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防己地黄汤结合喹硫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期患者临床获益效果
1
作者 张荣荣 朱凤英 刘医农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99,共4页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经防己地黄汤结合喹硫平治疗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2021年1月—2023年1月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给予富马酸喹硫平片和...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经防己地黄汤结合喹硫平治疗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2021年1月—2023年1月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给予富马酸喹硫平片和防己地黄汤联合富马酸喹硫平片治疗,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8周后的疗效,治疗前、治疗8周后的躁狂状态、抑郁程度、精神症状、认知功能、炎症反应、神经功能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治疗8周后的总有效率比较,试验组更高(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8周后,两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持续应答数、持续错误数、错误应答数、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22(IL-2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CF-1)、5-羟色胺(5-HT)水平降低,试验组更低(P<0.05);完成分类数、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升高,试验组更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试验组更低(P<0.05)。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经防己地黄汤结合喹硫平治疗后其躁狂、抑郁、精神症状及炎症反应减轻,认知及神经功能改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防己地黄汤 喹硫平 认知功能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辉 陈彦华 万燕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宁夏民政厅民康医院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70例,随机分为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35)和单独碳酸锂治疗组(单独...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宁夏民政厅民康医院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70例,随机分为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35)和单独碳酸锂治疗组(单独治疗组,n=35)两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BRMS评分、血清神经递质水平、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复发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BRMS评分、血清5-HT、DA、NE水平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在治疗的总有效率方面,联合治疗组为97.1%(34/35),单独治疗组为77.1%(27/35),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联合治疗组为34.3%(12/35),单独治疗组为31.4%(11/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发率方面,联合治疗组为0,单独治疗组为14.3%(5/35),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单独碳酸锂治疗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拉西酮 碳酸锂 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钠注射液与无抽搐电休克在中老年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3
作者 高申荣 张菊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517-518,共2页
目的 探究丙戊酸钠注射液与无抽搐电休克在中老年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13年11月—2015年11月在湖北省襄阳市安定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中老年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 目的 探究丙戊酸钠注射液与无抽搐电休克在中老年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13年11月—2015年11月在湖北省襄阳市安定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中老年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干预组30例,给予丙戊酸钠注射液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躁狂评分、认知功能评分以及住院治疗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躁狂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持续应答数、错误应答数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且干预组的住院天数、复发次数等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中老年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患者给予丙戊酸钠注射液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躁狂症状与认知功能,降低复发次数,减少治疗费用,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中得以广泛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注射液 无抽搐电休克 双相情感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临床高危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4
作者 张盛敏 孟鑫宇 +11 位作者 徐颖珍 孙静雯 茆致康 周书喆 周天航 袁艺琳 谢晨妹 赵心瑞 马燕桃 马弘 于欣 管丽丽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1-1071,共11页
