新进展》 CAS 2004年第6期475-476,共2页
目的 观察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 (non penetratingsurgery ,NPTS)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OAG)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 4 1例 5 6眼POAG患者施行NPTS ,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手术区房角、手术并发症 ... 目的 观察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 (non penetratingsurgery ,NPTS)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OAG)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 4 1例 5 6眼POAG患者施行NPTS ,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手术区房角、手术并发症 ,随访 12~ 39个月 ,平均 16 .8个月。结果NPTS术后视力不变或提高 96 .4 3% ,眼压由术前平均(2 5 97± 7.97)mmHg(1kPa =7.5mmHg)降至术后 12个月平均眼压 (19.19± 3 6 6 )mmHg ,差异有显著性 (t=9.4 7,P <0 .0 1)。随访末期眼压≤ 2 1mmHg 31眼 ,需局部用降眼压药后眼压≤ 2 1mmHg 16眼 ,手术失败 8眼。随访末期有功能滤过泡 2 9眼 ,眼压均≤ 2 1mmHg。前房角镜检查 :术后 12个月可见较宽的透明间腔带 4 3眼 ,境界欠清 4眼 ,小梁膜色素沉着、增厚 7眼。 1眼生物胶露出球结膜后行羊膜移植修补。结论 NPTS能有效降低眼压 ,手术并发症少 ,术后视力稳定。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巩膜瓣间、球结膜瘢痕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青光眼 穿透小梁切除术 透明质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房水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刘爱华 王礼明 +3 位作者 吕瀛娟 刘伟 李筱荣 东莉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99-806,共8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房水的蛋白质表达变化,探寻与疾病发生相关的生物学标志及潜在治疗靶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由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收治的行白内障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 目的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房水的蛋白质表达变化,探寻与疾病发生相关的生物学标志及潜在治疗靶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由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收治的行白内障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0例10眼作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行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的POAG合并白内障患者10例10眼作为POAG合并白内障组.术中借助手术通道用1号针头接1ml针筒进入前房中部吸取约100μl房水.通过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质谱分析技术分析房水中提取的蛋白,采用Maxquant significancesA的方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以P<0.05、差异倍数>2的标准筛选得到2个组患者的差异蛋白,并将生物大数据通过GO功能、KEGG显著性富集分析对差异蛋白的功能及调控的信号通路加以注解.结果本次蛋白组学分析共检测到97个差异蛋白,其中包括48个上调蛋白和49个下调蛋白.GO分析显著差异蛋白功能涉及诸多方面,其中与炎症反应有关的有脂多糖结合蛋白(LBP)、CD163、C-反应蛋白(CRP)和膜联蛋白A1(ANXA1);与氧化还原有关的蛋白有谷胱甘肽S转移酶P(GSTP1)和硫氧还原蛋白(TXN);与细胞黏附运动有关: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桥粒胶蛋白(DSC2)和层连蛋白(LAMB2);与纤维化有关的有原胶原蛋白(PLOD1)和固生蛋白(TNC);与神经生长有关:颤蛋白(RELN)、脑信号蛋白(SEMA3F)和轴突导向因子(SEMA4B);与代谢相关的蛋白有丙酮酸激酶(PKM)和羧肽酶N亚型2(CPN2)等.KEGG分析表明NrF2/ERK信号通路、TGF-β/NF-κB信号通路表达在2个组细胞间存在差异.结论POAG患者房水中GSTP1、TXN表达显著降低,可能通过调控NrF2/ERK1/2及TGF-β/NF-κB信号通路,调节细胞黏附性和活性以及细胞外基质表达来参与疾病的发展.GSTP1、TXN可能成为潜在生物学标志及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青光眼 房水 标记定量蛋白质谱 谷胱甘肽S转移酶 硫氧还原蛋白 转化生长因子-β 核转录因子-κB 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穿透性深层巩膜切除术和小梁切除术的近期疗效比较
8
作者 孙静芬 叶纹 钟一声 《眼科新进展》 CAS 2001年第4期280-282,共3页
目的 评价非穿透性深层巩膜切除术的疗效及其术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深层巩膜切除术组 18例 30眼 (平均随访 9.36个月 )和小梁切除术组 2 2例 38眼(平均随访 12个月 )的术后眼压下降、有效率及其并发症。结果 非穿透性深层... 目的 评价非穿透性深层巩膜切除术的疗效及其术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深层巩膜切除术组 18例 30眼 (平均随访 9.36个月 )和小梁切除术组 2 2例 38眼(平均随访 12个月 )的术后眼压下降、有效率及其并发症。结果 非穿透性深层巩膜切除术组术前 ,术后 1周、1、2、3、6、9、 12个月眼压分别为 (2 6 .39± 2 .0 1) m m Hg (1k Pa =7.5 mm Hg)、(15 .36± 5 .6 6 ) mm Hg、(15 .70± 4.37) mm Hg、(15 .88± 2 .5 7) m m Hg、 (15 .2 3± 2 .80 ) mm Hg、 (16 .37±2 .83) mm Hg、(18.0 5± 2 .43) m m Hg、(17.37± 3.0 6 ) mm Hg。小梁切除术组术前 ,术后 1周、1、2、3、6、9、12个月眼压分别为 (2 9.11± 7.2 6 ) mm Hg、(17.33± 8.97) mm Hg、(17.6 6±4.78) mm Hg、(16 .97± 4.77) m m Hg、(17.42± 5 .35 ) mm Hg、(18.86± 4.6 6 ) m m Hg、 (18.49± 4.32 ) mm Hg、 (18.2 9±3.76 ) mm Hg。 2组术后 12个月的成功率均为 75 % .深层巩膜切除术组除了 3例术后 1周内出现前房混浊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非穿透性深层巩膜切除术的疗效与小梁切除术相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青光眼 穿透深层巩膜切除术 小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式对POAG患者情绪及生存质量影响的比较
9
作者 谢瞻 袁志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3-456,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患者情绪及生存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收集POAG患者72例(72眼),其中接受小梁切除术(penetrating trabeculectomy surgery,PTS)患者36例,接受非穿透性小梁切...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患者情绪及生存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收集POAG患者72例(72眼),其中接受小梁切除术(penetrating trabeculectomy surgery,PTS)患者36例,接受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non-penetrating trabecularectomy surgery,NPTS)患者36例。所有患者术前采用家庭支持量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Hamilton焦虑量表(HAMA)及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LVQOL)进行测试,术后3d采用HAMD、HAMA进行测试,术后1个月采用HAMD、HAMA及LVQOL进行测试。结果 PTS和NPTS组患者家庭支持量表总分、术前以及术后3d HAMA和HAMD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PTS组患者HAMA总分高于NP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术后3d两组患者HAMA总分、HAMD总分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NPTS组患者HAMD总分较术后3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而PTS组患者HAMD总分与术后3d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0)。术后1个月,PTS组患者LVQOL中远视力、移动、光感维度得分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调节维度得分较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VQOL总分及其余维度得分与术前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PTS组患者调节维度得分较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VQOL总分及其余维度得分与术前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与PTS相比,NPTS治疗POAG术后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有更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青光眼 穿透小梁切除术 焦虑 抑郁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