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诊断痛风尿酸盐结晶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伟文 纪建松 +3 位作者 程星遥 王伟康 李程超 刘政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244-246,共3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诊断痛风患者尿酸盐结晶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1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疑似痛风患者120例,按照国际公认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痛风分类标准将其分为痛风组(n=75)和非痛风组(n=45)。两组均进行双源CT双...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诊断痛风患者尿酸盐结晶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1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疑似痛风患者120例,按照国际公认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痛风分类标准将其分为痛风组(n=75)和非痛风组(n=45)。两组均进行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检查,观察两组尿酸盐结晶阳性率;并分析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痛风组尿酸盐结晶阳性率高于非痛风组(P<0.05);75例痛风患者中,尿酸盐沉积于双手腕关节34例(45.3%)、双足踝关节26例(34.7%)、双足15例(20.0%)。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诊断痛风患者尿酸盐沉积的灵敏度为93.3%,特异度为94.7%,准确率为96.0%。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出尿酸盐沉积部位,可作为痛风病筛查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尿酸盐结晶 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肾结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2
作者 代召刚 刘斌 周勇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3-368,共6页
目的:评估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肾结石成分分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对96例肾结石患者的离体结石进行扫描。测量80kV及140kV下结石CT值,计算CT值差值、CT值比值、双能量指数(DEI)和断层融合值。采用Kruskal-Walli... 目的:评估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肾结石成分分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对96例肾结石患者的离体结石进行扫描。测量80kV及140kV下结石CT值,计算CT值差值、CT值比值、双能量指数(DEI)和断层融合值。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及Bonferroni两两比较法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草酸钙、尿酸和径基磷灰石结石的CT值差值、CT值比值、DEI和断层融合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474,P<0.001;χ^2=44.958,P<0.001;χ^2=44.813,P<0.001;χ^2=44.872,P<0.001)0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对草酸钙、尿酸和径基磷灰石结石检测灵敏度分别为97.2%、84.6%、75%,特异度分别为90.5%、98.8%、100%,准确度分别为95.7%、96.8%、97.8%0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离体结石成分分析中准确度高,为DSCT双能量成像应用于结石原位定性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能量成像 肾结石 草酸钙结石 尿酸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量CT对膝关节创伤性骨髓水肿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李梦迪 张龙江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41-745,共5页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ECT)在膝关节创伤性骨髓水肿(BM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出现膝关节和(或)骨痛发作怀疑存在骨髓水肿的患者。最终纳入43例患者...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ECT)在膝关节创伤性骨髓水肿(BM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出现膝关节和(或)骨痛发作怀疑存在骨髓水肿的患者。最终纳入43例患者(54个膝关节),将每个膝关节划分为5个区域,测量虚拟去钙(VNCa)图像CT值、混合能量图像的常规CT值(rCT),以MRI诊断为“金标准“,比较BME与非BME区的CT值。3名医师对VNCa图进行BME检测和评级,通过ROC曲线观察主观评价对BME的诊断效能。结果54个膝关节共分为270个区域,MRI显示57个区域出现BME。骨髓水肿区域vCT值高于无骨髓水肿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名医师的AUC均>0.7,准确性良好。结论DECT可以准确地识别患者膝关节创伤性BME,可以作为MRI的替代方法,尤其是在MRI禁忌症或无法使用时,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ct 虚拟去钙技术 骨髓水肿 膝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被引量:46
