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差定位法在龙门山断裂带震源重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周俊 马建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8期1-5,共5页
为研究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地区的地震波衰减特征,通过双差定位法对龙门山断裂带653个地震重新进行了精确定位。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震中经纬度和震源深度的精度均得到改善,没有了震源深度为0的地震,最小震源深度为0.8 km,10~20 km深度存... 为研究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地区的地震波衰减特征,通过双差定位法对龙门山断裂带653个地震重新进行了精确定位。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震中经纬度和震源深度的精度均得到改善,没有了震源深度为0的地震,最小震源深度为0.8 km,10~20 km深度存在明显的发震层;重新定位后震源的测定误差在E-W方向平均为1.49 km,在N-S方向平均为1.41 km,在垂直方向平均为1.91 km。可见双差定位法的定位精度较高,研究成果可用于计算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地区地震记录的震源距离和获取SH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重定位 双差定位法 震中 震源深度 龙门山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家坝地震序列的双差法重新定位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魏贵春 陈俊华 +1 位作者 廖武林 张文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6-59,共4页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发生在三峡郭家坝ML3.8地震震中附近的震群进行重新定位,得到113次地震定位结果。结果显示:地震震中集中分布于郭家坝ML3.8地震的极震区,方向呈北偏西,震源深度约7km。由上述研究结果可知,利用双差定位法定位精度比较高...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发生在三峡郭家坝ML3.8地震震中附近的震群进行重新定位,得到113次地震定位结果。结果显示:地震震中集中分布于郭家坝ML3.8地震的极震区,方向呈北偏西,震源深度约7km。由上述研究结果可知,利用双差定位法定位精度比较高,特别是在减小残差、测定误差、控制震中分布及震源深度等方面,均比原来的定位结果有较大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家坝地区 地震序列 双差定位法 定位 极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北及邻区地震双差法重新定位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莘海亮 方盛明 李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3-68,共6页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豫北及邻区1985—2008年的787次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了497次地震定位结果。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震中呈条带状丛集分布,部分地区地震向构造带趋近;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上地壳和中地壳内,平均深度13.3 km,10~20 km...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豫北及邻区1985—2008年的787次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了497次地震定位结果。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震中呈条带状丛集分布,部分地区地震向构造带趋近;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上地壳和中地壳内,平均深度13.3 km,10~20 km为多震层深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及邻区 双差定位法 定位 多震层 震源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双差定位方法对郯城8(1/2)级地震震中附近现代小震重新定位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永红 胡新亮 +3 位作者 许萍 李亚军 周翠英 刁桂苓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75,101,共6页
用双差定位方法对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震中附近1974年以来400余个中、小地震重新进行定位。结果显示现代中、小地震震中分布仍集中于地震破裂带上,带状集中区与地质考察推测得到的发震断层安丘-莒县断裂的走向吻合。
关键词 中小地震 双差定位法 郯城8(1/2)级地震 安丘-莒县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再次精确测定1998年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 被引量:55
5
作者 杨智娴 陈运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5-120,共6页
