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不同减胎方式对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临床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
5
1
作者
梁炎春
戴郁菁
+5 位作者
蔡婉玲
曾涵秋
程谦益
陈杏欢
祝彩霞
牛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02-909,共8页
【目的】对比双极脐带电凝减胎术(BCC)与射频消融减胎术(RFA)对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2019年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妊娠早期超声检查诊断为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孕妇5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孕...
【目的】对比双极脐带电凝减胎术(BCC)与射频消融减胎术(RFA)对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2019年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妊娠早期超声检查诊断为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孕妇5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孕期均行选择性减胎术,并在我院规律产检及分娩。回顾性分析统计孕妇基本情况、减胎方式的选择、分娩孕周等相关因素对最终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产生的影响。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FA组和BCC组术后发生下腹紧缩感的比例分别为65.0%和6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者经对症处理后下腹紧缩感均可缓解。此外,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均无统计学差异。RFA组的分娩孕周为366/7(264/7~406/7)周,晚于BCC组的324/7(290/7~374/7)周,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C组在妊娠370/7周前分娩的比例高于RFA组(100%vs.62.5%,P=0.024)。新生儿结局中,BCC组的低出生体质量儿率大于RFA组(92.31%vs.52.5%,P=0.025),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率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胎龄儿发生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BCC组的新生儿转到儿科或重症监护进行观察的比例大于RFA组(84.62%vs.30%,P=0.001)。对新生儿结局造成影响的多因素分析发现分娩孕周<270/7周是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的危险因素(OR=2.091,95%CI,0.312~14.162,P=0.032)。【结论】无论是RFA还是BCC,对孕妇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的影响不同。临床上应综合多方面因素个体化选择减胎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
胎
妊娠
减
胎
双极脐带电凝减胎术
射频消融
减
胎
术
妊娠结局
新生儿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减胎方式对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临床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
5
1
作者
梁炎春
戴郁菁
蔡婉玲
曾涵秋
程谦益
陈杏欢
祝彩霞
牛刚
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02-909,共8页
基金
2019年中山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901097)
2019年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pdjh2019a0004)
+1 种基金
2019年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19ykpy73)
2020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pdjh2020b0015)。
文摘
【目的】对比双极脐带电凝减胎术(BCC)与射频消融减胎术(RFA)对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2019年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妊娠早期超声检查诊断为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孕妇5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孕期均行选择性减胎术,并在我院规律产检及分娩。回顾性分析统计孕妇基本情况、减胎方式的选择、分娩孕周等相关因素对最终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产生的影响。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FA组和BCC组术后发生下腹紧缩感的比例分别为65.0%和6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者经对症处理后下腹紧缩感均可缓解。此外,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均无统计学差异。RFA组的分娩孕周为366/7(264/7~406/7)周,晚于BCC组的324/7(290/7~374/7)周,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C组在妊娠370/7周前分娩的比例高于RFA组(100%vs.62.5%,P=0.024)。新生儿结局中,BCC组的低出生体质量儿率大于RFA组(92.31%vs.52.5%,P=0.025),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率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胎龄儿发生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BCC组的新生儿转到儿科或重症监护进行观察的比例大于RFA组(84.62%vs.30%,P=0.001)。对新生儿结局造成影响的多因素分析发现分娩孕周<270/7周是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的危险因素(OR=2.091,95%CI,0.312~14.162,P=0.032)。【结论】无论是RFA还是BCC,对孕妇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的影响不同。临床上应综合多方面因素个体化选择减胎方式。
关键词
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
胎
妊娠
减
胎
双极脐带电凝减胎术
射频消融
减
胎
术
妊娠结局
新生儿结局
Keywords
monochorionic diamniotic twin pregnancy
pregnancy reduction
bipolar umbilical cord coagulation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pregnancy outcome
neonatal outcome
分类号
R714 [医药卫生—妇产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不同减胎方式对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临床结局的影响
梁炎春
戴郁菁
蔡婉玲
曾涵秋
程谦益
陈杏欢
祝彩霞
牛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