4
作者 郑玲 顾海峰 +4 位作者 杨刚 李林 周长圣 张龙江 卢光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404-407,411,共5页
双源CT是CT史上的新革命,开创了CT成像的新纪元。其核心技术有:零兆金属球管、电磁直接驱动技术、静音扫描技术、特殊散射线校正、重建技术及特殊的射线剂量调控技术,特别是适应性心电图门控剂量调控技术。双源CT具有两套数据采集系统,... 双源CT是CT史上的新革命,开创了CT成像的新纪元。其核心技术有:零兆金属球管、电磁直接驱动技术、静音扫描技术、特殊散射线校正、重建技术及特殊的射线剂量调控技术,特别是适应性心电图门控剂量调控技术。双源CT具有两套数据采集系统,且呈垂直状态分布于机架内,机架只需旋转90°就能完成数据采集,实现了83 ms的恒定时间分辨率,可对不同心率的患者在不行任何心率干预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另外,独特的双能量成像技术可用于去除骨骼及钙化、评价组织血流灌注以及鉴别组织成分,显示韧带和软骨等,拓宽了CT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冠状动脉成像 能量成像 数据采集系统 时间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炫速双源CT与普通双源CT头部血管双能量成像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顾海峰 周长圣 +3 位作者 李林 王清清 谢颖颖 郑玲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2-506,共5页
目的第2代炫速双源CT的推出在多种性能方面均有了较大提升。文中探讨炫速双源CT与普通双源CT在行头部血管双能量成像时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临床疑似脑血管病变患者80例,并分为2组,每组40例。分别对2组患者使用普... 目的第2代炫速双源CT的推出在多种性能方面均有了较大提升。文中探讨炫速双源CT与普通双源CT在行头部血管双能量成像时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临床疑似脑血管病变患者80例,并分为2组,每组40例。分别对2组患者使用普通双源CT及炫速双源CT行头颅血管双能量成像,并且同时对一台CT机日常检测用水模采用2组同样的扫描条件进行对比扫描,对所获数据进行辐射剂量的测量以及图像质量的主、客观评价,对其中包括容积CT剂量指数、患者脑血管CT值以及图像质量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2组在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患者脑血管CT值以及患者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图像噪声以及小脑岩部的射线硬化束伪影的主观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部血管双能量成像时,在扫描条件(kV、参考mAs)近似相同的条件下,炫速双源CT与普通双源CT相比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与图像噪声更低,但图像总体质量方面并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炫速双源ct 普通双源ct 能量成像 血管造影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图像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次团注对比剂双源双能量CT泌尿系成像在上泌尿系显影及无痛性血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6
作者 孙昊 薛华丹 +7 位作者 刘炜 王萱 陈钰 苏佰燕 何泳蓝 张大明 朱亮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3-290,共8页
目的评价单次团注对比剂双源双能量CT泌尿系成像(CTU)上泌尿系显影情况,以及对无痛性血尿的诊断能力。方法对205例无痛性血尿患者行双源双能量CTU检查,包括常规平扫、肾实质期双能量扫描和大螺距排泄期扫描。两名医师独立评价排泄期上... 目的评价单次团注对比剂双源双能量CT泌尿系成像(CTU)上泌尿系显影情况,以及对无痛性血尿的诊断能力。方法对205例无痛性血尿患者行双源双能量CTU检查,包括常规平扫、肾实质期双能量扫描和大螺距排泄期扫描。两名医师独立评价排泄期上泌尿系各节段(双侧肾内集合系统、肾盂、近段输尿管和远段输尿管)的对比剂充盈情况。分别采用平扫、肾实质期和排泄期前瞻性诊断,以及虚拟平扫、肾实质期和排泄期回顾性诊断血尿的病因,参考标准包括病理、实验室检查、其他影像学资料和截至36个月的临床随访资料。分别计算前瞻性和回顾性诊断无痛性血尿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并分别计算以上两种方法的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和放射剂量。结果两名医师认为充盈程度大于50%的上泌尿系节段分别占87.8%和86.8%。采用3期扫描图像前瞻性诊断血尿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5.2%、91.9%、98.2%、81.0%和94.6%,AUC为0.931±0.027。采用虚拟平扫和2期扫描图像回顾性诊断血尿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8.8%、91.9%、98.2%、94.4%和97.6%,AUC为0.940±0.026。两种方法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z=1.425,Bonferroni校正P>0.05)。回顾性诊断CTU方案的放射剂量为(12.732±3.485)mSv,明显低于前瞻性诊断CTU方案的(17.002±4.013)mSv(P=0.017),前者放射剂量减低为(32.74±8.92)%。结论单次团注对比剂肾实质期双能量扫描和大螺距排泄期扫描双期CTU检查中上泌尿系充盈较好,结合虚拟平扫图像对无痛性血尿诊断能力高,且放射剂量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泌尿系成像 双源能量 虚拟平扫 放射剂量 无痛性血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双能量CT在富血供肝肿瘤成像检查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赵艳娥 郑玲 +5 位作者 张龙江 罗松 鞠兵 周长圣 梁泉 卢光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8期812-815,共4页
