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海马双皮质素及β-淀粉样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垂坤 张业廷 +1 位作者 魏翠兰 袁琼嘉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4-223,共10页
目的观察5个月规律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海马齿状回双皮质素及β-淀粉样蛋白的影响。方法将3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AD^(C))、低强度运动组(AD^(L))、中强度运动组(AD^(M))、大强度运动组(AD^... 目的观察5个月规律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海马齿状回双皮质素及β-淀粉样蛋白的影响。方法将3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AD^(C))、低强度运动组(AD^(L))、中强度运动组(AD^(M))、大强度运动组(AD^(H)),另设野生型组(WT^(C)),每组8只。运动组以不同强度有氧运动进行干预:低强度跑速为12 m/min,中强度跑速为15 m/min,大强度跑速为18 m/min。每周5 d,每天30 min,持续5个月。在各运动强度下,当小鼠停止不运动时,不对小鼠进行电刺激,只轻柔地触摸尾巴让小鼠继续运动。然后,通过Morris水迷宫及八臂迷宫实验评估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利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双皮质素及Aβ_(1-4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在MWM定位航行实验过程中,各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都是逐渐减少的。从第2天开始,AD^(C)组小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就显著高于WT^(C)组(P<0.05);与AD^(C)组及AD^(L)组相比,AD^(M)组小鼠从第3天开始显著降低,AD^(H)组小鼠从第4天开始显著降低(P<0.05)。各组小鼠之间的游泳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在MWM定位航行实验中,与WT^(C)组小鼠相比,AD^(C)组穿越原平台所在区域的次数显著降低(P<0.01);与AD^(C)组及AD^(L)组相比,AD^(M)组、AD^(H)组小鼠穿越原平台所在区域的次数显著升高(P<0.01,P<0.05)。(2)就工作记忆错误而言,AD^(C)组小鼠错误次数显著高于WT^(C)组(P<0.01);AD^(M)组、AD^(H)组小鼠错误次数显著低于AD^(C)组(P<0.01);AD^(M)组、AD^(H)组小鼠错误次数显著低于AD^(L)组(P<0.01)。就参考记忆错误而言,AD^(M)组小鼠错误次数显著低于AD^(C)组(P<0.05);AD^(M)组、AD^(H)组小鼠错误次数显著低于AD^(L)组(P<0.05)。(3)与WT^(C)组相比,AD^(C)组海马DCX表达较低,而Aβ_(1-42)表达较高(P<0.05);与AD^(C)组相比,AD^(M)、AD^(H)组DCX表达显著提高,而Aβ_(1-42)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与AD^(L)组相比,AD^(M)、AD^(H)组DCX表达显著提高,而AD^(M)组Aβ_(1-42)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中等强度及大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显著改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运动尤其是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增强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海马DCX的表达,降低其Aβ_(1-42)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氧运动 阿尔兹海默症 双皮质素 Β-淀粉样蛋白 神经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脑出血大鼠双皮质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晓波 任伟民 +1 位作者 王志强 陈英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1-494,共4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抑制剂-强力霉素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射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脑出血后第1~7 d给予强力霉素30 mg/kg,1次/d,灌胃),第14 d处死动物并取脑,...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抑制剂-强力霉素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射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脑出血后第1~7 d给予强力霉素30 mg/kg,1次/d,灌胃),第14 d处死动物并取脑,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脑出血后血肿周围侧脑室嘴侧的室下区(SVZ)双皮质素(DCX)及MMP-9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灰度值:MMP-9:116.87±5.13;DCX:121.34±2.76)相比,脑出血组大鼠在脑出血后第14 d时MMP9、DCX表达增强(灰度值:MMP-9:102.80±2.42,P<0.05;DCX:110.58±2.29,P<0.05)。