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冻结钙质黏土三轴剪切分数阶双曲线模型参数确定及验证 被引量:1
1
作者 姚兆明 汤海东 赖龙辉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2-200,共9页
钙质黏土地层具有结冰温度低、冻结后膨胀性大、遇水易崩解、强度低等工程地质问题,一直是冻结法施工的重难点。建立形式较为简洁的剪切模型是设计钙质黏土冻结壁的关键。以淮南地区深部原状钙质黏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温度和围压下的... 钙质黏土地层具有结冰温度低、冻结后膨胀性大、遇水易崩解、强度低等工程地质问题,一直是冻结法施工的重难点。建立形式较为简洁的剪切模型是设计钙质黏土冻结壁的关键。以淮南地区深部原状钙质黏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温度和围压下的三轴剪切试验,得到了温度、围压对应力-应变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剪切强度与冻结温度、围压间的关系。针对冻结钙质黏土三轴剪切应力-应变性质介于理想弹性与理想塑性之间的特性,将分数阶微积分引入到双曲线模型,建立能同时考虑温度和围压影响的冻结钙质黏土分数阶双曲线模型。对应变进行分数阶变化,得到分数阶应变与应力间的线性关系,进而分别建立温度、围压影响下的方程组。通过求解线性方程组,得到分数阶双曲线模型参数。对比分数阶双曲线模型计算的应力值、邓肯-张模型计算的应力值和冻结钙质黏土的试验值可知,所建立的冻结钙质黏土分数阶双曲线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钙质黏土的应力-应变规律,拟合精度更高。所建立的模型概念清晰,参数少、易于确定且物理意义明确,便于工程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黏土 双曲线模型 应力-应变曲线 分数阶微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曲线模型的锚杆受力分析与临界锚固长度计算
2
作者 朱彦鹏 娄国庆 +2 位作者 黄安平 吴林平 成栋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8-156,共9页
对于锚杆锚固技术,主要是针对岩土体等密闭空间进行施工,对锚杆锚固段的受力情况并不完全清楚,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现有的锚杆锚固段应力分布解析解相对繁琐,且现行的锚固长度设计规范和经验法做出的设计长度相对保守。为明确拉力型锚杆... 对于锚杆锚固技术,主要是针对岩土体等密闭空间进行施工,对锚杆锚固段的受力情况并不完全清楚,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现有的锚杆锚固段应力分布解析解相对繁琐,且现行的锚固长度设计规范和经验法做出的设计长度相对保守。为明确拉力型锚杆锚固段的受力机理并得到拉力型锚杆临界锚固长度计算方法,基于锚杆轴力和锚头位移关系的双曲线模型,通过对锚杆微元体进行受力分析,对锚杆锚固界面非线性剪切—滑移模型进行推导。依据锚杆荷载传递基本方程求解锚固段荷载传递解析解,并通过具体算例探究在锚固范围内轴力和剪应力的变化趋势及分布形式。在荷载作用下锚杆锚固界面表现出明显的弹性黏结阶段、弹塑性变形阶段和加速软化阶段3个过程。剪应力的变化趋势及分布形式与轴力有所不同,随荷载的逐步增大表现为从单调、非线性递减曲线转变为存在峰值且峰值点逐渐向锚固深度方向传递的单峰曲线。假设锚杆锚固界面处于弹性阶段时剪应力沿锚固深度方向呈倒三角形分布的简化模型,得出拉力型锚杆的临界锚固长度计算公式并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通过相关假设求解的荷载传递方程计算简洁、形式简单,能够进一步了解拉力型锚杆锚固界面的分布形式和传递规律,通过相应简化得到的临界锚固长度计算公式为锚固长度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曲线模型 非线性剪切—滑移模型 荷载传递特性 倒三角分布简化模型 临界锚固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黏土不排水剪切特性及双曲线模型 被引量:11
3
作者 齐剑峰 栾茂田 +2 位作者 王忠涛 聂影 范庆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277-2282,共6页
采用真空抽吸制样技术制备的饱和重塑黏土,在0.015~3.75%/min应变速率范围内进行了多组不固结不排水(UU)剪切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着重探讨了应变速率和约束压力对应力-应变关系及其强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黏土的应力-... 采用真空抽吸制样技术制备的饱和重塑黏土,在0.015~3.75%/min应变速率范围内进行了多组不固结不排水(UU)剪切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着重探讨了应变速率和约束压力对应力-应变关系及其强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黏土的应力-应变关系与强度特性基本上不依赖于约束压力,而受应变速率的影响较为显著,强度随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长,增长幅度可达70%,通过对数据的归一化,采用线性拟和建立了不排水强度与应变速率之间的经验关系。进而考虑应变速率对不固结不排水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对双曲线非线性本构模型进行了研究,详细介绍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并分别采用静力三轴和扭剪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黏土 应变速率 应力-应变关系 双曲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工后沉降双曲线模型与指数曲线模型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伟 宰金珉 卢廷浩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3-176,共4页
