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在卵圆孔未闭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周娣 马小静 +6 位作者 熊青峰 王杰 蔡仁慧 阎超群 许娟 库雷志 郭生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35-939,共5页
目的:通过与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联合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诊断卵圆孔未闭进行比较,探讨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诊断卵圆孔未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经常规介入封堵手术治疗的128例卵圆... 目的:通过与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联合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诊断卵圆孔未闭进行比较,探讨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诊断卵圆孔未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经常规介入封堵手术治疗的128例卵圆孔未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CCTA诊断卵圆孔未闭的灵敏度及与cTTE、TEE诊断卵圆孔未闭灵敏度之间的差异性。结果:CCTA在收缩中晚期和(或)舒张中期诊断卵圆孔未闭占76.6%(98/128),其中房间隔皮瓣和房间隔内通道征象占32.7%(32/98),房间隔皮瓣和通道内对比剂喷射入右心房征象占67.3%(66/98)。cTTE检查表现为右向左分流占69.7%(83/119),cTTE分流量Ⅰ级、Ⅱ级、Ⅲ级占比分别为26.0%(31/119)、16.8%(20/119)、26.9%(32/119);Valsalva动作后出现的右向左分流Ⅰ级、Ⅱ级、Ⅲ级占比分别为1.7%(2/119)、10.1%(12/119)、88.2%(105/119)。cTTE联合TEE诊断卵圆孔未闭占82.4%(98/119),与CCTA诊断卵圆孔未闭灵敏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CCTA舒张中期诊断卵圆孔未闭的灵敏度低于cTTE联合TEE(66.4%vs.82.4%,P=0.006)。结论:CCTA诊断卵圆孔未闭可以作为c TTE联合TEE检测卵圆孔未闭患者的替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A对CT血流储备分数灰区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曾朝强 王晶 +2 位作者 高雪莲 张建英 王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9-355,共7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预测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灰区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7年3月—2018年10月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且CT-FFR为0.76~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预测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灰区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7年3月—2018年10月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且CT-FFR为0.76~0.80患者的影像及临床特征。通过电话随访了解受试者后期MACE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特征筛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105例受试者,MACE发生率为31.4%(33/1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FFR(HR=1.217,P=0.008)、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HR=1.052,P=0.029)、斑块长度(HR=1.068,P=0.047)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5、0.656、0.701,联合指标建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93,预测能力高于△CT-FFR(Z=-2.001,P=0.048)、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Z=-2.402,P=0.016)、斑块长度(Z=-2.004,P=0.045)。结论△CT-FFR、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斑块长度是预测CT-FFR灰区人群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ct血管造影 灰区 预后 血流储备分数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表面积的碘对比剂个性化方案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增强效能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赵延洁 王秋霞 张进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290,共8页
目的:探讨体表面积(BSA)的碘对比剂个性化方案在受检者自由呼吸状态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效能增强的可行性。方法:将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30例患者纳入研究,按BSA分为两组:BSA≤1.6 m^(2)的患者为小BSA组,BSA>1.6 m^(2)的患... 目的:探讨体表面积(BSA)的碘对比剂个性化方案在受检者自由呼吸状态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效能增强的可行性。方法:将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30例患者纳入研究,按BSA分为两组:BSA≤1.6 m^(2)的患者为小BSA组,BSA>1.6 m^(2)的患者为大BSA组。然后基于BSA计算碘对比剂的用量[造影剂用量(mL)=(BSA×10/碘浓度)],造影剂注射时间为10 s。利用Revolution CT在患者自由呼吸状态下对冠状动脉进行造影成像。由具备5年以上胸部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对数据进行主观和客观图像质量评分,采用5分法对A组和B组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同时测量两组患者降主动脉、升主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主干6支血管的CT值及信噪比(SNR)值。结果: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数值均能达到3分以上,可满足诊断要求,且两位医师主观评分的一致性(ICC)较好(分别为0.81、0.71)。客观评分结果显示两组图像冠状动脉的显影效果较好,且冠状动脉CT值和S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BSA的碘对比剂个性化方案具有临床可行性,冠状动脉血管的强化程度合适且均一,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面积 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 碘对比剂 Revolution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与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对照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徐锋 卜元园 +4 位作者 邹宝明 胡勤衍 鲍正毅 王景武 徐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44-1046,共3页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对210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作DSCTA检查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为金标准,评价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选取DSCTA和CAG检...