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天山地幔过渡带及660km间断面P波速度结构及其对岩石圈拆沉的启示
1
作者 崔冉 周元泽 +1 位作者 苏慧 崔清辉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2-765,共14页
天山作为重要的活跃陆内造山带之一,具有特殊的地貌特征和复杂的形成与再活化过程。地幔过渡带内的速度异常结构以及间断面的起伏形态,可为理解天山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重要参考。但受到前期台站覆盖的限制,对东天山速度结构的研究仍存... 天山作为重要的活跃陆内造山带之一,具有特殊的地貌特征和复杂的形成与再活化过程。地幔过渡带内的速度异常结构以及间断面的起伏形态,可为理解天山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重要参考。但受到前期台站覆盖的限制,对东天山速度结构的研究仍存在不足。本文利用蒙古中部流动地震台站的地震波形资料,通过三重震相波形拟合方法,获得了伊犁盆地东部和东天山中西部地区下方地幔过渡带及660km间断面附近的P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东天山中部地幔过渡带内局部存在高速异常结构,该高速异常结构的速度值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变大,在地幔过渡带底部,高速异常值达到1%;660km间断面为尖锐速度界面,P波速度跃变量为4.61%~5.78%,下沉深度为5~15km,由西向东下沉深度呈现增大的趋势。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推断东天山地幔过渡带内的高速异常结构可能是天山岩石圈的拆沉物质或断裂的岩石圈物质由于自身重力作用而下沉进入地幔过渡带内所导致;此外,由于东天山中部660km间断面上方存在高速异常结构,低温异常也会使得660km间断面的下沉深度增大。本研究结果为东天山岩石圈拆沉,或天山两侧盆地岩石圈的双向俯冲引发岩石圈断裂等动力学模式提供了新的地震学证据,对理解东天山动力学过程提供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 P波三重震相 高速异常结构 660km断面 岩石圈拆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豆—小笠原下方660km间断面的区域性差异 被引量:3
2
作者 周元泽 蒋志勇 臧绍先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7-324,共8页
利用南、北加州地震台网、华盛顿州西北太平洋地震台网单分量短周期地震仪和德国、瑞士地震台网 /台阵的三分量宽频带地震仪记录的 1 981~ 2 0 0 0年伊豆—小笠原地区下方地震的波形资料 ,使用 N次根倾斜叠加方法提取近源一侧来自间断... 利用南、北加州地震台网、华盛顿州西北太平洋地震台网单分量短周期地震仪和德国、瑞士地震台网 /台阵的三分量宽频带地震仪记录的 1 981~ 2 0 0 0年伊豆—小笠原地区下方地震的波形资料 ,使用 N次根倾斜叠加方法提取近源一侧来自间断面 Sd P转换震相 ,以研究6 6 0 km间断面区域性差异 .研究发现 ,自 3 5°N到 2 6°N的各剖面依次体现了和达 -本尼奥夫带 (Wadati- Benioff zone)倾角逐渐加大 ,且地震分布的最大深度也逐步增大 ,俯冲板块对6 6 0 km间断面存在的影响也因此产生了差异性 :没有俯冲板块影响的情况下 ,该间断面出现在 CM) 6 6 0 km深度处 ,而受到俯冲板块明显作用的地区 ,则该间断面普遍出现下陷 .转换点分布的一定程度分散性可能是间断面本身复杂结构、震相误判或一维球对称地球模型假定等因素造成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60km断面 N次根倾斜叠加 俯冲板块 伊豆-小笠原 地球内部结构 地震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660km间断面附近波速结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叶玲玲 李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7-146,282,共10页
我国东北地区位于西北太平洋和达-贝尼奥夫俯冲带前缘,其深部速度结构对理解板块俯冲行为以及地幔物质的交换有重要意义.利用区域三重震相模拟方法,对中国地震观测台网记录到的两个深源地震P波和SH波波形数据,进行了相对到时和波形的拟... 我国东北地区位于西北太平洋和达-贝尼奥夫俯冲带前缘,其深部速度结构对理解板块俯冲行为以及地幔物质的交换有重要意义.利用区域三重震相模拟方法,对中国地震观测台网记录到的两个深源地震P波和SH波波形数据,进行了相对到时和波形的拟合,获得了我国东北地区660km间断面附近波速结构.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下方的间断面没有发生明显下沉,间断面之上存在一个厚约130km的高速层,这可能对应了俯冲并滞留在间断面之上的西北太平洋板块;地幔过渡带整体呈现出S波低速异常和较高的vP/vS值,可能暗示了地幔转换带内含有较高的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震相 660 km断面俯冲板块S波低速异常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下方660km间断面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高占永 张瑞青 +1 位作者 吴庆举 张广成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1-721,885,共11页
