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序列的双差定位 被引量:133
1
作者 王未来 吴建平 +1 位作者 房立华 来贵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042-3051,共10页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云南鲁甸M_s6.5地震震后16天的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研究.重定位结果显示,主震位于27.11°N,103.35°E,震源深度约15 km;地震序列主要呈"L"形优势分布,分为SSE向和近EW向两支,并均呈现近垂直的...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云南鲁甸M_s6.5地震震后16天的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研究.重定位结果显示,主震位于27.11°N,103.35°E,震源深度约15 km;地震序列主要呈"L"形优势分布,分为SSE向和近EW向两支,并均呈现近垂直的震源分布特征,显示此次地震为走滑型,并存在两个不同方向的破裂面.虽然此次地震发生于NE向昭通断裂及其反冲断裂(龙树断裂、大岩洞断裂)附近,但这些断裂均为逆冲型断裂,被排除了作为发震断裂的可能性;鲁甸地震发生在呈放射性分布的多条断裂的交汇部位,SSE向破裂分支与包谷垴断裂的方向一致,近EW向破裂分支与小河断裂南端的走向一致.鲁甸地震可能已将包谷垴断裂和小河断裂在深部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Ms6.5地震 地震序列 双差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9月7日彝良地震及余震序列双差定位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清东 朱良保 +1 位作者 苏有锦 王光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205-3221,共17页
本文提出了时域多通道相关检测函数并用其计算波形互相关走时差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2年9月7日云南彝良地震和余震序列共944个地震进行重定位,得到652个重定位事件,并与目录数据的结果进行了对比.本文采用了多个准则对走时差数据进... 本文提出了时域多通道相关检测函数并用其计算波形互相关走时差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2年9月7日云南彝良地震和余震序列共944个地震进行重定位,得到652个重定位事件,并与目录数据的结果进行了对比.本文采用了多个准则对走时差数据进行筛选,确保定位结果稳定可靠.得到MS5.7主震的震中为27.516°N,103.951°E,震源深度6.9km;MS5.6主震的震中为27.543°N,104.023°E,震源深度7.27km;重定位结果显示,地震序列紧缩为条带状并沿附近断裂走向分布,深度总体分布较重定位前变浅,集中分布在5~8km,地震群出现轻微倾斜.东西向、南北向、深度和发震时刻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55.2 m,43.0 m,186.7 m和0.01s,走时残差16ms.研究表明:互相关数据的结果要优于目录数据;震源深度与速度模型存在较大的相关性;确定彝良—会泽断裂为本次彝良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良地震 双差定位 波形互相关 彝良—会泽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芦山M_S7.0地震余震序列双差定位、震源机制及应力场反演 被引量:63
3
作者 赵博 高原 +2 位作者 黄志斌 赵旭 李大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385-3395,共11页
2013年4月20日发生了四川芦山MS7.0地震,主震中位于青藏地块与华南地块结合部的龙门山断裂带南端.本研究用双差定位法对芦山地震主震及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得到主震位置为(30.29°N,102.97°E,17.82km)及4100多次余震重新定... 2013年4月20日发生了四川芦山MS7.0地震,主震中位于青藏地块与华南地块结合部的龙门山断裂带南端.本研究用双差定位法对芦山地震主震及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得到主震位置为(30.29°N,102.97°E,17.82km)及4100多次余震重新定位结果.利用GSN/IRIS台网和国家台网及四川省区域台网的波形数据对主震及部分余震进行了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表明,主震为一次逆冲地震,根据余震序列分布确定发震断层面走向为200°,震源机制解断层倾角为45°.基于震源断层面解和断层滑动方向,采用力轴张量计算法得到了研究区域的平均主压应力方向约为N112°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余震序列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 平均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定位方法在2008年汶川地震余震序列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4
作者 吕鹏 丁志峰 朱露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7-419,557,共13页