1998年 1月 10日北京时间 11时 5 0分 (0 3时 5 0分UTC) ,在北京西北约 180km的河北省张北县与尚义县交界地区发生的ML=6 .2地震 .该地震是近年华北地区的重要地震事件 .由于地表未见明显的活动断裂展布 ,震后的野外考察未给出任何优势... 1998年 1月 10日北京时间 11时 5 0分 (0 3时 5 0分UTC) ,在北京西北约 180km的河北省张北县与尚义县交界地区发生的ML=6 .2地震 .该地震是近年华北地区的重要地震事件 .由于地表未见明显的活动断裂展布 ,震后的野外考察未给出任何优势走向的地表破裂资料 ,余震分布也没有显示出优势的展布方向 ,因此发震构造不清楚 .笔者曾应用主事件相对定位方法 ,对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和ML≥ 3.0余震重新精确定位 ,得出结论 :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震中位置为 4 1.14 5°N、114 .4 6 2°E ,位于宏观震中的北东方向约 4km处 ,震源深度 15km ;余震震源分布在走向 180°~ 2 0 0°、接近于竖直的平面内及其附近 .这一重新精确定位的结果表明 ,张北—尚义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一北北东向的断层 .文中作者应用另一相对定位方法双差地震定位法 ,对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和ML≥ 3.0余震再度进行精确定位 .双差地震定位法重新定位后 ,得出结论 :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震中位置为 4 1.131°N、114 .4 5 6°E ,位于宏观震中的北东方向约 2 .5km处 ,震源深度 12 .8km ;余震震源也分布在走向N10°E的接近于竖直的平面内及其附近 .这一重新精确定位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北-尚义地震 地震定位 发震构造 震源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差法”地震精确定位研究2002年12月14日玉门5.9级地震的发震断层和发震机制 被引量:12
6
作者 荣代潞 李亚荣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3-227,共5页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 2 0 0 2年 1 2月 1 4日玉门 5 .9级地震主震和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 。
关键词 地震定位 玉门5.9级地震 发震断层 发震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事件联合与双差地震定位方法研究:以朝鲜核试验定位为例
7
作者 韩业丰 靳平 +1 位作者 徐雄 王培忠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717-3729,共13页
双差定位法(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简称DD)和多事件联合定位法(Joint Hypocenter Determination,简称JHD)是精确多事件定位中常用的两种方法.对震源机制相近的相邻事件,DD方法利用事件之间的相对到时精准地反演它们之... 双差定位法(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简称DD)和多事件联合定位法(Joint Hypocenter Determination,简称JHD)是精确多事件定位中常用的两种方法.对震源机制相近的相邻事件,DD方法利用事件之间的相对到时精准地反演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到时差数据能够利用波形互相关等方法直接测量,但是却无法准确地确定绝对位置;相比之下,JHD方法能够同时反演事件的绝对位置和台站走时校正值.结合两种方法的优点,本文提出一种混合定位方法,同时利用绝对到时数据和到时差数据准确地反演事件绝对位置和台站走时校正.本文利用模拟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将其应用于朝鲜核试验定位,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减小走时计算误差所导致的定位误差.对于朝鲜核试验,相比单次事件+DD定位方法和JHD方法,相对Myers的定位结果定位偏差分别减小45.67%和4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事件地震定位 台站走时校正 双差定位法 多事件联合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江地区地震双差定位及其活动图像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康英 杨选 +4 位作者 黄文辉 陈杏 陈贵美 林伟 吴华灯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5-302,共8页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广东阳江地区1970-2005年的483次地震进行了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最终得到400次地震的相对定位结果,由此得到的地震活动图像从离散网格状变得较为集中。阳江地震序列在阳江地区呈现出NW和NE走向的共轭分布,以NE向为...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广东阳江地区1970-2005年的483次地震进行了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最终得到400次地震的相对定位结果,由此得到的地震活动图像从离散网格状变得较为集中。阳江地震序列在阳江地区呈现出NW和NE走向的共轭分布,以NE向为主,倾角约30°,倾向NE,长约30km;以NW向为辅,倾角约30°,倾向SE,长约20km;震源埋深5-15km。而在附近的恩平地区地震序列则呈NW向分布。文中还讨论了阳江地震序列震源分布和地质构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定位图像 破裂特征 阳江地震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龙滩水库地震双差定位 被引量:6
9
作者 阎春恒 周斌 +2 位作者 郭培兰 孙学军 文翔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7-435,共9页
利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龙滩库区2006年9月30日至2013年5月26日发生的3682次地震进行精定位,获得了精度更高的定位结果,平均理论误差小于10m。精定位结果显示:蓄水后龙滩库区中小地震活动呈现明显的丛集性,主要集中... 利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龙滩库区2006年9月30日至2013年5月26日发生的3682次地震进行精定位,获得了精度更高的定位结果,平均理论误差小于10m。精定位结果显示:蓄水后龙滩库区中小地震活动呈现明显的丛集性,主要集中在罗妥、八茂、拉浪、坝首、布柳河以及库区下游的天峨县城6个区域,每个地震丛的分布范围在10km内,优势深度为4-9km,优势展布方向与穿过该地震丛的主要断裂带的走向或倾向一致,表明库区地震活动基本分布在河流及断层附近10km范围内,表现出水库诱发地震活动典型的“双十”特征。研究成果可为龙滩水库续建工程诱发地震的预测与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诱发地震 地震精定位 双差定位法 波形互相关 龙滩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07 Ridgecrest地震及其余震的双差重定位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小梅 陈强 +3 位作者 张一君 杨莹辉 靳鑫 蒋子琴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58-864,共7页
