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流阀控双射流管电液伺服阀研究
1
作者 胡云堂 訚耀保 +3 位作者 王英惠 江卓达 林伟明 卢宏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110-114,共5页
针对力反馈射流管电液伺服阀前置级的缺陷,基于劈尖分流原理提出一种新型分流阀控双射流管电液伺服阀。设计以双锥阀芯、分流劈环、双射流管及直杆型反馈弹簧杆等为核心元件的伺服阀结构。确定新结构伺服阀前置级及主阀液流控制的两级... 针对力反馈射流管电液伺服阀前置级的缺陷,基于劈尖分流原理提出一种新型分流阀控双射流管电液伺服阀。设计以双锥阀芯、分流劈环、双射流管及直杆型反馈弹簧杆等为核心元件的伺服阀结构。确定新结构伺服阀前置级及主阀液流控制的两级控制方案,给出新结构伺服阀前置级力马达磁路、控制阀芯级件及主阀芯组件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新结构伺服阀输出流量或压力与阀的输入控制电流成比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流阀控 双射流管 电液伺服阀 锥阀芯 分流劈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流化双射流开采天然气水合物颗粒回收
2
作者 钟林 张文超 +3 位作者 王国荣 张林锋 王党飞 余兴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78-1886,共9页
固体流态化开采作为一种创新性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新方法,其中水合物颗粒回收决定了该方法的开采效率,是其关键技术环节之一。现有工艺中均采用单射流破碎开采,但由于其水力吸力有限,导致水合物颗粒回收率低,因此为了提高颗粒的回收性能,... 固体流态化开采作为一种创新性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新方法,其中水合物颗粒回收决定了该方法的开采效率,是其关键技术环节之一。现有工艺中均采用单射流破碎开采,但由于其水力吸力有限,导致水合物颗粒回收率低,因此为了提高颗粒的回收性能,创新性地提出了双射流回收方案。探究了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固体颗粒回收效率,同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回收流场和颗粒回收率。结果表明:随着前端射流与回收孔距离(l_(1))和后端射流与回收孔的距离(l_(2))增加,双射流之间的流场效果减弱导致颗粒沉积现象愈发明显,砂堆的数量从2个转变为3个;当后端射流与回收孔的距离(l_(2))为300 mm时,随着前端射流与回收孔距离(l_(1))的增大导致颗粒回收率先增大后减小;当l_(1)=300 mm时,随着l_(2)的增大导致回收率先增大后减小。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水合物开采机理,有助于优化开采工具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固态流化 射流 颗粒回收率 DDP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心双管射流泵流量修正系数的优化研究
3
作者 乔倩瑜 罗懿 +2 位作者 赵润冬 周瑞立 周舰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114,共6页
射流泵排水采气工艺是释放高产水气井产能的重要排采工艺,但在实际应用中射流泵理论方程存在气井适应性差、计算结果误差大、无法精准指导工艺参数设计的问题。基于射流泵理论排量方程,分析造成理论计算值与实际值之间存在误差的原因,... 射流泵排水采气工艺是释放高产水气井产能的重要排采工艺,但在实际应用中射流泵理论方程存在气井适应性差、计算结果误差大、无法精准指导工艺参数设计的问题。基于射流泵理论排量方程,分析造成理论计算值与实际值之间存在误差的原因,明确流量修正系数优化对射流泵工艺设计的重要作用,并依托Q1井同心双管射流泵工艺+井下智能监测技术,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流量修正系数计算方法,拟合出一个六元参数流量修正系数经验方程,准确率达98%;相较于常规计算方法误差减小了48.2%,提升了吸入口压力的计算精度。采用该方程对另外3口同心双管射流泵进行参数优化,优化后的平均日产气量增加1542 m^(3),平均日产液量增加2.5 m^(3)。所得结论对于进一步指导射流泵工艺在排水采气中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采气 同心射流 理论排量方程 流量修正系数 吸入口压力 多因素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合成双射流的Al_(2)O_(3)纳米流体散热数值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董昭锋 邓雄 +5 位作者 罗振兵 彭灿 康赢 何伟 张鉴源 于新辰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22,I0001,共14页
使用Al2O3纳米流体对基于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通道强化换热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了不同体积分数的纳米流体对通道冷却性能的影响。激励器工作后,膜片往复振动,在射流口产生了交替吸入与喷出的射流并冲击基板,装置的冷却性能大大提高。同时... 使用Al2O3纳米流体对基于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通道强化换热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了不同体积分数的纳米流体对通道冷却性能的影响。激励器工作后,膜片往复振动,在射流口产生了交替吸入与喷出的射流并冲击基板,装置的冷却性能大大提高。同时,纳米颗粒的加入增大了流体的导热系数,流体传热性能有所提高,但同时也增加了进出口压降。引入了综合性能评价因子KFOM和整体传热增强度KDTE,发现随着纳米流体体积分数的增加,KFOM和KDTE也增大,这表明使用纳米流体后,整体装置的冷却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此外,分析了激励器频率和等效振幅对散热的影响,结果表明:频率对装置整体散热性能影响较小;随着等效振幅增大,射流速度增大,芯片温度降低,装置整体冷却性能更好;激励器工作后也同样影响纳米颗粒在通道内的分布情况,每一时刻下纳米颗粒的分布都不尽相同,且聚集在基板底部的纳米颗粒将会增强换热效果,这也是影响整个装置散热性能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射流 纳米流体 体积分数 频率 等效振幅 综合性能评价因子 整体传热增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形射流口几何构型对合成双射流工作特性影响分析
