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双差成像方法反演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邻区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38
1
作者 肖卓 高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13-2225,共13页
利用区域尺度双差层析成像方法,使用2009年1月至2017年2月的近震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邻区内记录到的地震事件进行震源位置和三维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重新定位后震源空间位置得到明显改善,浅层的地震波速与地形和沉积层厚度对应较... 利用区域尺度双差层析成像方法,使用2009年1月至2017年2月的近震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邻区内记录到的地震事件进行震源位置和三维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重新定位后震源空间位置得到明显改善,浅层的地震波速与地形和沉积层厚度对应较好,研究区地震主要发生在河西走廊过渡带的低泊松比区域.本文将研究区分为五个区域并分别对其层析成像结果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地块之间地壳结构变化明显,地壳物质整体呈酸性,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增厚可能主要发生在中下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成像 重定位 地壳速度结构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地壳增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裂谷带北部地壳速度结构双差成像及其发震构造分析
2
作者 李哲 郑勇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9-516,共8页
山西裂谷带是华北克拉通差异性破坏的过渡区域,其结构和发震构造对于认识该区域的动力学机制和发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震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山西裂谷带北部地壳速度结构进行成像,得到该区域的速度结构图像及发震构造。结果显示:(1... 山西裂谷带是华北克拉通差异性破坏的过渡区域,其结构和发震构造对于认识该区域的动力学机制和发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震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山西裂谷带北部地壳速度结构进行成像,得到该区域的速度结构图像及发震构造。结果显示:(1)山西裂谷带北部地震震源深度较浅,断裂构造复杂;在地壳浅部,速度异常与地形构造相吻合;(2)在中下地壳,速度结构开始主要受到火山下方物质的影响,呈现部分低速异常;(3)在山西裂谷带两侧,太行山脉相较于吕梁山脉有着更浅的山根,吕梁山脉北端下方存在明显的高速异常,可能与华北克拉通的差异性破坏存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裂谷带 地壳速度结构 层析成像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差层析成像研究西秦岭及周边区域的地壳结构
3
作者 江世宇 孙娅 +2 位作者 黄基文 柳建新 沈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2,共12页
秦岭造山带在南北方向受华南块体和华北块体碰撞挤压,东西向受青藏高原的东向挤压和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使得该地区地震活动剧烈、深大断裂广泛分布。对地壳结构精细化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该地区的地壳构造变形和深部动力学过程。本文利... 秦岭造山带在南北方向受华南块体和华北块体碰撞挤压,东西向受青藏高原的东向挤压和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使得该地区地震活动剧烈、深大断裂广泛分布。对地壳结构精细化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该地区的地壳构造变形和深部动力学过程。本文利用2009-2020年记录的P波(纵波)走时信息,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区域(30°N-36°N,103°E-113°E)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西秦岭和青藏高原东缘的中下地壳内存在大范围的低速异常,而在西秦岭与青藏高原东缘相连的区域(北纬34°、东经106°)存在明显的柱状高速异常体,由上地幔顶部向上延伸到上地壳。结合地质资料,推断青藏高原的中下地壳流在西秦岭高速异常体的阻挡下并未向东延伸,而在受到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的阻挡后,沿深大断裂带在龙门山和六盘山发生向上和向下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析成像 秦岭造山带 纵波 中下地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巫山段双差层析成像
4
作者 孙国栋 李翠平 +1 位作者 董蕾 唐茂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7-402,共6页
