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安徽霍山地区小地震时空特征研究
- 1
-
-
作者
王鹏
毕波
孙冬军
邵永谦
刘芳
-
机构
上海市地震局
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出处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6,共14页
-
基金
上海市科委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23DZ1200200)
上海市财政资助项目(2020J0001)
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海洋地震观测研究室课题(2023SSY08)共同资助。
-
文摘
利用基于人工智能算法PhaseNet的地震处理系统RISP,对安徽省霍山地区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连续两年的地震波形资料进行了扫描,检测到3839个地震事件,这一数量是人工目录的3倍。地震识别匹配率达到了95%。该系统能产出各震级段的地震目录,特别是震级ML-1.1—0.0段的微小地震,提升了该地区地震监测能力ML0.5,解决了人工目录缺乏ML0以下微震的问题。结合当地的地震监测能力,使用人工和RISP自动目录组合的新目录,进行tomoDD重新定位。结果表明,在落儿岭—土地岭断裂与磨子潭—晓天断裂的交会部位出现两个呈分段式丛集分布的地震条带,它们的优势分布方向与断裂的走向一致。北东向的BB′条带规模更大,其倾角近垂直。北西向的DD′条带规模相对较小,其倾角为65°—78°。BB′条带分为西南和东北两个部分,西南侧地震较少且震源较浅。而东北侧地震较多且震源的深度变化区间更大,倾角更陡。在平静期内霍山地区的地震没有明显的规律,但在2021年2月1日至10日密集地发生了641次地震,时间特征明显:地震先从断层面中间开始,然后向东北侧转移,最后转移至西南侧,表现出显著的地震活动迁移特征,可能是受流体控制作用的结果。
-
关键词
霍山震群
微震重定位
地震活动性
断裂构造
地震数据实时处理系统
双差定位与成像
-
Keywords
huoshan earthquake cluster
micro-seismic relocation
seismicity
fault structure
RISP
tomoDD
-
分类号
P315.31
[天文地球—地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