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和碳酸根桥联的双核铁(Ⅲ)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光谱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阎世平 王庆伦 +5 位作者 程鹏 刘欣 廖代正 姜宗慧 冷雪冰 翁林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1292-1294,共3页
A ( μ oxo)( μ CO 3)diiron(Ⅲ) complex of tri(2 pyridylmethyl)amine(TPA), [Fe 2L 2( μ O) ( μ CO 3)] (ClO 4) 2·MeOH·EtOH·H 2O],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where L represents TPA. This complex ... A ( μ oxo)( μ CO 3)diiron(Ⅲ) complex of tri(2 pyridylmethyl)amine(TPA), [Fe 2L 2( μ O) ( μ CO 3)] (ClO 4) 2·MeOH·EtOH·H 2O],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where L represents TPA. This complex crystallizes in the monoclinic space group P2 1/c with a =1.181 0(3) nm, b =3.728 1(8) nm, c = 1.377 0(3) nm , β =115.393(3)°, V =5.477(2) nm 3, Z =4. R 1=0.084 9 and wR 2=0.196 2. The UV Vis spectra of this compound show multiply absorption bands in 200-800 nm range, which are similar to that of N - 3 coordinated met hemerythrin. ,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where L represents TPA. This complex crystallizes in the monoclinic space group P2 1/c with a =1.181 0(3) nm, b =3.728 1(8) nm, c = 1.377 0(3) nm , β =115.393(3)°, V =5.477(2) nm 3, Z =4. R 1=0.084 9 and wR 2=0.196 2. The UV Vis spectra of this compound show multiply absorption bands in 200-800 nm range, which are similar to that of N - 3 coordinated met hemerythr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铁配合物 晶体结构 氧桥联 碳酸根桥联 合成 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双核铁酞菁电催化氧还原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毛英 方正 +1 位作者 张正华 谷鹏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46-549,共4页
研究了Ar气氛中、不同热处理温度对双核单金属铁酞菁(bi-FePc)催化气体扩散电极上氧还原反应(ORR)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热重-差热(TG-DTG)对bi-FePc的热稳定性进行分析;采用极化曲线法和交流阻抗法对电极性能进行了测试,并与没... 研究了Ar气氛中、不同热处理温度对双核单金属铁酞菁(bi-FePc)催化气体扩散电极上氧还原反应(ORR)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热重-差热(TG-DTG)对bi-FePc的热稳定性进行分析;采用极化曲线法和交流阻抗法对电极性能进行了测试,并与没有催化剂的C电极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热处理的bi-FePc对于氧的还原反应有着显著的影响,经过600℃处理后bi-FePc的催化效果最为明显,交流阻抗Nyquist图谱均显示了两个半圆的特征,采用Zview2.0阻抗谱分析软件对-0.2V(vs.Hg/HgO)电位下的各交流阻抗图谱进行等效电路拟合,提出空气电极ORR反应的等效电路,说明氧在空气扩散电极上的还原反应由一电子转移步骤和随后的化学反应组成,并对等效电路中各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铁酞菁 电催化活性 氧还原 气体扩散电极 电化学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核铁配合物Fe2(salhn)3]·2DMF·1.5H2O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3
作者 吴琼洁 蔡碧琼 +2 位作者 蒋疆 谢勇平 吴丹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2-235,共4页
