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微导管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的疗效 被引量:1
1
作者 任成臣 刘涛 王运达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67-1471,共5页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血管介入术调节脑损伤标志物和脑氧代谢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4年2月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24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研究组采取双...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血管介入术调节脑损伤标志物和脑氧代谢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4年2月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24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研究组采取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栓塞,对照组采取自我膨胀型支架结合弹簧圈。比较2组治疗效果、预后、精神状态恢复情况、脑损伤标志物、脑氧代谢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完全栓塞、次全栓塞和不完全栓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完全康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2%vs 55.0%,P=0.019)。2组治疗后记忆能力、回忆功能、计算能力、注意力的集中能力、定向功能、语言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研究组治疗后记忆能力、回忆功能、计算能力,注意力的集中能力、定向功能、语言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1 d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颈内动脉静脉球部氧差值、脑氧摄取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颈内静脉氧分压、颈内静脉氧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后1 d比较,2组治疗后6个月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颈内动脉静脉球部氧差值、脑氧摄取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治疗后1 d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颈内静脉氧、颈内动脉静脉球部氧差值、脑氧摄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内静脉氧分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颈内动脉静脉球部氧差值、脑氧摄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内静脉氧分压、颈内静脉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脑梗死、血管痉挛、血管再狭窄、短暂性脑出血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微导管血管介入术可以通过调节脑损伤标志物和脑氧代谢指标,进一步提升老年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双微导管血管介入术 脑损伤标志物 脑氧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彭亚 宣井岗 +3 位作者 杨伊林 王穗暖 夏锡伟 陈荣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7期371-373,共3页
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一直是个难点。球囊和支架重塑瘤颈技术使以往单纯采用三维弹簧圈无法填塞的宽颈动脉瘤获得致密填塞,但这些操作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而且对于一些动脉分叉部的宽颈动脉瘤和瘤体上有分支血管发出的动... 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一直是个难点。球囊和支架重塑瘤颈技术使以往单纯采用三维弹簧圈无法填塞的宽颈动脉瘤获得致密填塞,但这些操作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而且对于一些动脉分叉部的宽颈动脉瘤和瘤体上有分支血管发出的动脉瘤,有时即使辅助球囊和支架,也很难达到完全栓塞。相比之下,双微导管技术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放射学 介入性 血管内治疗 双微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栓塞复杂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8
3
作者 尹龙 黄楹 +3 位作者 魏铭 梁伟伦 孙宏声 王淑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16-221,共6页
研究背景尽管球囊或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对于结构复杂的颅内动脉瘤如相对宽颈的微小动脉瘤或宽颈分叶状、有重要分支血管自瘤颈部或体部发出的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治疗仍是一种挑战。本研究旨在评价双微导管技术栓塞... 研究背景尽管球囊或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对于结构复杂的颅内动脉瘤如相对宽颈的微小动脉瘤或宽颈分叶状、有重要分支血管自瘤颈部或体部发出的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治疗仍是一种挑战。本研究旨在评价双微导管技术栓塞结构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与结果 33例复杂颅内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7例)、后交通动脉(14例)、眼动脉段(3例)、脉络膜前动脉(3例)、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2例)和基底动脉顶端(1例)。动脉瘤颈宽/体宽平均为0.80±0.21(0.53~1.33)、体宽/高度为1.12±0.37(0.55~2.12)和高度/颈宽为1.26±0.41(0.65~2.96);瘤颈直径≥4mm者7例、颈宽≥高度者9例、颈宽≥体宽者8例;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mm)9例,有重要分支血管自瘤颈发出者13例。均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施行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并且获得成功,其中动脉瘤致密填塞19例、瘤颈残留14例,术后脑血管造影检查12例弹簧圈襻突出于瘤颈之外,但均不影响血流。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者3例、0~1分者30例;仅1例患者术后1年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瘤颈微弹簧圈少许压缩,且动脉瘤瘤颈呈"狗耳朵"样再通显影。结论双微导管技术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可行、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双微导管(非MeSH词)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跨区”栓塞颅内不规则动脉瘤 被引量:3
4
作者 刘亚东 李志强 +2 位作者 段朋朋 刘东辉 鄂亚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跨区域栓塞技术治疗颅内不规则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连续采用跨区栓塞技术治疗的19例颅内不规则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栓塞策略制定、栓塞材料选择、手术过程及栓塞效果进行初步总结。结...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跨区域栓塞技术治疗颅内不规则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连续采用跨区栓塞技术治疗的19例颅内不规则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栓塞策略制定、栓塞材料选择、手术过程及栓塞效果进行初步总结。结果 19例患者颅内不规则动脉瘤治疗均获成功,其中1例在手术收尾阶段填塞瘤颈时因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过多,最后经植入支架补救成功。跨区栓塞技术成功率为95%,完全栓塞15例,次全栓塞3例。结论双微导管技术跨区栓塞治疗颅内某些特定不规则动脉瘤,操作简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规则动脉瘤 双微导管栓塞技术 跨区域栓塞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在栓塞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严循成 金杰 +2 位作者 丁文彬 戴志京 高跃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3期3965-3967,共3页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技术在栓塞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2年9月本院收治的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患者32例,均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进行治疗:将6F Envoy导引导管置入动脉瘤侧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内,然后将...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技术在栓塞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2年9月本院收治的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患者32例,均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进行治疗:将6F Envoy导引导管置入动脉瘤侧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内,然后将10F和14F预塑形微导管分别在0.014英寸微导丝引导下送入动脉瘤体内,再根据动脉瘤大小决定是否分部填塞和保护分支血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除2例患者在术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动脉瘤破裂出血而导致残疾外,其余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发现有动脉瘤复发病例。结论对颅内宽颈及不规则形动脉瘤患者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进行栓塞治疗,安全性和可靠性高,且手术操作方便、快捷、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双微导管技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宽颈动脉瘤13例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清平 李宝民 +6 位作者 魏强国 秦国强 谈山峰 刘欣民 罗杰 宋伟健 胡深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75-678,共4页
目的评价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1 月至 2018 年 2 月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 13 例前循环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其技术优势。 13 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 目的评价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1 月至 2018 年 2 月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 13 例前循环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其技术优势。 13 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 6 例,后交通动脉瘤 4 例,大脑中动脉瘤2 例,脉络膜前动脉瘤 1 例。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治疗成功 12 例,其中 10 例动脉瘤完全致密栓塞, 2 例大部分栓塞,载瘤动脉及其正常分支血管血流通畅;1 例栓塞失败,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6 个月复查造影显示 10 例动脉瘤完全治愈,2 例复发。结论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势,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双微导管技术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导管重塑瘤颈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于嘉 高国栋 +5 位作者 于耀宇 邓剑平 曲友直 张涛 高立 赵振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1期593-595,共3页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双微导管 瘤颈塑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2
8
作者 于加省 何跃 +4 位作者 陈如东 陈劲草 陈坚 雷霆 李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3-476,共4页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1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3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栓塞过程以及结果。其中3例辅以球囊瘤颈再塑形技术,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2例...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1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3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栓塞过程以及结果。其中3例辅以球囊瘤颈再塑形技术,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2例采用双微导管技术。结果栓塞术后即时造影显示26个动脉瘤100%栓塞;6个动脉瘤〉95%栓塞;1个动脉瘤〈95%栓塞。术中破裂1例,最后顺利致密栓塞。2例术后持续轻度头痛,1例遗留视野缺损。无死亡病例。随访2~48个月,无术后再出血病例。结论选择合适的床突旁动脉瘤病例,可以应用血管内栓塞进行相对微创且安全有效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突旁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球囊瘤颈再塑形 支架 双微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