5
作者 刘源园 彭文强 +4 位作者 罗振兵 刘瑞 龚建宇 赵志杰 郑穆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55,I0001,共13页
合成双射流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除具备常规合成射流结构简单、响应迅速等特点外,还能有效解决控制流场与环境流场间压差引起振膜失效的问题,兼具能量利用率高、结构灵活和易于一体化集成等优点。合成双射流工作特性易... 合成双射流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除具备常规合成射流结构简单、响应迅速等特点外,还能有效解决控制流场与环境流场间压差引起振膜失效的问题,兼具能量利用率高、结构灵活和易于一体化集成等优点。合成双射流工作特性易受射流口大小、形状等几何构型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合成双射流工作特性,设计了25组不同矩形射流口几何参数的合成双射流激励器,通过PIV实验得到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射流口处流场结构与频率特性的关系,分析射流口几何参数对激励器腔体亥姆霍兹共振频率的影响,并总结出最佳长宽比-深纵比关系;结合数值模拟研究激励器几何参数特性,探究射流口几何参数对射流速度分布与轴切换现象的影响规律,并与PIV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小长宽比矩形射流口所形成的射流在空间上的分布更集中,射流峰值速度更大;而大长宽比矩形射流口形成的射流的速度较低,且单股射流易受压力差作用发生偏转,但涡量分布更加均匀,与环境流体的能量交换更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口构型 合成射流 流动特性 PIV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双射流控制翼型分离流动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王林 罗振兵 +1 位作者 夏智勋 刘冰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3-357,372,共6页
合成双射流激励器是合成射流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所形成的射流具有更高能量、流动更稳定的特点。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合成射流与合成双射流对翼型分离流动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合成射流可以将翼型失速攻角提高2°、最大... 合成双射流激励器是合成射流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所形成的射流具有更高能量、流动更稳定的特点。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合成射流与合成双射流对翼型分离流动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合成射流可以将翼型失速攻角提高2°、最大升力系数增加18%,合成双射流可以将翼型失速攻角提高4°、最大升力系数增加35%,证明了合成双射流具有更好的分离流动控制效果。另外着重分析了合成双射流工作频率和动量系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发现当激励器工作频率为流场特征频率的1和2倍时,对翼型气动特性的改善效果最好,同时控制效果会随动量系数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流动控制 合成射流/合成射流 激励器 分离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OD方法的合成双射流流场模态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刘强 罗振兵 +2 位作者 邓雄 王林 周岩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27-1033,1046,I0001,共9页
为更深入地了解合成双射流自身的流场特性,开展了PIV实验研究,分析了一个周期内流场涡结构的演化特征,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本征正交分解(POD)模态分析,详细分析了各阶模态所表征的流动结构、时间系数及其频谱特征。结果表明,合成双射流激... 为更深入地了解合成双射流自身的流场特性,开展了PIV实验研究,分析了一个周期内流场涡结构的演化特征,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本征正交分解(POD)模态分析,详细分析了各阶模态所表征的流动结构、时间系数及其频谱特征。结果表明,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两个腔体交替压缩形成两股相位差180°、相互卷积吸引的旋涡对,能量效率和工作频率倍增;前四阶POD模态占据了流场80.5%的能量,对应的时间系数的频率分别为激励器的工作频率和二阶谐频;POD前两阶横向模态呈对称分布,后两阶呈反对称分布;而前两阶流向模态则呈反对称分布,后两阶呈对称分布,反映了合成双射流流场的对称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射流 激励器 PIV 流场结构 本征正交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射流破岩钻孔参数实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根生 宋剑 +2 位作者 胡永堂 牛继磊 黄中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8-71,共4页
