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tarlatamab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取得突破
1
作者 王永生 《循证医学》 2025年第1期21-22,共2页
小细胞肺癌(small-cell lung cancer,SCLC)约占肺癌的15%,恶性程度高,尽管对治疗敏感,但患者缓解持续时间短,预后极差。在化疗时代,广泛期SCLC(extensive stage SCLC,ES-SCLC)患者5年总生存率约为5%,到了免疫治疗时代,靶向程序性死亡受... 小细胞肺癌(small-cell lung cancer,SCLC)约占肺癌的15%,恶性程度高,尽管对治疗敏感,但患者缓解持续时间短,预后极差。在化疗时代,广泛期SCLC(extensive stage SCLC,ES-SCLC)患者5年总生存率约为5%,到了免疫治疗时代,靶向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1/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成为ES-SCLC一线治疗的新标准,疗效有所提升,但仍只有少数患者可以获得长期生存,5年生存率仅约10%左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ES-SCLC患者的后线治疗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需要开发ES-SCLC的新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 后线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例偶联CD33-CLL1双特异性抗体的CAR-NK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护理
2
作者 赵薇 徐晓敏 +1 位作者 徐琳洁 浦晓瑜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5年第2期66-71,共6页
总结了12例使用偶联CD33-CLL1双特异性抗体的嵌合抗原受体自然杀伤细胞治疗的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效果与护理措施。护理重点在于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输注流程、并发症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着重加强细胞输注护理、全身用药相... 总结了12例使用偶联CD33-CLL1双特异性抗体的嵌合抗原受体自然杀伤细胞治疗的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效果与护理措施。护理重点在于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输注流程、并发症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着重加强细胞输注护理、全身用药相关反应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观察及护理工作,同时加大心理护理力度。专项小组通过精心治疗与护理,精准识别全身用药相关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不良事件症状,有效降低了偶联CD33-CLL1双特异性抗体的嵌合抗原受体自然杀伤细胞治疗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偶联CD33-CLL1双特异性抗体 嵌合抗原受体自然杀伤细胞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
3
作者 俞小娟 刘丽 +12 位作者 白海娇 韩晓捷 刘春雨 付志浩 李萌 杜加亮 徐刚领 段茂芹 杨雅岚 崔春博 陈浩彬 于传飞 王兰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922-928,共7页
目的建立基于报告基因的抗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方法以WIL2-S细胞系作为靶细胞,以Jurkat-NF-κB-Luc转基因细胞系作为效应细胞,对抗体的量效范围、孵育时间、诱导时间、效靶比及细胞接种密度进行优化,构建可用于测... 目的建立基于报告基因的抗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方法以WIL2-S细胞系作为靶细胞,以Jurkat-NF-κB-Luc转基因细胞系作为效应细胞,对抗体的量效范围、孵育时间、诱导时间、效靶比及细胞接种密度进行优化,构建可用于测定抗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生物学活性的报告基因法。依据ICHQ2的指导原则对方法进行全面验证,包括专属性、准确性、精密度、线性、稳定性。结果成功建立了具有量效关系的抗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抗体起始浓度为500 ng/mL,稀释倍数为1∶4,共计8个浓度点(500,125,31.25,7.81,1.95,0.49,0.12,0.031 ng/mL),效靶比为4∶1,诱导时间为4 h。本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5个不同稀释组回收率样品经测定,相对效价分别为59.63%±4.57%,75.54%±4.05%,99.98%±9.63%,123.90%±5.54%和142.51%±12.82%;对应的回收率分别为93.17%±7.15%,94.42%±5.06%,99.98%±9.63%,99.12%±4.43%以及91.21%±8.21%,CV分别为7.67%,5.35%,9.63%,4.47%和9.00%,上述结果的变异系数CV值均<10%;实测效价与理论效价线性回归分析相关系数R^(2)=0.9823,线性良好;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以敏感检测出抗体结构变化对生物活性的影响,对双特异性抗体的稳定性检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结论利用转基因细胞法成功建立了抗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该方法专属性强、准确性高、重复性好,可用于评价抗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生物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 双特异性抗体 生物学活性 报告基因 优化 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BCMA/CD3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的质量控制研究
4
作者 杜加亮 武刚 +7 位作者 段茂芹 李萌 倪永波 崔永霏 郭璐韵 梅玉婷 王兰 于传飞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219-1227,共9页