干预组较脑出血组MMP-9表达减弱(灰度值:MMP-9:104.24±3.70,P<0.05),DCX表达增强(灰度值:DCX:106.50±3.12,P<0.01)。结论:脑出血急性期给予基质金属蛋白酶-9抑制剂强力霉素可以促进神经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神经再生 强力霉素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双皮质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组织冰冻切片BrdU/DCX免疫荧光双染优化条件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家乐 姚明江 +2 位作者 张伟 杨斌 刘建勋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4期440-446,共7页
目的:探讨在脑组织冰冻切片上进行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和双皮质素(DCX)免疫荧光双染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脑组织的冰冻切片,通过漂片法,利用大鼠抗BrdU抗体和兔抗DCX抗体两种不同种属来源的一抗在混... 目的:探讨在脑组织冰冻切片上进行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和双皮质素(DCX)免疫荧光双染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脑组织的冰冻切片,通过漂片法,利用大鼠抗BrdU抗体和兔抗DCX抗体两种不同种属来源的一抗在混合孵育和分开孵育的条件下分别进行免疫荧光双染,采集图像并观察实验结果。结果:混合孵育法BrdU阳性标记定位准确,但与之双标的DCX未能正常显色;先孵育抗BrdU抗体后孵育抗DCX抗体:BrdU阳性标记定位准确,但与之双标的DCX仍未能正常显色;先孵育抗DCX抗体后孵育抗BrdU抗体:BrdU和DCX均可正常显色,DCX荧光亮度偏暗,在此基础上提高抗DCX抗体的比例,荧光亮度适中,效果较理想。结论:结果表明,抗BrdU抗体和抗DCX抗体混合孵育后,DCX未能正常显色,可能与两种一抗产生拮抗有关,先孵育抗DCX抗体后孵育抗BrdU抗体是BrdU/DCX荧光双染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脱氧尿嘧啶核苷 双皮质素 免疫荧光 漂片法 脑组织 冰冻切片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LK1在胃癌干细胞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威 王光辉 +1 位作者 刘辉琦 刘永年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1-419,共9页
目的:研究双皮质素样激酶1(doublecortin-like kinase 1,DCLK1)对胃癌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作用,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无血清培养液悬浮培养胃癌干细胞,用DCLK1抑制剂DCLK1-IN-1靶向抑制胃癌干细胞中DCLK1活性。用Western blo... 目的:研究双皮质素样激酶1(doublecortin-like kinase 1,DCLK1)对胃癌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作用,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无血清培养液悬浮培养胃癌干细胞,用DCLK1抑制剂DCLK1-IN-1靶向抑制胃癌干细胞中DCLK1活性。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癌干细胞中DCLK1、干性相关蛋白(SOX2和OCT4)、细胞增殖相关蛋白(cyclin D1和c-MYC)、耐药相关蛋白(ABCG2和TOP2A)、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蛋白(E-cadherin、vimen‐tin和Snail)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用CCK-8法测定DCLK1对胃癌干细胞活力及耐药的影响;用甲基纤维素成球法测定DCLK1对胃癌干细胞自我更新的影响。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测定DCLK1对胃癌干细胞迁移和侵袭功能的影响。结果:胃癌干细胞中DCLK1及干性相关蛋白SOX2和OCT4表达明显高于亲本细胞(P<0.01)。DCLK1抑制组胃癌干细胞的增殖、耐药、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低于Sphere细胞组(P<0.01)。DCLK1抑制组细胞增殖相关蛋白c-MYC和cyclin D1表达下调,耐药相关蛋白TOP2A和ABCG2表达下调,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表达上调,间充质标志物vimentin和Snail表达下调,PI3K/AKT/mTOR相关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降低(P<0.01)。结论:DCLK1在胃癌干细胞中高表达,它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胃癌干细胞增殖、耐药、侵袭和迁移。DCLK1可作为靶向胃癌干细胞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皮质素样激酶1 胃癌干细胞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LK1敲除对食管鳞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范晓娜 姚健楠 +2 位作者 葛洋 安广宇 李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7-423,共7页