选取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及南加州地震数据中心(SCEDC)的震相观测报告和数字波形数据,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单独和联合反演Ridgecrest M_(W)6.4前震、M_(W)7.1主震及震后1个月内M_(W)≥2.5余震... 选取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及南加州地震数据中心(SCEDC)的震相观测报告和数字波形数据,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单独和联合反演Ridgecrest M_(W)6.4前震、M_(W)7.1主震及震后1个月内M_(W)≥2.5余震的震源参数。精定位结果显示,2098次地震事件形成4个事件簇,得到高达97%重定位率的震源参数;地震序列走时残差为65 ms,互相关走时残差为57 ms。精定位后震中位置线性特征更为显著,震群空间分布呈L型和T型特征,余震展布长约90 km,宽约25 km。定量分析地震活动与断层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Ridgecrest地震序列始于深部并向浅部区域传播,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4~8 km范围,呈分段条带特征,揭示Ridgecrest地震序列对该处规模不一的多断层构造组成的复杂断层系造成破坏,小湖断裂带为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法 波形互相关 Ridgecrest地震序列 断层构造 震源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板匹配定位法的江苏盐城附近微震检测和构造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炎臻 李红谊 +4 位作者 张力方 黄雅芬 刘敏 葛慧颖 吕悦军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1-593,共13页
利用基于GPU加速的匹配定位法和双差定位法,对江苏盐城及邻区18个台站记录的2009~2018年共10年的连续地震资料进行分析。首先从台网目录中挑选211个地震事件作为模板事件,使用匹配定位技术对江苏盐城附近连续10年的地震进行检测和识别,... 利用基于GPU加速的匹配定位法和双差定位法,对江苏盐城及邻区18个台站记录的2009~2018年共10年的连续地震资料进行分析。首先从台网目录中挑选211个地震事件作为模板事件,使用匹配定位技术对江苏盐城附近连续10年的地震进行检测和识别,共识别出1349个地震事件,约为台网目录地震事件的3倍,最小完备震级由台网目录的ML1.9降为ML1.2。然后利用双差定位法对检测到的地震事件进行精定位,精定位的结果揭示:建湖地区的地震密集带与洪泽-沟墩断裂有关,震源深度优势分布为5~20km,断裂两侧震源深度有显著差异,断裂带倾向NW;射阳震群震源深度比建湖震群有所加深,优势分布为10~25km,震源深度由南东向西北逐渐变浅;宝应地区地震丛集分布;东台地区由于模板事件相对较少,扫描定位后,地震事件在陈家堡-小海断裂带附近零星分布。研究结果为研究盐城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发震断层的深部构造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盐城 GPU加速的匹配定位技术 微震检测和定位 双差定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东北地区双震带高精度重定位研究
12
作者 傅煜铭 江国明 +2 位作者 魏衍雯 周智文 马潇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9-70,157,共12页
日本所在的西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中深源地震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早期研究已表明,日本东北地区下方的中深源地震呈双层分布.为进一步分析该双震带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通过方法测试证明了采用球坐标系下的三维射线追踪法改进后的双差定位... 日本所在的西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中深源地震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早期研究已表明,日本东北地区下方的中深源地震呈双层分布.为进一步分析该双震带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通过方法测试证明了采用球坐标系下的三维射线追踪法改进后的双差定位法进行地震重定位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对使用该方法进行重定位前、后各方向上的误差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最佳的定位参数.在此基础上,对日本东北地区的中深源地震进行了高精度重定位,并对重定位得到的震源位置进行了空间拟合,其结果表明地震呈明显的双层分布,且与西太平洋俯冲板块几近平行.本文研究结果对揭示双震带中地震的发震机理以及俯冲板块内的精细结构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法 日本东北地区 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序列重定位及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鞠慧超 张元生 +9 位作者 秦满忠 刘白云 尹欣欣 高鹏 焦煜媛 杜建清 孙长青 蒲举 张卫东 万文琦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8-923,共6页
