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相障碍Ⅰ型首发躁狂患者7年后功能结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崔伟 芦云平 +4 位作者 郑冬瑞 于超 严保平 崔利军 张云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03-207,共5页
目的了解双相障碍Ⅰ型(bipolar disorder-I,BP-Ⅰ)首发躁狂患者7年后的功能结局,探讨不良结局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杨氏躁狂量表≥20分、年龄18~60岁的单次躁狂发作患者,共147例。通过自然观察随访,于第2年、第4年、第7年随访,收集... 目的了解双相障碍Ⅰ型(bipolar disorder-I,BP-Ⅰ)首发躁狂患者7年后的功能结局,探讨不良结局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杨氏躁狂量表≥20分、年龄18~60岁的单次躁狂发作患者,共147例。通过自然观察随访,于第2年、第4年、第7年随访,收集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治疗情况、复发情况等资料,末次随访采用整体功能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function,GAF)评估患者功能水平,并用药物依从性评定量表和药物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分别评估药物治疗依从性和药物副反应等。将缓解期患者分组,GAF总分≤70分为功能不良组,>70分为功能良好组。结果完成7年随访101例患者,末次随访处于缓解期者87例。其中功能不良组50例(57.5%),功能良好组37例(42.5%)。功能不良组较功能良好组,男性、首发时非初婚和伴攻击特征者多,急性期治疗时间长,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正确应答数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低,7年间仅有躁狂发作者少,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发作多,第7年末次随访时TESS总分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7年间发作中伴精神病性症状发作构成比高(OR=8.456)、首发时非初婚(OR=5.905)、男性(OR=5.083)、TESS总分高(OR=1.118)、仅有躁狂发作(OR=0.155)与BP-Ⅰ首发躁狂患者7年后功能结局不良相关联(均P<0.05)。结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发作、不良婚姻、男性、药物副反应等特征增加BP-Ⅰ首发躁狂患者功能结局不良的发生风险,而仅有躁狂发作患者的功能结局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ⅰ型 躁狂首发 功能结局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障碍Ⅰ型患者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涛 陈俊 方贻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60-1664,共5页
虽然已发现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患者存在明显的情感、认知环路相关的大脑结构与功能改变,但其特异性神经影像学机制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不同亚型BD导致的样本异质性。双相障碍Ⅰ型(bipolarⅠdisorder,BD-Ⅰ... 虽然已发现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患者存在明显的情感、认知环路相关的大脑结构与功能改变,但其特异性神经影像学机制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不同亚型BD导致的样本异质性。双相障碍Ⅰ型(bipolarⅠdisorder,BD-Ⅰ)是BD中发病率最高、症状最典型的亚型之一,集中对BD-Ⅰ患者的研究或许更能揭示BD的疾病机制,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案。该文就近5年来BD-Ⅰ相关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了解目前BD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并探索潜在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ⅰ型 磁共振成像 结构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症状躁狂首发双相障碍Ⅰ型患者疾病特征及长期功能预后 被引量:7
3
作者 芦云平 崔伟 +3 位作者 于超 郑冬瑞 严保平 崔利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39,共6页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躁狂首发双相障碍I型患者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治疗情况,以及7年后的整体功能水平。方法纳入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首次躁狂发作患者147例,根据首次发作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躁狂首发双相障碍I型患者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治疗情况,以及7年后的整体功能水平。方法纳入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首次躁狂发作患者147例,根据首次发作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收集首次发作时人口学特征,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评分、精神疾病家族史、是否伴自杀行为、是否伴3级及以上危险行为、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等疾病特征,复发情况和治疗情况。于第2年、第4年、第7年进行随访,收集复发情况、复发次数、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是否伴自杀或3级及以上危险行为、治疗情况等资料。第7年末次随访时采用整体功能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function,GAF)评估整体功能水平。结果101例(68.7%)患者完成7年随访。伴精神病性症状组33例(32.7%)。