目的双源双能量C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的成像技术,对于血管成像具有独到的优势。迄今国内尚未见有该方法在富血供肝肿瘤方面的应用研究。文中初步探讨动脉期双能量CT对富血供肝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患者行上腹部动脉期双能量C... 目的双源双能量C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的成像技术,对于血管成像具有独到的优势。迄今国内尚未见有该方法在富血供肝肿瘤方面的应用研究。文中初步探讨动脉期双能量CT对富血供肝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患者行上腹部动脉期双能量CT扫描,同时获得140 kVp、80 kVp及两者按0.3比例融合的加权图像。分别测量3种图像的病变部位、邻近正常肝组织及腹部前壁均匀脂肪的密度,以病变肝组织与邻近正常肝组织的密度差表示病灶清晰度。计算3种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采用3分方法评价3种图像的图像质量。采用随机区组的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检出23例不同肝病患者,共34个病灶。3组病灶清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0 kVp的病灶清晰度[(33.15±15.6)HU]明显高于加权图像[(21.0±10.7)HU],P=0.011和140 kVp图像[(17.8±8.4)HU],P=0.002。3组对比噪声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0 kVp的CNR(2.49±1.15)高于140 kVp(1.5±0.9),P=0.04及加权图像(1.96±0.8),P=0.012),而140 kVp图像与加权图像比较,病灶清晰度(P=0.517)及CNR(P=0.145)均无无统计学意义差异。加权图像质量评分最高(2.5±1.2),80 kVp图像次之(2.2±0.9),140 kVp最低(2.0±0.8),3种图像质量总体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结论动脉期双能量CT能够提高富血供肝肿瘤的清晰度,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 肝脏 双源ct 对比噪声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3代双源CT虚拟单能量成像去除腰椎金属内固定伪影的效果评估 被引量:10
8
作者 邓凯 杨海涛 +4 位作者 吴雄 蒋博 孙剑宁 颜敏 梅习龙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8-363,共6页
目的:评估双源CT虚拟单能量成像对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腰椎金属伪影的去除效果.方法:对40例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患者使用Force双源CT行双能量扫描复查,并将图像进行标准线性融合(M_0.6)、FAST DE、虚拟单能量图像重建6组(虚... 目的:评估双源CT虚拟单能量成像对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腰椎金属伪影的去除效果.方法:对40例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患者使用Force双源CT行双能量扫描复查,并将图像进行标准线性融合(M_0.6)、FAST DE、虚拟单能量图像重建6组(虚拟能级为40~190 keV,间隔为30 keV)共8组.分别对8组图像的主观质量按照4分法评分.使用Friedman(M)检验评价8组图像的主观质量评分之间差异;用Kappa检验评价主观评分的一致性;客观评分为有、无伪影层面腰大肌CT值,并对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30 keV及160 keV图像主观评分明显优于其他组重建图像(P<0.01),其中130 keV图像评分均值显著高于160 keV图像(P<0.01);130 keV图像中腰大肌CT值,在有、无伪影层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源CT虚拟单能量重建技术可以减少腰椎内固定金属伪影,得到高质量的重建图像,最佳成像条件为130 keV单能量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3代双源ct 能量 虚拟单能量技术 金属内固定 伪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肝脏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石洁 王云玲 +3 位作者 聂聪科 郝璐 赵丽萍 贾文霄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0-252,共3页
目的:比较双源CT双能量扫描与常规扫描在肝脏成像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随机选择腹部常规平扫、增强扫描患者34例,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查征得病人知情同意后,行双源CT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门脉期选择双能量扫描方案,记录扫描中... 目的:比较双源CT双能量扫描与常规扫描在肝脏成像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随机选择腹部常规平扫、增强扫描患者34例,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查征得病人知情同意后,行双源CT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门脉期选择双能量扫描方案,记录扫描中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扫描结束后,应用后处理软件重建出肝脏虚拟平扫图像,将肝脏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图像噪声(SD)、信噪比(Mean/SD)进行对比分析。