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利用双极化干涉法研究聚合物与原油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
1
1
作者
孙刚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0-295,共6页
利用双极化干涉法研究了三种丙烯酰胺类聚合物与在芯片上涂敷的大庆原油间的相互作用,考察了聚合物浓度、聚合物分子结构对油膜质量、厚度、密度的影响,提出了两亲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与原油相互作用过程中存在物理吸附、全面覆盖、胶束沉...
利用双极化干涉法研究了三种丙烯酰胺类聚合物与在芯片上涂敷的大庆原油间的相互作用,考察了聚合物浓度、聚合物分子结构对油膜质量、厚度、密度的影响,提出了两亲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与原油相互作用过程中存在物理吸附、全面覆盖、胶束沉积、原油增溶、"裹挟"剥离五阶段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盐水对芯片上原油油膜质量影响极小;两亲聚合物表面活性剂PAM1能显著增加原油薄膜质量和厚度,并降低油膜密度,其所形成的聚合物胶束的疏水内核能增溶和"裹挟"原油,PAM1浓度越大,与原油的相互作用越强烈。PAM2含有AMPS大侧基结构单元且亲水性较强,只能吸附在油膜表面。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PAM3分子结构中仅含亲水结构单元,与原油无明显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化干涉
聚合物-原油相互作用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双偏振光极化干涉技术在化学剂洗油能力评价中的应用
2
作者
张朝良
吕建荣
+4 位作者
张德富
冷润熙
李珂怡
段明
唐洪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21-726,753,共7页
为了准确评价化学驱过程中化学剂的洗油能力和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碱剂及三元复合体系驱油过程中的吸附损失,利用双偏振光极化干涉(简称DPI)技术,对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化学驱用化学剂的洗油能力和吸附特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以体...
为了准确评价化学驱过程中化学剂的洗油能力和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碱剂及三元复合体系驱油过程中的吸附损失,利用双偏振光极化干涉(简称DPI)技术,对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化学驱用化学剂的洗油能力和吸附特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以体积比为1∶1的甲苯和正庚烷混合溶液作为溶剂,在原油质量浓度为2000 mg/L、匀胶时间60 s,匀胶转速1000 r/min的条件下,可以在氧化硅芯片表面获得均匀性较好的原油膜。化学剂注入芯片时间为400 s时,单一碱剂和单一聚合物溶液均能使芯片上油膜的质量和厚度明显减小,对原油具有较强的洗脱能力;使用单一表面活性剂驱替后,芯片单位面积物质的质量增加11.7%,厚度增加25%,表面活性剂与原油的吸附作用较强;在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作用与聚合物、碱对油膜的洗脱作用双重作用下,三元复合体系对油膜的洗脱效果较差,驱替后芯片单位面积物质的质量增加0.2%,厚度增加4.43%。4种化学剂的油膜洗脱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碱剂>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表面活性剂。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各化学剂的驱油效率与其原油洗脱能力对应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驱
双
偏振光
极化
干涉
三元复合体系
洗油效率
吸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离子交换配基密度对蛋白质吸附行为的影响
3
作者
杨小雁
李雯露
+3 位作者
孔英俊
王明林
张贵锋
苏志国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2期39-43,68,共6页
利用双偏振极化干涉测量仪(DPI)研究了离子交换配基密度对蛋白质吸附行为的影响。用N,N-二乙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DAPTMS)对DPI芯片进行修饰,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了芯片上配基密度的差异。以溶菌酶、细胞色素C、糜蛋白酶、牛...