目的:比较双相情感障碍临床高危(CHR-BD)患者、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和低风险健康对照者(HC)的临床特征差异,为CHR-BD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在16~30岁门诊就诊者中首次联合使用BD风险标准和前瞻性结构化评估工具,纳入43例CHR-BD患者,以... 目的:比较双相情感障碍临床高危(CHR-BD)患者、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和低风险健康对照者(HC)的临床特征差异,为CHR-BD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在16~30岁门诊就诊者中首次联合使用BD风险标准和前瞻性结构化评估工具,纳入43例CHR-BD患者,以确保判定的准确性,同时纳入33例BD患者和32例HC,使用他评和自评工具评估3组研究对象临床症状、神经认知和整体功能水平。将CHR-BD和BD患者进行整合,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与诊断状态有关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CHR-BD组和BD组患者整体功能水平与症状及神经认知特征的相关性。结果:HC组、CHR-BD组和BD组研究对象症状及整体功能水平量表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C组比较,CHR-BD组和BD组患者心境症状(焦虑、抑郁和躁狂/轻躁狂)、精神病性症状、情感气质问卷总分及部分维度(循环、抑郁、易激惹和焦虑气质)得分均明显升高(P<0.001),整体功能水平明显降低(P<0.001)。与BD组比较,CHR-BD组患者过去1年最低整体功能水平得分明显升高(P=0.022),当前整体功能水平得分明显降低(P=0.005)。3组研究对象神经认知功能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去1年最低整体功能水平得分是研究对象诊断为BD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OR)=0.952,95%置信区间(CI):0.917~0.988,P=0.010]。CHR-BD和BD患者当前整体功能水平均与抑郁(r=-0.417,P=0.005;r=-0.617,P<0.001)和焦虑症状(r=-0.360,P=0.018;r=-0.506,P=0.003)呈负相关关系。BD患者当前整体功能水平与终身躁狂/轻躁狂症状(r=-0.360,P=0.039)、精神病性症状(r=-0.502,P=0.003)和情感气质得分(r=-0.479,P=0.005)呈负相关关系,过去1年最低整体功能水平与终身躁狂/轻躁狂症状呈负相关关系(r=-0.391,P=0.024)。结论:CHR-BD与BD患者具有相似的心境症状特征,其整体功能水平与抑郁焦虑症状呈负相关关系。已发展为BD患者过去1年最低整体功能水平更差,且整体功能水平与躁狂/轻躁狂症状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临床高危 前驱期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双相情感障碍不同躁狂发作亚型危险因素的现况调查 被引量:53
5
作者 黄悦琦 洪武 +4 位作者 邱美慧 吴志国 高晨阳 彭代辉 方贻儒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27-932,共6页
目的:通过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调研,探讨当前躁狂发作不同亚型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在26个精神卫生机构进行多中心、横断面研究,3763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入组。评估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障碍访谈量表,并根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 目的:通过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调研,探讨当前躁狂发作不同亚型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在26个精神卫生机构进行多中心、横断面研究,3763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入组。评估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障碍访谈量表,并根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将所有样本分为6个亚型(Ⅰ型,轻躁狂;Ⅱ型,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Ⅲ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Ⅳ型,混合状态;Ⅴ型,复发性躁狂发作;Ⅵ型,缓解状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亚型发作的危险因素,并用Cox-Snell法和Nagelkerke法测定伪R^2。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双相躁狂5种亚型,既往维持期未用药相对于规范用药均为危险因素(OR=4.05~7.09);单用抗抑郁药则为除Ⅴ型外其他亚型的危险因素(OR=4.1~5.24);既往12个月发作次数为除Ⅰ型外其他亚型的危险因素(OR=1.05~1.08);而对于Ⅱ、Ⅲ型来说,较早的首次发病年龄为危险因素(OR=0.96~0.99);此外,Ⅳ型的危险因素还有既往躁狂发作次数(OR=1.04)和既往抑郁发作次数(OR=1.05);而Ⅴ型的危险因素还有既往躁狂发作次数(OR=1.04)、既往存在精神疾病史(OR=1.71)及首发类型为躁狂/轻躁狂相(OR=1.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部分重复了上述结果。结论:不同躁狂发作亚型发作的危险因素有潜在差异,包括规范用药史、首次发作类型、首次发作年龄、既往12个月发作次数、既往躁狂/抑郁发作次数,既往精神疾病共病史等,可能有助于识别本次的躁狂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发作亚型 危险因素 现况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和IgA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徐劲节 王媺媞 +3 位作者 王成睿 金文青 任艳萍 王威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0,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和生物学指标的关联,为评估和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和生物学指标的关联,为评估和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横断面研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临床和生物学指标数据,并使用R(version 4.2.2)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027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其中417例(20.6%)伴有自杀意念或行为。与不伴自杀的患者相比,自杀组患者女性和躯体合并症的比例更高,血清IgA和睾酮水平更高(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gA和躯体合并症与伴自杀意念和行为显著正向关联。结论高血清IgA水平以及伴有躯体合并症极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发生自杀的危险因素,建议作为早期风险识别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发作 自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拉西酮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 被引量:13
7
作者 任志斌 陈正昕 +4 位作者 金卫东 马永春 陈炯 邢葆平 王鹤秋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3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合并碳酸锂或丙戊酸钠治疗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符合CCMD-3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诊断标准的68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应用齐拉西酮合并碳酸锂或丙戊酸钠,对照组单一使用碳酸锂或丙戊酸钠,...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合并碳酸锂或丙戊酸钠治疗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符合CCMD-3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诊断标准的68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应用齐拉西酮合并碳酸锂或丙戊酸钠,对照组单一使用碳酸锂或丙戊酸钠,治疗观察6周。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及实验室有关辅助检查评价安全性。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后症状均有显著降低(F=9.05,P<0.01;F=6.10,P<0.01)。试验组在治疗第1周末的减分率比对照组显著,这种差异在1~6周持续存在,而且第6周结束后的临床痊愈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1周末、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治疗6周末YMRS分别是21.4±8.4、14.6±5.5、8.9±3.3、6.5±3.4,对照组分别是23.9±7.2、20.9±8.1、17.8±7.8、12.8±8.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的症状减分变化分别是6.1±3.5、12.9±4.8、20.1±5.3、21.4±5.5,对照组分别是2.1±3.0,6.8±4.5、11.5±5.6、14.4±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5%vs 48.5%,χ2=4.47,P<0.05)。两组间痊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4.3%vs 18.2%,χ2=9.52,P<0.01)。但是两组间均没有严重的药物副作用,因无疗效和副作用导致的脱落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齐拉西酮合并碳酸锂或丙戊酸钠治疗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双相障碍的疗效比较理想,比单一使用心境稳定剂可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拉西酮 心境稳定剂 发作 混合发作 双相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青少年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8