基于49个台站2008-01—2020-06期间2319次地震的走时资料,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三峡库区巫山段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地震重定位结果。结果显示,重定位后地震主要沿长江的北岸呈近EW向带状展布,距离长江水系不超过10 km。研究区存在2... 基于49个台站2008-01—2020-06期间2319次地震的走时资料,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三峡库区巫山段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地震重定位结果。结果显示,重定位后地震主要沿长江的北岸呈近EW向带状展布,距离长江水系不超过10 km。研究区存在2个明显的P波高速体,主要集中在长江和断裂交会处,一个分布在高桥断裂和周家山-牛口断裂所围限的区域,另一个分布在巫山断裂带与长江交会区域。高速体均沿着附近断裂的倾向分布,速度横剖面显示,高速区延伸至12 km深度处,巫山断裂、高桥断裂和周家山-牛口断裂为库水下渗的主要断裂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巫山段 层析成像 速度结构 库水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双差走时成像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地壳速度结构
5
作者 武振波 邹昆 +3 位作者 苏金蓉 滑玉琎 李萍萍 徐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1-888,共18页
青藏高原东缘断裂密布,强震频发,是研究高原侧向挤出及深部孕震环境的理想实验室.为了解龙门山次级块体及其西界龙日坝断裂带在青藏高原东缘隆升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基于四川地震台网64个宽频带地震台在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记录的... 青藏高原东缘断裂密布,强震频发,是研究高原侧向挤出及深部孕震环境的理想实验室.为了解龙门山次级块体及其西界龙日坝断裂带在青藏高原东缘隆升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基于四川地震台网64个宽频带地震台在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记录的震级≥3.0地震事件波形,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揭示了四川盆地及青藏高原东缘的地壳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夹持于龙门山断裂带(LMSF)与龙日坝断裂带(LRBF)之间的龙门山次级块体,相对东侧龙门山断裂带和四川盆地呈现明显的低速特征.结合该区域的低阻、低密度结构特征,以及块体内部、特别是龙日坝断裂带现今地震活动缺乏,我们推测这是因为该块体“相对较软”,不易脆性破裂产生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与扬子块体西缘强烈相互作用过程中,该块体主要通过地壳缩短增厚和地表隆升吸收板块挤压造成的累积应变能.依据本文获得的速度等值线变化特征及已有地球物理剖面探测结果,推测龙日坝断裂带为深部向南东倾斜且向下切入基底,该断裂倾角较陡,主要以走滑运动调节应变能,而东侧龙门山断裂带倾角较缓,表现为逆冲运动导致的地壳缩短是其调节应变能的主要形式.此外,据本文多条速度剖面及已有电性剖面、重力异常的联合约束,我们推测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均以较大倾角向南东倾斜,至少延伸至中下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层析成像 龙门山次级块体 龙日坝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盆地及周边地区双差层析成像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长在 吴建平 +3 位作者 杨婷 王未来 范莉苹 房立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63-974,共12页
山西断陷带位于鄂尔多斯与华北地块交汇处,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强震活动带之一,尤其是断陷盆地中部区域,6级以上地震频发.本研究旨在揭示忻定盆地中南部、太原盆地及临汾盆地中北部交汇处的深部结构特征,分析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探讨该区域... 山西断陷带位于鄂尔多斯与华北地块交汇处,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强震活动带之一,尤其是断陷盆地中部区域,6级以上地震频发.本研究旨在揭示忻定盆地中南部、太原盆地及临汾盆地中北部交汇处的深部结构特征,分析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探讨该区域孕震环境.利用山西地震台网观测数据以及固定地震台站融合流动台站得到的地震数据,共7455个地震事件,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太原盆地及周边地区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及精定位结果.层析成像结果显示,忻定盆地、太原盆地的中上地壳为明显的低速异常,被高速的石岭关隆起隔开,深部结构特征相对简单.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及灵石隆起之间的深部结构特征较为复杂,反映了两个盆地演化过程的复杂性.穿过忻定盆地的速度剖面显示,在中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体,且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该低速体上方;穿过太原盆地北部的剖面显示,该区域在20~25km深度范围内有较密集的地震分布,并勾画出交城断裂呈犁形的断层特征;穿过太原盆地中部的剖面显示,太原盆地自西向东沉积层逐渐减薄;穿过临汾盆地的剖面揭示,汾东断裂在浅部倾角较陡,随深度增加倾角逐渐变小,倾向向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盆地 层析成像 速度结构 地震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双差地震成像方法反演辽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6
7
作者 王亮 焦明若 +3 位作者 钱蕊 张博 杨士超 邵媛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8-394,共17页
