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微导管技术栓塞复杂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8
1
作者 尹龙 黄楹 +3 位作者 魏铭 梁伟伦 孙宏声 王淑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16-221,共6页
研究背景尽管球囊或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对于结构复杂的颅内动脉瘤如相对宽颈的微小动脉瘤或宽颈分叶状、有重要分支血管自瘤颈部或体部发出的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治疗仍是一种挑战。本研究旨在评价双微导管技术栓塞... 研究背景尽管球囊或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对于结构复杂的颅内动脉瘤如相对宽颈的微小动脉瘤或宽颈分叶状、有重要分支血管自瘤颈部或体部发出的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治疗仍是一种挑战。本研究旨在评价双微导管技术栓塞结构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与结果 33例复杂颅内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7例)、后交通动脉(14例)、眼动脉段(3例)、脉络膜前动脉(3例)、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2例)和基底动脉顶端(1例)。动脉瘤颈宽/体宽平均为0.80±0.21(0.53~1.33)、体宽/高度为1.12±0.37(0.55~2.12)和高度/颈宽为1.26±0.41(0.65~2.96);瘤颈直径≥4mm者7例、颈宽≥高度者9例、颈宽≥体宽者8例;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mm)9例,有重要分支血管自瘤颈发出者13例。均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施行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并且获得成功,其中动脉瘤致密填塞19例、瘤颈残留14例,术后脑血管造影检查12例弹簧圈襻突出于瘤颈之外,但均不影响血流。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者3例、0~1分者30例;仅1例患者术后1年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瘤颈微弹簧圈少许压缩,且动脉瘤瘤颈呈"狗耳朵"样再通显影。结论双微导管技术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可行、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双微导管(mesh)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导引导管在大血管闭塞急诊血管内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罗雷雷 赵建斌 魏铭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69-874,共6页
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是经严格筛选的急性大血管闭塞一线治疗方案,是提高预后良好率的有效方法。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球囊导引导管因其近端血流阻断作用,可以缩短血管再通时间,增加首次再通率,减少远端血栓逃逸风险,但目前球囊导引... 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是经严格筛选的急性大血管闭塞一线治疗方案,是提高预后良好率的有效方法。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球囊导引导管因其近端血流阻断作用,可以缩短血管再通时间,增加首次再通率,减少远端血栓逃逸风险,但目前球囊导引导管在急诊机械取栓术中应用仍受限。本文综述球囊导引导管的临床应用进展,以为其在急诊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栓切除术 球囊导引导管(mesh)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