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概念的多重表征形式及其双极结构模型 被引量:7
1
作者 邵志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49,56,共5页
本文对于概念形成理论的流派和阵营进行了进一步的精细考察,提出五大流派探讨的分别是概念的不同的表征方式,而这些表征方式之间在表征的逻辑性和灵活性上是有鲜明的递进关系的,可以建构起一个双板结构。基于解释的阵营与基于相似性的... 本文对于概念形成理论的流派和阵营进行了进一步的精细考察,提出五大流派探讨的分别是概念的不同的表征方式,而这些表征方式之间在表征的逻辑性和灵活性上是有鲜明的递进关系的,可以建构起一个双板结构。基于解释的阵营与基于相似性的阵营相比,只不过是运用了新一层次的相似性而已。本文阐述了概念的多重表征——基于规則的表征、基于线索的表征、基于样例的表征、基于图式的表征,以及这四种表征形式的双极结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则 线索 样例 图式 双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扩展双极辩论模型 被引量:3
2
作者 陈俊良 王长春 陈超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44-1457,共14页
提出一种扩展双极辩论模型EBAF(extended bipolar argumentation framework).该模型不仅包括攻击和支援两种独立的语义关系,还允许攻击和支援的递归交互,即对攻击和支援关系进行攻击或支援,且递归次数不受限制.围绕该模型的可接受集合... 提出一种扩展双极辩论模型EBAF(extended bipolar argumentation framework).该模型不仅包括攻击和支援两种独立的语义关系,还允许攻击和支援的递归交互,即对攻击和支援关系进行攻击或支援,且递归次数不受限制.围绕该模型的可接受集合的确定问题,首先将该模型中的攻击和支援关系进行分离,得到攻击辩论框架和支援辩论框架;然后将攻击关系和支援关系作为实体,把递归攻击和递归支援转化为关系视角下的攻击和支援.在此基础上,定义了EBAF的基本语义概念和可接受集合,并给出了可接受集合的确定算法.最后将EBAF与其他相关辩论模型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辩论模型 递归攻击与支援 辩论语义 可接受集合确定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极预测模型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3
作者 王怒涛 黄炳光 郭志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2-28,共7页
水驱特征曲线、Gompertz预测模型在预测水驱油田开发指标中都有它们的局限性。为此 ,提出了一种适用范围更广的新的预测模型—双极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对水驱开发油田含水率、油田的采收率以及可采储量等指标进行预测。该模型仅涉及到... 水驱特征曲线、Gompertz预测模型在预测水驱油田开发指标中都有它们的局限性。为此 ,提出了一种适用范围更广的新的预测模型—双极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对水驱开发油田含水率、油田的采收率以及可采储量等指标进行预测。该模型仅涉及到低渗透油田含水率与采出程度一组数据 ,同样可以推广到其它性质的油田 ,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油田的开发效果。通过油田的实际运用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预测模型 油田开发 含水率 水驱特征曲线 可采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极量子漂移-扩散等熵模型的混合边界问题
4
作者 董建伟 《应用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107,共7页
研究一维双极量子漂移-扩散等熵模型的初始Dirichlet-Neumann边值问题,证明了其弱解的整体存在性.
关键词 双极量子漂移-扩散模型 混合边界 弱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双极量子能量输运稳态模型弱解的唯一性
5
作者 董建伟 朱军辉 +1 位作者 娄光谱 杨永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61-1066,共6页
利用一些不等式技巧,在一维有界区域上证明一个半导体双极量子能量输运稳态模型弱解的唯一性.即当晶格温度较大,且Planck常数、电子电流密度和空穴电流密度较小时,该模型的弱解是唯一的.结果表明,该器件模型的解是适定的.
