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 被引量:11
1
作者 姜玉砚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107,共7页
“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是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在面对当前及今后复杂经济形势下提出的经济发展新战略。“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在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经... “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是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在面对当前及今后复杂经济形势下提出的经济发展新战略。“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在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过程中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供需错位、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和短板。因此,要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区域不平衡和城乡差距;扩大城镇化建设,完善城市相关配套政策;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升级供应链和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之间和内部的合理化和优化;完善和加强制度保障,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意愿;建立扶贫长效机制,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消费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 国内大循环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困境与出路
2
作者 张宇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38,共3页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双循环战略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这一背景下,农业的内涵和功能不断延伸和扩展,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愈发显化,成为增强国内大循环实力,提升国际循环水平的主要阵地和核心场域。然而,在农业农村融...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双循环战略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这一背景下,农业的内涵和功能不断延伸和扩展,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愈发显化,成为增强国内大循环实力,提升国际循环水平的主要阵地和核心场域。然而,在农业农村融入和服务“双循环”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供需结构不合理、产业根基不深、城乡融合道路受阻等现实问题。这要求我们在遵循乡村经济发展逻辑的前提下,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城乡治理新格局,综合施策,在新发展格局框架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发展格局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7
3
作者 李磊 王震 李连友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61,共13页
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将人口老龄化问题转化为发展机遇的关键之举。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强化生产与供给格局,为提升“双循环”需求链和... 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将人口老龄化问题转化为发展机遇的关键之举。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强化生产与供给格局,为提升“双循环”需求链和供应链水平提供动力,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调整流通与分配格局,塑造银发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为产业链和价值链跃升提供契机。发展银发经济与构建“双循环”格局二者协同耦合,相互促进,本质是以消费牵引及产业适老化升级畅通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促进生产要素高效配置,激发银发产业发展活力,释放银发消费巨大潜力。反观现实层面,银发消费能力意愿人群差异大,消费权益保障机制不完善,需求潜力转型释放不充分;产业事业发展定位不清晰,要素资源创新融合不深入,产品服务供需适配性不强,产业链供应链缺乏竞争优势等供需困境,成为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攻破的关窍。为此,政策层面应注重从需求端与供给侧同步发力,强化银发经济发展的人口、环境、产业与政策基础支撑:需求侧以提升银发消费能力和改善银发消费环境为目标,促进银发消费预期向现实消费转变;供给侧以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强化资源要素保障为重点,助推银发经济转型升级与对外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发展格局 高质量发展 银发经济 银发消费 银发产业 老年人口红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度的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识别
4
作者 邢彦 靳雨晴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5-140,共6页
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子识别。结果表明:全国及三大地区“双新”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但区域发展不均衡,耦合协调度差距逐渐扩大,半数省份耦... 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子识别。结果表明:全国及三大地区“双新”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但区域发展不均衡,耦合协调度差距逐渐扩大,半数省份耦合协调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双新”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自相关特征,且趋势不断增强;系统内部影响新质生产力子系统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分别是发明专利、工业机器人安装密度、基础研究存量与生产规模、外商直接投资、商品市场活跃程度;系统外部影响“双新”耦合协调发展的主导驱动因素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政府数字管理、政务化关注度、政府科技支出,并且双因子交互作用的驱动力明显大于单因子的独立作用。因此,为促进“双新”融合协同发展,各地应做到“内外兼修”,充分发挥空间互动效应,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进而加速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发展格局 质生产力 耦合协调度 障碍度模型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如何赋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基于关键特征的实证分析
5
作者 淦凌霞 赵婷茹 朱炎亮 《产经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6-160,共15页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为高水平制度开放的“试验田”,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发挥的制度创新效应是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基于供给侧和需求端关系分析框架,以及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程中的一些关键特征,利用2009—201...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为高水平制度开放的“试验田”,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发挥的制度创新效应是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基于供给侧和需求端关系分析框架,以及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程中的一些关键特征,利用2009—2019年中国177个城市数据,测算城市双循环发展指数,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赋能效应。结果显示:第一,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全球资源等方式,有效推动了国内国际市场的联通,强化了城市在双循环体系中的竞争力;第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赋能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这为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借鉴。由此可见,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能够畅通国内大循环,优化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关系,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贸易试验区 循环发展格局 重差分法 关键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机制、困境与路径 被引量:37
