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相情感障碍临床高危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1
作者 张盛敏 孟鑫宇 +11 位作者 徐颖珍 孙静雯 茆致康 周书喆 周天航 袁艺琳 谢晨妹 赵心瑞 马燕桃 马弘 于欣 管丽丽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1-1071,共11页
目的:比较双相情感障碍临床高危(CHR-BD)患者、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和低风险健康对照者(HC)的临床特征差异,为CHR-BD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在16~30岁门诊就诊者中首次联合使用BD风险标准和前瞻性结构化评估工具,纳入43例CHR-BD患者,以... 目的:比较双相情感障碍临床高危(CHR-BD)患者、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和低风险健康对照者(HC)的临床特征差异,为CHR-BD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在16~30岁门诊就诊者中首次联合使用BD风险标准和前瞻性结构化评估工具,纳入43例CHR-BD患者,以确保判定的准确性,同时纳入33例BD患者和32例HC,使用他评和自评工具评估3组研究对象临床症状、神经认知和整体功能水平。将CHR-BD和BD患者进行整合,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与诊断状态有关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CHR-BD组和BD组患者整体功能水平与症状及神经认知特征的相关性。结果:HC组、CHR-BD组和BD组研究对象症状及整体功能水平量表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C组比较,CHR-BD组和BD组患者心境症状(焦虑、抑郁和躁狂/轻躁狂)、精神病性症状、情感气质问卷总分及部分维度(循环、抑郁、易激惹和焦虑气质)得分均明显升高(P<0.001),整体功能水平明显降低(P<0.001)。与BD组比较,CHR-BD组患者过去1年最低整体功能水平得分明显升高(P=0.022),当前整体功能水平得分明显降低(P=0.005)。3组研究对象神经认知功能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去1年最低整体功能水平得分是研究对象诊断为BD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OR)=0.952,95%置信区间(CI):0.917~0.988,P=0.010]。CHR-BD和BD患者当前整体功能水平均与抑郁(r=-0.417,P=0.005;r=-0.617,P<0.001)和焦虑症状(r=-0.360,P=0.018;r=-0.506,P=0.003)呈负相关关系。BD患者当前整体功能水平与终身躁狂/轻躁狂症状(r=-0.360,P=0.039)、精神病性症状(r=-0.502,P=0.003)和情感气质得分(r=-0.479,P=0.005)呈负相关关系,过去1年最低整体功能水平与终身躁狂/轻躁狂症状呈负相关关系(r=-0.391,P=0.024)。结论:CHR-BD与BD患者具有相似的心境症状特征,其整体功能水平与抑郁焦虑症状呈负相关关系。已发展为BD患者过去1年最低整体功能水平更差,且整体功能水平与躁狂/轻躁狂症状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临床高危 前驱期 临床特征 躁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己地黄汤结合喹硫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期患者临床获益效果
2
作者 张荣荣 朱凤英 刘医农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99,共4页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经防己地黄汤结合喹硫平治疗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2021年1月—2023年1月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给予富马酸喹硫平片和...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经防己地黄汤结合喹硫平治疗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2021年1月—2023年1月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给予富马酸喹硫平片和防己地黄汤联合富马酸喹硫平片治疗,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8周后的疗效,治疗前、治疗8周后的躁狂状态、抑郁程度、精神症状、认知功能、炎症反应、神经功能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治疗8周后的总有效率比较,试验组更高(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8周后,两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持续应答数、持续错误数、错误应答数、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22(IL-2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CF-1)、5-羟色胺(5-HT)水平降低,试验组更低(P<0.05);完成分类数、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升高,试验组更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试验组更低(P<0.05)。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经防己地黄汤结合喹硫平治疗后其躁狂、抑郁、精神症状及炎症反应减轻,认知及神经功能改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躁狂 防己地黄汤 喹硫平 认知功能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丙戊酸钠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泌乳素及多巴胺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燕林 李辉 周晓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1,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戊酸钠对双相情感障碍(BPD)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泌乳素(PRL)及多巴胺(D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接受治疗的90例BP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均为30例,A、B、C三组每...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戊酸钠对双相情感障碍(BPD)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泌乳素(PRL)及多巴胺(D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接受治疗的90例BP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均为30例,A、B、C三组每天分别口服10、15、20 mg/kg丙戊酸钠。比较3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各项精神疾病评分、血药浓度相关指标、治疗前后血清水平、肝功能相关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3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各项评分相较于治疗前显著性改善(P<0.05);3组达稳态血药浓度谷值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TSH、PRL及DA水平相较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ALT、AST水平相较于治疗前均有所上升(P<0.05),治疗后3组ALT、AS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可有效治疗BPD患者,缓解狂躁或抑郁程度,对TSH、PRL及DA水平无明显影响,其中小剂量丙戊酸钠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对肝功能的影响较小,且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 双相情感障碍 促甲状腺激素 泌乳素 多巴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和IgA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徐劲节 王媺媞 +3 位作者 王成睿 金文青 任艳萍 王威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0,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和生物学指标的关联,为评估和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和生物学指标的关联,为评估和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横断面研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临床和生物学指标数据,并使用R(version 4.2.2)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027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其中417例(20.6%)伴有自杀意念或行为。