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吡咯与一系列小分子之间的双氢键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海燕 曾艳丽 +1 位作者 郑世钧 孟令鹏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131-1135,共5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1++G(d,p)水平上对以吡咯为质子供体的一系列双氢键体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采用AIM理论对双氢键体系进行了电子密度拓扑分析,讨论了双氢键的成键特征和双氢键形成前后受体和供体H原子的积分净电荷、偶极矩...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1++G(d,p)水平上对以吡咯为质子供体的一系列双氢键体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采用AIM理论对双氢键体系进行了电子密度拓扑分析,讨论了双氢键的成键特征和双氢键形成前后受体和供体H原子的积分净电荷、偶极矩、体积和能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氢键 电子密度 拓扑分析 吡咯 原子积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类化合物双氢键催化转酰胺反应的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廖玉龙 朱红瑞 +2 位作者 李杰 施懿 曾义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78-82,共5页
通过密度泛函M062X方法在6-31+G(d)基组水平上考察乙酰胺与甲胺在唑类化合物咪唑、吡唑和苯并三唑双氢键催化作用下的转酰胺反应机制。在该机制中,催化剂通过与底物乙酰胺的羰基氧以及氨基上的一个氢形成双氢键来活化其酰胺键,从而有利... 通过密度泛函M062X方法在6-31+G(d)基组水平上考察乙酰胺与甲胺在唑类化合物咪唑、吡唑和苯并三唑双氢键催化作用下的转酰胺反应机制。在该机制中,催化剂通过与底物乙酰胺的羰基氧以及氨基上的一个氢形成双氢键来活化其酰胺键,从而有利于亲核试剂甲胺对乙酰胺酰胺键的亲核进攻。计算结果显示,咪唑和吡唑催化的转酰胺反应焓变能垒分别是123.9 kJ·mol^(-1)和92.3 kJ·mol^(-1),而苯并三唑做催化剂时焓变能垒降低为88.3 kJ·mol^(-1),其催化效果优于咪唑和吡唑。当运用溶质全电子密度溶剂化模型SMD(solvation model density)来考察甲苯和水作为溶剂对苯并三唑催化的转酰胺反应产生的溶剂效应时,发现溶剂的加入使反应焓变能垒明显升高,说明溶剂的加入并不利于反应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三唑 转酰胺反应 催化机制 双氢键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_3BH_3的双接触蓝移双氢键的理论研究
3
作者 徐利芳 黎安勇 +1 位作者 罗洪娟 纪宏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65-1869,共5页
运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研究了NH3BH3与含大的分子内超共轭的质子给体CHF3,H2CO,HCOOH,HCOCl和HNO形成的双接触弯曲双氢键B—H2…H—X(X=C,N)的分子结构、电子密度拓扑性质与频率位移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在所有体系中,由于双氢键的形成,B... 运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研究了NH3BH3与含大的分子内超共轭的质子给体CHF3,H2CO,HCOOH,HCOCl和HNO形成的双接触弯曲双氢键B—H2…H—X(X=C,N)的分子结构、电子密度拓扑性质与频率位移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在所有体系中,由于双氢键的形成,B—H键拉长且伸缩振动频率红移,而X—H键长减小且伸缩频率蓝移.弯曲的双接触构型导致分子间超共轭减小、X—H键的大的正重极化与正重杂化以及分子内超共轭减小三个因素导致了X—H键蓝移;B—H键红移的主要原因是B—H键的负的重极化与负的重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H2…H-X 接触双氢键 蓝移 负的重极化与负的重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反应、新认识:不容小觑的乙硼烷与氨的反应
4
作者 李慧珍 李运辉 +3 位作者 庄惠芬 陈丽婷 梁瑛敏 易思远 《大学化学》 CAS 2021年第8期43-55,共13页
看似简单实际却很复杂的乙硼烷(B_(2)H_(6),diborane)与氨(NH_(3))的反应已经困扰了硼化学家数十年。该反应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可生成硼氢化二氢二氨合硼(III)([NH_(3)BH_(2)NH_(3)]BH_(4),diammoniate of diborane,DADB),氨硼烷(NH_(3)&#... 看似简单实际却很复杂的乙硼烷(B_(2)H_(6),diborane)与氨(NH_(3))的反应已经困扰了硼化学家数十年。该反应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可生成硼氢化二氢二氨合硼(III)([NH_(3)BH_(2)NH_(3)]BH_(4),diammoniate of diborane,DADB),氨硼烷(NH_(3)·BH_(3),ammonia borane,AB),氨基乙硼烷(NH_(2)B_(2)H_(5),aminodiborane,ADB)等化合物。从1923年起,化学家们对影响乙硼烷与路易斯碱反应的因素,如立体效应、诱导效应、溶剂效应、介电常数等进行研究,但一直无法根据上述影响因素准确预测产物。基于乙硼烷在THF中以THF·BH_(3)存在、路易斯碱与乙硼烷或THF·BH_(3)反应产物相同等实验事实,化学家们巧妙利用NH_(3)与THF·BH_(3)的反应,在温和的条件下研究了DADB、AB的生成机理,发现双氢键是控制反应的重要因素。利用AB与THF·BH_(3)的反应,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基于双氢键的ADB的复杂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氮化合物 乙硼烷 化二二氨合硼(III) 氨硼烷 氨基乙硼烷 双氢键 路易斯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