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相比,首次发作时SSRS总分(36.85±9.81 vs.40.93±8.57)、主观支持分(21.24±5.37 vs.23.72±4.85)、客观支持分(7.27±3.10 vs.8.78±3.35)较低(P<0.05);首次发作接受治疗时,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首选抗精神病药物者比例高(60.6%vs.36.8%,P=0.024);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首次急性期治疗时间长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42.58±20.92)d vs.(35.13±14.04)d,P=0.039]。7年间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伴精神病性症状发作次数占比[0.67(0.33,0.95)vs.0.00(0.00,0.25)]、伴自杀行为的抑郁发作次数占比[0.00(0.00,1.00)vs.0.00(0.00,0.00)]、伴3级及以上危险行为躁狂发作次数占比[0.33(0.00,0.58)vs.0.00(0.00,0.33)]高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P<0.05)。7年后,伴精神病性症状组GAF分低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64.18±10.15 vs.68.54±9.71,P=0.039)。结论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首发躁狂患者相比,伴精神病性症状首发躁狂患者自杀、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高,首次治疗时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急性期治疗时间长,7年后功能结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躁狂首发 双相障碍ⅰ型 精神病性症状 疾病特征 长期随访 整体功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Ⅰ型患者的心理推理能力测评的错误类型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梦慧 汪永光 +2 位作者 方海红 赵侠 沈志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45-550,共6页
目的:比较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心理推理(ToM)能力及其加工错误类型的差异。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5例、双相障碍Ⅰ型躁狂发作期患者33例、抑郁发作期患者30例以及正... 目的:比较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心理推理(ToM)能力及其加工错误类型的差异。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5例、双相障碍Ⅰ型躁狂发作期患者33例、抑郁发作期患者30例以及正常对照32例。采用中文版社会认知视频测查工具(MASC-C)对受试者进行ToM评估,计算被试在MASC-C任务中的总正确数(即,MASC-C总分)和3种ToM加工错误类型的错误数(包括:“ToM-过度”、“ToM-不足”和“没有-ToM”)。结果:精神分裂症组MASC-C总分均低于其他三组(均P <0.05),而“ToM-不足”和“没有-ToM”错误数均高于其他三组(均P <0.001);躁狂组MASC-C总分低于抑郁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 <0.001),而“ToM-过度”错误数均高于其他三组(均P<0.001);抑郁组MASC-C总分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期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推理能力损害,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加工不足或完全没有加工,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期患者为过度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双相障碍ⅰ型 躁狂发作 抑郁发作 心理推理能力 中文版社会认知视频测查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Ⅰ型障碍和双相Ⅱ型患者人口学和临床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周莉 谢依玲 +14 位作者 张婷婷 黄悦勤 周亮 刘燕 刘波 章杰 龚元东 李中才 李弼 李志鹏 曾庆园 沈宗霖 陈文明 刘肇瑞 卢瑾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1,共9页
目的:比较双相Ⅰ型障碍和双相Ⅱ型障碍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治疗特征和生理指标。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双相障碍的患者381例,其中Ⅰ型302例(79.27%),Ⅱ型74例(19.42%),其他特定及相关障碍5例(1.... 目的:比较双相Ⅰ型障碍和双相Ⅱ型障碍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治疗特征和生理指标。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双相障碍的患者381例,其中Ⅰ型302例(79.27%),Ⅱ型74例(19.42%),其他特定及相关障碍5例(1.31%)。用自编临床资料访谈表收集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因素分析。结果:与双相II型障碍相比,双相I型障碍患者更容易伴有精神病性特征(OR=5.75,95%CI:2.82~11.76),病程更长,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较多(OR=3.09,95%CI:1.02~9.35),尿酸、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浓度更高,汉族更常见(OR=11.50,95%CI:1.76~75.30)、受教育程度更低(OR=10.22,95%CI:1.16~89.77),更少有精神病家族史(OR=2.34,95%CI:1.01~5.42)。结论:双相Ⅰ型障碍和双相Ⅱ型障碍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治疗情况和生理指标有差异,可为探讨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 临床特征 生理指标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