6
作者 任波 黄海燕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93,共12页
数字经济通过数据要素赋能、布局体育“新基建”、创新体育数字化治理、推动体育服务贸易数字化发展等,促进体育产业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当前,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融入新发展格局存在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水平较低、数字基础设施建... 数字经济通过数据要素赋能、布局体育“新基建”、创新体育数字化治理、推动体育服务贸易数字化发展等,促进体育产业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当前,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融入新发展格局存在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水平较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数字技术人才不足、数字治理体系不完善、跨境数据流动政策不完善等问题。提出:推进体育“新基建”,厚植体育产业融入“双循环”的发展动能;培育体育数据要素市场,扩大体育产业融入“双循环”的要素供给;加强体育数字化人才培养,筑牢体育产业融入“双循环”的人才支撑;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体育共治格局,夯实体育产业融入“双循环”的基础保障;加快发展体育数字贸易,打通体育产业融入“双循环”的外部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循环发展格局 数字技术 数据要素 大市场 体育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9
7
作者 杨小花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39,共8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数字经济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通过搭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态互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发展以及数字金融等数字经济指标均是制造业高质...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数字经济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通过搭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态互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发展以及数字金融等数字经济指标均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Granger原因,“双循环”指标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Granger原因;数字金融水平以及数字产业化指数均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影响,其中数字金融水平的影响更为显著。而数字基础设施在短期内会有负向影响,但在长期仍呈现正向趋势;“双循环”、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波动偏离均衡时,会以0.0931、1.7088、2.4447和1.1521的修正力度将其调整到均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发展格局 数字经济 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本土市场作用的逻辑 被引量:6
8
作者 冯帆 韦志文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42,共11页
加快培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阶段,我国形成了全球少有的超大规模本土市场,其所催生的高质量内需体系缓解了本土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引进消化吸收能力欠缺等问题,为本土... 加快培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阶段,我国形成了全球少有的超大规模本土市场,其所催生的高质量内需体系缓解了本土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引进消化吸收能力欠缺等问题,为本土企业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新质生产要素和广泛的市场应用场景,成为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立足双循环良性互动,以本土市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作用逻辑体现在:其作用基础是本土市场资源优势;其作用方式是开放融合创新;其作用结果是“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良性互动,推动生产力的革新。在未来阶段,应准确把握和利用超大规模本土市场优势,以新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市场 质生产力 自主创能力 循环发展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型开放畅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本思路与推进策略 被引量:12
9
作者 孙军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99,共11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外经济关系经过了从国内外循环平行运行到交叉运行、国际循环主导、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开启三大历程,对外开放的主动性日益增强。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但也由此暴露了长期实施出口导向型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外经济关系经过了从国内外循环平行运行到交叉运行、国际循环主导、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开启三大历程,对外开放的主动性日益增强。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但也由此暴露了长期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内在缺陷,再加上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已是历史必然。制度型开放突破了过去开放理念的设限,是我国将超大规模经济体转化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内和国际经济循环之间形成正向反馈机制的关键连接纽带,但当前我国仍面临大多数规则的制定权和控制权被欧美等发达国家掌控、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制度对接不畅和冲突、制度的对外开放力度不够大以及国内部分行业和区域市场壁垒仍然比较明显等诸多问题。由此,畅通双循环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加快制度型开放的步伐,通过制度的纽带效应实施对外开放、对内开放和自我构建,打破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制度壁垒。具体在实践推进层面,通过引进国际规则、规制、标准和管理等先进制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大市场之间的耦合性和兼容性,实现国际制度国内化;以制度创新推动国内制度国际化、国内外制度协同化和国内制度一体化,最终形成一个“以我为主”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型开放 循环发展格局 “一带一路” 对外开放 RCE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农村可持续发展路向 被引量:2
10
作者 滕明君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5-93,共9页
农村蕴含有巨大的消费能力,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激发农村消费活力是确保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路径。产业升级、乡土中国、农村生态和教育公平是当前农村参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研究发现,当前农村发展存在着产业... 农村蕴含有巨大的消费能力,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激发农村消费活力是确保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路径。产业升级、乡土中国、农村生态和教育公平是当前农村参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研究发现,当前农村发展存在着产业落后与经济滞缓下的经济阻滞;消费不足与金融匮乏下的市场阻滞;资源流失与环境破坏下的生态阻滞;教育匮乏与人口流失下的治理阻滞。要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促进农村活力激发与农民消费能力持续提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的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产业、生活、生态、治理的多维路向进行优化,助力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治理新格局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格局 国内大循环 农村需求 农村发展 活力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 被引量:43