图像质量等级评价结果采用秩和检验;SD与Mean/SD值、辐射剂量评价若满足正态、方差齐采用t检验,若不满足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肝脏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辐射剂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质量等级评价结果、噪声(SD)、信噪比(Mean/SD)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平扫图像质量优于虚拟平扫,虚拟平扫的噪声低于常规平扫、信噪比高于常规平扫。结论:肝脏双能量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相比,图像噪声低、信噪比高,在肝脏检查中可替代常规平扫,减低患者的扫描时间及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能量虚拟平扫 常规平扫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双能量CT心肌灌注扫描的单能量成像对线束硬化伪影的校正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魏淼 王思杭 +2 位作者 温家华 刘洋 吕发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1662-1667,共6页
目的观察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中线束硬化伪影(beam-hardening,BH)的好发部位,比较不同单能量成像对线束硬化伪影的校正效果和图像质量。方法对84例需行心脏CT增强检查的拟诊或确诊冠心病患者进行双源双能量CT(100 k Vp/Sn 140 k Vp)心... 目的观察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中线束硬化伪影(beam-hardening,BH)的好发部位,比较不同单能量成像对线束硬化伪影的校正效果和图像质量。方法对84例需行心脏CT增强检查的拟诊或确诊冠心病患者进行双源双能量CT(100 k Vp/Sn 140 k Vp)心肌灌注扫描,特殊软件后处理得到心肌碘分布图和65、75、85、95、105 ke V单能量图像,以自动生成的M图像(平均加权混合120 k V)为对照,观察线束硬化伪影的发生部位和数量,根据心肌碘含量、CT值、图像背景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图像质量评分综合评价心肌单能量成像价值。结果 65 ke V单能量图像伪影计数为274,随着能量增加,伪影计数逐渐减少(P<0.05);左心室的基底段伪影最明显(36.5%,100/274),其次为间隔壁(25.91%)、上腔静脉旁段(24.82%)、后壁(12.77%)(P<0.05);心肌伪影区碘含量(-2.37±0.84)mg/g低于非伪影区碘含量(3.5±0.92)mg/g(t=-19.36,P<0.01);85 ke V的非伪影心肌CT值(93.52±18.52)HU与120 k V[(96.06±16.32)HU]最接近,CT值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5 ke V的SD最小(12.98±3.16,P<0.01),非伪影心肌的SNR:75 ke V(6.89±1.79)与85 ke V(6.5±1.7)较高,二者无明显差别(t=1.5,P=0.14),CNR:75 ke V最高(18.79±6.76,P<0.01),85 ke V(15.4±5.67)与65 ke V(15.53±4.56)之间无明显差别(t=0.27,P=0.79);图像质量评分:85 ke V最高,两名诊断医师对六组图像进行评分,结果高度一致(Kappa=0.79,P<0.01)。结论左心室的基底段、间隔壁和上腔静脉旁易出现线束硬化伪影;正常心肌密度在85 ke V与混合能量120 k V最接近,85 ke V能在最有效纠正线束硬化伪影的同时保证较好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能量ct心肌灌注扫描 能量成像 线束硬化伪影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11
作者 赵利娜 帅桃 +2 位作者 彭涛 陈坜桃 李真林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12期1200-1203,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患者随机等分成两组:A组30例,使用一代双源CT检查,扫描参数140/80kVp,55/243mAs;B组30例,使用二代双源CT检查,扫描参数80/Sn 140kVp,208/104mAs。比较两组图像的颈动脉血...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患者随机等分成两组:A组30例,使用一代双源CT检查,扫描参数140/80kVp,55/243mAs;B组30例,使用二代双源CT检查,扫描参数80/Sn 140kVp,208/104mAs。比较两组图像的颈动脉血管平均CT值、图像噪声、血管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以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同时比较两组检查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统计方法采用成组资料两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间影像质量的主观评估与客观评估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效剂量为(0.27±0.01)mSv,较A组的(0.37±0.02)mSv降低约30%。结论:相较于一代双源CT,二代双源CT脑血管双能量成像能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同时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源ct 能量技术 血管成像 辐射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对痛风诊断价值的再研究 被引量:26
12
