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等效面积法的车载制动能量回收装置控制策略
1
作者 米佳雨 杨中平 +2 位作者 钟志宏 林飞 邵一晨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5-986,共12页
传统的基于网压或者人工智能算法的控制策略虽然可以使车载储能装置制动能量具有一定的回收效果,但是却存在忽略了储能元件自身充放电特性、模型建立复杂、难以求解最优策略的解析解等问题。为此,该文提出基于等效面积法的车载储能装置... 传统的基于网压或者人工智能算法的控制策略虽然可以使车载储能装置制动能量具有一定的回收效果,但是却存在忽略了储能元件自身充放电特性、模型建立复杂、难以求解最优策略的解析解等问题。为此,该文提出基于等效面积法的车载储能装置控制策略。在储能装置的充电阶段,为了保证最优的节能效果,以储能装置的功率作为状态变量,通过选取最优的初始电压和充电电流,使列车制动功率曲线与储能装置充电功率曲线所围面积最大。储能装置的放电阶段,在保证储能装置的放电截止电压在列车牵引结束时达到最优充电初始值的前提下,选取合适的放电电流使列车牵引功率曲线与储能装置放电功率曲线面积差的最大高度最小,此时车载储能装置的“填谷”效果最佳。该策略从列车的牵引制动特性出发,不仅充分考虑了储能元件的充放电特性,而且模型简单、计算量小、且易于求解得到最优控制策略的解析解,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储能装置的充放电能力。算例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基于网压的双环PI控制策略,所提的控制策略可以进一步提升储能装置的充放电量,节能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载储能装置 制动能量回收 控制策略 等效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级边缘漏感对高速直线感应电机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鲁军勇 马伟明 张育兴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53-57,共5页
由电磁场的基本理论并结合磁场能量法,导出了高速直线感应电机次级的边缘等效气隙和边缘漏感的解析公式。通过考虑次级边缘漏感集总参数模型,分析得到该漏感对电机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Maxwell3D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得到了电机... 由电磁场的基本理论并结合磁场能量法,导出了高速直线感应电机次级的边缘等效气隙和边缘漏感的解析公式。通过考虑次级边缘漏感集总参数模型,分析得到该漏感对电机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Maxwell3D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得到了电机的电磁推力曲线。设计试验用原型样机进行试验,验证了所求次级边缘漏感参数计算公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直线感应电机 磁场能量 等效电磁气隙 次级边缘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锥网壳结构的实用计算方法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星 徐伟良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75-77,85,共4页
对板锥网壳结构提出了一种实用的简化计算法———等代空间杆系法 ,通过能量法确定等代杆件的等效面积 ,即可采用现有的空间网格设计软件对其分析 ,该法计算简便并具有一定的计算精度 。
关键词 板锥网壳结构 等代空间杆系 能量 计算方 等效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刷双馈电机转子漏感计算及试验验证
4
作者 石龙皓 阚超豪 +1 位作者 李航程 任泰安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640-1646,共7页
文章为计算转子54槽六相双层叠绕组槽漏感,引入了磁场能量法,将其与相绕组匝数及电流方向的关联矩阵相结合,通过对转子梨形槽各层分片处理,推导出槽漏感计算公式,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结果;采用槽矢量星形法对不等匝的转子绕组高次谐波的... 文章为计算转子54槽六相双层叠绕组槽漏感,引入了磁场能量法,将其与相绕组匝数及电流方向的关联矩阵相结合,通过对转子梨形槽各层分片处理,推导出槽漏感计算公式,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结果;采用槽矢量星形法对不等匝的转子绕组高次谐波的分布系数、短距系数和绕组系数进行计算,推导出转子谐波漏感参数计算公式,并以一台64kW无刷双馈电机为样机,搭建了试验平台。样机试验结果验证了电机漏感参数计算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感参数 无刷馈电机 磁场能量 关联矩阵 等效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明显屈服特征构件屈服点的确定与评价 被引量:26
5
作者 殷晓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3-150,共8页
为了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无明显屈服特征构件的屈服点确定方法,首先,揭示了已有的屈服点确定方法的基本原理;其次,对等能量法、最远点法和双直线能量等效面积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进行了简化和改进;再次,比较不同屈服点确定方法之间的关... 为了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无明显屈服特征构件的屈服点确定方法,首先,揭示了已有的屈服点确定方法的基本原理;其次,对等能量法、最远点法和双直线能量等效面积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进行了简化和改进;再次,比较不同屈服点确定方法之间的关系和计算结果,对计算结果存在的差异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对不同屈服点确定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验证,得出结论:屈服位移由大小依次为等能量法、最远点法和双直线能量等效面积法;计算工作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双直线能量等效面积法、最远点法、等能量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服点 延性系数 能量 最远点 双直线能量等效面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