作者 谢琴 龚传鹏 +4 位作者 谢俊 范芳 曾红玲 刘连忠 王文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20-623,共4页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联合锂盐治疗青少年首发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6例首发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研究组)和单用碳酸锂(对照组)治疗8周。采用Young躁狂量表(Young ma...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联合锂盐治疗青少年首发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6例首发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研究组)和单用碳酸锂(对照组)治疗8周。采用Young躁狂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临床总体印象疾病严重度量表——双相障碍版(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Bp,CGI-s-BP)、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于治疗前、治疗第2周、第4周、第8周末对2组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YMRS和CGI-s-BP评分的时间和组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28)vs(.23/26);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8)vs(.7/26);P>0.05]。结论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青少年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和单用碳酸锂治疗效果相当,使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拉西酮 碳酸锂 双相障碍 发作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锂合并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1年随访 被引量:16
9
作者 陆峥 蔡军 +9 位作者 陈静 朱俊娟 薛振康 郭珍 熊祥玉 姚佩芬 杨晓敏 唐文忠 徐鹤定 江开达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96-698,共3页
目的探讨碳酸锂合并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1年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4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碳酸锂合并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典型组,43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组,51例)治疗,随访1... 目的探讨碳酸锂合并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1年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4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碳酸锂合并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典型组,43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组,51例)治疗,随访1年。采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临床大体印象量表(CGI)、副反应量表(TESS)以及药物依从性量表分别于入组前和入组第1、2、4、8、12个月末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BRMS评分较入组时均显著减低(P<0.01);典型组和非典型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5.3%和9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典型组在12个月末依从性优于典型组(P<0.05)。结论碳酸锂合并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发作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非典型抗精神痫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吡酯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及对患者体重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振华 白雪光 +3 位作者 王晓萍 章华 王高华 藏德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1-232,共2页
关键词 托吡酯 双相障碍发作 疗效 体重 给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相患者治疗前后微量元素的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常学润 李智强 +1 位作者 李继敏 戴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8期616-617,共2页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相患者治疗前后微量元素的变化。方法 采用DCP -AES分析仪对 70例躁狂相患者和 72例健康对照者血清进行了 1 4种微量元素的测定。结果  (1 )治疗前躁狂相患者与对照者的锰、铬、镉、镁、铝、钴、锂...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相患者治疗前后微量元素的变化。方法 采用DCP -AES分析仪对 70例躁狂相患者和 72例健康对照者血清进行了 1 4种微量元素的测定。结果  (1 )治疗前躁狂相患者与对照者的锰、铬、镉、镁、铝、钴、锂含量间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2 )躁狂相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锌、钴、锂、镉、铬含量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3)痊愈、近痊愈者与好转者的血清镉、铬、锂含量间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躁狂相患者治疗前后微量元素的变化较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 微量元素 治疗前 治疗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吡酯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及对患者体重的影响
12
作者 陈振华 白雪光 +3 位作者 王晓萍 章华 王高华 藏德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8-309,共2页
国外报道托吡酯(topirmate,商品名妥泰)可用于双相和分裂情感障碍患者[1~5].国内报道其具有与碳酸锂相似的抗躁狂疗效[6],故我们用它治疗躁狂发作41例.