文中利用辽宁地区“十五”改造前后共67个区域地震台记录的1975年8月—2017年12月期间的地震震相观测报告,通过双差地震成像的方法,采用tomoDD软件对辽南地区进行了地震重新定位及速度结构反演。通过计算得到了辽南地区记录大部分地震... 文中利用辽宁地区“十五”改造前后共67个区域地震台记录的1975年8月—2017年12月期间的地震震相观测报告,通过双差地震成像的方法,采用tomoDD软件对辽南地区进行了地震重新定位及速度结构反演。通过计算得到了辽南地区记录大部分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和4km、13km、24km、33km几个深度上较好的P波速度结果。重新定位结果显示,海城余震区和盖州震群活动区域作为辽南地区主要的地震活动区域,其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NW向展布特征。P波层析成像结果则反映了辽南地区浅部速度结构与地质构造较为一致的特点。海城余震区所处的海城河断裂在浅层存在高速体,在4~12km深度存在低速体,且低速体向E不断加深侵入。金州断裂不同分段的端部存在高速体,其断裂端部的盖州震群发生在高速体区域,推测盖州震群的活动可能是在应力积累的条件下受到液体侵入而使岩石的含水饱和率上升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成像 重新定位 速度结构 海城余震区 盖州震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濮阳地震集中区双差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吕子强 郑建常 +3 位作者 张刚 张书建 于澄 颜启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5-260,共6页
利用2000~2013年濮阳地震集中区的地震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地震进行精定位,并反演了濮阳地震集中区的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小震震源主要位于聊城—兰考主干断裂上,优势深度集中在4~15 km之间,与断层的产状吻合;濮阳... 利用2000~2013年濮阳地震集中区的地震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地震进行精定位,并反演了濮阳地震集中区的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小震震源主要位于聊城—兰考主干断裂上,优势深度集中在4~15 km之间,与断层的产状吻合;濮阳地震集中区的速度结构与地质构造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地震大部分发生在高速异常体内,高速异常体内的脆性介质往往是应力最为集中的地方,这可能是导致濮阳地震集中区小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析成像 速度结构 重定位 濮阳地震集中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汾盆地及周边地区双差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聪聪 宋美琴 吴昊昱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15-721,共7页
使用固定台网与喜马拉雅三期台阵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临汾盆地及周边地区的地震位置和速度结构进行联合反演,最终获得研究区地震精定位和精细速度结构。地震重定位结果表明,临汾盆地地震具有2个优势地震地层,分别为5~9 km和18~2... 使用固定台网与喜马拉雅三期台阵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临汾盆地及周边地区的地震位置和速度结构进行联合反演,最终获得研究区地震精定位和精细速度结构。地震重定位结果表明,临汾盆地地震具有2个优势地震地层,分别为5~9 km和18~25 km,且下层地震多于上层;地震具有明显的丛集性,发震层下界清晰;洪洞凹陷和辛置凸起下方地震成簇,震源深度最深的小震全部集中在该区域。速度结构研究表明,研究区浅层速度梯度与出露地质构造高度吻合,说明反演结果具有可靠性,12 km以下速度结构与浅部构造特征不同,说明该区域地壳总体呈现深浅构造不一致的特征;灵石隆起先期存在连通临汾、太原盆地的古河道,后期发生断块式穹状隆起,本研究可为其提供地球物理佐证,并推测古河道位于灵石隆起西侧;地震条带处于灵石隆起西侧的原因为西侧较东侧具有低速构造,在鄂尔多斯块体逆时针转动作用力下西侧易于破碎;临汾盆地下方至18 km处整体呈现低速低密度特征,这与构造含水有关;临汾1695年M7地震发生在速度转换带上,洪洞1303年M8地震发生在高速构造区,这说明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机理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速度结构 层析成像 临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置裂隙花岗岩受载破坏双差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涛 聂百胜 陈学习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0-25,共6页
为了更好地研究岩石破坏机理,开展了预置有剪切破坏裂缝形成预置破坏区的花岗岩受载破坏实验。利用微震监测系统采集岩样受载过程微震事件,采用双差定位算法对微震事件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了岩样受载过程各位置的岩石波速分布,并对应力分... 为了更好地研究岩石破坏机理,开展了预置有剪切破坏裂缝形成预置破坏区的花岗岩受载破坏实验。利用微震监测系统采集岩样受载过程微震事件,采用双差定位算法对微震事件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了岩样受载过程各位置的岩石波速分布,并对应力分布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花岗岩岩样受载过程中沿预置的裂隙面失稳,利用双差算法对微震事件重新定位,多数微震事件数分布于预置断裂面或其周围。双差层析成像后的岩石波速等值线图显示,不同受载阶段预置破坏区波速结构与微震事件数量、强度分布及应力曲线特征有很好相关性,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层析成像 微震监测系统 速度模型 预置破坏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小湾水库蓄水后P波速度结构的双差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曹颖 黄江培 付虹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52-666,共15页