合成了含N,N’-双亚水杨基肼(H_2 salhn)的双核铁配合物[Fe_2(salhn)_3]·2DMF·1.5H_2O,通过X射线单品衍射进行了表征.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_1/n,a=1.434 2(3)nm,b=1.927 2(4)nm,c=1.7261(4)nm,β=94.94(3),V=4.753(2)nm^... 合成了含N,N’-双亚水杨基肼(H_2 salhn)的双核铁配合物[Fe_2(salhn)_3]·2DMF·1.5H_2O,通过X射线单品衍射进行了表征.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_1/n,a=1.434 2(3)nm,b=1.927 2(4)nm,c=1.7261(4)nm,β=94.94(3),V=4.753(2)nm^3,Z=4,Mr=999.64g·moL^(-1),Dc=1.397g·cm^(-3),μ=0.675mm^(-1),F(000)=2076,R_1=0.0534,wR_2=0.1130.标题配合物是由双核铁配合物分子内界[Fe_2(salhn)_3]、两个游离的DMF分子和H_2O分子组成.[Fe_2(salhn)_3]中每一个铁离子分别与三个四齿配体salhn的三个酚氧原子和三个肼基氮原子配位,形成了Fe(ONON)(O)(N)的变形八面体配位构型,三个配体分别桥联两个金属原子形成特定的三螺旋构型.在标题配合物中,四齿桥联配体N,N’-双亚水杨基肼以负二价阴离子形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铁配合物 N N’-双亚水杨基肼 八面体构型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根和碳酸根桥联的双核铁(Ⅲ)配合物晶体结构及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4
作者 彭艺 阎世平 +2 位作者 廖代正 姜宗慧 程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1-226,共6页
室温下合成了硫酸根和碳酸根桥联的双核铁 ( )配合物 {2 [( TPA) 2 Fe2 O( SO4 ) ]( Cl O4 ) 2 · 1 .5 H2 O( 1 ) ,[( TPA) 2 Fe2 O( CO3) ]( Cl O4 ) 2 ·CH3OH( 2 ) },并用 X射线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 .结果表明 ,配合物 1... 室温下合成了硫酸根和碳酸根桥联的双核铁 ( )配合物 {2 [( TPA) 2 Fe2 O( SO4 ) ]( Cl O4 ) 2 · 1 .5 H2 O( 1 ) ,[( TPA) 2 Fe2 O( CO3) ]( Cl O4 ) 2 ·CH3OH( 2 ) },并用 X射线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 .结果表明 ,配合物 1为单斜晶系 ,空间群为 P2 1 /c,a=1 .1 5 0 ( 2 ) nm,b=2 .65 9( 5 ) nm,c=2 .93 3 ( 5 ) nm,β=99.40 ( 3 )°,R=0 .0 5 64,w R=0 .1 1 0 6.配合物 2为单斜晶系 ,空间群为 P2 1 /c,a=1 .1 3 68( 3 ) nm,b=1 .82 80 ( 5 ) nm,c=2 .0 5 42 ( 5 ) nm,β=94.867( 5 )°,R=0 .0 5 67,w R=0 .1 3 62 .研究了室温下的紫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铁(Ⅲ)配合物 硫酸根桥联 碳酸根桥联 晶体结构 紫外-可见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核铁肟硼酸基多孔金属有机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电催化析氧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石亚翔 张文达 +2 位作者 方欣 晏晓东 顾志国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93-2202,共10页
采用氯化亚铁、2,6-二甲酰基-4-甲基苯酚二肟(H_(3)DFMP)和四(4-硼酸基苯基)甲烷(TBPM),通过一步配位作用和硼酸酯化脱水聚合反应,合成了一例含金属的三维多孔有机聚合物(Fe_(2)-POP)。Fe_(2)-POP是以双核亚铁配位H_(3)DFMP的直线单元与... 采用氯化亚铁、2,6-二甲酰基-4-甲基苯酚二肟(H_(3)DFMP)和四(4-硼酸基苯基)甲烷(TBPM),通过一步配位作用和硼酸酯化脱水聚合反应,合成了一例含金属的三维多孔有机聚合物(Fe_(2)-POP)。Fe_(2)-POP是以双核亚铁配位H_(3)DFMP的直线单元与TBPM的四面体单元连接而成的具有三维金刚石结构的多孔有机聚合物。对模型化合物的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验证了双核亚铁配合物单元的结构特征。红外光谱和固体核磁表征证明了Fe_(2)-POP中C=N和B—O键的形成。Fe_(2)-POP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510 m^(2)·g^(-1))和均一的孔径(0.6~0.8 nm)。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明了Fe_(2)-POP中二价铁的存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该聚合物是由50~100 nm的球形颗粒组成。电化学测试表明,Fe_(2)-POP展现出了优异的电催化析氧性能,在10 mA·cm^(-2)电流密度下所需析氧反应过电位仅为258 mV,Tafel斜率为71.0 mV·dec^(-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铁 多孔有机聚合物 硼酸酯化脱水聚合 电催化 析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C_5H_5)Fe]_2C_(60)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5