关键词 托吡酯 治疗 双相障碍发作 疗效 体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患者糖脂代谢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邢梦娟 洪武 +3 位作者 黄佳 汪作为 粟幼嵩 方贻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74-1478,共5页
目的了解双相障碍患者糖脂代谢状况并探索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双相躁狂疾病路径调查问卷(BIPAS)筛选3 906例双相障碍患者,在本研究中入组2 229例患者。结果患者的糖脂代谢指标明显异常,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 目的了解双相障碍患者糖脂代谢状况并探索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双相躁狂疾病路径调查问卷(BIPAS)筛选3 906例双相障碍患者,在本研究中入组2 229例患者。结果患者的糖脂代谢指标明显异常,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性别有关(P<0.05);不同临床相(首次发作期、复发期和稳定期)患者的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及空腹血糖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心境稳定剂联合抗精神病药物与心境稳定剂联合非抗精神病药物)患者间的三酰甘油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首次发作类型及疾病发作次数的患者糖脂代谢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障碍患者的糖脂代谢指标明显紊乱,且相关指标的差异与患者的性别、双相障碍的临床相、治疗方案及病程、首发病类型及发病次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代谢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和抑郁障碍患者心理理论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亢何慧娴 莫菲萍 +1 位作者 刘梦慧 施剑飞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2-96,共5页
目的 比较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和抑郁障碍患者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损害及其错误类型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躁狂发作患者54例,抑郁障碍患者54例,健康对照者52名。采用中文版社会认知视频测查工具(Chinese version of the m... 目的 比较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和抑郁障碍患者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损害及其错误类型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躁狂发作患者54例,抑郁障碍患者54例,健康对照者52名。采用中文版社会认知视频测查工具(Chinese version of the movie for the assessment of social cognition,MASC-C)评估被试ToM能力,计算被试在MASC-C任务中正确得分及三种错误ToM得分(包括“ToM-过度”、“ToM-不足”及“没有-ToM”)。躁狂发作组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c rating scale,YMRS)评定躁狂症状,抑郁障碍组使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评估抑郁症状。结果 躁狂发作组和抑郁障碍组MASC-C总分均低于对照组[25.0(23.0,28.0)、29.5(25.0,32.0) vs. 31.5(29.3,33.0),均P<0.01]。躁狂发作组“ToM-过度”得分高于其他两组[9.5(8.0,10.0) vs. 6.0(3.8,7.3)、5.0(3.3,6.0),均P<0.01],躁狂发作组、抑郁障碍组“ToM-不足”得分高于对照组[5.0(4.0,7.0)、6.0(4.0,7.3) vs. 5.0(4.0,6.0),P<0.05]。MASC-C总分与YMRS量表分(r=-0.277,P=0.042)、HAMD-24量表分(r=-0.635,P<0.001)呈负相关,“ToM-过度”得分与YMRS量表分呈正相关(r=0.460,P<0.001),“没有-ToM”得分与HAMD-24量表分呈正相关(r=0.540,P<0.001)。结论 躁狂发作及抑郁障碍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ToM损害,躁狂发作ToM损害重于抑郁障碍,且主要表现为过度加工,抑郁障碍则主要表现为加工不足,情感症状的严重程度与ToM损害有关,ToM损害可能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核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理论 双相障碍发作 抑郁障碍 情感症状 社会功能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障碍躁狂患者甲状腺激素与睡眠需要减少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佳 陈俊 +7 位作者 王勇 洪武 苑成梅 汪作为 粟幼嵩 胡莺燕 曹岚 方贻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6-670,共5页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躁狂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睡眠需要减少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22例双相障碍躁狂患者,按照是否伴发睡眠需要减少分为2组,比较2组人口学特征及甲状腺激素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别对2组患者甲状腺激素与临床症状的相...