选取了汶川地震主震后的2008年5月12日—2009年8月31日,震级为3.0≤MS≤5.0的余震4 240次.利用波形互相关方法得到其P波到时,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其进行定位,最终得到了2 441次重新定位的结果.统计定位误差(两倍标准偏差)在E--W方向为0.4 k... 选取了汶川地震主震后的2008年5月12日—2009年8月31日,震级为3.0≤MS≤5.0的余震4 240次.利用波形互相关方法得到其P波到时,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其进行定位,最终得到了2 441次重新定位的结果.统计定位误差(两倍标准偏差)在E--W方向为0.4 km,N--S方向为0.4 km,垂直方向为0.7 km.定位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的余震深度集中在10—20 km,震中分布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的走向关系密切.沿龙门山断裂的地震分布具有明显的分段性,西南段呈水平带状分布,东北段接近垂直分布,且在北川附近存在深度突变.这与龙门山断裂的地震在西南段多表现为逆冲,东北段多表现为走滑的现象相吻合.在深度剖面上地震的空间分布存在分立的特征,通过对比前人在此地区浅层的地震剖面资料,发现地震空间分布与已探知的浅部断层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波形互相关 汶川地震 余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泄滩西地区地震双差定位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海鸥 马文涛 +2 位作者 徐锡伟 苑京立 徐长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4-569,共6页
利用三峡流动观测台网的地震记录,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三峡水库泄滩西的136个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地震在E-W、N-S和U-D 3个方向的均方根偏移分别为0.38、0.33和0.98km。定位结果表明:水库北岸碎屑岩区地震震源深度4~5km,地震... 利用三峡流动观测台网的地震记录,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三峡水库泄滩西的136个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地震在E-W、N-S和U-D 3个方向的均方根偏移分别为0.38、0.33和0.98km。定位结果表明:水库北岸碎屑岩区地震震源深度4~5km,地震从浅到深呈线性分布,为断层破裂型水库诱发地震;水库南岸灰岩区地震震源深度2~3km,地震略呈发散分布,具有岩溶塌陷型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水库诱发地震 双差定位 断层破裂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双差定位方法对郯城8(1/2)级地震震中附近现代小震重新定位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永红 胡新亮 +3 位作者 许萍 李亚军 周翠英 刁桂苓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75,101,共6页
用双差定位方法对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震中附近1974年以来400余个中、小地震重新进行定位。结果显示现代中、小地震震中分布仍集中于地震破裂带上,带状集中区与地质考察推测得到的发震断层安丘-莒县断裂的走向吻合。
关键词 中小地震 双差定位 郯城8(1/2)级地震 安丘-莒县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地震双差定位成像技术及煤层水力压裂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晓斌 杨振威 +2 位作者 赵秋芳 云美厚 崔少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05-213,共9页
在煤层气水力压裂工程中,微地震传感器记录的数据不仅包含了震源位置信息,同时还携带了弹性波旅行途经的地层速度结构信息等。利用双差定位成像方法对煤层气开采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数据进行反演处理,可在确定地层裂缝位置的同时获得地... 在煤层气水力压裂工程中,微地震传感器记录的数据不仅包含了震源位置信息,同时还携带了弹性波旅行途经的地层速度结构信息等。利用双差定位成像方法对煤层气开采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数据进行反演处理,可在确定地层裂缝位置的同时获得地层岩石弹性速度空间分布特征信息。首先,基于地震波射线理论,介绍了经典双差震源定位的基本算法可获得消除地层速度结构扰动影响的、具有较高精度的震源位置解,并以此阐述了双差定位成像算法;其次,根据煤层气的赋存条件构建了4层水平层状介质地质模型,模拟符合微地震震源空间分布和激发时间的弹性波场,采用以钻孔井口为中心的“五星”加“两环”观测系统记录数据,分析表明双差定位成像方法的微地震事件定位和地层速度层析成像结果较优于传统方法;最后,对实际煤层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数据进行应用实践,获得微地震事件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等,结合水力压裂施工参数不仅可以获得煤层水力压裂裂缝空间延伸扩张展布特征和局部地层速度结构,也可以推测煤层天然存在的裂缝发育方向和地应力的分布特征等。由于双差定位成像不受弹性波射线路径速度非均匀性的影响,获得微地震事件周围地层速度结构成像,较高的定位计算精度有利于对微地震波旅行路径的地层速度结构较好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水力压裂 微地震监测 双差定位 层析成像 裂缝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云南景谷M_S 6.6地震序列双差定位及震源机制解特征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李丹宁 高洋 +3 位作者 朱慧宇 秦敏 张会苑 徐彦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5-473,共9页