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对210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作DSCTA检查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为金标准,评价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选取DSCTA和CAG检查后均接受前降支支架植入术患者各30例,对比造影体位、介入操作时间和对比剂使用剂量。结果 DSCTA检查210例患者2 630节段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与CAG检查比较,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96.2%、91.3%、100%,两种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DSCTA造影体位2-3个、介入操作时间约15 min、对比剂使用剂量为48 ml(30-150 ml),分别比CAG减少2-4个、缩短约10 min、减少一半。结论 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准确性高,近似于CAG,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无创检查方法。术前DSCTA检查可减少术中患者造影体位及对比剂使用剂量,缩短介入治疗时间,达到减少医源性放射性辐射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冠状动脉狭窄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 被引量:21
5
作者 王怡宁 李烁 +7 位作者 孔令燕 王志伟 周慷 曹剑 樊红苓 张晓娜 张竹花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7-600,713,714,共6页
目的探讨低心率患者应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方法对连续75例心率≤65次/min且稳定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螺旋CT扫描冠状动脉造影。75例患者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分成两组:A组(... 目的探讨低心率患者应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方法对连续75例心率≤65次/min且稳定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螺旋CT扫描冠状动脉造影。75例患者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分成两组:A组(≤60次/min)55例、B组(60~65次/min)20例。扫描参数:层数2×128,层厚0.6mm,旋转时间0.28s,管电压80~120kV,管电流370mAs/转。前瞻性心电触发选在60%R-R间期,螺距3.4。采用75ms时间分辨率进行图像重建,层厚0.75mm,间隔0.5mm,图像质量评价采用4级评分法(1=优秀,4=不可评价)。结果患者平均心率为(57.2±4.8)次/min,平均扫描时间为(0.42±0.02)s。75例患者的1103个冠脉节段中图像质量为1级的934段(84.7%)、2级135段(12.2%)、3级18段(1.6%)、4级16段(1.5%)。A、B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1.19±0.52,B组1.22±0.55;Z=-1.107,P=0.268)。A、B两组的可评价节段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98.5%,B组98.6%;χ2=0.000,P=1.000)。所有患者平均剂量长度乘积为(67.2±30.4)mGy×cm,平均有效放射剂量为(0.94±0.43)mSv。结论对于心率慢且稳定的患者,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CT扫描可以在较低的放射剂量下提供高质量的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放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的双源CT血管造影分析 被引量:28
6
作者 朱宗明 张宗军 +3 位作者 季学满 周长圣 李林 卢光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8期839-844,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好发部位及管腔的狭窄程度。方法:对18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将颈动脉DSCTA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部位、性质以及血管狭窄的程...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好发部位及管腔的狭窄程度。方法:对18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将颈动脉DSCTA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部位、性质以及血管狭窄的程度。结果:18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高危老年患者中,122例(270处)可见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65.6%,其中54.1%(66例,172处)为钙化性斑块,11.5%(14例,22处)为非钙化性斑块,34.4%(42例,76处)为混合型斑块;84例粥样斑块为多发性;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115处,颈内动脉颅外段65处,颈总动脉起始部位36处,颈总动脉中段29处,椎动脉25处。122例患者中83例可见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32例、中度狭窄23例、重度狭窄18例、血管闭塞10例。结论: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以钙化性斑块为主;颈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为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颅外段。双源DSCTA可清晰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部位、性质和受累血管的狭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双源ct血管造影 钙化性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双源CT Flash扫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效果 被引量:9
7
作者 夏宾 杨学华 +3 位作者 高剑波 谭红娜 王天佑 梁晓雪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33-836,共4页