作者 侯金玲 高立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96-1298,共3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DECT)技术在痛风患者不同临床时期足踝关节中尿酸盐结晶的显示能力,并就DECT对早期痛风的预警能力进行初步评估。方法:选择近期足踝部发作过关节肿和(或)疼痛,并之后确诊为痛风的患者78例。分别对同一患者在...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DECT)技术在痛风患者不同临床时期足踝关节中尿酸盐结晶的显示能力,并就DECT对早期痛风的预警能力进行初步评估。方法:选择近期足踝部发作过关节肿和(或)疼痛,并之后确诊为痛风的患者78例。分别对同一患者在发作期及缓解期行DECT非增强扫描及薄层(0.75 mm)重组,将原始数据输入Dual-Energy GOUT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比较同一患者不同临床时期尿酸盐沉积的差异及DECT检测尿酸盐沉积情况与临床评估的差异。结果:所选患者均获得了较满意的DECT图像。同一患者在发作期及缓解期双足踝均显示多发骨内和骨外尿酸盐结晶沉积,在位置与数目上均无较大差异。结论:DECT能清晰显示尿酸盐结晶,对早期、无创性诊断痛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尿酸盐结晶 双源ct能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双能量CT肺动脉成像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勰 祁丽 +3 位作者 周长圣 罗松 张龙江 卢光明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9期1003-1007,共5页
目的:比较第一代双源双能量CT(DECT)与第二代双源双能量CT肺动脉成像(CTPA)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方法:12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行DE-CTPA检查,其中40例患者行第二代双源DECT 80/Sn140kV检查(第一组),40例患者行第二代双源DECT 100/Sn140k... 目的:比较第一代双源双能量CT(DECT)与第二代双源双能量CT肺动脉成像(CTPA)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方法:12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行DE-CTPA检查,其中40例患者行第二代双源DECT 80/Sn140kV检查(第一组),40例患者行第二代双源DECT 100/Sn140kV检查(第二组),40例患者行第一代双源DECT 140/80kV检查(第三组)。测量每例患者肺动脉主干、肺动脉段、空气及背部脂肪的CT值及标准差,对肺动脉图像进行主观评分,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每例患者的有效剂量(ED)。结果:第一组肺动脉平均CT值[(354.1±73.4)HU]明显高于第二组[(290.1±73.1)HU,P<0.001]和第三组[(303.9±73.3)HU,P<0.001],但第二组与第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9);第三组平均SNR(24.8±8.4)低于第一组(40.4±12.9,P<0.001)和第二组(44.6±12.9,P<0.001),但第一组与第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5)。第一组平均CNR(435.3±77.7)明显高于第二组(355.8±77.8,P<0.001)和第三组(384.8±79.0,P=0.005),但第二组与第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三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组的ED[(1.2±0.3)mSv]明显低于第二组[(2.4±0.7)mSv]和第三组[(3.0±0.7)m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二代双源DECT 80/Sn140kV扫描方案可在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得满足诊断需求的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能量ct 肺栓塞 辐射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第三代双源CT的豆纹动脉成像质量改进研究
14
作者 王立 詹松华 +7 位作者 谭文莉 龚志刚 丁晓青 侯逸轩 龚姝卉 成建明 吴浤湧 杨玉婵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298,共6页
目的:探讨通过优化第三代双源CT扫描参数及后处理方法改善豆纹动脉的显示效果。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100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50人,男28,女22)和优化组(50人,男29,女21)。常规组采用Care Dose 4D自动管电流,造影剂注射速率为6.0 mL/s,... 目的:探讨通过优化第三代双源CT扫描参数及后处理方法改善豆纹动脉的显示效果。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100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50人,男28,女22)和优化组(50人,男29,女21)。常规组采用Care Dose 4D自动管电流,造影剂注射速率为6.0 mL/s,图像重建卷积核为Hv49,锐利度3,采用M0.6(80 kV的60%与150 kV的40%)重建标准线性图像;优化组采用450 mA管电流,图像重建卷积核为BI57,采用VMI+技术重建40 keV图像的方案,余参数同常规组。以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和豆纹动脉的显示数量作为客观图像质量评价指标;以利克特量表评分作为主观图像质量评价指标。结果:优化组图像的SNR、CNR、主观评分均高于传统组(P<0.01)。优化组的豆纹动脉显示数量为(7.46±1.50)支,相较于传统组的(5.48±1.16)支显示更多(P<0.01)。结论:通过第三代双源CT调整管电流、提高造影剂注射速率、选择锐利的卷积核与VMI+技术在提升了豆纹动脉对比度的同时减少了图像噪声,对豆纹动脉的显示效果相较于传统扫描参数及重建方法,图像质量有明显提升。这对豆纹动脉情况的早期评估具有重要作用,可为脑卒中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纹动脉 能量ct 虚拟单能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量 CT 虚拟单能谱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赵艳娥 宁辉 +4 位作者 郑玲 张龙江 陈国中 周长圣 卢光明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9期988-992,共5页