联合小湾水库库区及其附近11249个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小湾水库蓄水后2008年12月16日~2011年6月30日和2011年7月1日~2016年12月31日2个时间段内库区及其附近的地震重定位结果和三维P波... 联合小湾水库库区及其附近11249个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小湾水库蓄水后2008年12月16日~2011年6月30日和2011年7月1日~2016年12月31日2个时间段内库区及其附近的地震重定位结果和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蓄水后黑惠江段和小湾水库回水澜沧江段地震的增多与水库蓄水有关。由于水体渗透导致孔隙压变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孔隙压变化朝着更深的部位扩散,地震震源深度也随之向深部扩散,进而导致介质变化和P波速度降低。蓄水回水至澜沧江保山段后该区域地震增多,P波速度下降,库水渗透作用为主控因素,该区域地下一定深度的地质构造有利于库水的快速渗透。初步判定2015年10月30日云南昌宁M_S5.1地震余震序列是与蓄水有关的柯街断裂上的构造地震。同时,也存在着与蓄水相关性不大的属于构造地震的活动,如云南施甸一带历来地震多发,施甸2010年6月1日M_L4.8、2012年9月11日M_S4.7地震序列均属于构造地震,与水库蓄水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湾水库 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P波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及邻区双差层析成像研究
12
作者 郭蕾 张素欣 +1 位作者 王宁 周依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7-295,共9页
收集唐山及邻区2010—2018年76个固定地震台站的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的方法,联合反演了唐山及其邻区中上地壳的震源位置和P波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在浅层研究区P波速度的变化特征与地表地质构造和活动断裂的展布具有较好的一... 收集唐山及邻区2010—2018年76个固定地震台站的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的方法,联合反演了唐山及其邻区中上地壳的震源位置和P波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在浅层研究区P波速度的变化特征与地表地质构造和活动断裂的展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唐山断裂两侧速度差异明显,其附近P波速度结构横向不均性显著;中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推测可能与幔源物质侵入有关。重新定位后震中位置更加集中,M_(L)3.0以上地震主要位于P波高、低速变化较强烈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及邻区 层析成像 速度结构 重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及邻区双差层析成像
13
作者 刘承雨 张正帅 李国一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6-181,共6页
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选取2008-10~2017-12山东及周边区域182个地震台站记录的1190个近震观测资料,对沂沭断裂带及邻区的震源位置和三维速度结构进行联合反演。结果表明,沂沭断裂带内部介质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并呈现分段特性... 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选取2008-10~2017-12山东及周边区域182个地震台站记录的1190个近震观测资料,对沂沭断裂带及邻区的震源位置和三维速度结构进行联合反演。结果表明,沂沭断裂带内部介质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并呈现分段特性;在郯城和莒县中上地壳内存在明显的低速结构;胶南地块总体速度低于鲁西地块;鲁西地块中泰山地区中上地壳基本表现为高速结构。从地震活动性来看,多数地震发生在5~20 km深度的低速结构或高速-低速过渡带内,考虑可能存在地幔热流上涌,使地球深部应力传导至地壳,造成地壳脆性岩石破裂,继而引发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精细速度结构的双差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50
14
作者 邓文泽 陈九辉 +5 位作者 郭飚 刘启元 李顺成 李昱 尹昕忠 齐少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01-1110,共10页
利用川西流动地震台阵、汶川地震震后应急台网记录到的P波到时资料,对2008年5月至2008年10月期间发生的汶川地震余震序列应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进行了地震震源和三维P波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结果显示,联合反演获得的地震重定位结果与基于... 利用川西流动地震台阵、汶川地震震后应急台网记录到的P波到时资料,对2008年5月至2008年10月期间发生的汶川地震余震序列应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进行了地震震源和三维P波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结果显示,联合反演获得的地震重定位结果与基于一维地壳参考模型的双差定位方法结果相近;研究区15km以上速度结构与地表断裂分布密切相关,20km以下深度呈现北东向和北西向交错结构.汶川地震破裂带南段龙门山断裂带之间上地壳呈现高速异常,速度结构的非均匀变化是控制余震分布和主震破裂传播的主要因素;联合反演结果给出了小鱼洞—理县方向存在隐伏断裂的速度结构证据,同时发现,破裂带北东段可能沿新发断裂扩展;结果确认了汶川地震起始段的高角度逆冲断裂特征,也确认了前山断裂和中央断裂在约20km深度合并到脆韧转换带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川西台阵 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25