目的:探讨新双源CTFlash扫描技术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行FlashCTA且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Flash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 目的:探讨新双源CTFlash扫描技术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行FlashCTA且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Flash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分别为84.3%、95.7%、89.7%、93.2%和0.80;有效辐射剂量为(0.98~1.15)mSv。FlashCTA与CAG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88,P<0.001)。结论:FlashCTA有效辐射剂量低,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尤其是对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双低方案”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章辉庆 邱晓晖 +2 位作者 刘艺超 夏俊立 刘海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27-1131,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CT低管电压低对比剂浓度(双低方案)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6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50例临床疑似或确诊冠心病且体质指数(BMI)≤30.0 kg/m^2的患者,随机分成两... 目的探讨双源CT低管电压低对比剂浓度(双低方案)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6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50例临床疑似或确诊冠心病且体质指数(BMI)≤30.0 kg/m^2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管电压100 k V及320 mg I/ml碘克沙醇为对比剂;B组采用管电压80 k V及270 mg I/ml碘克沙醇为对比剂,每组25例。所有冠状动脉CTA检查由西门子第二代Definition Flash双源CT完成,扫描范围135 mm,采用自动m As技术,对比剂剂量50 ml,注射速率5.0 ml/s。对图像进行质量评分及客观评价。测量升主动脉(AO)根部的CT值及图像噪声,计算图像信噪比(SNR),测量并计算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近段、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近段、右冠状动脉(RCA)近段的对比度噪声比(CNR)。记录两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及各血管段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AO、LM、LAD近段、LCX近段、RCA近段CT值高于A组(P<0.05)。B组的图像噪声大于A组(P<0.05);两组SNR及LM、LAD近段、LCX近段、RCA近段的C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ED低于A组(P<0.05)。结论在80 k V、270 mg I/ml双低条件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能明显降低对患者的ED及碘摄入量的同时,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对于BMI≤30.0 kg/m^2的患者,行双源CT"双低方案"冠状动脉CTA检查具有可行性及临床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疾病 双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碘对比剂 低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用于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志伟 王怡宁 +5 位作者 孔令燕 曹剑 李烁 周慷 金征宇 吴炜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3-368,共6页
目的 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技术用于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行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11例老年患者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而既往未明确诊断冠心病,在非心脏手术... 目的 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技术用于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行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11例老年患者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而既往未明确诊断冠心病,在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时行CTA检查.冠状动脉CTA均采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分析111例患者的CTA图像质量、狭窄程度、术前处理与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111例患者的1 779段冠状动脉可评价血管节段为1 676段(97.4%),患者的CTA有效放射剂量为(2.7 ±0.9) mSv.71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按期进行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无心血管并发症发生;36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其中狭窄程度≥70%的17例患者进行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6%;诊断冠状动脉≥70%狭窄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98%.这1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或搭桥手术治疗.其余19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在50%~70%,积极内科保守治疗后行预定手术,术后2例患者出现心肌酶的一过性升高,无其他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老年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能有效评估动脉狭窄程度,用于术前危险分层,指导进一步治疗,减少围手术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ct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 术前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因素及相应措施 被引量:6
10
作者 华妙强 方向明 +2 位作者 王凯 陈寅 丁国良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44-1347,1354,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以提高图像质量。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300例患者的图像作为对照组,提出质量评价标准,按优到差评... 目的:探讨影响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以提高图像质量。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300例患者的图像作为对照组,提出质量评价标准,按优到差评估分为Ⅰ~Ⅳ级,并对造成冠脉成像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抽取2011年2月~8月通过改良措施后进行检查的300例患者的图像作为改良组进行质量对比。结果:两组图像质量分级,对照组:Ⅰ级:232例(77.3%);Ⅱ级:48例(16.0%);Ⅲ级:16例(5.3%);Ⅳ级:4例(1.3%);影响因素依次为:冠脉严重钙化、呼吸伪影、严重心律失常伪影、上腔静脉及右房高密度造影剂产生的伪影、监测层面触发点选择不当、重建时相选择不当。改良组:Ⅰ级:263例(87.7%);Ⅱ级:26例(8.7%);Ⅲ级:10例(3.3%);Ⅳ级:1例(0.3%)。两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优化CT扫描参数,准确分析冠状动脉成像伪影的成因,并提出相应措施,对提高冠脉成像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冠状动脉造影 伪影 图像质量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病变双源CT与冠脉造影对比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2