目的研究双皮质素样激酶1(doublecortin-like kinase 1,DCLK1)的敲除对食管鳞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靶向敲除食管鳞癌细胞(Kyse450,Kyse70)的DCLK1基因。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Tr... 目的研究双皮质素样激酶1(doublecortin-like kinase 1,DCLK1)的敲除对食管鳞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靶向敲除食管鳞癌细胞(Kyse450,Kyse70)的DCLK1基因。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评估DCLK1敲除对食管鳞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DCLK1敲除细胞系中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变化。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TCGA)数据库进一步分析食管鳞癌患者(n=95)中DCLK1表达和EMT相关转录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能够有效地敲除食管鳞癌细胞系DCLK1基因并影响其表达。DCLK1缺失显著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并上调上皮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下调间质标志物如Vimentin、ZEB1、Slug和Snail的表达(P<0.05)。另外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食管鳞癌患者中DCLK1与EMT相关转录因子存在相关性。结论DCLK1敲除可通过抑制EMT进程影响食管鳞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皮质素样激酶 1 食管鳞癌 上皮间质转化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中DCLK1转录调控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先闯 刘瑜新 +3 位作者 牛玉季 赫锦锦 乔辉 张蕾蕾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1241-1246,共6页
目的:研究双皮质素样激酶1(doublecortin-like kinase 1,DCLK1)在肝癌中发生转录上调的机制,为肝癌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实时定量PCR检测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是否通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 目的:研究双皮质素样激酶1(doublecortin-like kinase 1,DCLK1)在肝癌中发生转录上调的机制,为肝癌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实时定量PCR检测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是否通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上调肝癌细胞中DCLK1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EGF是否通过EGFR上调肝癌细胞中DCLK1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EGFR和DCLK1在39例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EGF孵育肝癌细胞HepG2和Huh-7后,DCLK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P<0.01),而基因敲减EGFR可以显著抑制EGF诱导的DCLK1 mRNA和蛋白的上调(P<0.01)。在人肝癌标本中,EGFR和DCLK1表达呈显著的正相关(r=0.6696)。结论:EGFR参与了肝癌组织中DCLK1的转录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双皮质素样激酶1 转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DCLK1、sTim-3对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黄敏玉 吴军 +4 位作者 覃天资 周威 苏立泽 邱荣 黄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368-2372,2378,共6页
目的 探讨血清双皮质素样激酶1(DCLK1)、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sTim-3)对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评估。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附属医院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80例健康... 目的 探讨血清双皮质素样激酶1(DCLK1)、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sTim-3)对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评估。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附属医院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DCLK1、sTim-3水平;分析血清DCLK1、sTim-3与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病理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血清DCLK1、sTim-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血清DCLK1、sTim-3水平呈正相关(P <0.05)。