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运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景谷M_S6.6地震及其强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对序列中2.0≤ML≤5.0共730个事件重定位得到649个重定位结果。定位误差在EW向为18 m,NS向为19 m,深度方向为23 m。结果显示此次景谷地震序列主要... 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运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景谷M_S6.6地震及其强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对序列中2.0≤ML≤5.0共730个事件重定位得到649个重定位结果。定位误差在EW向为18 m,NS向为19 m,深度方向为23 m。结果显示此次景谷地震序列主要沿2个优势方向展布:一个是主震发生后沿NW走向的无量山断裂西支(普文断裂)延长线呈长约20 km的带状分布,一个是12月6日MS5.8和MS5.9两个强余震发生后沿近NS向长度约10 km左右的展布,这可能与西侧的NNE走向的澜沧江断裂及东侧NW走向的无量山断裂西支(普文断裂)共同作用有关,也有可能是发震断层分段破裂或分段活动造成的结果。从深度上看,序列大部分地震集中分布在6~15 km深度范围内,而在12月6日强余震发生几天后,序列地震的深度有一个整体变深的趋势,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9~16 km,这与序列位置及走势发生变化有关,也提示了研究区域地质结构的复杂性。我们用全波形模拟法得到了序列中M_S≥3.5地震震源机制解,主震北侧发生的地震,震源机制与主震一致性较好;而主震南侧的地震,其震源机制解主破裂面走向有向NS向偏转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谷MS6.6地震 波形互相关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定位方法在2011年盈江地震序列中的应用 被引量:8
9
作者 黄浩 付虹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0-215,323,共6页
选取2010年12月10日至2011年10月24日盈江地区发生的1 458次地震,利用结合了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其进行定位,最终获得1 048次地震的震源参数.统计定位误差(两倍标准偏差)在EW向为58 m,NS向为34 m,垂直方向为93 m.结果表明:... 选取2010年12月10日至2011年10月24日盈江地区发生的1 458次地震,利用结合了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其进行定位,最终获得1 048次地震的震源参数.统计定位误差(两倍标准偏差)在EW向为58 m,NS向为34 m,垂直方向为93 m.结果表明:(1)重定位后,震中位置明显集中,主要在NE—SW向呈条带状(长约10 km)分布,另外还在SSE向优势分布;(2)前震和余震的震中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前震仅在大盈江断裂两侧呈NE—SW向条带分布,而余震不仅在NE—SW向分布,还在大盈江断裂中段和北东段转折处向SSE向迁移;(3)主震发生在断裂转折处及前震在震源区往返跳动的现象,可能是由于断裂转折处属于构造脆弱区、地应力易于集中造成的;最大强余震震源机制的明显变化及余震新的优势分布,可能反映了余震活动除了受区域应力场控制外,还受到主震引发的局部应力场控制;(4)在相同区域应力场的控制下,深度沿大盈江断裂的分布具有分段性,即深度在相邻的AA'剖面SW段和BB'剖面NW段都分布在1~9 km,而在AA'剖面NE段主要集中在6 ~9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波形互相关 震源参数 盈江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差定位程序反演算法剖析及改进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清东 王光明 朱良保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9-84,共6页
详细分析双差定位程序中SVD和LSQR两种反演算法的优缺点,引入线性Tarantola反演法,通过动态数组和全局变量对程序进行改进,使程序结构体系更清楚,对计算机内存的要求降低,提高了计算效率。结果表明,双差定位法能够得到震源间精确的相对... 详细分析双差定位程序中SVD和LSQR两种反演算法的优缺点,引入线性Tarantola反演法,通过动态数组和全局变量对程序进行改进,使程序结构体系更清楚,对计算机内存的要求降低,提高了计算效率。结果表明,双差定位法能够得到震源间精确的相对位置,Tarantola方法的定位精度和抗噪能力高于SVD方法,内存占用和计算速度也远远优于SVD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程序 反演算法 动态数组 全局变量 线性Tarantola反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差定位法在三峡库区地震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11