目的 研究并建立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和白细胞分化抗原3(CD3)的双特异性抗体(双抗)药物的关键质量属性(CQA)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从特异性鉴别、纯度、电荷异质性、产品相关杂质、翻译后修饰和生物学活性几个方面对靶向BCMA/CD3的双... 目的 研究并建立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和白细胞分化抗原3(CD3)的双特异性抗体(双抗)药物的关键质量属性(CQA)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从特异性鉴别、纯度、电荷异质性、产品相关杂质、翻译后修饰和生物学活性几个方面对靶向BCMA/CD3的双抗药物开展质量控制研究。采用基于赖氨酰肽链内切酶(Lys-C)酶切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技术的肽图法对靶向BCMA/CD3的双抗药物进行特异性鉴别确认;采用分子排阻色谱法(SEC)和还原/非还原十二烷基硫酸钠毛细管电泳法(CE-SDS)进行纯度控制;采用离子交换色谱法(IEC)测定电荷异质性和产品相关杂质;采用反相超高效液相色谱(RPUHPLC)和在线质谱联用的多属性监测方法(MAM)监测靶向BCMA/CD3双抗中的翻译后修饰;采用T细胞激活和报告基因法测定该双抗的生物学活性。结果 肽图法检测可有效识别双抗中的关键肽段,起到特异性鉴别确认的作用;SEC和CE-SDS法可有效区分双抗中的主成分、聚体和片段,对有效成分的纯度控制发挥关键作用;IEC法可有效区分酸碱变异体、目标双抗及亲代残留同源二聚体,有利于产品相关杂质的控制;MAM法可检测到天冬氨酸异构化和天冬酰胺脱酰胺化等翻译后修饰的存在,可作为CQA控制的有力补充;T细胞激活结合报告基因法可有效评估该双抗的生物学活性。结论 针对靶向BCMA/CD3的双抗药物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并建立了针对其CQA的质量控制方法,从质量可控的角度确保该类双抗产品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MA CD3 双特异性抗体 多发性骨髓瘤 关键质量属性 多属性监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外周血双特异性磷酸酶6预测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死亡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郭宝珠 刘俊芬 +5 位作者 韩小丽 李雅琪 田晓敏 靳鑫 卫志锋 刘圣君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8期596-600,共5页
目的研究外周血双特异性磷酸酶6(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 6,Dusp6)联合临床参数对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行腹膜透析置管并开始进行持续性腹膜透析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检测外周血D... 目的研究外周血双特异性磷酸酶6(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 6,Dusp6)联合临床参数对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行腹膜透析置管并开始进行持续性腹膜透析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检测外周血Dusp6水平并收集基线临床资料,随访全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死亡。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Dusp6水平患者的死亡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全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死亡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全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死亡的预测指标。结果共纳入138例患者,随访时间19(15,23)月;外周血Dusp6水平的中位数为38.9pg/ml,外周血Dusp6≥38.9 pg/ml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均高于Dusp6<38.9 pg/ml(χ^(2)=17.500,P<0.001,χ^(2)=10.560,P=0.001);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Dusp6水平是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HR=1.104、3.105、21.929、1.075,95%CI:1.021~1.193、1.069~9.013、6.280~76.575、1.008~1.147,P=0.013、0.037、<0.001、0.028),4项指标联合预测全因死亡的灵敏度为81.11%、特异度为80.17%;年龄、尿酸、C反应蛋白、Dusp6水平是患者心血管事件死亡的影响因素(HR=1.095、2.985、4.646、1.105,95%CI:1.003~1.195、1.219~8.938、1.597~13.517、1.003~1.184,P=0.042、0.032、0.005、0.004),4项指标联合预测心血管事件死亡的灵敏度为81.25%、特异度为80.77%。结论外周血Dusp6高表达与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死亡有关,Dusp6与不同临床参数联合对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死亡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腹膜透析 双特异性磷酸酶6 全因死亡 心血管事件死亡 影响因素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人卵巢癌×抗人CD3双特异性单链抗体的构建、表达及复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方敏 赵瑞 +4 位作者 李骅 蒋欣 尹长城 林晴 黄华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47-50,共4页