二者与PSA水平、Gleason评分均呈正相关(P <0.05)。血清DCLK1、sTim-3表达水平与PSA水平、Gleason评分以及TNM分期有关(P <0.05)。预后死亡组血清DCLK1、sTim-3水平显著高于预后生存组(P <0.05)。DCLK1和sTim-3高表达患者生存率低于低表达患者。根据Cox回归分析表明,DCLK1、sTim-3高表达是影响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 <0.05)。根据ROC曲线得知,二者联合预测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AUC优于DCLK1、sTim-3各自单独预测。结论 DCLK1、sTim-3在前列腺癌患者血清中显著升高,二者联合可以更好对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预后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皮质素样激酶1 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 前列腺癌根治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巴喷丁对慢性疼痛和抑郁共病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曾文飞 谭燕梦 +1 位作者 杨林 江兴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39-846,共8页
目的:持续3个月以上的慢性疼痛往往合并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长期的慢性疼痛应激可以导致海马结构和功能上的可塑性改变。加巴喷丁除镇痛作用外,同时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本研究观察加巴喷丁对慢性疼痛和抑郁共病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 目的:持续3个月以上的慢性疼痛往往合并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长期的慢性疼痛应激可以导致海马结构和功能上的可塑性改变。加巴喷丁除镇痛作用外,同时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本研究观察加巴喷丁对慢性疼痛和抑郁共病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将成年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Sham)组、共病模型+生理盐水(CCI+Veh)组(1 m L生理盐水)、共病模型+低剂量加巴喷丁(CCI+LG)组(将加巴喷丁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 mL,加巴喷丁剂量为30 mg/kg)、共病模型+高剂量加巴喷丁(CCI+HG)组(将加巴喷丁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 mL,加巴喷丁剂量为100 mg/kg),每组8只。采用坐骨神经环扎造成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CCI)建立共病模型。于手术后第30天开始经腹腔注射给药,连续7 d。测定大鼠术前1天及术后第7、14、21、28、40天右后肢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术后第28、40天进行强迫游泳实验及糖水偏爱实验并测量被动漂浮时间和糖水偏爱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海马DG的神经元双皮质素(doublecortin,DCX)阳性神经元数目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高尔基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结构。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共病模型大鼠PWMT术后第7天达到最低值并持续至术后第28天,第40天仍处于较低水平(均P<0.05);与CCI+Veh组相比,术后第40天CCI+LG组、CCI+HG组大鼠PWMT均有提高(均P<0.05)。与Sham组相比,CCI共病模型大鼠在术后第28天被动漂浮时间显著增长(均P<0.01),糖水偏爱率显著降低(均P<0.01);与CCI+Veh组相比,CCI+HG组大鼠在术后第40天被动漂浮时间缩短(P<0.05),糖水偏爱率显著增加(P<0.01)。与CCI+Veh组相比,CCI+LG组和CCI+HG组的大鼠海马DG的DCX阳性细胞增加,且CCI+HG组增加更加明显(P<0.05);与Sham组相比,CCI+Veh组大鼠的海马DG的BDNF表达水平下降(P<0.05);与CCI+Veh组相比,CCI+HG组大鼠的海马DG的BDNF表达水平上升(P<0.05),海马神经元树突棘的长度增加(P<0.05)。结论:加巴喷丁可缓解慢性疼痛和抑郁共病模型大鼠慢性疼痛及抑郁样行为,促进其海马齿状回神经元的神经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抑郁 加巴喷丁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双皮质素 神经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NK/c-Jun信号通路通过调控细胞骨架重构参与大鼠垂体柄损毁后精氨酸加压素神经元修复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凯 冯展鹏 +6 位作者 欧毅超 周明锋 彭君洁 龚浩东 武广森 刘亚伟 漆松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99-1106,共8页