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躁狂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睡眠需要减少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22例双相障碍躁狂患者,按照是否伴发睡眠需要减少分为2组,比较2组人口学特征及甲状腺激素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别对2组患者甲状腺激素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睡眠需要减少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不伴睡眠需要减少的患者相比,伴睡眠需要减少的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较低[分别为(2.46±1.74)m U/L和(3.47±2.65)m U/L],甲状腺素(T4)水平较高[分别为(90.91±31.59)nmol/L和(76.80±38.55)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6,P=0.048)。在伴有睡眠需要减少的患者中,甲状腺激素与精神运动性激越和过度担忧、社交活动增多和纠缠唠叨、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呈正相关;不伴睡眠需要减少的患者,仅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T3)与社交活动增多呈正相关(P=0.32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SH、T4与睡眠需要减少存在相关性(OR=1.303,P=0.023;OR=0.986,P=0.045)。结论在双相障碍躁狂患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可能是影响患者睡眠需要量和其他临床症状的潜在因素,睡眠需要减少与甲状腺激素的关系可能为改进临床治疗措施提供有益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甲状腺激素 睡眠需要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障碍Ⅰ型首发躁狂患者7年后功能结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崔伟 芦云平 +4 位作者 郑冬瑞 于超 严保平 崔利军 张云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03-207,共5页
目的了解双相障碍Ⅰ型(bipolar disorder-I,BP-Ⅰ)首发躁狂患者7年后的功能结局,探讨不良结局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杨氏躁狂量表≥20分、年龄18~60岁的单次躁狂发作患者,共147例。通过自然观察随访,于第2年、第4年、第7年随访,收集... 目的了解双相障碍Ⅰ型(bipolar disorder-I,BP-Ⅰ)首发躁狂患者7年后的功能结局,探讨不良结局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杨氏躁狂量表≥20分、年龄18~60岁的单次躁狂发作患者,共147例。通过自然观察随访,于第2年、第4年、第7年随访,收集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治疗情况、复发情况等资料,末次随访采用整体功能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function,GAF)评估患者功能水平,并用药物依从性评定量表和药物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分别评估药物治疗依从性和药物副反应等。将缓解期患者分组,GAF总分≤70分为功能不良组,>70分为功能良好组。结果完成7年随访101例患者,末次随访处于缓解期者87例。其中功能不良组50例(57.5%),功能良好组37例(42.5%)。功能不良组较功能良好组,男性、首发时非初婚和伴攻击特征者多,急性期治疗时间长,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正确应答数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低,7年间仅有躁狂发作者少,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发作多,第7年末次随访时TESS总分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7年间发作中伴精神病性症状发作构成比高(OR=8.456)、首发时非初婚(OR=5.905)、男性(OR=5.083)、TESS总分高(OR=1.118)、仅有躁狂发作(OR=0.155)与BP-Ⅰ首发躁狂患者7年后功能结局不良相关联(均P<0.05)。结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发作、不良婚姻、男性、药物副反应等特征增加BP-Ⅰ首发躁狂患者功能结局不良的发生风险,而仅有躁狂发作患者的功能结局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Ⅰ型 首发 功能结局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Ⅰ型障碍首发躁狂患者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7年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芦云平 崔伟 +3 位作者 于超 郑冬瑞 严保平 崔利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2期4104-4109,共6页