构建了抗人卵巢癌×抗人CD3双特异性单链抗体 (scBsAb) ,在大肠杆菌中得到表达。用稀释复性 ,缓慢透析复性和凝胶过滤层析复性三种方法对scBsAb表达形成的包涵体进行复性研究表明 ,凝胶过滤层析复性能有效抑制蛋白的聚集。ELISA检... 构建了抗人卵巢癌×抗人CD3双特异性单链抗体 (scBsAb) ,在大肠杆菌中得到表达。用稀释复性 ,缓慢透析复性和凝胶过滤层析复性三种方法对scBsAb表达形成的包涵体进行复性研究表明 ,凝胶过滤层析复性能有效抑制蛋白的聚集。ELISA检测显示 ,复性后的scBsAb具有较高活性 ,能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人卵巢癌 抗人CD3 双特异性单链抗体 包涵体 复性 基因表达 肿瘤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庆涛 谭长江 +2 位作者 潘志忠 臧丽 张乃生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7年第4期49-52,共4页
双特异性抗体由于其独特的结构-2个不同抗原,引起研究机构的广泛重视。研究者将治疗药物和针对疾病部位的特异目标分别放在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2个臂上。治疗药物可以是药品、毒素、酶、DNA和放射性核素等。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能使免... 双特异性抗体由于其独特的结构-2个不同抗原,引起研究机构的广泛重视。研究者将治疗药物和针对疾病部位的特异目标分别放在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2个臂上。治疗药物可以是药品、毒素、酶、DNA和放射性核素等。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能使免疫效应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于致病细胞或者诱导产生全身免疫应答。作者重点介绍了制备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3种方法,分别是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和基因工程,为制备临床需要的抗体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制备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特异性磷酸酶1在乳腺癌及他莫昔芬耐药病例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慧敏 刘洋 +3 位作者 周瑜辉 汤小江 任予 何建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73-678,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双特异性磷酸酶1(DUSP1)在乳腺癌患者以及乳腺癌他莫昔芬(TAM)耐药患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使用TCGA数据库分析DUSP1在1 215名不同临床病理特点的乳腺癌患者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使用生存分析数据库分析D... 目的初步探讨双特异性磷酸酶1(DUSP1)在乳腺癌患者以及乳腺癌他莫昔芬(TAM)耐药患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使用TCGA数据库分析DUSP1在1 215名不同临床病理特点的乳腺癌患者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使用生存分析数据库分析DUSP1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情况的关系;收集8例乳腺癌TAM耐药前后的配对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DUSP1在耐药前后肿瘤标本中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 DUSP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乳腺组织(P<0.001),且在Luminal A亚型中的表达高于其他亚型(P<0.001);DUSP1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P<0.05)和无复发生存(P<0.001)呈正相关,与接受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无复发生存呈正相关(P<0.001);DUSP1在8例TAM耐药患者的配对标本中表达变化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接受内分泌治疗的患者中DUSP1高表达的患者有更好的无复发生存,但是在8例配对标本的检测中未发现DUSP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DUSP1与TAM耐药之间关系的探索有待更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和更深入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双特异性磷酸酶1 他莫昔芬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特异性抗体制备及装配内皮祖细胞可行性研究
9
作者 李桂琼 陈庆伟 +1 位作者 杨彦 曹广煜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8-89,共2页
目的:通过化学偶联法制备抗肌凝蛋白轻链/CD34双特异性抗体(BsAb),并装配在内皮祖细胞(EPCs)表面。方法:分离和培养大鼠骨髓来源EPCs。通过化学偶联法构建BsAb以及FITC标记的BsAb。分别将10ng、25ng、50ng和100ng的FITC标记的BsAb与1... 目的:通过化学偶联法制备抗肌凝蛋白轻链/CD34双特异性抗体(BsAb),并装配在内皮祖细胞(EPCs)表面。方法:分离和培养大鼠骨髓来源EPCs。通过化学偶联法构建BsAb以及FITC标记的BsAb。分别将10ng、25ng、50ng和100ng的FITC标记的BsAb与1×106个EPCs混合,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下观察抗体与细胞的结合情况,以筛选出抗体装配的最佳浓度。使用上述实验所筛选出的条件,装配BsAb和EPCs备用。结果:通过化学偶联法成功制备抗肌凝蛋白轻链/CD34双特异性抗体(BsAb),并能够装配在内皮祖细胞(EPCs)表面。BsAb在EPCs表面装配的最佳浓度为50ng/106细胞。结论:BsAb构建成功,并在EPCs表面成功装配Bs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特异性抗体 内皮祖细胞 化学偶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特异性抗体的研制方法及其在奶牛乳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10
作者 臧丽 李英俊 +5 位作者 张乃生 周昌芳 潘志忠 刘庆涛 贾春艳 赵广忠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6年第10期28-32,共5页