作者 张爱民 李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3-77,共5页
基于三峡地震台网2003年5月19日至2005年8月的地震记录资料,用双差定位法对发生于三峡库区(30.5°~31.5°N、109.5°~111.5°E)的1676次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的地震最大偏移量为10.93km,最小为0.08km,平均... 基于三峡地震台网2003年5月19日至2005年8月的地震记录资料,用双差定位法对发生于三峡库区(30.5°~31.5°N、109.5°~111.5°E)的1676次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的地震最大偏移量为10.93km,最小为0.08km,平均偏移量为1.87km,平均震源深度为6.59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三峡水库区 地震重新定位 震中偏移 震源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差定位法在龙门山断裂带震源重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俊 马建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8期1-5,共5页
为研究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地区的地震波衰减特征,通过双差定位法对龙门山断裂带653个地震重新进行了精确定位。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震中经纬度和震源深度的精度均得到改善,没有了震源深度为0的地震,最小震源深度为0.8 km,10~20 km深度存... 为研究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地区的地震波衰减特征,通过双差定位法对龙门山断裂带653个地震重新进行了精确定位。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震中经纬度和震源深度的精度均得到改善,没有了震源深度为0的地震,最小震源深度为0.8 km,10~20 km深度存在明显的发震层;重新定位后震源的测定误差在E-W方向平均为1.49 km,在N-S方向平均为1.41 km,在垂直方向平均为1.91 km。可见双差定位法的定位精度较高,研究成果可用于计算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地区地震记录的震源距离和获取SH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重定位 双差定位 震中 震源深度 龙门山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阶电离层延迟对中国区域双差定位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要宗 匡翠林 窦邵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06-510,527,共6页
给出顾及高阶电离层延迟改正的双差定位模型,探讨中国区域VTEC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高阶电离层延迟对L_3观测值的影响。利用41个陆态网测站2015年全年的GNSS数据,基于Bernese 5.2软件的双差定位技术,系统研究高阶电离层延迟对中国区域双... 给出顾及高阶电离层延迟改正的双差定位模型,探讨中国区域VTEC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高阶电离层延迟对L_3观测值的影响。利用41个陆态网测站2015年全年的GNSS数据,基于Bernese 5.2软件的双差定位技术,系统研究高阶电离层延迟对中国区域双差定位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高阶电离层延迟对中国区域双差定位的影响与测站网型结构相关,明显存在0.5 a的周期变化,影响年均值大小为0~2 mm,且具有方向性差异,对高纬度测站的影响有向北偏移趋势,对低纬度测站的影响有向南偏移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阶电离层延迟 双差定位 陆态网 T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定位方法在三峡水库地震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罗佳宏 马文涛 李春政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6-67,共12页
本文采用基于波形互相关算法的双差定位方法对三峡水库地震进行精定位和地震活动性分析。首先使用双谱互相关方法分析了三峡库区加密台网于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观测到的地震波形数据,并对波形互相关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评价。基于结合获... 本文采用基于波形互相关算法的双差定位方法对三峡水库地震进行精定位和地震活动性分析。首先使用双谱互相关方法分析了三峡库区加密台网于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观测到的地震波形数据,并对波形互相关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评价。