6
作者 刘相 高忆慈 +2 位作者 苏中兴 王尧宇 史启祯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1174-1176,共3页
The first binuclear iron fullerene derivative of(η 2 C 60 )[Fe(CO) 2(C 5H 5)] 2 , which was yellow brown and sensitive to air and moisture, was prepared by the reaction of trans [Fe(CO) 2(C 5H 5)] 2 with C 60 in benz... The first binuclear iron fullerene derivative of(η 2 C 60 )[Fe(CO) 2(C 5H 5)] 2 , which was yellow brown and sensitive to air and moisture, was prepared by the reaction of trans [Fe(CO) 2(C 5H 5)] 2 with C 60 in benzene under an atmosphere of dried nitrogen using conventional Schlenk techniques and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using elementary analysis and IR, 1H NMR, 13 C NMR and XPS spectra. The infrared spectrum of the title compound indicates the disappearance of ν CO at 1 760 cm -1 for bridge carbonyl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only terminal CO lying at a higher wave number than that of the starting material, which reveals the electron deficient behavior of C 60 . And the important 1H, 13 C NMR chemical shift and XPS of trans [Fe(CO) 2(C 5H 5)] 2 , C 60 and its novel complex along with their relative assignments are briefly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铁配合物 碳笼金属有机配合物 碳60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簇合物(μ-SC_6H_5)(μ-P(SC_6H_5)_2)Fe_2(CO)_6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被引量:2
7
作者 吴秉芳 阎秀英 +2 位作者 刘启旺 刘树堂 胡襄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749-752,共4页
用Fe_3(CO)_(12)与亚磷酸三硫代苯酯P(SC_6H_5)_3反应得到标题化合物。P(SC_6H_5)_3以其裂解分子片SC_6H_5和P(SC_6H_5)_2配位。用X-ray衍射技术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a,a=17.422(7),b=10.634(6),c=28.98... 用Fe_3(CO)_(12)与亚磷酸三硫代苯酯P(SC_6H_5)_3反应得到标题化合物。P(SC_6H_5)_3以其裂解分子片SC_6H_5和P(SC_6H_5)_2配位。用X-ray衍射技术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a,a=17.422(7),b=10.634(6),c=28.987(12)A;V=5370A^3,z=8,D_c=1.579g·cm^(-3)。由直接法和差值Fourier合成解出全部非氢原子坐标,并用全矩阵最小二乘法修正,最后偏离因子R=0.054,R_w=0.058, 分子结构中心的Fe_2SP折叠环沿S…P线或沿Fe-Fe键折叠的二面角(分别为76.1°和82°)比其它具有中心Fe_2S_2,Fe_2P_2和Fe_2SP折叠环的类似化合物中的相应值小,Fe-Fe键长为2.572A,Fe-S(1)-Fe=68.6°,Fe-P-Fe=7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铁羰基 晶体结构 簇状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硫磷桥基的两核铁羰基簇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被引量:2
8
作者 宫培军 吴秉芳 +1 位作者 胡其图 刘树堂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94-798,共5页