双特异性抗体具有两个不同的抗原结合位点,能分别与靶细胞和免疫细胞结合,从而引导免疫细胞定向杀灭靶细胞。双特异性抗体的研制经历了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化学偶联,双杂交瘤和基因工程3个发展阶段,基因工程双特异性抗体与以往鼠源性双... 双特异性抗体具有两个不同的抗原结合位点,能分别与靶细胞和免疫细胞结合,从而引导免疫细胞定向杀灭靶细胞。双特异性抗体的研制经历了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化学偶联,双杂交瘤和基因工程3个发展阶段,基因工程双特异性抗体与以往鼠源性双特异性抗体相比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和较好的组织穿透能力。knobs into holes技术是基因工程双特异性抗体研制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能引导异源二聚体的配对,提高双特异性抗体的产量和质量。目前已有一些Bs(Fab)2和diabody等类型双特异性抗体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其中以抗CD3/抗肿瘤双特异性抗体最为常见。抗中性粒细胞/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试验结果表明,双特异性抗体对中性粒细胞体外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且对中性粒细胞的免疫功能具有诱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特异性抗体 临床应用 奶牛乳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特异性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靶向位点及结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潇 杨利蓉 +1 位作者 李琳 侯宗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95-1000,共6页
双特异性抗体属于第二代新型抗体,具有2个特异性的抗原结合位点,可同时结合靶细胞和效应细胞(或分子),其在肿瘤、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治疗方面具有巨大潜能。文章就双特异性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靶向位点及结... 双特异性抗体属于第二代新型抗体,具有2个特异性的抗原结合位点,可同时结合靶细胞和效应细胞(或分子),其在肿瘤、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治疗方面具有巨大潜能。文章就双特异性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靶向位点及结构研究现状和发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特异性抗体 肿瘤 靶向位点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CD133/CD3双特异性抗体装载的CIK细胞对高表达CD133结直肠癌细胞杀伤效应的探讨
12
作者 吕海燕 刘传杰 黄建华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5年第11期859-863,共5页
目的:探讨抗CD133/CD3双特异性抗体装载的CIK(BsAb-CIK)细胞对高表达CD133结直肠癌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通过化学偶联制备抗CD133和抗CD3的双特异性抗体。利用CCK8试剂盒检测CIK和BsAb-CIK对高表达CD133结直肠癌细胞系(SW620和HT29... 目的:探讨抗CD133/CD3双特异性抗体装载的CIK(BsAb-CIK)细胞对高表达CD133结直肠癌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通过化学偶联制备抗CD133和抗CD3的双特异性抗体。利用CCK8试剂盒检测CIK和BsAb-CIK对高表达CD133结直肠癌细胞系(SW620和HT29)和低表达CD133结直肠癌CIK和BsAb-CIK细胞系(LOVO)的杀伤能力,并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后从腹腔进行CIK和BsAb-CIK细胞输注,1个月后取瘤称重并统计组间肿瘤生长的差异。结果在不同效靶比条件下(1∶5,1∶10,1∶20),BsAb-CIK细胞对高表达CD133的结直肠癌细胞系SW620和HT29的杀伤作用均明显强于单纯CIK组(P<0.05),而BsAb-CIK细胞对低表达CD133的结直肠癌细胞系LOVO的杀伤作用与单纯CIK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BsAb-CIK细胞INF-γ分泌明显高于单纯CIK组(P<0.05)。与单纯CIK治疗组比较,BsAb-CIK细胞对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更加显著(P<0.05)。结论 BsAb-CIK细胞能够有效杀伤高表达CD133的结直肠癌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干细胞 结直肠癌 双特异性抗体 CD133 CD3 CD133 CD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岳雅丽 尹骏 +1 位作者 高向东 姚文兵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9-298,共10页
肿瘤免疫疗法是目前治疗肿瘤的新方向。双特异性抗体可结合两种不同的抗原,因而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双特异性抗体中最引人注目的三功能抗体和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抗体已分别有药物上市,代表药物是卡妥索单抗和博纳吐单抗... 肿瘤免疫疗法是目前治疗肿瘤的新方向。双特异性抗体可结合两种不同的抗原,因而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双特异性抗体中最引人注目的三功能抗体和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抗体已分别有药物上市,代表药物是卡妥索单抗和博纳吐单抗。迄今为止,有将近100种抗肿瘤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正在进行临床研究,深入理解它们的作用机制将为肿瘤治疗提供更多可行的方案。本文对卡妥索单抗、博纳吐单抗和目前极具开发前景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开发与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特异性抗体 抗肿瘤 卡妥索单抗 博纳吐单抗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特异性抗体mAb04-MICA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杜晓典 孙福谋 +5 位作者 袁敏讷 王斐 刘雅利 尚鹏钊 王旻 张娟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7-124,共8页