关键词 双极量子能量输运模型 稳态解 唯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下GEO轨道航天器表面充电解析模型 被引量:1
6
作者 石红 杨生胜 +1 位作者 秦晓刚 王俊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07-611,共5页
在光照区航天器表面光电子电流大于环境电流,一般而言航天器光照面带正电,而在轨数据表明其也能充电至很高的负电位。本文建立了单极-双极和单极-四极两种解析模型,给出了光照条件下球形航天器表面差异电位分布,描述了势垒的高度和半径... 在光照区航天器表面光电子电流大于环境电流,一般而言航天器光照面带正电,而在轨数据表明其也能充电至很高的负电位。本文建立了单极-双极和单极-四极两种解析模型,给出了光照条件下球形航天器表面差异电位分布,描述了势垒的高度和半径随极化强度的变化关系以及航天器的空间电位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航天器光照面会形成一个阻滞光电子发射的势垒,从而使航天器光照区带负电,最后通过与LANL地球同步轨道航天器在轨数据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充电 单极-双极模型 单极-四极模型 电位分布 势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爆炸近场地震纵波及横波质点速度模型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学政 张诚鎏 刘文学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6-203,共8页
基于第四纪黄土层小爆炸当量系列封闭爆炸的近场地震观测数据,对纵波和横波分别进行了分析处理,获得了纵波和横波的质点速度,确定了纵波和横波质点速度现有模型的参数。综合分析了有代表性的3个模型,得出现存模型本质上的差别在于爆炸... 基于第四纪黄土层小爆炸当量系列封闭爆炸的近场地震观测数据,对纵波和横波分别进行了分析处理,获得了纵波和横波的质点速度,确定了纵波和横波质点速度现有模型的参数。综合分析了有代表性的3个模型,得出现存模型本质上的差别在于爆炸当量指数不同。对此提出了双极模型,并介绍了该模型参数的计算方法。对这几种模型在描述观测和实测数据方面的残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双极模型反演数据与观测数据之间的残差平方和最小,而传统模型中最好的效果仅是接近双极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质点速度 封闭爆炸 近场地震 双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当量地下爆炸的质点速度模型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学政 王敏超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99-905,共7页
在第四纪砂砾层中进行了系列公斤至百公斤级的地下封闭爆炸,研究了小当量化学爆炸地震波传播规律。在近场,地震波持时很短,水平振幅强于垂向振幅。质点速度随当量呈现指数增加,水平向指数为1.09,垂直向指数为0.77,质点速度随距离呈现指... 在第四纪砂砾层中进行了系列公斤至百公斤级的地下封闭爆炸,研究了小当量化学爆炸地震波传播规律。在近场,地震波持时很短,水平振幅强于垂向振幅。质点速度随当量呈现指数增加,水平向指数为1.09,垂直向指数为0.77,质点速度随距离呈现指数衰减,水平向和垂直向指数分别为2.07与1.57。Sadauskas模型、显函模型和双极模型都能定量描述小当量地下爆炸地震波质点速度变化,但他们之间的反演精度存在差异,双极模型的残差最小。换言之,采用双极模型反演的数据更接近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模型 地下爆炸 第四纪砂砾层 地震波质点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与消极情绪关系的理论及研究 被引量:41
9
作者 刘宏艳 胡治国 彭聃龄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5-301,共7页
积极与消极情绪的关系一直是情绪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该文介绍了探讨积极与消极情绪关系的模型及相关的证据,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1)情绪的双极模型及相关证据;(2)情绪的双变量模型及相关证据;(3)情绪的混合模型及相关证据;... 积极与消极情绪的关系一直是情绪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该文介绍了探讨积极与消极情绪关系的模型及相关的证据,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1)情绪的双极模型及相关证据;(2)情绪的双变量模型及相关证据;(3)情绪的混合模型及相关证据;(4)解决各种模型争论的新视角:条件决定论。文章最后分析了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 双极模型 双变量模型 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CAD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许多 吴峰 +2 位作者 史林军 彭琰 黄弘扬 《电力工程技术》 2020年第3期71-77,98,共8页
为了对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的故障变化特性进行准确的仿真与分析,在PSCAD/EMTDC仿真平台上,以宾金直流为例,搭建±800 kV,8000 MW的特高压双极直流输电系统模型,主要对直流输电系统中的无功补偿设备、滤波装置、直流线路、直流控... 为了对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的故障变化特性进行准确的仿真与分析,在PSCAD/EMTDC仿真平台上,以宾金直流为例,搭建±800 kV,8000 MW的特高压双极直流输电系统模型,主要对直流输电系统中的无功补偿设备、滤波装置、直流线路、直流控制系统进行详细建模。对于送、受端交流系统,在换流母线处对两侧实际交流系统进行戴维南等值,搭建了以直流系统为主、交流系统简化的实际系统输电模型。并对直流系统的典型故障换相失败进行仿真分析,分析了换相失败故障发生前后,特高压直流系统中主要电气量的变化。通过与实际故障录波的波形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着重分析了逆变侧换流母线上流入受端交流系统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变化。研究结论为分析特高压直流换相失败故障对于实际交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相失败 特高压双极直流输电系统模型 直流控制系统 戴维南等值 PSCAD/EMTDC仿真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