Fe3CO12与杂环二硫代次膦酸盐SPC6H4ORSNC6H5NCMeR=MeEt反应得到两个新的含硫磷桥基的双核铁羰基簇合物Fe2CO6μη2SCMeNNC6H5PC6H4OMe和Fe2CO6μη2SCMeNNC6H5PC6H4OEt以及簇合物Fe3CO9μ3S2已知。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IR1HNMR和MS等... Fe3CO12与杂环二硫代次膦酸盐SPC6H4ORSNC6H5NCMeR=MeEt反应得到两个新的含硫磷桥基的双核铁羰基簇合物Fe2CO6μη2SCMeNNC6H5PC6H4OMe和Fe2CO6μη2SCMeNNC6H5PC6H4OEt以及簇合物Fe3CO9μ3S2已知。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IR1HNMR和MS等谱学表征并用Xray衍射技术测定了的晶体结构。该晶体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11.1922b=14.2723c=16.2813β=108.223°V=2470.283Z=4。两核簇合物中含有两个桥基FeSFe和FePFe而且C7N2N1链连结在S、P原子间形成了两个六员螯环Fe1SCNNP和Fe2PNNCS增强了簇合物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铁羰基簇合物 硫磷桥基配体 合成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μ-H_2O-桥联均相铁(Ⅲ)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降解性能 被引量:3
9
作者 杨军 谢晟瑜 +3 位作者 陈扬 王新鑫 沈昊宇 夏清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45-1752,共8页
合成了μ-水桥联的双核铁(Ⅲ)配合物[Fe_2(μ-H_2O)(TS)_4(H_2O)_2]_2Cl_4·4H_2O](μ-H_2O-Fe(Ⅲ)-TS)(TS=N,N'-triethylentetramine-salicylideimine;即三乙烯四胺水杨醛亚胺),并以其为催化剂、通过类Fenton反应考察了其对邻... 合成了μ-水桥联的双核铁(Ⅲ)配合物[Fe_2(μ-H_2O)(TS)_4(H_2O)_2]_2Cl_4·4H_2O](μ-H_2O-Fe(Ⅲ)-TS)(TS=N,N'-triethylentetramine-salicylideimine;即三乙烯四胺水杨醛亚胺),并以其为催化剂、通过类Fenton反应考察了其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催化降解性质.结果表明,μ-H_2O-Fe(Ⅲ)-TS在可见光条件下即可对DBP进行高效催化降解.采用UV-vis谱监测了μ-H_2O-Fe(Ⅲ)/DBP/可见光体系在加入H_2O_2前后不同时间的光谱,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活性位点可能为Fe(Ⅲ)-H_2O-Fe(Ⅲ)中心,形成了有利于H_2O_2活化的Fe(Ⅲ)-H_2O-Fe(Ⅲ)-H_2O_2过渡态,使得·OH可以在可见光作用下便可产生.降解实验研究表明,在pH值3.0—8.0范围内,μ-H_2O-Fe(Ⅲ)-TS的浓度为1.16—11.56μmol·L-1,H_2O_2的浓度为0.408—40.8 mmol·L-1,μ-H_2O-Fe(Ⅲ)-TS/H_2O_2/可见光体系均能在5 min内对浓度为14.39—143.88μmol·L^(-1)的DBP实现近100%降解,较普通Fenton反应体系有更宽的pH适用范围.μ-H_2O-Fe(Ⅲ)-TS可循环使用,是有优异潜力的水中DBP绿色降解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μ-水桥联的双核铁(Ⅲ)配合物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类FENTON反应 催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单加氧酶化学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寇兴明 曾宪诚 胡常伟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1-176,共6页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甲烷单加氧酶进行结构模拟和催化功能模拟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就结构模拟而言,已合成和表征了很多模型化合物,并与天然酶进行了比较,获得了一些能较好地再现天然酶活性中心结构特征和谱学特征的模型化合物。在催化...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甲烷单加氧酶进行结构模拟和催化功能模拟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就结构模拟而言,已合成和表征了很多模型化合物,并与天然酶进行了比较,获得了一些能较好地再现天然酶活性中心结构特征和谱学特征的模型化合物。在催化功能模拟方面,少数体系能将环己烷等烃类转化为醇类或酮类。而真正能把甲烷转化成甲醇的体系仅有一例报道,这方面的工作比较薄弱,尚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单加氧酶 化学模拟 双核铁配合物 选择性氧化 甲醇 酶模型 活性中心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N-甲基-2-苯并咪唑)甲基]胺及其双铁核双桥配合物的合成和催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军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18-321,共4页