11
作者 张可云 肖金成 +3 位作者 高国力 杨继瑞 张占仓 戴翔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29,共16页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治理矛盾突出。面对全球化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逐渐从外贸和投资主导转向内需和消费主导,现代化产业体系自主可控的迫切性进一步加强。2020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治理矛盾突出。面对全球化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逐渐从外贸和投资主导转向内需和消费主导,现代化产业体系自主可控的迫切性进一步加强。2020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首次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新格局并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如何准确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如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刊就上述问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展开讨论,以期对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启迪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国际循环 发展格局 区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下的西部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 被引量:27
12
作者 孙早 谢慧莹 刘航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共7页
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要求加大西部开放力度,推动西部开放型经济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在海运主导的开放型经济发展阶段,西部开放型经济表现出规模与竞争力相对不足、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较低、营商环境有待优化等特征事实。... 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要求加大西部开放力度,推动西部开放型经济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在海运主导的开放型经济发展阶段,西部开放型经济表现出规模与竞争力相对不足、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较低、营商环境有待优化等特征事实。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西部开放型经济能够规避竞争力较弱、内外联动性不足等传统劣势,面临着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遇。瞄准建设服务业开放高地、向西开放门户、进口吸收转化聚集区、技术—制度融合创新试验区等潜在定位,西部地区可通过推动对外开放与区域统筹发展相联动、多层次高质量开放大通道建设、市场主体与开放管理体制协调优化,以开放创新为牵引促进联动化、联通化、市场化相耦合,使开放型经济逐步实现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向规则制度型转变的高水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发展格局 西部地区 开放型经济 西部大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24
13
作者 邓远建 汤彪 屈志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6-114,共9页
农业是送旧局、处变局、迎新局的压舱石,农业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新话题、新课题。通过厘清农业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发现,在历史阶段,农业曾扮演了工商业资本积累的来源、国民经济的蓄水池、战略... 农业是送旧局、处变局、迎新局的压舱石,农业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新话题、新课题。通过厘清农业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发现,在历史阶段,农业曾扮演了工商业资本积累的来源、国民经济的蓄水池、战略市场后备资源的角色;“双循环”作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需要把握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农民与市民、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四对关系,明确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收入分配、农业国际化四大战略任务;通过对农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的分析,从理论上梳理出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的产业链循环,农户、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之间的价值链提升,国内国际农产品的供应链稳定,农村市场挖掘与城镇农产品消费之间的关系。在路径选择上,要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围绕中国并连接世界的农业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衔接供需两侧,融合城乡发展,形成农业新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国内国际“循环 发展格局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双循环”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兼论“十四五”及后两个规划期接续运行指向 被引量:33
14
作者 郭先登 《经济与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37,共15页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以“两观”为指导,站在改革开放和完善新格局的更高起点,深入实施以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把“深入”的起点与落点定位在“双循环”的国家大战略上,经过“十四五”规划期...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以“两观”为指导,站在改革开放和完善新格局的更高起点,深入实施以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把“深入”的起点与落点定位在“双循环”的国家大战略上,经过“十四五”规划期,再经历“十五五”“十六五”规划期的圆满收官,通过三个规划期接续运行,全面完成国家确立的第二个“百年目标”第一步奋斗任务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远景目标,向着实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二个“百年目标”砥砺奋进,不断迈向更高水平的内生内涵型“双循环”发展的新时代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区域经济 发展 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郑尚植 常晶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1,共11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不仅要实现“国内大循环”,也要实现国内国际市场联动。为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情况下深刻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历史与实践逻辑,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试图回答“中心-外围”体系下不...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不仅要实现“国内大循环”,也要实现国内国际市场联动。为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情况下深刻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历史与实践逻辑,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试图回答“中心-外围”体系下不平等的共同体转向平等的共同体的必然性,解释构建“双循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中的作用和理论逻辑;并梳理出建国以来国内市场如何培育、国际秩序如何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分析新发展阶段背景下如何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的实现路径,深化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世界格局的合理演变。完善与演进“双循环”的理论基础,论证国内循环与去依附的关系,并证明去依附如何成为中国经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逻辑主线是文章研究的核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发展格局 去依附 “中心-外围”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产业的动态演化研究——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角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园 张仪华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5-110,共6页
