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层黏弹介质模型条件下地震应力扰动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6
1
作者 蒋海昆 吴琼 +2 位作者 宋金 李金 曲均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40-1248,共9页
基于简化双层黏弹介质模型及其变形过程的时间属性,考虑震后地壳上层(黏滞性相对较弱)短时间的弹性扰动及后续较长时间内下层(黏滞性相对较强)黏性变形对上层应力扰动的联合作用,研究地震应力扰动的时空变化.结果显示,地震应力扰动在震... 基于简化双层黏弹介质模型及其变形过程的时间属性,考虑震后地壳上层(黏滞性相对较弱)短时间的弹性扰动及后续较长时间内下层(黏滞性相对较强)黏性变形对上层应力扰动的联合作用,研究地震应力扰动的时空变化.结果显示,地震应力扰动在震后一段时间内逐渐增大,之后缓慢衰减.并且模型参数越接近真实地体,应力扰动增大及衰减过程就越缓慢,持续时间越长,即地震活动具有较长时期的时间"记忆"特性.因而,在地震活动及库仑应力变化研究中,长时期的应力扰动影响不宜忽略.地震应力扰动有一定的空间作用范围,在此范围内应力扰动随距离衰减明显,距离震源较近处衰减较快、距离震源较远处衰减相对较慢,此范围之外应力扰动可忽略不计.在本文所取与实际地壳相对较为接近的模型参数条件下,应力扰动的空间作用范围大体是震源线性破裂尺度的2.5倍.地震应力扰动随震级增大而逐渐增大,在本文模型参数条件下,震级大于6级之后,应力扰动随震级快速增加.地震破裂尺度测量误差所导致的应力扰动计算误差的相对大小,与时间无关,与破裂尺度(震级)及震源距有关,随震源距的增大而增大,但对应力扰动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变化范围影响甚微.当距离足够远时,应力扰动计算误差的相对大小趋于常数,就6、7、8级地震而言,最大应力扰动计算误差分别小于应力扰动值本身的22%、30%及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黏弹介质地壳模型 地震应力扰动 持续时间 作用范围 主震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黏弹VTI介质一阶速度—应力方程正演模拟及双程波照明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吾拉力·胡尔买提 曲英铭 +3 位作者 李振春 王雨婷 鞠奉江 刘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5-518,I0009,I0010,共16页
地层岩石具有各向异性、黏弹性及双相性等特性,因此建立更加精确的地下介质模型,研究地震波传播规律,对认识复杂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和实际资料的解释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为此,基于黏弹性广义标准线性体(GSLS)模型,首先推导了双相黏... 地层岩石具有各向异性、黏弹性及双相性等特性,因此建立更加精确的地下介质模型,研究地震波传播规律,对认识复杂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和实际资料的解释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为此,基于黏弹性广义标准线性体(GSLS)模型,首先推导了双相黏弹VTI介质的一阶速度—应力方程并进行正演模拟,与单相弹性各向同性介质相比,双相黏弹VTI介质中地震波能量明显衰减,波前面变成椭圆,且出现慢纵波。对二维双相黏弹VTI介质进行地震双程波照明分析,结果表明介质的黏弹性使地震波能量衰减,且介质各向异性导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方向变化,双相介质慢纵波的出现使地震波能量分布复杂化。最后,根据照明结果对观测系统进行了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演模拟 介质 双相介质 各向异性 标准线性固体模型 双程波照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双复杂探区典型三维正演模型的建立和正演模拟
3
作者 李培明 于海生 +4 位作者 武威 刘永雷 赵会兵 方勇 高蕊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7-950,共14页
三维典型数值模型和模拟对地震处理和解释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检验和测试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有效性。中国西部双复杂探区长期存在地震偏移成像困难、构造难以落实的问题,急需建立代表中国前陆盆地双复杂特征的三维典型模型与正... 三维典型数值模型和模拟对地震处理和解释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检验和测试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有效性。中国西部双复杂探区长期存在地震偏移成像困难、构造难以落实的问题,急需建立代表中国前陆盆地双复杂特征的三维典型模型与正演模拟数据。文中以西部双复杂典型代表的克拉苏地区克深区块为例,综合西部前陆盆地山前带地表、地下典型地质和地球物理特点,充分利用地震深度偏移速度、声波测井、VSP测井、微测井等资料建立了中国西部双复杂典型数值模型(BGP-DC2GModels),包括声波速度模型、各向同性弹性介质模型、TTI/TORT模型、黏滞介质模型,具备复杂近地表、复杂地下构造、高速砾岩扇体、膏盐体、滑脱层(煤层)、Q异常体、各向异性等典型特征。基于该模型,利用谱元法模拟生成了各向同性声波、各向同性弹性波、各向同性黏弹性波、TTI黏弹性波、TORT黏弹性波等5套高质量地面与井中立体观测的正演模拟数据,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数据的声波逆时偏移、各向异性偏移结果,进一步说明了典型模型和数值模拟数据能够测试和验证采集、处理、解释新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模型 前陆盆地 正演模拟 双复杂探区 介质 介质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强震破裂空段的地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梅秀苹 邵志刚 +2 位作者 张浪平 冯建刚 代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9-525,580,共17页
综合活动构造与重要活动断裂带的历史及现今强震震源区或破裂分布等资料,南北地震带北段存在长期缺少MS≥7.0地震的破裂空段.为了考察这些空段的地震危险性,首先采用Burgers体黏弹介质模型,计算周围有记载以来的历史强震在空段引起的库... 综合活动构造与重要活动断裂带的历史及现今强震震源区或破裂分布等资料,南北地震带北段存在长期缺少MS≥7.0地震的破裂空段.为了考察这些空段的地震危险性,首先采用Burgers体黏弹介质模型,计算周围有记载以来的历史强震在空段引起的库仑应力动态演化;其次结合背景地震发生率,采用Dieterich模型分析历史强震对空段地震活动的影响,讨论了空段所在区域的地震发生概率.结果显示,南北地震带北段强震破裂空段的地震危险性程度自高到低依次是: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东段的若尔盖—九寨沟段、六盘山断裂带中南段空段、香山—天景山段裂中南段同心空段、天祝—大靖空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中西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东段.该结果可为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地震危险性估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强震破裂空段 库仑应力 动态演化 Burgers体介质模型 地震发生率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