双射流是由由心直射流和同轴的环形旋转射流形成的一种新型高效射流,用双射流能够克服门限压力与高破岩比能的制约而高效破岩。采用破岩实验研究了喷嘴锥角、叶片出口角、内喷嘴直径、喷距和压力5个主摹参数对双射流破岩效果的影响。... 双射流是由由心直射流和同轴的环形旋转射流形成的一种新型高效射流,用双射流能够克服门限压力与高破岩比能的制约而高效破岩。采用破岩实验研究了喷嘴锥角、叶片出口角、内喷嘴直径、喷距和压力5个主摹参数对双射流破岩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喷嘴入口锥角为60°、叶片出口角为18°的喷嘴产生的射流具有较强的破岩能力;当双射流喷嘴当量直径一定时,大的内喷嘴直径获得的破岩深度较大但会减小破岩体积;实验条件下,双射流破岩的最优喷距为10~20m,破岩门限压力为20~25MPa,破岩体积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射流 喷嘴 射流 破岩 钻井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出口倾角合成双射流流动特性及边界层控制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林 刘冰 +1 位作者 夏智勋 罗振兵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57-763,共7页
基于合成双射流全流场计算模型———X-L模型,对不同出口倾角合成双射流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平直出口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工作时,合成双射流在出口下游相互作用融合成一股射流,且合成双射流间有"自给"现象的发生;倾斜出... 基于合成双射流全流场计算模型———X-L模型,对不同出口倾角合成双射流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平直出口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工作时,合成双射流在出口下游相互作用融合成一股射流,且合成双射流间有"自给"现象的发生;倾斜出口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工作时,在激励器出口下游会形成一股沿壁面的流动,该壁面流可以对周围流体进行有方向的能量和质量输送;随着激励器出口倾斜角度的增大,合成双射流间"自给"现象减弱,沿壁面流速度增大。然后,对不同出口倾角合成双流激励器进行边界层流动控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可控制边界层流动,通过改变激励器出口倾角可以实现对边界层内速度型"饱和"程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射流激励器 边界层 流动控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前缘合成双射流的飞翼布局纵向气动控制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邓雄 赵志杰 +2 位作者 王秋旺 罗振兵 刘杰夫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9-90,共12页
为兼顾飞翼布局飞行器的隐身性和气动操控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合成双射流的飞翼布局纵向气动控制技术,研究其对小后掠飞翼布局大攻角下的气动操控能力。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与不同攻角飞翼布局流场的相互作用,探... 为兼顾飞翼布局飞行器的隐身性和气动操控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合成双射流的飞翼布局纵向气动控制技术,研究其对小后掠飞翼布局大攻角下的气动操控能力。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与不同攻角飞翼布局流场的相互作用,探究其对飞翼布局纵向气动特性的影响,最后对比了传统合成射流控制,突出了其优势。结果表明: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可有效提高大攻角升力、减小阻力,增大升阻比,同时还会使俯仰力矩出现非线性变化,具备大攻角滚转姿态操控能力;合成双射流在前缘形成周期性涡结构,增强了边界层底部低速流体与主流的动量交换,提高了边界层抗逆压梯度的能力;攻角8°~10°时,合成双射流可完全抑制前缘分离,但攻角10°时,在靠近后缘处形成分离区,使升力略有减小;攻角12°时,合成双射流可推迟流动分离,分离线移动至机翼中段;攻角14°~16°时,合成双射流虽然仅可有效抑制靠近展向分离起始位置处的流动分离,但同时也增加了分离区内的流动能量,有效提高升力;攻角18°时,吸力面近乎完全分离,合成双射流虽未能有效抑制分离,但会使前缘吸力峰值回升,仍有增升、减阻的效果;与合成射流相比,合成双射流控制产生的气动变化量更大,更具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翼布局 合成射流 流动分离 纵向气动控制 增升减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腔体合成双射流矢量特性数值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林 罗振兵 +2 位作者 刘冰 夏智勋 王德全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70-376,共7页
利用合成射流全流场计算X-L模型,对非对称腔体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射流矢量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激励器不同腔体体积比、不同振动膜速度、不同频率下的合成双射流流场。研究结果表明,当激励器两腔体不对称时,所形成的合成双射流不... 利用合成射流全流场计算X-L模型,对非对称腔体合成双射流激励器的射流矢量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激励器不同腔体体积比、不同振动膜速度、不同频率下的合成双射流流场。研究结果表明,当激励器两腔体不对称时,所形成的合成双射流不再垂直向下游流动,而是会发生偏转,即射流具有矢量特性,偏转角度的大小可以通过激励器工作条件进行调节。其机理是振动膜对大小不同的两腔体的相对压缩量不同,使得两出口处所形成射流的能量和低压区不再对称,因此导致合成双射流向低能量(大腔体)一侧偏转。振动膜振幅和频率的提高对低压区大小分别起到增加和减弱的作用,所以偏转角度又随着振动膜最大速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工作频率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射流 非对称腔体 矢量特性 X-L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双射流矢量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邓雄 夏智勋 +1 位作者 罗振兵 王林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31-1138,共8页