目的:以常规颅脑 CTA 为对照,研究双能量 CT 单能谱成像用于颅内动脉瘤颈夹闭术后评估的最佳能量范围。方法:对36例患者40组双能量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双能量单能谱软件在60~100 keV 之间每隔10 keV 值进行单能量图像重组,平... 目的:以常规颅脑 CTA 为对照,研究双能量 CT 单能谱成像用于颅内动脉瘤颈夹闭术后评估的最佳能量范围。方法:对36例患者40组双能量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双能量单能谱软件在60~100 keV 之间每隔10 keV 值进行单能量图像重组,平均加权120 kV 为常规 CTA 图像,共6组图像。分别测量每组图像伪影影响最重的脑组织和血管CT 值,评估线束硬化伪影和血管对比度,并对单能量和 CTA 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60~100 keV 之间单能量图像的动脉瘤夹金属伪影分别为(116.9±73.0)、(72.4±37.3)、(49.8±27.0)、(34.8±20.7)和(26.7±18.2)HU。常规CTA 图像的硬化伪影(62.5±31.6)HU 与70~80 keV 单能量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100 keV 的单能量图像硬化伪影低于常规 CTA。60~100 keV 单能量图像的血管对比度分别为(301.9±74.9)、(217.6±54.2)、(163.8±41.8)、(126.9±34.2)和(103.1±46.1)HU,常规 CTA 的血管对比度(183.5±48.8)HU 与70~80 keV 单能量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100 keV 和常规 CTA 图像质量为优和良的比例分别为20.0%、47.5%、85%、35%、15%、65%。结论:双能量 CT 成像用于颅内动脉瘤颈夹闭术后患者评估的最佳能量范围是70~80 keV,80 keV 有望成为最佳单能量成像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能量ct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伪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代双源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未 周长圣 +2 位作者 方晓堃 张龙江 卢光明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9期993-997,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双能量CT进行心肌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方法对30例受检者进行扫描,对所有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心肌碘图灌注程度进行评分,并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然后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心... 目的:探讨双源双能量CT进行心肌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方法对30例受检者进行扫描,对所有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心肌碘图灌注程度进行评分,并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然后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心肌碘图评分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0例受检者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30例受检者中有19例共计36支冠状动脉分支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其中轻度狭窄22支,中度狭窄6支,重度狭窄7支,次全闭塞1支。30例受检者心肌碘图均可进行碘分布情况评分。510个左室心肌节段中0分21个节段(4.1%),1分75个节段(14.7%),2分218个节段(42.7%),3分196个节段(38.4%)。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对应2分以上心肌节段比例分别为85.6%、76.7%、93.0%及100.0%。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心肌灌注评分之间存在不一致。结论:双能量心肌灌注作为"一站式"完成冠状动脉及心肌灌注联合评价的技术具有一定应用潜力。目前校正双能量扫描所产生的各种伪影,提高心肌灌注评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是促进该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能量ct 冠状动脉狭窄 心肌灌注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双能量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龙江 卢光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0-595,共6页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能量ct 临床应用 ct数据 采集期 扫描期间 双源ct 增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单能谱成像技术减低颅内动脉瘤夹伪影的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潘雪琳 李真林 +1 位作者 程巍 袁元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12期1212-1215,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植入术后,双源CT头部血管双能量成像中单能谱成像技术在降低伪影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寻求图像质量最佳的单能量成像点。