15
作者 刘伟 吴庆举 张风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5-168,I0001,共15页
本文利用云南及周边区域地震台网2010—2016年记录到的近震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进行地震重定位并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三维地壳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重定位后的震源位置精度得到明显提高,震源主要分布于20 km深度以上的中上地壳... 本文利用云南及周边区域地震台网2010—2016年记录到的近震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进行地震重定位并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三维地壳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重定位后的震源位置精度得到明显提高,震源主要分布于20 km深度以上的中上地壳;地震分布与速度结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大多数地震发生在中上地壳的低速异常区内以及高、低速异常区域之间;研究区上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其速度异常与地表地形及地质特征密切相关;中下地壳分布着两条主要的低速带,一条沿着安宁河断裂、小江断裂分布在川滇菱形地块的东侧;另一条主要分布在川西北次级地块内,并穿过丽江断裂向南延伸,推测这两条低速带可能是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物质向南逃逸的两条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析成像 地壳速度结构 青藏高原东南缘 重定位 地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江安徽段气枪主动源实验庐江台阵的台站对双差地震速度成像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景 钱佳威 +6 位作者 郭浩 王康东 翟秋实 张海江 姚华建 张伟 安美建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3-355,共13页
针对气枪主动源监测中相位加权叠加数据绝对到时拾取可能存在较大误差的问题,提出基于台站之间叠加信号波形的相似性,利用台站对波形的互相关得到更准确到时差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将台站对双差地震速度成像方法直接用于台站对到时差数据... 针对气枪主动源监测中相位加权叠加数据绝对到时拾取可能存在较大误差的问题,提出基于台站之间叠加信号波形的相似性,利用台站对波形的互相关得到更准确到时差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将台站对双差地震速度成像方法直接用于台站对到时差数据,以确定地下介质的速度异常。本文利用长江安徽段气枪实验在庐江临时地震台阵接收到的数据进行了测试,发现基于波形互相关得到的到时差数据比绝对到时数据更准确。最后,采用台站对双差地震成像的方法,得到了庐江台阵覆盖区域的地壳三维速度异常模型,继而确定了该地区较大尺度的地下结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枪源 相位加权叠加 波形互相关 台站对层析成像 庐江台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火山及周边地区双差层析成像 被引量:9
17
作者 华雨淋 吕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982-2990,共9页
利用云南腾冲火山地区15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7923次地震的P波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腾冲火山及周边地区地壳及上地幔顶部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地震重定位结果.研究发现,腾冲火山区域地壳内存在明显的地震波低速区,P波速度... 利用云南腾冲火山地区15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7923次地震的P波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腾冲火山及周边地区地壳及上地幔顶部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地震重定位结果.研究发现,腾冲火山区域地壳内存在明显的地震波低速区,P波速度低于整个区域地壳速度平均值超过15%,上地幔顶部存在规模较大的低速异常区.推测腾冲火山地区存在较大规模的地幔热物质上涌以及向地壳的侵入,热物质在地壳内以岩浆囊形式存储,并且壳内岩浆囊之间可能存在岩浆通道.通过联合反演获得的地震重定位结果显示,丛集地震位置更加集中,其展布特征与断裂构造具有显著的对应关系,表明研究区域断裂构造比较活跃.获得的高分辨率三维P波层析成像结果,为进一步认识火山地区岩浆存储特征以及地震分布与区域构造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地震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析成像 腾冲火山地区 岩浆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地壳P波和S波速度结构的双差层析成像 被引量:7
18
作者 马梦丹 赵爱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33,I0001,共22页