与不伴自杀的患者相比,自杀组患者女性和躯体合并症的比例更高,血清IgA和睾酮水平更高(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gA和躯体合并症与伴自杀意念和行为显著正向关联。结论高血清IgA水平以及伴有躯体合并症极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发生自杀的危险因素,建议作为早期风险识别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发作 自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西林 杨婵娟 程道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7-681,共5页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2023年4月本院收治的8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未攻击组和攻击组,对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2023年4月本院收治的8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未攻击组和攻击组,对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列线图,确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80例患者,其中28例患者为攻击组(35.0%),52例患者为未攻击组(65.0%)。攻击组患者长期独居的占比、总住院时间、既往有自杀倾向的占比均高于未攻击组,且ITAQ、SSRS的评分均低于未攻击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独居、既往有自杀倾向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ITAQ与SSRS的高评分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保护因素(P <0.05),并构建列线图,有良好预测价值。结论 患者的长期独居、既往有自杀倾向可能会增加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攻击行为 危险因素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患者白质纤维结构异常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林泰锋 杜碧茵 +3 位作者 陈锦佳 吴海珊 肖叶玉 陈俊浩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460,共6页
目的:探讨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BD)Ⅰ型患者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改变,及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杨氏躁狂量表(YMRS)和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量表(RBANS)对患者进行入组的筛查与认知评估。应用... 目的:探讨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BD)Ⅰ型患者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改变,及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杨氏躁狂量表(YMRS)和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量表(RBANS)对患者进行入组的筛查与认知评估。应用3.0T磁共振仪对76例缓解期BD-Ⅰ型患者以及6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DTI扫描,使用PANDA软件包提取全脑白质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率(MD),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及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BD组中各纤维束的FA与临床可重复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相较于对照组,BD-Ⅰ型组的左、右侧钩束、右侧上纵束、右侧下额枕束及左侧毯束的FA值降低,MD值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D-Ⅰ型组的左、右侧钩束、右侧上纵束和右侧下额枕束的FA值与RBANS量表评估的总分及即刻记忆、延迟记忆、视觉广度和注意力四项因子的评分均具有正相关关系(r=0.32~0.44,P均<0.05)。结论:缓解期双相障碍BD I型患者多个脑白质神经纤维束微观结构受损,且与认知功能改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扩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 神经纤维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量磁敏感成像的重性抑郁障碍与双相情感障碍脑区测量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歆怡 于爱红 +2 位作者 贾秀琴 刘悦 王刚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5-610,共6页
目的:基于定量磁敏感成像(QSM)技术分析重性抑郁障碍(MDD)与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基底节与边缘系统脑区铁沉积情况及其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搜集MDD、BD患者与健康对照(HC)组各20例,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抑郁... 目的:基于定量磁敏感成像(QSM)技术分析重性抑郁障碍(MDD)与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基底节与边缘系统脑区铁沉积情况及其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搜集MDD、BD患者与健康对照(HC)组各20例,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抑郁严重程度,采集受试者全脑QSM图像。测量尾状核、苍白球外侧部、苍白球内侧部、壳核、黑质、丘脑底核、直回、眶部内侧回、眶部后回、梭状回、海马旁回、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的感兴趣区(ROI)内平均磁化率值,并计算各脑区偏侧化指数(LI)。采用多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组间比较,Spearman相关性分析磁化率值与HAM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组间比较结果显示,MDD组左侧海马旁回磁化率值低于BD组(P=0.047);MDD组眶部内侧回LI高于BD组(P=0.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DD组右侧尾状核磁化率值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r=0.569,P=0.009),BD组右侧颞中回磁化率值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r=0.545,P=0.013)。结论:MDD、BD患者间存在铁沉积区域性与偏侧性差异,特定脑区铁沉积水平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性抑郁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 定量磁敏感成像 磁共振成像 铁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脑结构及脑血流灌注的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南霞 李汶玲 王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0-584,共5页