探讨双特异性抗体m Ab04-MICA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前期研究显示,m Ab04-MICA具有抗血管生成和重塑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监视作用,体外对K562细胞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通过ELISA鉴定m Ab04-MICA对抗原VEFGR2和受体NK... 探讨双特异性抗体m Ab04-MICA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前期研究显示,m Ab04-MICA具有抗血管生成和重塑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监视作用,体外对K562细胞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通过ELISA鉴定m Ab04-MICA对抗原VEFGR2和受体NKG2D的亲和力;CCK8法分析m Ab04-MICA对K562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m Ab04-MICA对鼠源VEGFR2的交叉反应能力;建立K562皮下荷瘤BALB/c裸鼠模型,通过测定瘤体积、称量瘤重、观测荷瘤鼠生存期等方法检测目的抗体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其对肿瘤组织本身及组织内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显示:m Ab04-MICA对VEGFR2和NKG2D都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并且在体外能够特异性地抑制VEGF诱导的K562细胞的增殖;m Ab04-MICA与鼠源VEGFR2具有较高的结合能力;相同给药剂量下,双特异性抗体抑瘤作用显著优于母体单抗,且能延长荷瘤裸鼠生存期,其中Ki-67、p-VEGFR2、VEGF及CD34的表达量显著降低,提示m Ab04-MICA可通过特异性地阻碍瘤组织VEGFR2的磷酸化而控制瘤体新生血管的生成,在治疗白血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特异性抗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MHC-I相关抗原分子A 免疫监视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赤霉烯酮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及检测方法构建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云云 石广革 +3 位作者 孙嘉笛 陆欣 纪剑 孙秀兰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0,共10页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粮食中常见的真菌毒素,长期的饮食暴露会对生物体造成严重危害。目前针对ZEN和DON同步免疫检测分别依赖各自对应的单克隆抗体,而传统单克隆抗体制备周期长、...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粮食中常见的真菌毒素,长期的饮食暴露会对生物体造成严重危害。目前针对ZEN和DON同步免疫检测分别依赖各自对应的单克隆抗体,而传统单克隆抗体制备周期长、成本高。作者利用重组抗体表达技术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可同时识别ZEN和DON的双特异性抗体(Bis-scFv),并构建了基于Bis-scFv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indirect competitiv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IC-ELISA),获得ZEN和DON标准曲线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20.64 ng/mL和132.29 ng/mL;Bis-scFv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其他真菌毒素均无显著的交叉反应。同时,将IC-ELISA方法对玉米中的ZEN和DON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其回收率为86.02%~108.14%。本研究证明了Bis-scFv可用于粮食样本中ZEN与DON的同步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双特异性抗体 免疫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抗ErbB2、抗CD16三价双特异性抗体的构建及功能鉴定
16
作者 陆寒 解志刚 +6 位作者 王明丽 施明 胡美茹 于鸣 马远方 沈倍奋 郭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89-495,共7页
目的构建一种新型三价抗ErbB2、抗CD16 BsAb。方法构建重组载体pET22b(+)/BsAb;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获得重组蛋白的表达,通过包涵体复性纯化蛋白。应用悬浮培养系统扩增稳定表达抗人CD16 scFv-Fc融合蛋白的CHO细胞株(CG5细胞)和稳定... 目的构建一种新型三价抗ErbB2、抗CD16 BsAb。方法构建重组载体pET22b(+)/BsAb;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获得重组蛋白的表达,通过包涵体复性纯化蛋白。应用悬浮培养系统扩增稳定表达抗人CD16 scFv-Fc融合蛋白的CHO细胞株(CG5细胞)和稳定表达抗人ErbB2 scFv-Fc融合蛋白的CHO细胞株(HG2细胞),通过rProtein A Sepharose Fast Flow亲和层析柱纯化融合蛋白,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BsAb的结合能力。结果该BsAb可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以包涵体形式高效表达,通过对重组蛋白的复性可获得高纯度的蛋白;复性后的BsAb具有与其亲本抗体相似性的结合靶抗原的能力。结论新型三价抗ErbB2、抗CD16 BsAb能与高表达ErbB2的乳腺癌细胞系SKBR3细胞高亲和力结合和表达CD16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低亲和力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特异性抗体 ERBB2 CD16 肿瘤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ti-PD-L1&CXCR4双特异性纳米抗体的纯化与活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舒怡 李雅贤 +4 位作者 胡海 张莉 边延林 朱建伟 吴明媛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22-629,共8页