分析软土工后沉降的典型预测模型,指出了预测误差的原因.阐明双曲线模型只是基于模型曲线与实测沉降形状相似的基础上提出的,没有理论依据;指数曲线模型主要基于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模型假定与工程实际有较大出入,所以两者具有较大的拟... 分析软土工后沉降的典型预测模型,指出了预测误差的原因.阐明双曲线模型只是基于模型曲线与实测沉降形状相似的基础上提出的,没有理论依据;指数曲线模型主要基于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模型假定与工程实际有较大出入,所以两者具有较大的拟合误差.从数学角度证明了在初始沉降速率和最终沉降分别相同的情况下,指数模型预测结果大于双曲线模型的预测结果.沉降预测工程实例进一步证明了数学分析的正确性.讨论了理想工后沉降模型应具备的数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 双曲线模型 指数曲线模型 初始沉降速率 最终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单桩荷载传递双曲线模型与工程应用 被引量:28
5
作者 党发宁 刘娜 何文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28-1432,共5页
选用双曲线荷载传递函数分析单桩的荷载传递规律。通过分析各参数对传递函数的影响,认为桩土间的极限位移是双曲线传递函数的主要参数。然后以西安地区的26个工程钻孔灌注桩的现场试桩资料为基础,利用Matlab提供的优化工具箱对荷载传递... 选用双曲线荷载传递函数分析单桩的荷载传递规律。通过分析各参数对传递函数的影响,认为桩土间的极限位移是双曲线传递函数的主要参数。然后以西安地区的26个工程钻孔灌注桩的现场试桩资料为基础,利用Matlab提供的优化工具箱对荷载传递函数中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得到各工程中的传递函数的参数,同时发现桩土间极限位移离散程度在各参数中最大,这与理论分析相一致。最后与工程实例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把利用该优化方法得到的双曲线荷载传递函数的参数作为西安地区的经验参数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桩 荷载传递函数 双曲线模型 极限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下双曲线模型修正土体一维固结解 被引量:5
6
作者 张磊 孙树林 +1 位作者 龚晓南 张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55-460,共6页
假定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满足双曲线模型、渗透系数的降低与压缩系数的减小成正比以及初始有效应力沿深度均匀分布,推导出任意荷载下单层地基的非线性一维固结方程。结合具体的定解条件采用分离变量法求出土体有效应力的通解,并进一步... 假定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满足双曲线模型、渗透系数的降低与压缩系数的减小成正比以及初始有效应力沿深度均匀分布,推导出任意荷载下单层地基的非线性一维固结方程。结合具体的定解条件采用分离变量法求出土体有效应力的通解,并进一步求出超静孔隙水压力、按沉降定义的平均固结度Us以及按孔隙水压力定义的平均固结度Up的通解。根据通解求出梯形低频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解,并找出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固结性状的影响因素。基于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解,采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计算程序,计算并分析考虑土体本构关系非线性时的固结性状,以及反映土体本构特征的参数E和n对固结性状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①Us稍大于Up;②距排水平面越近,附加有效应力受加载方式的影响越明显,距排水平面越远则相反;③E和n对Us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④E和n对Up和附加有效应力的影响较大且不容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荷载 一维固结 双曲线模型 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细粒含量的砂土液化判别双曲线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小玲 李秀瑜 杜修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8-455,共8页
在砂土的地震液化判别模型中,大多数模型都是针对洁净砂的液化判别提出来的,忽略了其中细粒含量的影响,而细粒含量是影响砂土液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忽略细粒含量的影响会导致液化判别结果过于保守。根据中国大陆以往地震液化资料和台湾集... 在砂土的地震液化判别模型中,大多数模型都是针对洁净砂的液化判别提出来的,忽略了其中细粒含量的影响,而细粒含量是影响砂土液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忽略细粒含量的影响会导致液化判别结果过于保守。根据中国大陆以往地震液化资料和台湾集集地震的标准贯入试验数据资料,在原始双曲线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含细粒砂性土的修正的液化判别双曲线模型,提出了关于细粒影响项的修正系数;并采用所建模型对中国大陆地震数据和台湾集集地震数据进行回判分析,讨论了模型的回判成功率;最后利用国内外大地震液化数据集对判别模型进行检验,与我国规范方法进行对比来验证该双曲线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该提出的修正液化判别双曲线模型既适用于不同烈度区的土壤液化判别,也能对土层深度在20 m范围内的砂土液化情况进行有效判别;而且本文提出的砂土含细粒修正系数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双曲线液化判别模型适用范围较为局限的缺点,并在保证液化样本点的判别成功率的基础上,提高了非液化样本点的判别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细粒砂土 液化判别 标贯击数 双曲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沉降预测中的双曲线模型修正 被引量:16