基于华北地区(37°N—42°N,113.5°E—118.5°E)133个固定地震台站收集到的P波和S波震相数据,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法反演了该地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并对所用地震进行了重定位。结果显示:地震走时残差均方根的平均值由重定... 基于华北地区(37°N—42°N,113.5°E—118.5°E)133个固定地震台站收集到的P波和S波震相数据,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法反演了该地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并对所用地震进行了重定位。结果显示:地震走时残差均方根的平均值由重定位前的0.265 s下降至0.008 s;重定位后的震源主要分布于6—16 km深度范围内;重定位后的地震在地质构造上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断裂上,在速度结构上主要分布于高低速过渡带上且偏于高速区一侧,其中唐山、邢台震源区中下地壳内低速体的存在可能与深部流体、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研究区内上地壳与中下地壳的高、低速分布特征有较大的差异,上地壳的速度主要受大地构造的控制,而中下地壳的速度与壳幔间作用、莫霍面隆升以及软流圈物质上涌等紧密相关。根据华北地区构造格局、演化过程、前人成果以及本文的地壳速度结构模型,本文推测华北克拉通破坏后,岩石圈大幅度减薄,软流圈物质上涌,这使得深部流体和高温岩浆沿着深部断裂和裂隙上涌侵入中下地壳,导致中下地壳发震层的部分熔融与弱化,从而为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析成像 华北地区 地壳 三维速度结构 软流圈物质上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阿拉斯加地区岩石圈速度结构
19
作者 周少贤 薛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4-387,共14页
阿拉斯加地区由不同地质时期的地体向北增生而成,经历了漫长的构造演化,地质构造复杂。ANF(Array Network Facility)网站新近提供的来自USArray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台站观测数据填补了阿拉斯加地区西部和北部的观测空白,本文选取该区域中... 阿拉斯加地区由不同地质时期的地体向北增生而成,经历了漫长的构造演化,地质构造复杂。ANF(Array Network Facility)网站新近提供的来自USArray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台站观测数据填补了阿拉斯加地区西部和北部的观测空白,本文选取该区域中345个台站记录的5638个地震事件的P波、S波到时数据,采用区域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该地区的岩石圈三维P波速度模型和地震重定位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阿拉斯加西部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倾角较大,深部地幔楔表现为P波低速异常,推测由俯冲板块顶部脱水产生的流体释放到地幔楔并触发部分熔融所致,这些熔融物质上升到达地表形成阿留申火山岛链;中部亚库塔特(Yakutat)地体与太平洋板块发生耦合,俯冲倾角减小,一方面使地壳压应力增加,引起地壳增厚和楚加奇(Chugach)山脉隆升,另一方面导致该处地幔楔降温从而使产生的熔体减少,并随着地壳压应力的增加部分地壳裂隙闭合,阻断了熔体上升至地表,从而形成迪那利(Denali)火山空区;亚库塔特地体与东部兰格尔(Wrangell)火山区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分界,兰格尔火山区下方的低速区(与岩浆活动对应)集中于西北侧,火山区的岩浆来源可能与环形地幔流沿太平洋—亚库塔特板块边缘的上升流相关。这些结果表明,阿拉斯加地区深部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导致了其地表复杂的地质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析成像 岩石圈速度结构 太平洋板块俯冲 迪那利火山空区 兰格尔火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速度结构层析成像
20
作者 王时 王亮 +1 位作者 周依 王思思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64-971,982,共9页
基于2019—2022年中国地震台网198个固定台站记录的2 538次地震(M_(L)≥1.0)事件P波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该区域三维地壳速度结构,利用双差定位和波形互相关对地震进行联合重定位,提高地震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揭示克拉通... 基于2019—2022年中国地震台网198个固定台站记录的2 538次地震(M_(L)≥1.0)事件P波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该区域三维地壳速度结构,利用双差定位和波形互相关对地震进行联合重定位,提高地震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揭示克拉通破坏背景下地壳结构非均匀性与地震活动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重定位后地震走时残差均方根均值由1.09 s降至0.52 s,残差均值由-0.33 s优化至0.02 s,速度模型的准确性得到提高。设置4条剖线分布在地震事件较为集中的山西晋中断裂带、燕山构造带、唐山断裂带及邢台-邯郸断裂带等断裂带附近,速度结构显示,多数地震位于高速与低速异常区过渡带,地壳厚度呈横向不均匀特征,山西大同火山断陷盆地热-化学物质向上侵蚀较多,符合低速异常的特征;燕山构造带低速与高速相互交替,应力不稳定,地壳结构各向异常;在高低速异常过渡区,唐山断裂带多次发生较大地震;邢台-邯郸断裂带高速异常区可能发生过拆沉作用,导致该区域地震事件较多。岩石圈拆沉作用、热化学侵蚀作用与太平洋板块俯冲诱导的地幔对流侵蚀共同主导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机制,为理解克拉通稳定性演化与强震孕育机理提供了新的地球物理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层析成像 拆沉作用 软流圈物质上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