背景双相Ⅰ型障碍(BP-Ⅰ)临床表现复杂,易漏诊、误诊,治疗困难,复发率相对较高。部分患者即使获得规范化治疗,仍会反复发作导致其社会功能受损明显。目前针对BP-Ⅰ首发躁狂患者复发情况的相关研究相对缺乏,且随访时间相对较短。目的探讨... 背景双相Ⅰ型障碍(BP-Ⅰ)临床表现复杂,易漏诊、误诊,治疗困难,复发率相对较高。部分患者即使获得规范化治疗,仍会反复发作导致其社会功能受损明显。目前针对BP-Ⅰ首发躁狂患者复发情况的相关研究相对缺乏,且随访时间相对较短。目的探讨BP-Ⅰ首发躁狂患者7年间疾病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和住院的BP-Ⅰ首发躁狂患者。根据复发次数分为低复发组(复发次数<4次)和高复发组(复发次数≥4次)。收集首发BP-Ⅰ时的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婚姻、职业、受教育水平;心理认知评估情况: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色-词关联测验(Stroop)、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疾病特征:阳性精神疾病家族史、发病前有无应激性生活事件、是否伴攻击特征、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杨氏躁狂量表(YMRS)总分;治疗情况:急性期治疗时间、接受维持期治疗情况。随访7年,收集第1年内复发情况、只有躁狂发作情况、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计算伴精神病性症状发作占比、抑郁发作次数占比、躁狂发作次数占比、维持治疗次数占比;第7年末次随访时采用药物依从性评定量表(MARS)评估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采用整体功能评定量表(GAF)评估患者的功能水平。结果共入组147例,完成7年随访101例,低复发组45例,高复发组56例。低复发组干扰量正确数(SIE)低于高复发组、接受维持期治疗者比例高于高复发组(P<0.05);低复发组中第1年内复发比例低于高复发组,只有躁狂发作者比例、维持治疗次数占比高于高复发组(P<0.05)。经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躁狂发作为复发情况的影响因素(OR=0.170,P<0.05)。结论 BP-Ⅰ首发躁狂患者首次发病后执行功能相对良好的、接受维持期治疗的、只有躁狂发作的、维持期治疗次数占总发作次数比例高的患者后期复发率低;首次发病缓解后第1年内复发的患者后期复发率高。其中只有躁狂发作为影响因素,单纯躁狂发作者的复发结局优于躁狂抑郁交替发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Ⅰ型 首发 复发 影响因素分析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症状躁狂首发双相障碍Ⅰ型患者疾病特征及长期功能预后 被引量:7
18
作者 芦云平 崔伟 +3 位作者 于超 郑冬瑞 严保平 崔利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39,共6页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躁狂首发双相障碍I型患者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治疗情况,以及7年后的整体功能水平。方法纳入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首次躁狂发作患者147例,根据首次发作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躁狂首发双相障碍I型患者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治疗情况,以及7年后的整体功能水平。方法纳入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首次躁狂发作患者147例,根据首次发作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收集首次发作时人口学特征,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评分、精神疾病家族史、是否伴自杀行为、是否伴3级及以上危险行为、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等疾病特征,复发情况和治疗情况。于第2年、第4年、第7年进行随访,收集复发情况、复发次数、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是否伴自杀或3级及以上危险行为、治疗情况等资料。第7年末次随访时采用整体功能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function,GAF)评估整体功能水平。结果101例(68.7%)患者完成7年随访。伴精神病性症状组33例(32.7%)。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相比,首次发作时SSRS总分(36.85±9.81 vs.40.93±8.57)、主观支持分(21.24±5.37 vs.23.72±4.85)、客观支持分(7.27±3.10 vs.8.78±3.35)较低(P<0.05);首次发作接受治疗时,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首选抗精神病药物者比例高(60.6%vs.36.8%,P=0.024);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首次急性期治疗时间长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42.58±20.92)d vs.