双相情感障碍(BD)是一类常见精神心理疾病,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引起广泛关注。在临床实践中,BD的初次准确诊断率较低,容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许多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BD患者部分脑区的皮层厚度、灰质、白质以及功能活动发... 双相情感障碍(BD)是一类常见精神心理疾病,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引起广泛关注。在临床实践中,BD的初次准确诊断率较低,容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许多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BD患者部分脑区的皮层厚度、灰质、白质以及功能活动发生改变,但其特异的神经影像学指标尚未明确,对于BD发病的特殊病理生理机制也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关于BD患者研究脑皮层结构及血流灌注的方法进行综述,以期望后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MRI 基于体素形态学 基于表面形态学 扩散张量成像 动脉自选标记 SPECT PET-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血清尿酸水平研究 被引量:36
9
作者 陈红梅 陈景旭 +5 位作者 陈大春 周双桨 张立刚 王璇 田成华 王绍礼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26例(躁狂发作77例,抑郁发作49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9例和正常对照126名,测定其血清UA水平,并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a ratin...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26例(躁狂发作77例,抑郁发作49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9例和正常对照126名,测定其血清UA水平,并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scale,HAMD)评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症状。结果双相情感障碍组血清UA水平[(349.34±107.21)μmol/L]高于精神分裂症组[(319.71±84.48)μmol/L]和对照组[(280.94±71.9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躁狂发作患者UA水平高于抑郁发作患者[(366.45±104.01)μmol/L vs.(322.45±107.69)μmol/L],且二者均高于对照组(P<0.01);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是否使用精神科药物的亚组间U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UA水平与YMRS、HAMD分数线性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UA水平升高,血清UA水平升高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个生物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躁狂发作 抑郁发作 尿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中心境稳定剂的处方方式调查 被引量:22
10
作者 严保平 崔伟 +2 位作者 成玉敏 张云淑 栗克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1-244,共4页
目的了解河北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心境稳定剂的处方方式,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编的患者药物使用调查表及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对河北省11个地市的39家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中518例... 目的了解河北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心境稳定剂的处方方式,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编的患者药物使用调查表及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对河北省11个地市的39家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中518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进行处方方式调查。结果 397例(76.3%)患者接受心境稳定剂治疗,主要是丙戊酸钠、碳酸锂及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的联合治疗占94.5%(375/397)。抑郁发作(54.5%)及混合发作(66.7%)时应用心境稳定剂的频率低于躁狂发作(83.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9)。应用心境稳定剂的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1%(191/397),以便秘、体重增加、嗜睡、静坐不能、震颤及口干为常见。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症状缓解期为参照,目前疾病发作类型中抑郁发作的患者应用心境稳定剂的频率较低(OR=2.549,P=0.018)。结论双相情感障碍中心境稳定剂的应用以丙戊酸盐及碳酸锂为主,抑郁发作时应提高心境稳定剂的应用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心境稳定剂 不良反应 处方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家庭功能过程和结果 被引量:24
11
作者 张建军 杨光远 +2 位作者 徐汉明 马筠 李轶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88-592,共5页
目的:探索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的家庭功能过程和结果的特点,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75例,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75例正常青少年作为对照... 目的:探索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的家庭功能过程和结果的特点,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75例,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75例正常青少年作为对照。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评估两组被试的家庭功能。结果:在FAD量表中,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家庭在总功能、行为控制、情感介入、角色、沟通这几个维度上得分高于对照(P<0.05),在问题解决、情感反应维度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FACES量表中,双相障碍患者组在家庭的亲密度得分低于对照(P<0.05),在适应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家庭在家庭类型的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情感障碍组家庭极端型占29.3%,中间型占31.7%,平衡型占39%,对照组家庭极端型占14.1%,中间型占18.2%,平衡型占67.7%。FAD的角色维度得分(β=-15.09,P<0.05)能预测FACES的亲密度维度的得分,FAD的角色维度得分(β=-9.84,P<0.05)和行为控制维度得分(β=9.61,P<0.05)能预测FACES的适应性维度得分。结论: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的家庭功能在过程和结果上存在功能失调,两者存在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双相情感障碍 家庭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不同阶段血清尿酸水平分析 被引量:25