11
作者 景舒南 杨婧 杨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3431-3432,共2页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方法:42例患者,男31例,女11例,平均(62.17±11.07)岁,分别予以DSCT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进行DSCT和SCA图像对比分析。结果: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价的敏感性9...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方法:42例患者,男31例,女11例,平均(62.17±11.07)岁,分别予以DSCT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进行DSCT和SCA图像对比分析。结果: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价的敏感性96.2%,特异性98.7%,阳性预测值92.6%,阴性预测值99.3%,准确率95.7%,结论: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价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较高,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前的筛查及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双源ct 冠状动脉造影 图像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照观察 被引量:11
12
作者 唐金华 王德杭 唐立钧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8-491,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2008年2月~2009年1月,84例有临床冠心病症状或具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行DSCTA检查后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以CAG结果为金标准,探讨DSCTA检出冠状动脉...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2008年2月~2009年1月,84例有临床冠心病症状或具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行DSCTA检查后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以CAG结果为金标准,探讨DSCTA检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准确性。结果:84例DSCTA检查出244段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与CAG比较,得出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40%、97.80%、92.21%、100%。对于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的准确率为96.50%。配对χ2检验结果说明DSCTA和CAG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76)。结论:DS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疾病的诊断准确性高,接近CAG,是一种准确并且可靠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冠状动脉狭窄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灌注异常的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怡宁 孔令燕 +5 位作者 张竹花 陈黎波 宋兰 张抒扬 苗齐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0-165,I0005,共7页
目的分别以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心肌灌注显像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确定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肌灌注异常的冠心病的准确性。方法35例可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和负荷加静息99m锝标记甲氧基异... 目的分别以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心肌灌注显像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确定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肌灌注异常的冠心病的准确性。方法35例可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和负荷加静息99m锝标记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SPECT心肌灌注显像,其中20例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对照。所有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未使用心率控制药物。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的冠状动脉情况分为无明显狭窄、<50%狭窄和≥50%狭窄。心肌灌注显像的结果分为显示正常、可逆或不可逆灌注缺损。进行冠状动脉分支狭窄程度与供血区心肌灌注情况的对应比较,计算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达到98.4%,27个冠状动脉分支无明显狭窄,其中23个(85%)分支对应的SPECT结果为阴性;9个分支有<50%狭窄,69个分支有≥50%狭窄,其中50个(64%)分支对应的SPECT结果为阳性,而有≥50%狭窄的分支中23个(33%)分支对应的SPECT结果为阴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预示心肌缺血的最佳分界点是≥58%,以此为界点,CT冠状动脉造影预示心肌灌注异常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65%。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6%。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和SPECT为诊断冠心病提供了相互补充的信息。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较准确的除外有心肌灌注异常的冠心病,但预测心肌缺血的能力有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在不控制心率的情况下获得优良的图像质量,并较为可靠地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放射性核素显像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4
