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双雷达反演台风外围强带状回波风场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39
- 1
-
-
作者
罗昌荣
池艳珍
周海光
-
机构
福建省气象局
福建省气候中心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7-258,共12页
-
基金
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台风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方法研究与应用(CAMGJ2012M25)
-
文摘
利用移动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CCJ)和长乐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基数据,采用地球坐标系下的双雷达三维风场反演技术,重点分析了2007年8月18日凌晨超强台风"圣帕"外围强带状回波的风场特征。结果表明,带状回波具有以下特征:(1)强盛阶段,每个强回波中心在前进方向的右侧或右后侧对应于强东偏北风速中心(强风核),其中最强回波中心前侧还存在弱风速中心。这样的水平风场结构从低层一直保持到中层,使得强回波区对应于水平辐合和正涡度区,产生明显的上升运动,有助于对流的发展和维持。强盛阶段云体快速移动。相对于移动的云体来说,前侧及后侧中低层气流均指向强回波,在强回波区及后侧水平辐合形成上升气流,最大上升速度出现在强回波中心与北侧强风核之间。同时在强回波上空高层出现辐散,气流主要向后流出。(2)减弱阶段,较强回波中心或其北侧对应于弱风速中心,回波中心出现负涡度区。云体移速变慢。相对于移动的云体来说,偏东气流穿过云体。回波区气流辐合较弱,明显的上升区出现在中层较强回波近台风中心一侧。(3)强风核可以将位于带状回波前进方向后侧的处于减弱阶段螺旋云带的动量和水汽向带状回波发展区输送,因此,强风核结构很可能是带状回波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
关键词
台风
带状回波
双雷达反演
三维风场结构双雷达反演台风外围强带状回波风场结构特征研究
-
Keywords
typhoon banded echoes dual-Doppler radar retrieval three-dimensional wind structure
-
分类号
P40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一次弱弓形飑线后方入流特征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19
- 2
-
-
作者
康红
费建芳
黄小刚
程小平
孙吉明
-
机构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空军航空大学航理系
-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6-188,共13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23042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3CB430101)
-
文摘
后方入流是中尺度对流系统内中尺度环流的一部分,表现为一支从风暴后部穿过层状回波区进入风暴系统的相对气流,对增强中尺度下沉气流和地面冷池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和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雷达径向剖面内反演的系统相对水平速度,对2012年5月16日江苏省一次弱弓形飑线的后方入流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飑线是在东北冷涡影响下,受高、低空温度平流差动、低空急流和低层温度暖脊的共同作用生成。飑线发展阶段,后方入流最早出现在对流层中层的层状回波区中,并向前伸展到对流回波区后缘;成熟阶段,后方入流逐渐下沉并与对流区前低层辐散外流合并,形成一条从飑线后部中层延伸到对流区前缘的持续性后方入流通道;消散阶段,后方入流中心下沉到地面附近,与冷池外流共同增强,与其前侧西南入流的局地辐合,可能是触发对流单体后向新生并促使双带状回波出现的有利条件。后方入流把中层干冷空气持续输送到对流区中下方,通过加剧降水粒子的蒸发冷却作用,增强地面冷池及其出流,导致成熟阶段地面大风生成,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受后方入流中心下沉到地面以及新生带状回波系统的影响,地面冷池持续增强,可能是消散阶段地面大风形成的原因。此外,后方入流与飑前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关键词
飑线
后方入流
双带状回波
地面大风
-
Keywords
Squall line
Rear inflow
Dual band echo
Surface high wind
-
分类号
P458.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