利用双偏振极化干涉测量仪(DPI)研究了离子交换配基密度对蛋白质吸附行为的影响。用N,N-二乙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DAPTMS)对DPI芯片进行修饰,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了芯片上配基密度的差异。以溶菌酶、细胞色素C、糜蛋白酶、牛血清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为模型蛋白,利用DPI研究了5种蛋白质在不同配基密度界面上吸附量、吸附密度和空间形态。结果表明,随着配基密度的增加,蛋白在界面上的吸附量、吸附密度随之增加,起始吸附速率随之增大;蛋白的空间形态与配基密度密切相关,特别是免疫球蛋白,蛋白层厚度远小于其分子直径,空间形态发生变化。证明配基密度是影响界面上蛋白质吸附量、吸附密度和空间形态等吸附行为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换色谱
配基密度
吸附行为
双
偏振
极化
干涉
测量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用双极化干涉法研究聚合物与原油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
1
1
作者
孙刚
机构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研究一室
出处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0-295,共6页
基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大庆油气持续有效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110011333011015)
文摘
利用双极化干涉法研究了三种丙烯酰胺类聚合物与在芯片上涂敷的大庆原油间的相互作用,考察了聚合物浓度、聚合物分子结构对油膜质量、厚度、密度的影响,提出了两亲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与原油相互作用过程中存在物理吸附、全面覆盖、胶束沉积、原油增溶、"裹挟"剥离五阶段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盐水对芯片上原油油膜质量影响极小;两亲聚合物表面活性剂PAM1能显著增加原油薄膜质量和厚度,并降低油膜密度,其所形成的聚合物胶束的疏水内核能增溶和"裹挟"原油,PAM1浓度越大,与原油的相互作用越强烈。PAM2含有AMPS大侧基结构单元且亲水性较强,只能吸附在油膜表面。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PAM3分子结构中仅含亲水结构单元,与原油无明显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
双极化干涉
聚合物-原油相互作用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驱油
Keywords
dual polarization
polymer-crude oil interaction
polymer surfactant
polymer flooding
分类号
TE357.46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偏振光极化干涉技术在化学剂洗油能力评价中的应用
2
作者
张朝良
吕建荣
张德富
冷润熙
李珂怡
段明
唐洪明
机构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出处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21-726,753,共7页
基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青年计划“砾岩油藏二元驱分级动用实验评价及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20Q10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专项“新疆油田和吐哈油田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2017E-04-06)。
文摘
为了准确评价化学驱过程中化学剂的洗油能力和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碱剂及三元复合体系驱油过程中的吸附损失,利用双偏振光极化干涉(简称DPI)技术,对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化学驱用化学剂的洗油能力和吸附特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以体积比为1∶1的甲苯和正庚烷混合溶液作为溶剂,在原油质量浓度为2000 mg/L、匀胶时间60 s,匀胶转速1000 r/min的条件下,可以在氧化硅芯片表面获得均匀性较好的原油膜。化学剂注入芯片时间为400 s时,单一碱剂和单一聚合物溶液均能使芯片上油膜的质量和厚度明显减小,对原油具有较强的洗脱能力;使用单一表面活性剂驱替后,芯片单位面积物质的质量增加11.7%,厚度增加25%,表面活性剂与原油的吸附作用较强;在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作用与聚合物、碱对油膜的洗脱作用双重作用下,三元复合体系对油膜的洗脱效果较差,驱替后芯片单位面积物质的质量增加0.2%,厚度增加4.43%。4种化学剂的油膜洗脱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碱剂>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表面活性剂。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各化学剂的驱油效率与其原油洗脱能力对应性较好。
关键词
化学驱
双
偏振光
极化
干涉
三元复合体系
洗油效率
吸附特征
Keywords
chemical flooding
dual polarization interferometry
alkali/surfactant/polymer system(ASP)
oil elution efficiency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
分类号
TE357.46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离子交换配基密度对蛋白质吸附行为的影响
3
作者
杨小雁
李雯露
孔英俊
王明林
张贵锋
苏志国
机构
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2期39-43,68,共6页
基金
国家青年科学基金(21306205)
863项目(2014AA022109)
文摘
利用双偏振极化干涉测量仪(DPI)研究了离子交换配基密度对蛋白质吸附行为的影响。用N,N-二乙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DAPTMS)对DPI芯片进行修饰,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了芯片上配基密度的差异。以溶菌酶、细胞色素C、糜蛋白酶、牛血清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为模型蛋白,利用DPI研究了5种蛋白质在不同配基密度界面上吸附量、吸附密度和空间形态。结果表明,随着配基密度的增加,蛋白在界面上的吸附量、吸附密度随之增加,起始吸附速率随之增大;蛋白的空间形态与配基密度密切相关,特别是免疫球蛋白,蛋白层厚度远小于其分子直径,空间形态发生变化。证明配基密度是影响界面上蛋白质吸附量、吸附密度和空间形态等吸附行为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离子交换色谱
配基密度
吸附行为
双
偏振
极化
干涉
测量仪
Keywords
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ligand density
adsorption behavior
dual polarization interferometer
分类号
TQ028 [化学工程]
O629.73 [理学—有机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利用双极化干涉法研究聚合物与原油的相互作用
孙刚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双偏振光极化干涉技术在化学剂洗油能力评价中的应用
张朝良
吕建荣
张德富
冷润熙
李珂怡
段明
唐洪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离子交换配基密度对蛋白质吸附行为的影响
杨小雁
李雯露
孔英俊
王明林
张贵锋
苏志国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