(35.13±14.04)d,P=0.039]。7年间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伴精神病性症状发作次数占比[0.67(0.33,0.95)vs.0.00(0.00,0.25)]、伴自杀行为的抑郁发作次数占比[0.00(0.00,1.00)vs.0.00(0.00,0.00)]、伴3级及以上危险行为躁狂发作次数占比[0.33(0.00,0.58)vs.0.00(0.00,0.33)]高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P<0.05)。7年后,伴精神病性症状组GAF分低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64.18±10.15 vs.68.54±9.71,P=0.039)。结论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首发躁狂患者相比,伴精神病性症状首发躁狂患者自杀、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高,首次治疗时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急性期治疗时间长,7年后功能结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 双相障碍Ⅰ型 精神病性症状 疾病特征 长期随访 整体功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延长双相障碍患者抑郁相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并缩短躁狂相的熟睡时间 被引量:4
19
作者 金志兴 王媺媞 +12 位作者 周千 吕洞宾 王凡 黄秦特 吴政霖 李海滨 徐初琛 曹岚 赵杰 曹彤丹 黄海婧 方贻儒 洪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57,共7页
目的·观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SAS)对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患者不同发作状态下睡眠分期的影响。方法·收集210例18~65岁的健康对照及年龄相当的235例BD患者,根据BD患者的发作状态将其... 目的·观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SAS)对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患者不同发作状态下睡眠分期的影响。方法·收集210例18~65岁的健康对照及年龄相当的235例BD患者,根据BD患者的发作状态将其分为抑郁相、躁狂相和混合相。运用基于心肺耦合分析的睡眠质量评估系统,采集受试者的睡眠时间结构、睡眠体位、睡眠心率等指标;根据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是否≥5次/h确定每组对象是否患有SAS,并针对BD的发作状态和是否患有SAS进行两因素多元方差分析。结果·SAS对抑郁相BD患者的快速眼动(rapid eyes movement,REM)睡眠时间有显著延长作用(P=0.000),对躁狂相BD患者的熟睡时间有显著缩短作用(P=0.011)。另外,躁狂相BD患者的睡眠期间(熟睡、浅睡及REM睡眠期)心率增快在3种发作状态中最为显著(P=0.000),仰卧位对躁狂相BD患者的SAS症状加重的影响在3种发作状态中最为显著(P=0.002)。结论·SAS对BD患者不同发作状态下的睡眠分期可产生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抑郁相 混合相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张锡纯的癫狂理论探讨双相情感障碍的病机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李贞贞 孙文军 唐启盛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8期1264-1267,共4页
双相情感障碍是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情感障碍性疾病,抑郁相与躁狂相之间常相互转化。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相和躁狂相分别属于中医“癫证”“郁证”与“狂证”的范畴,同时二者在病机上也具有共同的特征和相互转化的规律。张... 双相情感障碍是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情感障碍性疾病,抑郁相与躁狂相之间常相互转化。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相和躁狂相分别属于中医“癫证”“郁证”与“狂证”的范畴,同时二者在病机上也具有共同的特征和相互转化的规律。张锡纯在论述心脑相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癫狂发病及癫与狂转化的痰火病机,认为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是癫狂的始动因素,痰火瘀塞心脑相通之窍路是癫狂的核心病机,痰火的郁积与外散是癫狂转化的关键机转。现尝试从痰火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双相情感障碍的动态病机,探讨抑郁相与躁狂相转化的病机演变规律,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辨证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张锡纯 动态病机 转化 痰火 郁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