文章选取1990-2019年福建省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海洋生产总值与海洋文化产业的关联以及福建省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产业演进的脉冲响应等进行定量分析,揭示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福建省海洋文化产业与海... 文章选取1990-2019年福建省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海洋生产总值与海洋文化产业的关联以及福建省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产业演进的脉冲响应等进行定量分析,揭示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福建省海洋文化产业与海洋生产总值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文化产业结构演进形成了良性的和谐互动机制;同时也验证了海洋文化产业和海洋生产总值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加快转型升级,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海洋文化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发展格局 海洋经济 海洋文化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经济法回应 被引量:24
17
作者 靳文辉 苟学珍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7-38,共12页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面对逆全球化、贸易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战略抉择。对市场经济环境极其敏感的经济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领域内实现了耦合,并使新发展...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面对逆全球化、贸易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战略抉择。对市场经济环境极其敏感的经济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领域内实现了耦合,并使新发展格局中的法律问题聚焦在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领域。而经济法“干预之法”的属性、“回应型法”的品格和“问题导向”的特征,共同奠定了其回应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对此,在秉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下,经济法的应对在整体上可遵循从干预型政府向规制型政府的转变;同时,宏观调控法需要转向“法治化下的相机抉择”,市场规制法也需要制度供给与规制变革的同步推进,以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良好的经济法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逆全球化 循环发展格局 经济法回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与实践创新 被引量:22
18
作者 陈甬军 晏宗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7-47,共11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基于国内外发展现状提出来的高瞻远瞩的战略设想,其背后更是有着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如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原理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支撑。其中马克...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基于国内外发展现状提出来的高瞻远瞩的战略设想,其背后更是有着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如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原理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支撑。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石:国内循环主要体现了马克思的资本周转和社会再生产理论;国际循环蕴含了《资本论》中展现的空间生产理论和世界市场理论;双循环理论则展现了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双循环运行机制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创新命题。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实践创新将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篇章,主要表现为:科学认识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是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现实背景;以国内循环主导带动国际循环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特征;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与协调统一是双循环顺利进行的政策基调;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要手段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发展格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倒8字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格局下的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朱坦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6-51,共6页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循环经济具有“内外均衡,一体循环”的基本特征,是遵循经济循环思想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着力...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循环经济具有“内外均衡,一体循环”的基本特征,是遵循经济循环思想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着力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可从“城市矿山”资源化利用、园区循环化改造、循环经济大数据中心建设三方面着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发展格局 循环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疫情下的国际经济格局与中国畅通“双循环”的发展路径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再起 肖悦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30,共10页
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不仅使得贸易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抬头,致使很多经济体制定了"堡垒化"和单边主义政策,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持续萎缩,打乱了全球分工体系,加剧了国际经济动荡和不稳定。新冠疫情下国... 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不仅使得贸易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抬头,致使很多经济体制定了"堡垒化"和单边主义政策,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持续萎缩,打乱了全球分工体系,加剧了国际经济动荡和不稳定。新冠疫情下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因此中国做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国内市场,确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发展体系,特别是要实现压力-动力转换,畅通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要理性看待当前国际经济格局的新变化,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在重构国际经济格局新均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以更快速度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疫情 国际经济格局 中国经济 循环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