围绕中国东北地区下方俯冲的西太平洋板块是停滞在地幔过渡带内水平向西伸展,还是穿透660km间断面直接进入下地幔,始终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基于P--SV转换波对速度间断面的敏感性,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在东北地区布设的136个固定... 围绕中国东北地区下方俯冲的西太平洋板块是停滞在地幔过渡带内水平向西伸展,还是穿透660km间断面直接进入下地幔,始终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基于P--SV转换波对速度间断面的敏感性,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在东北地区布设的136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波形数据,通过提取台站下方的接收函数并采用共转换点(CCP)叠加技术,得到了该区域660km间断面的起伏变化图像.结果显示,东北地区下方660km间断面下沉幅度超过20km的区域主要集中在44°N以南、东西跨度约400km的范围内.660km间断面的下沉表明西北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了中国东北地区下方,在较小区域范围内观测到的较大深度异常可能暗示着俯冲板片穿透660km间断面直接进入了下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地区 俯冲板块 接收函数 共转换点叠加 660km断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东部复杂的660km相变界面 被引量:3
5
作者 刘震 田小波 +2 位作者 聂仕潭 段耀晖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39-2046,共8页
利用华北固定台网的宽频带地震远震记录波形资料,提取P波接收函数,通过偏移成像和共转换点叠加,得到华北地区东部地幔过渡带深度及厚度的图像.研究结果显示,地幔过渡带上界面(410km间断面)深度起伏变化不大;在华北地区东部,存在较厚的... 利用华北固定台网的宽频带地震远震记录波形资料,提取P波接收函数,通过偏移成像和共转换点叠加,得到华北地区东部地幔过渡带深度及厚度的图像.研究结果显示,地幔过渡带上界面(410km间断面)深度起伏变化不大;在华北地区东部,存在较厚的地幔过渡带,地幔过渡带下界面(660km间断面)在660km深度附近出现两个不同的界面.造成地幔过渡带增厚并出现两个深度不同的界面的原因可能是存在橄榄岩以外的地幔物质相变,该物质相变拥有与橄榄岩向钙钛矿转变不同的克拉伯龙斜率,太平洋俯冲板块的低温造成两种不同的相变界面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双重660km间断面的范围存在向北西方向延伸的趋势并且向南至少延伸到30°N.本文的结果可为古西太平洋板块向华北俯冲前缘位置的研究提供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过渡带 双层660km间断面 华北 接收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波形拟合的日本南部及琉球岛弧下方滞留板片的形态结构研究
6
作者 苏慧 崔清辉 +2 位作者 李国辉 尹迪 周元泽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53,共17页
在日本南部及琉球岛弧地区,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共同向欧亚板块下方俯冲,形成复杂的双板块俯冲系统。滞留板片在地幔过渡带内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地幔物质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东海陆架盆地及中国大陆边缘的构造演化过程。本研究基于中国... 在日本南部及琉球岛弧地区,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共同向欧亚板块下方俯冲,形成复杂的双板块俯冲系统。滞留板片在地幔过渡带内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地幔物质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东海陆架盆地及中国大陆边缘的构造演化过程。本研究基于中国国家数字台网记录的发生于伊豆—小笠原地区的一次深源地震的宽频带波形资料,通过P波三重震相拟合,获得了日本南部及琉球岛弧下方660 km间断面附近的速度结构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域660 k倘m间瀋断面上方普沉深度为20—60 km,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渐减小的趋势,速度跃变1.5%—3.0%。相较于前人基于地震活动性和层析成像的结果,本文高速异常体的存在位置要深于菲律宾海板块俯冲所能到达的地幔转换区上边界附近,因而其应为俯冲滞留的西太平洋俯冲板片物质,与菲律宾海板块俯冲物质无关;此外,660 km间断面较大的南北下沉深度变化应由俯冲板块带来的滞留物质及其引起的温度异常和相关的相变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留板片 P波三重震相 高速异常 660 km断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北部及邻区地壳和地幔转换带厚度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炳瑜 陈凌 +1 位作者 艾印双 何玉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0-68,共9页