方法:对48例颅内动脉瘤颈夹闭术后患者行双能量头部血管扫描,获得双能量扫描数据后,采用双能...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植入术后,双源CT头部血管双能量成像中单能谱成像技术在降低伪影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寻求图像质量最佳的单能量成像点。方法:对48例颅内动脉瘤颈夹闭术后患者行双能量头部血管扫描,获得双能量扫描数据后,采用双能量软件内的单能谱技术(Monoenergetic)进行后处理。对40~120keV的单能量数据每隔10keV进行重建,共9组单能量图像,对每组图像选取4个点(a^d)进行CT值测量。a点位于动脉瘤夹伪影最重的脑组织即动脉瘤夹长轴的尾部;b点为a点的对称点,位于无动脉瘤夹伪影的脑组织内;c点位于受动脉瘤夹伪影影响最重的血管;d点为c点的对称点,位于无动脉瘤夹伪影影响的血管内。测量CT值分别记录为CTa、CTb、CTc、CTd,计算a、b两点CT值的差值即|CTa-CTb|以及c、d两点CT值的差值即|CTc-CTd|。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CTa、CTb之间,CTc、CTd之间,以及|CTa-CTb|、|CTc-CTd|的差异。结果:9组单能量图像上,a与b点、c与d点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CTb|和|CTc-CTd|在9组单能量图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能量的升高|CTa-CTb|逐渐降低,而|CTc-CTd|除70keV组(为最低)外呈逐渐增加,其中40keV组|CTa-CTb|和|CTc-CTd|分别为(270.54±9.08)和(9.64±2.46)HU,70keV组|CTa-CTb|和|CTc-CTd|分别为(65.85±1.99)和(1.03±0.24)HU,120keV组|CTa-CTb|和|CTc-CTd|分别为(10.51±2.79)和(8.32±0.84)HU。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复查头部血管增强扫描,CT单能谱成像技术可明显降低颅内动脉瘤夹的伪影,采用70keV进行图像重建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能量技术 血管成像 伪影 单能谱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颈部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卢道延 冯宇 +2 位作者 葛高华 徐益民 王德杭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97-1500,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行颈部双能量血管成像病例资料,评价颈部血管双能量成像的图像质量,并用多种后处理方法对血管病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41例患者均清晰显示颈部动脉全貌,2...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行颈部双能量血管成像病例资料,评价颈部血管双能量成像的图像质量,并用多种后处理方法对血管病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41例患者均清晰显示颈部动脉全貌,28例颈部血管未见异常,9例血管有发育变异,104例发现异常血管病变。99例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发现140段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6例合并颅内动脉瘤。5例无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发现3例颅内动脉瘤,2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经济、简便的检查方法,双源CT双能量成像能快速有效去除颈部及颅底骨骼,多方位显示颈部动脉狭窄程度、管壁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以及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在颈部血管病变的筛查、诊断及治疗后随访中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能量成像 颈动脉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量CT线性融合技术在胰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最佳权重因子的选择 被引量:3
20
作者 林志勇 王慧慧 +1 位作者 刘建新 王霄英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51-855,共5页
目的:在双能量CT胰腺成像中采用线性融合技术进行图像重建,比较不同权重因子(M)重建图像上胰周血管的显示情况,以提高胰腺CT成像质量。方法:对38例怀疑胰腺占位的患者行双能量CT增强扫描(80kVp/Sn140kVp),采用11种权重因子(M=0~1.0,以0.... 目的:在双能量CT胰腺成像中采用线性融合技术进行图像重建,比较不同权重因子(M)重建图像上胰周血管的显示情况,以提高胰腺CT成像质量。方法:对38例怀疑胰腺占位的患者行双能量CT增强扫描(80kVp/Sn140kVp),采用11种权重因子(M=0~1.0,以0.1为单位递增)对动脉晚期图像进行线性融合重建。测量并比较11组图像上腹主动脉、腹腔干、肝总动脉、脾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CT值、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各支血管的SNR及CNR在11组图像间的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M=0.7组中的SNR最高,仅与M=0.8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0.8组中的CNR最高,仅与M=0.7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结果显示权重因子0.7组的图像质量最佳。结论:双能量CT胰腺增强扫描中,使用动脉晚期图像进行线性融合重建时权重因子值为0.7时胰周血管成像质量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胰周血管 血管成像 能量ct 线性融合技术 权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