利用甘肃数字地震台、预警台、流动台三网数据,对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6.2级地震余震序列进行震相分析,并采用双差定位法和遗传算法对序列进行重定位。截至2024年1月10日,共分析余震约600个,Pg和Sg震相约15000条,较同期测震台网... 利用甘肃数字地震台、预警台、流动台三网数据,对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6.2级地震余震序列进行震相分析,并采用双差定位法和遗传算法对序列进行重定位。截至2024年1月10日,共分析余震约600个,Pg和Sg震相约15000条,较同期测震台网增加震相4000多条。重定位中,双差方法得到的地震数目为余震总数的70%;在此基础上,使用遗传算法对速度和震源位置进行联合反演,要求每个地震至少有3个台站的震相记录,共使用4828条Sg波和Pg波到时差数据,最终获得余震序列中577个地震的重定位结果,测得主震震源深度为15.2 km。结果显示,余震震中主要沿地表破裂走向分布,其深部近似呈对冲断层形态分布,在空间上余震展布存在明显的边界,可能存在滑脱面。重定位结果可为认识该区复杂的断裂活动及构造背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地震定位 双差定位法 遗传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多种定位方法对华北地区地震重定位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筱青 于湘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3-251,280,共10页
运用传统的绝对地震定位方法,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相对定位方法(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华北地区(110°~120°E,35°~42°N)1993—2004和2007—2012年间发生的17 315次地震进行地震重定位研究.经过两次定位后得到11 45... 运用传统的绝对地震定位方法,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相对定位方法(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华北地区(110°~120°E,35°~42°N)1993—2004和2007—2012年间发生的17 315次地震进行地震重定位研究.经过两次定位后得到11 453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定位后震中分布形态更加清晰,向活动断裂两侧收缩,与区域构造呈现出更加密切的关系.重定位后的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3~18 km范围内,约占地震总数的88%,表明华北地区的发震层主要位于中上地壳.约有97.6%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0~23 km,由此推测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下界面约为23 km.新河地区地震重定位后震中位置清晰地呈现出NNE向条带状分布,与新河断裂的走向一致,在垂直于新河断裂走向的剖面上,地震震源呈现上陡下缓的"铲状"形态.在唐山地区地震重定位后地震分布表现为唐山、滦县和迁安3个震群,在唐山断裂北段呈现出2条明显的断层,东边断层比西边略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地震定位 波形互相关技术 新河断裂 唐山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滩水库地震精定位及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50
15
作者 陈翰林 赵翠萍 +1 位作者 修济刚 陈章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35-2043,共9页
本文利用结合了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龙滩库区2006年至2007年发生的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并对其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定位结果的比较,证明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提取的地震对的P、S波走时差数据及双差精定位法显著地提高了定位... 本文利用结合了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龙滩库区2006年至2007年发生的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并对其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定位结果的比较,证明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提取的地震对的P、S波走时差数据及双差精定位法显著地提高了定位的精度和质量.对龙滩库区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龙滩库区的地震活动与水库蓄水过程密切相关,成丛分布的地震活动分别表现出对水库蓄水过程不同的响应过程和活动特征,反应了龙滩库区在岩性特征、渗透条件、地质构造及应力场等方面存在局部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地震 地震精定位 双差定位法 波形互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吉林松原震群重定位及其发震构造 被引量:10
16
作者 盛书中 万永革 +3 位作者 王晓山 黄骥超 徐志国 李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2-219,共8页
为探讨2013年松原震群的发震构造,本研究采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2013年10月31日至2014年7月13日的观测数据,利用双差定位法对吉林松原震群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并使用不同速度模型考查重定位结果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不同速度模... 为探讨2013年松原震群的发震构造,本研究采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2013年10月31日至2014年7月13日的观测数据,利用双差定位法对吉林松原震群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并使用不同速度模型考查重定位结果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不同速度模型获得的震群序列空间分布形态较为一致,速度模型对震群序列的震源深度存在一定的影响。本次地震序列的优势分布为NW-SE向,呈条带状分布,长度约10km。震群深度分布为7~11km,厚度约4km的一个较小深度范围内。结合已有的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我们推断此次震群序列的发震构造是震源区基底深部一条与长岭—大山子断裂近似正交的NW-SE向隐伏逆断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双差定位法 发震构造 松原震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及邻区地震的重新定位及其与活动构造的关系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李霞 刘希强 +2 位作者 李亚军 董晓娜 张慧峰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1-392,共12页