基于结合获得的波形互相关数据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地震事件进行精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双谱法验证的波形互相关数据的定位精度要高于其他数据的结果,其东西向震源位置平均误差为3.2m、南北向为3.9m、垂直向为6.2m。重定位震中结果显示巴东神龙溪两岸微震分布明显呈现出3条近东西向的线性条带状,与地表小规模断裂和碳酸盐岩地层走向一致,揭示了库水主要沿着溶洞或者地下暗河渗透进而诱发地震活动,较强地震可能是微小地震贯穿活动面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验证 波形互相关 双差定位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江地区地震双差定位及其活动图像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康英 杨选 +4 位作者 黄文辉 陈杏 陈贵美 林伟 吴华灯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5-302,共8页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广东阳江地区1970-2005年的483次地震进行了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最终得到400次地震的相对定位结果,由此得到的地震活动图像从离散网格状变得较为集中。阳江地震序列在阳江地区呈现出NW和NE走向的共轭分布,以NE向为...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广东阳江地区1970-2005年的483次地震进行了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最终得到400次地震的相对定位结果,由此得到的地震活动图像从离散网格状变得较为集中。阳江地震序列在阳江地区呈现出NW和NE走向的共轭分布,以NE向为主,倾角约30°,倾向NE,长约30km;以NW向为辅,倾角约30°,倾向SE,长约20km;震源埋深5-15km。而在附近的恩平地区地震序列则呈NW向分布。文中还讨论了阳江地震序列震源分布和地质构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定位图像 破裂特征 阳江地震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龙滩水库地震双差定位 被引量:6
16
作者 阎春恒 周斌 +2 位作者 郭培兰 孙学军 文翔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7-435,共9页
利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龙滩库区2006年9月30日至2013年5月26日发生的3682次地震进行精定位,获得了精度更高的定位结果,平均理论误差小于10m。精定位结果显示:蓄水后龙滩库区中小地震活动呈现明显的丛集性,主要集中... 利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龙滩库区2006年9月30日至2013年5月26日发生的3682次地震进行精定位,获得了精度更高的定位结果,平均理论误差小于10m。精定位结果显示:蓄水后龙滩库区中小地震活动呈现明显的丛集性,主要集中在罗妥、八茂、拉浪、坝首、布柳河以及库区下游的天峨县城6个区域,每个地震丛的分布范围在10km内,优势深度为4-9km,优势展布方向与穿过该地震丛的主要断裂带的走向或倾向一致,表明库区地震活动基本分布在河流及断层附近10km范围内,表现出水库诱发地震活动典型的“双十”特征。研究成果可为龙滩水库续建工程诱发地震的预测与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诱发地震 地震精定位 双差定位 波形互相关 龙滩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双差重定位及其构造意义
17
作者 许永强 雷建设 胡晓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6-1090,共25页
文中基于2021年5月1日—2022年6月18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收集的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的相关数据,利用双差定位法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了2681个精定位地震事件。结果表明,漾濞地震序列的扩展方向为NW-SE向,长约32km,但并... 文中基于2021年5月1日—2022年6月18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收集的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的相关数据,利用双差定位法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了2681个精定位地震事件。结果表明,漾濞地震序列的扩展方向为NW-SE向,长约32km,但并非简单的单侧扩展,而是呈西北窄、东南宽的雁列状分布结构特征,且发震优势深度为5~10km。前震有明显的空间迁移特征,且主震南、北两侧的地震活动差异性明显。这些地震在EW向、SN向、垂直向的平均定位误差约为0.47km、0.50km和0.62km,平均均方根走时残差约为0.22s。采用gCAP全波形反演方法获得该地震序列主断裂上M_(S)≥4.0主要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出明显的右旋走滑分量。利用基于小地震反演断层面参数的方法,通过拟合获得了发震断层面的参数,发现主断层面走向在126°~137°之间变化,且由北至南走向逐渐增大,倾向SW,倾角为79°~87°,由北至南倾角逐渐变小。