作者 宋玮 金叔宣 +3 位作者 杜勇平 刘建平 何奔 王彬尧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72-1175,共4页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CTA)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共82枚支架),分别接受16排CTA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由两位有经验的医师独立对冠状动脉支架开通或再狭窄进行评估。结...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CTA)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共82枚支架),分别接受16排CTA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由两位有经验的医师独立对冠状动脉支架开通或再狭窄进行评估。结果CTA方法能评价所有82枚支架中的68枚(83%),其中支架直径≥3.0 mm者53枚(78%),支架壁厚度<140μm者51枚(75%);CAG显示有7枚支架发生再狭窄,CTA发现其中5枚;CAG和CTA对其余61枚支架均显示无再狭窄。在CTA不可评价的14枚支架中,支架直径<3.0 mm者13枚(93%),支架壁厚度≥140μm者13枚(93%)。CTA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100%、97%和100%。结论16排CTA能较准确地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尤其对大直径、薄金属壁支架的评估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支架内再狭窄 冠状动脉支架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何忆雯 秦永文 萧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355-1359,共5页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6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可评估的115枚冠状动脉支架及支架近端、中段及远端共345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6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可评估的115枚冠状动脉支架及支架近端、中段及远端共345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其诊断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CTA清晰显示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部位、支架长短、支架部位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及引起狭窄斑块的性质。CTA发现支架内引起狭窄病变39处,其中钙化病变8处,非钙化病变31处;支架近端狭窄25例,中段狭窄7例,远端狭窄7例。SCA发现支架内狭窄病变42处,其中钙化病变9处,非钙化病变33处;支架近端狭窄26例,中段狭窄8例,远端狭窄8例。SCA示冠状动脉支架内狭窄42节段,CTA正确诊断36节段,漏诊6节段,误诊3节段,敏感性85.71%,特异性99.01%,阳性预测率92.31%,阴性预测率98.04%,准确率97.39%。其对支架近端病变敏感性及特异性最高,分别达到96.15%和100%;近端支架内狭窄占总再狭窄率的64.10%。结论:CTA能够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内支架再狭窄的情况,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再狭窄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准确判断支架狭窄部位以及引起狭窄病变性质,可以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一种无创性随访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冠状动脉再狭窄 冠状血管造影 螺旋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低剂量在全主动脉和冠状动脉一站式CT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冯玉 朱洪章 +5 位作者 温志华 李向民 彭振鹏 杨旭峰 林润 严超贵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1-607,共7页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联合低管电压、低对比剂注射速度及剂量技术在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一站式CT成像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心率≤75次/min且心律齐的临床可疑主动脉病变或主动脉术后复查CT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联合低管电压、低对比剂注射速度及剂量技术在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一站式CT成像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心率≤75次/min且心律齐的临床可疑主动脉病变或主动脉术后复查CT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320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模式扫描,除实验组(G1)采用管电压80 kV、对比剂注射速率3 m/s及对比剂容量0.65 mL/kg扫描方案,常规组(G2)组采用管电压120 kV、对比剂注射速率4 m/s及对比剂容量1.2 mL/kg扫描方案扫描外,其他扫描及重建参数相同。测量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各节段的CT值及其相应平面脂肪组织的CT值及标准差,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由两名高年资放射医师对三维后处理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记录对比剂使用剂量、辐射剂量。比较和分析两组的客观图像质量(血管CT值、噪声、SNR及CNR)、主观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对比剂使用剂量等指标。【结果】G1组检出主动脉异常率83.33%(25/30),正常率16.67%(5/30);冠状动脉异常率43.33%(13/30),正常率56.67%(17/30)。G2组检出主动脉异常率86.67%(26/30),正常率13.33%(4/30);冠状动脉异常率53.33%(16/30),正常率46.67%(14/30)。客观图像质量指标中,除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SNR及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脉、前降支、回旋支CNR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的指标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G1组的辐射剂量与对比剂使用剂量明显低于G2组(P<0.05)。两组的血管三维后处理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一站式CT扫描中,运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联合低管电压及低流速、低对比剂剂量技术,能够在无明显降低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使用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 X线体层摄影术 辐射剂量 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范化心率准备技术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雪 郭广阔 +3 位作者 冉启胜 张乐天 刘俊伶 赵丽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4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规范化心率准备技术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放射科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453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1月同... 