用三角锥形四齿配体三[(N甲基2苯并咪唑)甲基]胺为配体,合成了甲烷单加氧酶的活性组分—羟基化酶的模型化合物。用叔丁基过氧化氢作氧化剂,研究了单加氧酶模型化合物对低碳烷烃和烯烃在温和条件下氧化的催化活性。实验结... 用三角锥形四齿配体三[(N甲基2苯并咪唑)甲基]胺为配体,合成了甲烷单加氧酶的活性组分—羟基化酶的模型化合物。用叔丁基过氧化氢作氧化剂,研究了单加氧酶模型化合物对低碳烷烃和烯烃在温和条件下氧化的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胺 苯并咪唑 双核铁配合物 合成 催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单加氧酶模型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测试
12
作者 李宏洋 施锋 +3 位作者 彭孝军 孙立成 张丽珠 陈小强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0-42,44,共4页
设计、合成了一个新的甲烷单加氧酶(MMO)模型化合物[Fe2(Ⅲ,Ⅲ)L(μ-OAc)2]·PF6,其中L为2,6-二{[(2-羟基-5-叔丁基-苄基)(吡啶-2-甲基)-氨基]-甲基}-4-甲基苯酚。与以往的模型体系[Fe2(Ⅱ,Ⅲ)(bpmp)(μ-OAc)2]·(BPh4)2相比,... 设计、合成了一个新的甲烷单加氧酶(MMO)模型化合物[Fe2(Ⅲ,Ⅲ)L(μ-OAc)2]·PF6,其中L为2,6-二{[(2-羟基-5-叔丁基-苄基)(吡啶-2-甲基)-氨基]-甲基}-4-甲基苯酚。与以往的模型体系[Fe2(Ⅱ,Ⅲ)(bpmp)(μ-OAc)2]·(BPh4)2相比,新模型增加了2个酚配体、2个叔丁基。这些基团的引入提高了中心金属Fe的价态,并增加了配体的电子云密度从而调节了Fe的氧化还原电位。该模型进一步缩小了人工模型体系与甲烷单加氧活性中心(MMOH)的差异。通过红外(IR)、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核磁共振NMR(gCOSY、gHMBC、gHSQC)及电化学对新配体及络合物进行了表征和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铁络合物 甲烷单加氧(MMO) 含酚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吡啶酰腙Schiff碱双核Fe(Ⅱ)配合物的合成与磁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男 苑娟 +2 位作者 刘美姣 金怡姝 寇会忠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066-2072,共7页
基于己二酰肼双缩(溴代)吡啶甲醛Schiff碱配体HLx(x=1,2),合成了2例双核Fe(Ⅱ)配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及磁化率测量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每个独立单元中均含有2个Fe(Ⅱ)离子、2个配... 基于己二酰肼双缩(溴代)吡啶甲醛Schiff碱配体HLx(x=1,2),合成了2例双核Fe(Ⅱ)配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及磁化率测量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每个独立单元中均含有2个Fe(Ⅱ)离子、2个配体单元和4个高氯酸根阴离子,Fe(Ⅱ)离子呈N4O2八面体配位构型。分子间π…π堆积作用将配阳离子连成超分子一维链结构。磁性测试表明2个配合物都是高自旋态,同时配合物2呈现弱的分子间铁磁耦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铁配合物 单晶结构 磁性 高自旋 酰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添加物对铁基载氧体物化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王首都 王伟 +1 位作者 胡月 祝捷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4-109,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Al2O3与Fe2O3质量比为7:3的铁基载氧体,研究表明:向载氧体中加入NiO,CuO,CoO后,载氧体中形成了MeFe2O4(Me代表Ni,Cu,Co)结构。Ce元素在载氧体以CeO2的形式存在。加入MnO2,载氧体中并没有检测到晶体形式Mn元素...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Al2O3与Fe2O3质量比为7:3的铁基载氧体,研究表明:向载氧体中加入NiO,CuO,CoO后,载氧体中形成了MeFe2O4(Me代表Ni,Cu,Co)结构。Ce元素在载氧体以CeO2的形式存在。加入MnO2,载氧体中并没有检测到晶体形式Mn元素的存在。同时,加入NiO,CuO,CoO,CeO2后,载氧体晶体粒径明显减小,而加入MnO2对载氧体的晶粒大小没有影响。在热重分析仪(TGA)800~950℃下,Fe-Ni-O,Fe-Cu-O,Fe-Co-O相对Fe-O与CO反应的转化率和转化速度上均有较大提高。同时NiO,CuO,CoO载氧体与CO反应的活化能也降低,这可能与载氧体内形成的尖晶石特殊结构有关。结合反应活性和活化能验证,NiO,CuO,CoO是比较理想的活性添加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燃烧 双核铁基载氧体 溶胶凝胶 缩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