结合该区域的构造应力场及前人的近震层析成像结果推测,漾濞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漾濞县城西南山地区域中NW-SE走向的高倾角走滑断裂系,该断裂系由一条走滑主断层和多条次级斜交小断层组成,且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可能受区域应力与深部流体作用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地震 地震序列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吉林前郭M_S5.5震群的双差法重新定位及震源机制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俊清 甘卫军 +3 位作者 刘财 张晨侠 高金哲 梁诗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81-993,共13页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震相资料、松辽盆地中部地壳速度结构,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3年10月31日开始的吉林省前郭爆发性震群序列进行重新定位。根据重新定位后的地震群空间分布图像结合震中区附近的物探资料探讨发震构造的特征。重定位...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震相资料、松辽盆地中部地壳速度结构,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3年10月31日开始的吉林省前郭爆发性震群序列进行重新定位。根据重新定位后的地震群空间分布图像结合震中区附近的物探资料探讨发震构造的特征。重定位后EW、NS和UD 3个方向大致的定位精度分别为0.9km、0.7km和1.2km,地震序列震呈NW向密集条带状分布,长度约12km,正交NE向,宽约6km。震群序列中地震震源深度较浅,80%的地震分布在6~8km深度范围内,在深度剖面上震群序列表现为明显的密集现象。根据重新定位后震群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序列中等震连发特征以及较大级别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推断发震构造为克山-大安断裂带内的推覆逆冲构造。冲断面向E倾斜,近地表倾角较陡,深部几乎平直,表现为典型的铲形逆冲断层的特征,断层面纵向破裂长度大于横向破裂长度。根据发震构造的特征可以推断3个5级地震发生在下层冲断面上,余震主要在冲断面上部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郭震群 双差定位方法 松辽盆地 推覆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家坝地震序列的双差法重新定位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魏贵春 陈俊华 +1 位作者 廖武林 张文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6-59,共4页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发生在三峡郭家坝ML3.8地震震中附近的震群进行重新定位,得到113次地震定位结果。结果显示:地震震中集中分布于郭家坝ML3.8地震的极震区,方向呈北偏西,震源深度约7km。由上述研究结果可知,利用双差定位法定位精度比较高...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发生在三峡郭家坝ML3.8地震震中附近的震群进行重新定位,得到113次地震定位结果。结果显示:地震震中集中分布于郭家坝ML3.8地震的极震区,方向呈北偏西,震源深度约7km。由上述研究结果可知,利用双差定位法定位精度比较高,特别是在减小残差、测定误差、控制震中分布及震源深度等方面,均比原来的定位结果有较大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家坝地区 地震序列 双差定位 定位 极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差(DD)定位地震目录能用于地震序列的统计地震学参数计算吗?——云南鲁甸M_S6.5地震序列b值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盛峰 吴忠良 房立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44-1259,共16页
双差(DD)定位后的地震目录,较之地震台网给出的常规目录在精准度上有了提高,但同时完整性也有一定的下降。DD目录能否用于统计地震学参数的计算?在统计地震学参数的计算中,目录完整性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文中针对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 双差(DD)定位后的地震目录,较之地震台网给出的常规目录在精准度上有了提高,但同时完整性也有一定的下降。DD目录能否用于统计地震学参数的计算?在统计地震学参数的计算中,目录完整性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文中针对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S6.5地震后40天的余震序列,对比分析了台网常规定位目录和一个DD目录,比较了分别用2个目录得到的余震序列的b值,讨论了DD目录用于计算b值等统计地震学参数的可信程度。结果表明,对于地震序列,DD目录完整性的下降与地震丛集性质相关,在地震丛集的边缘完整性明显下降,但在丛集的内部下降程度较低。用DD定位后的序列分布,讨论了鲁甸地震震源性质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MS6.5地震 B值 余震序列 双差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