12
作者 张喜梅 范宏振 +5 位作者 石夏明 李净 张房坊 王志仁 王绍礼 谭云龙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不同临床相、不同疾病阶段与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纳入BD患者183例(躁狂发作116例,抑郁发作52例,混合发作15例),抑郁症患者88例,正常对照130名,分别测定患者入院时、出院前后2周内及对照...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不同临床相、不同疾病阶段与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纳入BD患者183例(躁狂发作116例,抑郁发作52例,混合发作15例),抑郁症患者88例,正常对照130名,分别测定患者入院时、出院前后2周内及对照组血清尿酸水平,比较三组被试尿酸水平、BD患者不同临床相尿酸水平以及急性期和缓解期尿酸水平。结果 BD组无论是急性期还是缓解期尿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期BD患者尿酸水平高于抑郁症患者(P<0.05);BD组三个临床相(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混合发作)间尿酸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BD组治疗前后(即急性期与缓解期)尿酸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D患者存在尿酸水平升高,BD可能与嘌呤系统功能障碍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症 血清尿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生火热与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39
13
作者 尹冬青 贾竑晓 +1 位作者 周方 刘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82-484,共3页
双相情感障碍是临床上诊治最为困惑的精神类疾病,有很高的误诊率,尤其是在综合医院其误诊率更高。中医对该病虽早有认识但不够系统,多将此病分为两种疾病来看,在治疗上多采取疏肝解郁的方法,临床不仅不能取得疗效,相反还会加重病情。在... 双相情感障碍是临床上诊治最为困惑的精神类疾病,有很高的误诊率,尤其是在综合医院其误诊率更高。中医对该病虽早有认识但不够系统,多将此病分为两种疾病来看,在治疗上多采取疏肝解郁的方法,临床不仅不能取得疗效,相反还会加重病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单相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有本质的区别,内生火热在双相情感障碍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此从内生火热的角度来探讨其在双相情感障碍发病中的作用,以期为中医药干预双相情感障碍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内生火热 中医病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在稳定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应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肖霖 林小玲 +1 位作者 王庆妍 唐四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5期3100-3103,共4页
目的探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在稳定期双相情感障碍(BPD)患者中应用的信、效度,并确定其筛查B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界值。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5月在长沙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病房住院的稳定期BPD患者125例为病... 目的探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在稳定期双相情感障碍(BPD)患者中应用的信、效度,并确定其筛查B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界值。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5月在长沙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病房住院的稳定期BPD患者125例为病例组及同期跟病例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医院职工及社会志愿者13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一般资料问卷调查及Mo CA测试,量表信度检验采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量表效度检验采用结构效度、已知组别效度及同时效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Mo CA筛查B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界值。结果 Mo CA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62,重测信度系数为0.824;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Mo CA结构合理,两组Mo CA总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2±3.9)分比(25.4±2.3)分,P<0.01〕;Mo CA总分与发病年龄呈正相关,与病程、住院次数、总发作次数、抑郁发作次数、躁狂发作次数、混合发作次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呈负相关(P<0.05);Mo CA筛查B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界值为24分,所对应的灵敏度为0.723,特异度为0.688,曲线下面积为0.759〔95%CI(0.700,0.819)〕。结论 Mo CA在筛查B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临界值为24分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用于我国稳定期BPD患者认知功能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双相情感障碍 信度 效度 临界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记式心理教育在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6
15
作者 杨娜 喻红 章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87-1289,共3页
[目的]探讨日记式心理教育在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日记式心理教育。比较两组应对方式问卷(CSQ)评分及Link病耻感... [目的]探讨日记式心理教育在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日记式心理教育。比较两组应对方式问卷(CSQ)评分及Link病耻感量表评分。[结果]干预后6个月观察组CSQ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ink病耻感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展日记式心理教育,有助于改善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病人应对方式,降低其病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记式心理教育 双相情感障碍 应对方式 病耻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情绪智力模型的情绪管理方案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7
16
作者 顾艳虹 施忠英 +3 位作者 李华 尹礞学 孟倩玉 赵晶晶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2年第7期1009-1014,共6页