8
作者 甘友文 王志亮 郑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98-100,共3页
针对沉降预测中的双曲线公式存在的不足 ,对其进行修正 ,提出了修正的双曲线模型 ,并通过了工程实例验证 ,该修正模型预测沉降精度高 ,具有一定的参考和使用价值。
关键词 软土地基工程 位移监测 地基沉降 双曲线公式 双曲线模型 黄金分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压增长下双曲线模型参数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孙锐 李晓飞 +2 位作者 陈龙伟 袁晓铭 李波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7,共7页
采用双曲线模型描述可液化土层动力本构关系的关键是给出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砂土循环最大剪切模量和循环极限剪应力。针对不同相对密度的几种砂土,通过新型高精度动三轴仪均等固结不同等幅循环应力作用下的液化试验,研究孔隙水压力对饱... 采用双曲线模型描述可液化土层动力本构关系的关键是给出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砂土循环最大剪切模量和循环极限剪应力。针对不同相对密度的几种砂土,通过新型高精度动三轴仪均等固结不同等幅循环应力作用下的液化试验,研究孔隙水压力对饱和砂土循环最大剪切模量和循环极限剪应力的影响模式和规律,提出了考虑孔压增长下的砂土循环最大剪切模量和极限剪应力的具有不同精度的计算公式。主要结果为:孔压增长对饱和砂土循环最大剪切模量和极限剪应力影响明显,循环最大剪切模量比和极限剪应力随孔压比的上升不断降低;孔压增长下饱和砂土循环最大剪切模量和孔压比的关系可表达成与砂土类型及相对密度无关的统一线性关系式,孔压比等于循环最大剪切模量的相对减小量;孔压增长下饱和砂土循环极限剪应力和孔压比的关系,精确要求下可表达成与砂土类型及相对密度相关二次曲线关系;简化考虑下可以表达为与砂土类型及相对密度无关的统一的线性关系式,孔压比等于循环极限剪应力的相对减小量;孔压增长下饱和砂土循环最大剪切模量并不服从Hardin初始最大剪切模量计算公式,若以此计算将导致液化过程中循环最大剪切模量估计过高,特别是在孔压比为0.6~0.8的敏感区间内,循环最大剪切模量会被高估约80%~1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液化 双曲线模型 循环最大剪切模量 循环极限剪应力 孔隙水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曲线模型的增强型桩荷载传递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志广 魏丽敏 +1 位作者 何群 冯胜洋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8-74,共7页
通过现场实测的增强型桩和光圆型桩静压试验和桩身内力测试数据,探讨了增强型桩的荷载传递规律。为研究增强型管桩竖向承载特性,将增强型管桩纵向凸肋按截面积计入桩体刚度,而环向凸肋对桩侧土的作用通过桩侧摩阻提高系数来反映;以荷载... 通过现场实测的增强型桩和光圆型桩静压试验和桩身内力测试数据,探讨了增强型桩的荷载传递规律。为研究增强型管桩竖向承载特性,将增强型管桩纵向凸肋按截面积计入桩体刚度,而环向凸肋对桩侧土的作用通过桩侧摩阻提高系数来反映;以荷载传递函数的双曲线模型为基础,建立了适用于增强型桩的荷载-沉降关系的计算迭代模型。结合现场静载试验获得的荷载-沉降曲线和桩身轴力分布曲线,反分析确定传递函数的计算参数。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确定的荷载-沉降曲线和桩身内力分布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桩 荷载传递法 双曲线模型 荷载-沉降关系 桩侧摩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曲线模型的带帽刚性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雷金波 陈从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385-3391,共7页
假定带帽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荷载传递函数为双曲线模型,对其荷载传递机制进行了非线性分析。根据文献[1]的方法,建立了桩体、桩帽下土体及桩帽间土体的竖向位移、竖向应力、界面侧摩阻力与深度之间的控制微分方程。利用微分方程近似解法... 假定带帽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荷载传递函数为双曲线模型,对其荷载传递机制进行了非线性分析。根据文献[1]的方法,建立了桩体、桩帽下土体及桩帽间土体的竖向位移、竖向应力、界面侧摩阻力与深度之间的控制微分方程。利用微分方程近似解法,得到了相应的解析表达式。直接把桩顶沉降作为已知条件进行求解,计算结果能反映带帽刚性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规律,可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帽刚性桩复合地基 荷载传递机制 桩帽下土体 桩帽间土体 双曲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曲线模型的卡尔曼滤波法在建筑物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陆付民 蒋廷耀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7-519,共3页