针对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和CXC趋化因子受体4型(CXCR4)两个靶点,设计anti-PD-L1&CXCR4双特异性纳米抗体的基因序列,C末端连接组氨酸标签(6×His标签),通过pET-22b(+)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E.coli BL21,经IPTG诱导... 针对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和CXC趋化因子受体4型(CXCR4)两个靶点,设计anti-PD-L1&CXCR4双特异性纳米抗体的基因序列,C末端连接组氨酸标签(6×His标签),通过pET-22b(+)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E.coli BL21,经IPTG诱导表达,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菌体裂解上清液。为了提高双特异性纳米抗体的产量和纯度,采用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样品制备和纯化。结果表明,通过机械裂菌并改进缓冲液的盐离子和咪唑浓度以及pH,经His Trap FF亲和色谱柱纯化后,对双特异性纳米抗体分离效果较好,目的蛋白产量超过1 mg/L,纯度可达到97%。同时,anti-PD-L1&CXCR4双特异性纳米抗体能够与细胞表面两个抗原特异性结合,增强IL-2活化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胰腺癌细胞株AsPC-1的杀伤能力,为其后续体内药效学评价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特异性 纳米抗体 亲和色谱 蛋白纯化 生物学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特性及其在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18
作者 刘思阳 周清 +1 位作者 李扬秋 吴一龙 《循证医学》 2022年第4期243-253,256,共12页
双特异性抗体具有两种不同抗原结合位点,可结合两个不同抗原或同一抗原的两个不同抗原表位,相较于常见的单特异性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具有提升抗肿瘤效果、不良反应小和抗体用量少的特点。肺癌是双特异性抗体研究重点关注的疾病领域之一,a... 双特异性抗体具有两种不同抗原结合位点,可结合两个不同抗原或同一抗原的两个不同抗原表位,相较于常见的单特异性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具有提升抗肿瘤效果、不良反应小和抗体用量少的特点。肺癌是双特异性抗体研究重点关注的疾病领域之一,amivantamab的出现和获批上市为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对肿瘤治疗领域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特性和肺癌领域双特异性抗体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特异性抗体 靶向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具有双特异性新型抗体
19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1年第4期334-334,共1页
据Atwal JK 2011年5月25日[Sci Transl Med,2011,3(84):84ra43]报道,美国基因科技公司(Genentech Inc.)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绕过抗体合成的常规法则,合成了一种能够通过血-脑屏障且具有双特异性新型基因工程抗体。
关键词 基因工程抗体 双特异性 合成 血-脑屏障 基因科技 研究人员 MED 常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特异性磷酸酶-6基因甲基化在鼻咽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20
作者 张松 余坤飞 +4 位作者 熊武 袁佛良 吴淑献 潘松 周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31期37-38,共2页
目的探讨双特异性磷酸酶-6(DUSP-6)基因甲基化在鼻咽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和逆转录PCR分别检测38例鼻咽癌组织和14例慢性鼻咽炎组织中双特异性磷酸酶-6基因甲基化状态及其m RNA表达情况。结果 38例鼻咽癌组织中... 目的探讨双特异性磷酸酶-6(DUSP-6)基因甲基化在鼻咽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和逆转录PCR分别检测38例鼻咽癌组织和14例慢性鼻咽炎组织中双特异性磷酸酶-6基因甲基化状态及其m RNA表达情况。结果 38例鼻咽癌组织中有29例发生双特异性磷酸酶-6基因甲基化,14例鼻咽部慢性炎症组织中无一例发生双特异性磷酸酶-6基因甲基化。DUSP-6基因甲基化在鼻咽癌各分期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17,P=0.105>0.05),而在有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组织中DUSP-6基因甲基化(24/26)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5/12)的鼻咽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16,P=0.000<0.05)。甲基化的鼻咽癌组织中双特异性磷酸酶-6弱或无表达,非甲基化的鼻咽癌组织和慢性鼻咽炎组织中双特异性磷酸酶-6强表达。结论鼻咽癌中双特异性磷酸酶-6表达与其基因甲基化状态有关,双特异性磷酸酶-6基因甲基化可能是鼻咽癌侵袭转移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特异性磷酸酶-6 甲基化 鼻咽癌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