本文利用宽频流动台阵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和接收函数波动方程叠后偏移方法,获得了华北克拉通东北部边界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和地幔转换带的间断面结构图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地壳厚度存在显著的横向变化:以南北重力梯度带为界,西北部的... 本文利用宽频流动台阵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和接收函数波动方程叠后偏移方法,获得了华北克拉通东北部边界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和地幔转换带的间断面结构图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地壳厚度存在显著的横向变化:以南北重力梯度带为界,西北部的兴蒙造山带地壳较厚(~40km),东南部的燕山带、松辽盆地和辽东台隆地壳明显较薄(30~35km).这有可能反映,研究区南北重力梯度带两侧地壳在中-新生代区域构造伸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和减薄.地幔转换带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410km和660km间断面结构存在横向差异.经度121°E—122°E之间,上地幔底部出现双重间断面,深度分别为660km和690km.经度122.5°E以东(北黄海地区),410km间断面有5~20km幅度的下沉,660km间断面有5~15km幅度的抬升;该地区地幔转换带厚度相对全球平均偏薄10~20km,指示着该地区较热的上地幔底部温度环境.我们认为太平洋俯冲板块可能停滞在研究区119°E—122°E经度范围的地幔转换带中,但未延伸至118°E以西;而俯冲板块在124°E以东可能局部穿透了上地幔底部而进入下地幔,同时引起小尺度的地幔对流,导致北黄海地区下地幔物质的上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东北部边界及其邻区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410 km断面 660 km断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滞留板块下方低速异常的地震三重震相探测 被引量:8
8
作者 崔辉辉 周元泽 +2 位作者 石耀霖 王晓冉 李国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09-1320,共12页
本文基于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交界地区发生于2011年5月10日的一个深源地震的P波宽频带波形资料,研究了华北克拉通东部660km间断面附近的P波速度结构.通过一维射线追踪拟合P波三重震相的相对到时,并进行观测波形与理... 本文基于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交界地区发生于2011年5月10日的一个深源地震的P波宽频带波形资料,研究了华北克拉通东部660km间断面附近的P波速度结构.通过一维射线追踪拟合P波三重震相的相对到时,并进行观测波形与理论地震图的对比,发现华北克拉通东部660km间断面下沉约15~20km,其上方存在厚度约115~120km的高速异常,P波速度升高1.5%~2.0%,应为滞留的太平洋俯冲板块;660km间断面下方存在局部的低速异常,P波速度降低0.6%~0.9%,该异常可能与滞留板块从其底部向下地幔顶部脱水或坍塌进入下地幔深处滞留体的脱水有关,也可能与板块深俯冲及板块碎片崩塌所引起的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三重震相 660km断面 低速异常 下地幔顶部 板块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海南及其邻区地幔转换带结构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晨阳 黄金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61-1167,共7页
利用海南、广东及广西区域台网和国家台网共8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2007年8月至2010年3月75个远震事件波形资料,采用接收函数共面元叠加的方法,得到了海南及其邻区上地幔410km和660km间断面结构和转换带厚度.结果表明,研究区410km间... 利用海南、广东及广西区域台网和国家台网共8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2007年8月至2010年3月75个远震事件波形资料,采用接收函数共面元叠加的方法,得到了海南及其邻区上地幔410km和660km间断面结构和转换带厚度.结果表明,研究区410km间断面形态较复杂,局部下沉到447km,而660km间断面相对简单,其深度分布在670km左右.海南岛东北部存在一个直径约200km的转换带异常薄的区域,其厚度较全球平均值薄25±5km,相当于转换带中存在约180℃的高温异常,转换带厚度局部偏薄暗示海南地幔柱可能起源于下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地幔柱 接收函数 上地幔410km660km断面 转换带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中部地幔转换带厚度异常:海南地幔柱?
10
作者 王冠之 陈永顺 +4 位作者 张晨 盖增喜 郭震 杨挺 葛天雨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871-3880,共10页
本文利用84个布设于华南中部地区的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239个远震地震事件的波形资料,通过接收函数方法得到了华南大陆中部地区的地幔410 km和660 km间断面起伏与地幔转换带厚度变化.结果表明在华夏块体下方转换带厚度明显减薄10~25 km,... 本文利用84个布设于华南中部地区的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239个远震地震事件的波形资料,通过接收函数方法得到了华南大陆中部地区的地幔410 km和660 km间断面起伏与地幔转换带厚度变化.结果表明在华夏块体下方转换带厚度明显减薄10~25 km,尤其是在南部靠近海岸线附近(23.7°N,114.5°E)存在一个直径约200 km的转换带厚度异常区域(减薄约25 km),可能揭示海南地幔柱在该处上涌穿透660 km间断面进入地幔,在地幔转换带向周围扩散,热的地幔物质穿过410 km间断面继续上涌,造成了华夏块体下方上地幔大范围的低速异常,以及在雷州半岛和沿岸造成大范围的新生代玄武岩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410km断面 660km断面 转换带厚度 华夏块体 扬子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