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出双曲线模型的模型参数,将此参数看作带有动态噪声的状态向量,建立基于双曲线模型的卡尔曼滤波模型,对建筑物的沉降量进行预测。卡尔曼滤波过程中,模型的参数不断发生变化,增强了其适应观测数据的能力,从而减小了拟合... 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出双曲线模型的模型参数,将此参数看作带有动态噪声的状态向量,建立基于双曲线模型的卡尔曼滤波模型,对建筑物的沉降量进行预测。卡尔曼滤波过程中,模型的参数不断发生变化,增强了其适应观测数据的能力,从而减小了拟合误差。计算表明,用基于双曲线模型的卡尔曼滤波模型对建筑物的沉降量进行预测,误差较小,效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曲线模型 卡尔曼滤波 动态噪声 沉降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 Duncan 双曲线模型参数确定的若干错误做法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广信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16-116,共1页
作者简介李广信,男,1941年生,1985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方面的研究。Duncan双曲线模型是一种建立在增量广义虎克定律基础上的非线性弹性模型。它在岩... 作者简介李广信,男,1941年生,1985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方面的研究。Duncan双曲线模型是一种建立在增量广义虎克定律基础上的非线性弹性模型。它在岩土工程界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应用。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曲线模型 参数 应力-应变 工程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曲线模型的T型刚性桩荷载传递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鹏云 陈晓国 张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223-228,共6页
假定桩土荷载传递函数为双曲线模型,分析T型刚性桩荷载传递机制,建立桩及桩帽下土体的竖向位移、竖向应力、侧摩阻力与深度之间的控制微分方程。采用微分方程近似解法,推导出相应的解析表达式。利用桩顶沉降作为已知条件进行求解,所得... 假定桩土荷载传递函数为双曲线模型,分析T型刚性桩荷载传递机制,建立桩及桩帽下土体的竖向位移、竖向应力、侧摩阻力与深度之间的控制微分方程。采用微分方程近似解法,推导出相应的解析表达式。利用桩顶沉降作为已知条件进行求解,所得结果能够出反映T型桩荷载传递性状规律,即桩身轴力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桩身侧摩阻力随深度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桩土应力比与荷载有关。文中方法的计算值更接近于试验结果,可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型刚性桩 荷载传递机制 双曲线模型 微分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aumann率型一维大变形本构关系的双曲线模型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洲祥 朱合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35-39,共5页
鉴于 Jaumann 率型本构关系难以得到应力应变全量之间的严格解析形式,采用有限元法研究了一维大变形过程中Kirchhoff 应力和 Green 应变之间的变化规律。首先,基于虚功原理推导了完全拉格朗日描述的大变形有限元方程,然后提出了模拟大... 鉴于 Jaumann 率型本构关系难以得到应力应变全量之间的严格解析形式,采用有限元法研究了一维大变形过程中Kirchhoff 应力和 Green 应变之间的变化规律。首先,基于虚功原理推导了完全拉格朗日描述的大变形有限元方程,然后提出了模拟大变形本构关系的双曲线模型和割线模量处理方法。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双曲线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大变形本构关系。大变形计算本构关系应当考虑初始孔隙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umann率型本构方程 大应变有限元法 双曲线模型 割线模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曲线模型的车道识别与偏离预警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本智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562-2565,共4页
针对车道识别与偏离预警算法在准确性、可靠性和计算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曲线模型的车道识别与偏离预警算法。首先,在图像预处理基础上通过特征点搜索筛选道路边缘点,采用双曲线构建道路模型,利用最小二乘原理拟合道路参... 针对车道识别与偏离预警算法在准确性、可靠性和计算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曲线模型的车道识别与偏离预警算法。首先,在图像预处理基础上通过特征点搜索筛选道路边缘点,采用双曲线构建道路模型,利用最小二乘原理拟合道路参数,再根据拟合车道线及邻近点信息构建车道置信度函数,将置信度大于设定阈值的车道线作为最终检测结果;然后,根据相邻帧车道线连续变化的特点,在前帧拟合道路线附近使用粒子滤波算法进行道路边缘点筛选、拟合以及置信度计算,实现对车道线的跟踪;最后,在图像坐标系中建立时空联合预警模型,对车道偏离行为进行预警。在PC平台上进行的算法实现与道路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一般路况下,具有92%的车道识别和偏离识别正确率和40 ms/帧的平均处理速度,满足车道偏离预警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曲线模型 置信度 粒子滤波 车道偏离 车道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改进的桩土界面荷载传递双曲线模型及其在单桩负摩阻力时间效应研究中的应用”的讨论