目的探究大鼠垂体柄损毁后精氨酸加压素(AVP)神经元通过双皮质素(DCX)促进神经元骨架修复的机制。方法取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损毁后1d组,n=4;损毁进神经元骨架恢后3d组,n=7;损毁后7d组,n=7;损毁后14d组,n=7)和对照组(假手术组,n=... 目的探究大鼠垂体柄损毁后精氨酸加压素(AVP)神经元通过双皮质素(DCX)促进神经元骨架修复的机制。方法取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损毁后1d组,n=4;损毁进神经元骨架恢后3d组,n=7;损毁后7d组,n=7;损毁后14d组,n=7)和对照组(假手术组,n=7),经颅顶损毁垂体柄,记录尿量、饮水量和尿比重,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比较各组视上核(SON)AVP神经元中Ⅲ型β微管蛋白(Tuj1)、DCX和caspase3表达情况,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探讨其调控机制。结果垂体柄损毁后,饮水量、尿量和尿比重出现了典型的三相性尿崩症(损毁后1~2d为第一相,术后3~5d为第二相,6d以后为第三相)。免疫荧光的结果提示了AVP神经元损伤后修复现象,主要表现为DCX表达在损毁后不同程度的升高。AVP神经元中DCX阳性率分别为:假手术组,(37.93±1.83)%;损毁后1d,(44.67±1.79)%;损毁后3d,(48.09±2.96)%;损毁后7d,(71.34±2.18)%;损毁后14d,(61.08±2.15)%,(P<0.01)。同时,神经元骨架蛋白Tuj1也呈现出相同时间规律,即垂体柄损毁后7d最高[假手术组,(42.82±2.02)%;损毁后7d,(60.70±1.28)%,P<0.01]。另一方面,神经元凋亡现象与骨架修复呈现相反的时间规律,主要表现为caspase3+DCX+双阳性细胞占DCX阳性细胞的比例逐渐下降:损毁后3d,(66.03±3.58)%,损毁后7d,(43.42±4.45)%,损毁后14d,(35.11±1.73)%。通过蛋白质印迹技术,进一步研究发现,神经元损伤相关通路(JNK/c-Jun)在损毁后不同时间点出现上调,表现为:p-JNK仅在损毁后3d时表达上调(P<0.05),c-Jun,p-c-Jun表达于损毁后3d时表达上调(P<0.05),并于损毁后7d时达到高峰(P<0.01),这分别与神经元凋亡与修复的时间规律相符合。结论垂体柄损毁后,JNK/c-Jun信号通路激活,一方面诱发早期AVP神经元凋亡,另一方面可能通过诱导DCX表达,促进Tuj1合成从而修复细胞骨架,保护神经元免受凋亡以及促进神经内分泌功能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柄损毁 视上核 精氨酸加压素 双皮质素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与小鼠海马成体神经发生以及海马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学乾 杜蕊 +3 位作者 杨慈清 陈树林 赵慧英 赵善廷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7-43,共7页
以小鼠为参照对象,探索猪海马的成体神经发生、形态结构以及细胞构筑的特点。本试验以成年猪和小鼠的海马为研究对象,以双皮质素作为研究成体神经发生的特异标记物,结合其他几种标记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经对比分析发现,... 以小鼠为参照对象,探索猪海马的成体神经发生、形态结构以及细胞构筑的特点。本试验以成年猪和小鼠的海马为研究对象,以双皮质素作为研究成体神经发生的特异标记物,结合其他几种标记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经对比分析发现,双皮质素可以作为一种研究成体神经发生的特异标志物;成年猪与小鼠海马中持续地进行着神经发生,但两者具有不同特点,其中成年猪海马新生神经元的平均胞体面积比小鼠小,但其平均相对树突长度比小鼠的长,以及单位齿状回长度新生神经元的数量也比小鼠多;另外,猪与小鼠海马的细胞组成、分层和基本结构大致相同,但猪海马齿状回呈现不规则的C形。猪海马构成与小鼠的大致相同,但其成体神经发生要更加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成体神经发生 双皮质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酰胺母源性暴露对仔鼠海马齿状回DCX和GAP-4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德慧 赖胜敏 +5 位作者 古梓婷 刘鸿庆 马宇昕 罗利 李国营 刘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7-719,724,共4页
目的检测丙烯酰胺(ACR)母源性暴露对仔鼠海马齿状回双皮质素(DCX)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探讨ACR的神经发育毒性。方法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 mg/kg)、ACR低(4.5 mg/kg)、中(9 mg/kg)和高(18 mg/kg)剂量组,每组8只,从妊娠... 目的检测丙烯酰胺(ACR)母源性暴露对仔鼠海马齿状回双皮质素(DCX)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探讨ACR的神经发育毒性。方法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 mg/kg)、ACR低(4.5 mg/kg)、中(9 mg/kg)和高(18 mg/kg)剂量组,每组8只,从妊娠第15天至分娩后第13天进行灌胃染毒。在分娩后第14天对仔鼠取材,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仔鼠海马齿状回DCX和GAP-43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中、高剂量组孕鼠海马齿状回DCX和GAP-43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ACR减少DCX和GAP-43的表达,可能干扰了神经元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酰胺 海马齿状回 双皮质素 生长相关蛋白-4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