对山东及其邻区1975~2010年发生的地震经震相到时数据校正后,用双差定位(Hypodd)和Hypoinverse 2000定位法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分析结果表明:重新定位的地震在空间分布上与区域构造结合更为紧密,震源深度的分布与人工地震勘探所推测的断... 对山东及其邻区1975~2010年发生的地震经震相到时数据校正后,用双差定位(Hypodd)和Hypoinverse 2000定位法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分析结果表明:重新定位的地震在空间分布上与区域构造结合更为紧密,震源深度的分布与人工地震勘探所推测的断裂相吻合;研究区地震多发生在5~25km深度范围内,分别在10km和16km左右存在两个明显的优势分布层,推断为这两个优势分布层分别位于上地壳底面和中地壳;地震活动图像表明中强震易发生在上下地壳交界的脆-韧转换带内,是区域应力作用下深部构造动力与浅层断裂运动变形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法 地震构造 震源深度 地震优势分布 脆-韧转换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姚安地震序列与永胜地震序列的高精度定位 被引量:21
18
作者 王新岭 刘杰 +1 位作者 张国民 赵翠萍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6-397,共12页
2000年1月15日云南省姚安地区发生了MS6.5地震,2001年10月27日云南永胜地区发生了MS6.0地震,两者均位于滇中块体,震中相距较近,构造相似,且各自都有丰富的余震活动。为深入研究姚安、永胜两地震的主震及余震序列的分布与破裂特征,根据... 2000年1月15日云南省姚安地区发生了MS6.5地震,2001年10月27日云南永胜地区发生了MS6.0地震,两者均位于滇中块体,震中相距较近,构造相似,且各自都有丰富的余震活动。为深入研究姚安、永胜两地震的主震及余震序列的分布与破裂特征,根据云南省地震局布设的流动数字台网记录到的余震序列的震相资料,分别联合采用盖格定位法和双差定位法得出了这两个余震序列的时空分布。在此基础上,联合昆明区域台网记录的两个主震和较大余震的震相资料,利用双差定位法重新校正了姚安和永胜两次主震的震源参数。根据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结合两个地震区的地质构造、所属块体的受力状态等特征,对比分析了两个地震余震序列沿断层面破裂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法 地震序列 断层 地震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汾地区的小震精定位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董春丽 李乐 +4 位作者 赵晋泉 李冬梅 胡玉良 任力伟 徐志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73-886,共14页
应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临汾地区1981-2010年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重定位的地震表现为丛集性分布;临汾地区地震多发生在5 ~11km和15 ~27km 2个范围内,表明这2层是研究区的主要发震层,即基本位于地壳的中上部和中地壳层.临汾盆地北部... 应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临汾地区1981-2010年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重定位的地震表现为丛集性分布;临汾地区地震多发生在5 ~11km和15 ~27km 2个范围内,表明这2层是研究区的主要发震层,即基本位于地壳的中上部和中地壳层.临汾盆地北部苏堡断裂两侧地震频度高,且断裂以北多数震源深于以南地区,表现出区域构造对地震的控制作用.地震震源分布的构造成因分析表明,在临汾盆地中部有切穿地壳至地幔的深大断裂存在,盆地周边的活动断裂在上地壳与其相连,盆地两侧的活动断裂的错断活动是盆地中部深大断裂活动在地表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法 地震构造 深大断裂 临汾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地震精确定位及其构造意义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徐彦 杨晶琼 +1 位作者 苏有锦 刘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0-344,共5页
运用双差定位法,对云南区域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记录的1999~2003年云南地区ML≥1.0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3000多个地震的精确定位结果.重定位结果显示,在东经100°和103°线附近存在两个震源深度较深的区域,最深达50km,刚好对应... 运用双差定位法,对云南区域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记录的1999~2003年云南地区ML≥1.0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3000多个地震的精确定位结果.重定位结果显示,在东经100°和103°线附近存在两个震源深度较深的区域,最深达50km,刚好对应金沙江-红河断裂带的北段和小江断裂带.这一结果一方面揭示出这两条深大断裂与地震活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表明重定位结果在震源深度和空间分布上都较以前有明显改善.同时,姚安、大姚地震序列的重定位结果也说明双差定位法是一种比较好的地震定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双差定位法 深大断裂 地震活动 云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