目的:分析基于情绪智力模型的情绪管理方案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正、负性情绪及自伤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在上海市某精神专科三级医院住院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11月至2020... 目的:分析基于情绪智力模型的情绪管理方案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正、负性情绪及自伤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在上海市某精神专科三级医院住院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的50名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的53名患者为干预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为期8周的情绪管理方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正性负性情绪自评量表、伯克利情绪表达量表及自伤行为监测结果评价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在入组8周时的抑郁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正、负性情绪体验及正性情绪表达倾向优于对照组(P<0.001),自伤行为发生例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情绪管理方案有助于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情绪,减少自伤行为,提升患者正性情绪体验及表达意愿,帮助患者稳定情绪,促进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情绪管理 负性情绪 自伤行为 情绪智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患者的功能失调性态度比较 被引量:7
17
作者 卞清涛 杨可冰 +2 位作者 李春秋 甘明远 邸晓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59-761,共3页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的特征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使用功能失调性状况评定量表(Dysfunctional Attitudes Scales,DAS)对缓解期的66例双相情感障碍及56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评定,并与60名正常人进行对照...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的特征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使用功能失调性状况评定量表(Dysfunctional Attitudes Scales,DAS)对缓解期的66例双相情感障碍及56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评定,并与60名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1)抑郁症组的I)AS总分以及脆弱性、吸引/排斥、完美化、依赖性、自主性态度和认知哲学因子分(163.8±32.9、18.4±4.8、19.3±6.1、20.2±5.8、21.0±5.5、23.8±6.1、19.O±5.2)与双相情感障碍组的DAS总分及脆弱性、完美化、依赖性因子分(142.5±27.5、16.8±4.6、17.3±5.7、18.0±5.O)均高于正常人对照组(总分:129.4±18.4,P<0.05或P<O.01)。(2)抑郁症组DAS总分,以及脆弱性、吸引/排斥、完美化、依赖性、自主性态度和认知哲学等因子分值高于双相情感障碍组(尸<0.05或尸<O.01)。结论:(1)部分抑郁症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能存在明显的功能失调性认知态度;(2)抑郁症患者的功能失调性态度有可能重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症 认知心理学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DNF、GRIN1基因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敏 凌四海 +3 位作者 李文标 王传跃 陈大方 王刚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1-46,共6页
为了探讨GRIN1和BDNF基因的遗传变异在双相情感障碍疾病中的相关作用,从GRIN1、BDNF基因上各取2个SNP位点,采用TaqMan法对10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100例健康人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比较两组基因型频率的差异,并使用软件SHEsis进行... 为了探讨GRIN1和BDNF基因的遗传变异在双相情感障碍疾病中的相关作用,从GRIN1、BDNF基因上各取2个SNP位点,采用TaqMan法对10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100例健康人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比较两组基因型频率的差异,并使用软件SHEsis进行单体型分析。结果发现GRIN1基因上的rs2301363和hcv1840191与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它们形成的单倍型T/G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DNF基因上的rs7103411和rs6265与双相情感障碍发病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表明GRIN1基因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易感基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N-甲基-D-天冬氨酸 谷氨酸受体离子化NMDA1受体基因 脑衍生神经营养因子 单核 苷酸多态性 单体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IN1基因rs2301363 SNP位点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杨雪梅 刘芳 +2 位作者 齐红梅 宋亚曼 李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3154-3156,共3页
目的:研究谷氨酸受体离子化NMDA1受体基因(GRIN1)rs2301363 SNP位点在健康及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中是否存在多态性改变。方法:收集BD患者EDTA-K2抗凝静脉血50份,健康查体人员EDTA-K2抗凝静脉血50份,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 目的:研究谷氨酸受体离子化NMDA1受体基因(GRIN1)rs2301363 SNP位点在健康及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中是否存在多态性改变。方法:收集BD患者EDTA-K2抗凝静脉血50份,健康查体人员EDTA-K2抗凝静脉血50份,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基因型CT和TT携带者患BD的可能性分别是CC基因型的3.6倍和1.57倍。结论:GRIN1基因rs2301363 SNP位点的多态性改变与BD的发病显著相关(P<0.05),提示该位点在B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GRIN1基因 rs2301363位点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综述 被引量:58
20
作者 周淑新 李雯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3-477,共5页
双相情感障碍为常见、致残、反复发作、严重度不同的精神卫生问题。常发生于儿童晚期或青春早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患其他精神障碍及躯体疾病的比率较高。双相情感障碍若能早期识别则可改善结果。心境发作治疗取决于呈现的病程阶段:躁... 双相情感障碍为常见、致残、反复发作、严重度不同的精神卫生问题。常发生于儿童晚期或青春早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患其他精神障碍及躯体疾病的比率较高。双相情感障碍若能早期识别则可改善结果。心境发作治疗取决于呈现的病程阶段:躁狂、轻躁狂、混合状态、抑郁或维持阶段。因存在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