目的探讨规范化心率准备技术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放射科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453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1月同法选择422例患者为观察。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心率准备技术,而观察组患者使用规范化的心率准备技术。比较两组患者呼吸训练合格率、检查准备时间、检查时间、美托洛尔服药率、重复扫描率、前门控扫描率、图像质量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呼吸训练合格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92.5%;检查准备时间为(34.8±1.9)min,少于对照组的(46.3±3.7)min;检查时间为(8.2±1.6)min,短于对照组的(10.4±1.7)min;美托洛尔服药率为25%,低于对照组的55%;重复扫描率为2.7%,低于对照组的5.2%;前门控扫描率为50%,高于对照组的30%,且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冠状动脉CTA检查前规范化心率准备技术的应用使各项环节质量指标明显改善,对提高患者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心率准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区域生长与图割算法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三维分割 被引量:11
18
作者 姜伟 吕晓琪 +1 位作者 任晓颖 任国印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62-1466,共5页
针对图割算法适用于小幅图像,且在分割结构较复杂、感兴趣区域较小的三维CT血管造影(CTA)冠状动脉图像时效率较低的问题,实现了将区域生长和图割结合分割冠状动脉的算法。首先,利用基于阈值的区域生长算法将图像划分为若干区域,去除无... 针对图割算法适用于小幅图像,且在分割结构较复杂、感兴趣区域较小的三维CT血管造影(CTA)冠状动脉图像时效率较低的问题,实现了将区域生长和图割结合分割冠状动脉的算法。首先,利用基于阈值的区域生长算法将图像划分为若干区域,去除无关像素,得到结构简化、感兴趣区域较突出的图像;其次,对简化后的图像,结合灰度和空间信息构造网络图;最后,利用图割理论实现网络图分割,得到冠状动脉分割图像。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图割方法相比:在分割效率上,区域生长和图割结合的分割算法降低了计算复杂度,效率提高了51.7%;在绘制质量上,得到的冠状动脉分割图像目标区域完整,有助于医师对病变的正确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割算法 区域生长 三维ct血管造影图像 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毛芸 阚晓婧 +1 位作者 吕发金 罗天友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1-244,共4页
目的:探讨传统冠状动脉造影与64排螺旋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诊断心肌桥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13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并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其中50例CT检查前后2周内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onventionalcoronary angiog... 目的:探讨传统冠状动脉造影与64排螺旋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诊断心肌桥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13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并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其中50例CT检查前后2周内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onventionalcoronary angiography,CCA)检查。CT图像分析内容包括有无肌桥、肌桥位置、长度、深度分型、收缩期狭窄程度、邻近管壁情况。CCA图像分析内容包括有无肌桥,肌桥位置、长度、收缩期狭窄程度。描述分析2种方法的肌桥检出率,CT中肌桥的位置及邻近管壁情况,评价2种方法收缩期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及差异性,并分析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与深度及长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35例患者诊断肌桥91例,共103个,CTA肌桥检出率为67.4%,前降支中段占60.2%,浅表型69个,纵深型34个,50例存在近侧管壁斑块,5例存在远侧管壁斑块。CTA与CCA收缩期狭窄程度间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0.785;CTA中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与长度间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0.282;CTA中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与深度间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0.561。2种方法的收缩期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性。结论:CTA能直接、清晰显示心肌桥与壁血管的形态学特征;心肌桥深度越深,范围越长,收缩期管腔狭窄越明显;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相比,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能明显提高对心肌桥的检出率,但在对壁血管收缩期狭窄程度测量方面不及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 冠状动脉造影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图编辑在心律失常患者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数据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汪波 常时新 +5 位作者 许楠 林翌 刘玮 潘海虹 晏玉秋 李树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在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CTA数据后处理重建过程中,ECG编辑功能对修正相位的应用价值。方法69例心律失常的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冠状动脉CTA检查,所有患者的扫描数据均因心律不齐而采用了ECG编辑软件进行处理,比较处理前、后的图像质... 目的探讨在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CTA数据后处理重建过程中,ECG编辑功能对修正相位的应用价值。方法69例心律失常的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冠状动脉CTA检查,所有患者的扫描数据均因心律不齐而采用了ECG编辑软件进行处理,比较处理前、后的图像质量,评价ECG编辑功能对修正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相位重建的应用价值。结果69例患者中,偶发房早24例,偶发室早33例,缓慢型房颤5例,快速率房颤3例,频发室早3例,Ⅱ度Ⅰ型窦房阻滞1例。经ECG编辑处理后,图像质量达到优者26例,占38%;良者32例,占46%;中者5例,占7%。图像质量差者6例,占9%。结论ECG编辑功能对改善偶发早搏(房早、室早)、较慢心率下(≤70次/分)房颤患者的CTA图像质量有较大帮助,但对频发早搏、较快心率下的房颤无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 心率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