17
作者 孔纲强 杨庆 栾茂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748-1748,共1页
笔者近日有幸拜读了发表于《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第6期的“ 改进的桩土界面荷载传递双曲线模型及其在单桩负摩阻力时间效应研究中的应用”一文。笔者意欲在以下几点向原文作者请教和商讨。
关键词 双曲线模型 时间效应 负摩阻力 荷载传递 桩土界面 应用 单桩 《岩土工程学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改进的桩土界面荷载传递双曲线模型及其在单桩负摩阻力时间效应研究中的应用”讨论的答复
18
作者 陈仁朋 曹卫平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749-1749,共1页
非常感谢孔纲强先生等对“改进的桩土界面荷载传递双曲线模型及其在单桩负摩阻力时间效应研究中的应用”(以下简称“原文”)的关注和讨论。现就讨论文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答复,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 双曲线模型 时间效应 负摩阻力 荷载传递 桩土界面 答复 应用 单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rhulst模型的改进及其与双曲线模型组合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戴龙钦 周佳媚 +3 位作者 高波 曹国栋 侯旭丰 陈熹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6-92,183,共7页
由于Verhulst模型的精度依赖结构参数α,且初值选取为(1)x(1)会造成误差积累。因此基于信息覆盖原理对结构参数α进行优化,利用加权平均优化预测模型初值,改进了Verhulst模型;结合改进的Verhulst模型与双曲线模型的优缺点,利用最优加权... 由于Verhulst模型的精度依赖结构参数α,且初值选取为(1)x(1)会造成误差积累。因此基于信息覆盖原理对结构参数α进行优化,利用加权平均优化预测模型初值,改进了Verhulst模型;结合改进的Verhulst模型与双曲线模型的优缺点,利用最优加权将两种模型进行组合。通过实例,对比了几种模型的预测精度,以应变片2为例,改进后的Verhulst模型、传统Verhulst模型、双曲线模型、组合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0094、0.0183、0.0356、0.0070。结果表明:改进后的Verhulst模型预测精度显著高于传统模型;改进的Verhulst模型与双曲线模型的组合模型预测精度高于单一的改进的Verhulst模型和双曲线模型。说明本文对Verhulst模型的改进及模型组合对提高样本数据预测精度可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HULST模型 变形预测 双曲线模型 组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叶面积指数改进的直角双曲线模型在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敬松 周广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182-2188,共7页
一般认为,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对光合有效辐射(LAI)的响应曲线可以用直角双曲线来描述。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生长季进行模拟,模拟的直角双曲线的两个参数Amax和α值不同。为消除模型参数季节变化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直角双曲线模型... 一般认为,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对光合有效辐射(LAI)的响应曲线可以用直角双曲线来描述。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生长季进行模拟,模拟的直角双曲线的两个参数Amax和α值不同。为消除模型参数季节变化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直角双曲线模型通常应用于较短的时间尺度(如半月、10d或5d),然而,这种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进行模拟的方法过于繁琐,并且当通量数据缺失过多时,在短的时间模拟窗口上,少量的数据不足以拟合直角双曲线模型。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利用直角双曲线模型对生态系统的GPP进行准确的模拟,或者对缺失的碳通量数据进行插补。以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为例,旨在阐明生态系统的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在不同生长季对直角双曲线模型中两个参数Amax和α值的影响。结果表明,Amax与LAI具有显著的直线关系:Amax=a LAI+b(a=0.64,b=0.15,R=0.74,P=0.002)。据此我们对直角双曲线模型进行了改进,用以预测半小时尺度的玉米农田生态系统GPP。与未改进的直角双曲线模型进行比较,在整个生长季进行模拟,改进的直角双曲线模型明显提高了模拟的精度;当在较短的时间窗口上进行模拟(半月时间尺度),改进的直角双曲线模型与之有着相似的精度。利用改进的双曲线模型不仅可以非常简捷地对生态系统GPP进行模拟,而且可以解释直角双曲线模型参数Amax值的连续变化,尤其是,当涡相关观测数据大量缺失时,可以很方便并且较为准确地插补缺失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直角双曲线改进模型 叶面积指数 GP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