为了拓展合成双射流作动器在无人机推力矢量控制方面的应用,需要对合成双射流作动器结构进行优化,提高其矢量性能。通过分析合成双射流的特性,引入了以射流冲程为基础的无量纲距离,建立了射流矢量角的计算方法,并以此为评价指标,采用单... 为了拓展合成双射流作动器在无人机推力矢量控制方面的应用,需要对合成双射流作动器结构进行优化,提高其矢量性能。通过分析合成双射流的特性,引入了以射流冲程为基础的无量纲距离,建立了射流矢量角的计算方法,并以此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分析了合成双射流作动器无量纲结构参数对射流矢量角的影响机制和规律。利用极差分析法获得了各参数对射流矢量角影响的显著程度:出口宽度>出口长度>出口间距>出口深度>腔体高度,提出了作动器结构参数设计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射流 射流推力矢量 评价指标 射流矢量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射流喷嘴破岩扩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根生 易灿 吴波 《石油钻探技术》 CAS 2001年第3期9-11,共3页
利用旋转射流破岩效率高、小水眼可钻出大孔的特点 ,并结合锥形喷嘴有效喷距较长的特点 ,设计了一种新型喷嘴——双射流喷嘴。室内试验结果表明 ,射流喷嘴外旋转角 30°左右破岩效果最佳 ,破岩面积则随着角度增大而增大 ;双射流喷... 利用旋转射流破岩效率高、小水眼可钻出大孔的特点 ,并结合锥形喷嘴有效喷距较长的特点 ,设计了一种新型喷嘴——双射流喷嘴。室内试验结果表明 ,射流喷嘴外旋转角 30°左右破岩效果最佳 ,破岩面积则随着角度增大而增大 ;双射流喷嘴最佳喷距约为当量直径的 5~ 8倍 ;在短喷距情况下 ,双射流喷嘴与普通锥形喷嘴相比 ,破岩效果相近 ,但破岩面积约为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喷嘴 岩石破碎 实验室试验 高压水射流 油气井 破岩扩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心双管射流泵排采工艺参数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于姣姣 李又武 +3 位作者 李乐忠 崔景云 张越 贾宗文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5-101,共7页
要使同心双管射流泵排采技术获得较好的生产效果,还须合理配置射流泵泵芯结构参数、地面泵工作参数和井下管柱尺寸等工艺参数。鉴于此,在射流泵参数计算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气井生产条件下管柱内流体流动摩阻、接箍处混合液流体压降... 要使同心双管射流泵排采技术获得较好的生产效果,还须合理配置射流泵泵芯结构参数、地面泵工作参数和井下管柱尺寸等工艺参数。鉴于此,在射流泵参数计算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气井生产条件下管柱内流体流动摩阻、接箍处混合液流体压降损失、受产出气影响的油套环空井底流压及射流泵的特性方程等,建立了更加完整的同心双管射流泵排水采气工艺关键参数设计模型,并结合现场需求设计了3套参数计算方案,编制了设计软件。将计算结果与现场生产参数进行对比,并利用现场数据分析摩阻系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所建计算模型及设计软件可靠,计算结果与现场生产数据一致,但模拟时需根据所选泵芯有针对地选择摩阻系数,以使设计结果更加准确可靠。研究结果对于射流泵排采工艺技术的现场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井 同心射流 排水采气 工艺参数 摩擦阻力 井底流压 软件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行双射流场纳米颗粒的形成与凝聚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尹招琴 林建忠 周锟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0-148,共9页
对平行双射流中H2SO4蒸气扩散进行了大涡模拟,给出了硫酸/水系统成核生成纳米颗粒及颗粒的凝聚过程中颗粒的分布特性,分析了燃料中硫的浓度、环境相对湿度以及射流Reynolds数对于颗粒浓度和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水系统会成核... 对平行双射流中H2SO4蒸气扩散进行了大涡模拟,给出了硫酸/水系统成核生成纳米颗粒及颗粒的凝聚过程中颗粒的分布特性,分析了燃料中硫的浓度、环境相对湿度以及射流Reynolds数对于颗粒浓度和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水系统会成核生成大量的纳米颗粒,在双管射流的中间和射流场周围,颗粒具有较高的浓度;颗粒的凝聚过程使颗粒的数量减少、直径变大;随着硫的浓度的增加,流场中的颗粒浓度有明显增加,而成核后形成的颗粒直径减小;环境湿度和Reynolds数的增大,有利于成核过程,因而导致形成更多的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射流 成核 凝聚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嘴间距对双股平面射流冲刷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顾磊 倪福生 +1 位作者 李雯 徐立群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2-37,共6页
喷嘴间距是影响射流冲刷效果的关键参数。利用FLOW-3D软件对双股平面射流的沙床冲刷进行了数值模拟。固定沙床粒径和冲刷靶距,比较了不同喷嘴间距下冲刷沙坑的形状、深度和面积,分析了冲刷形成的流场和浓度分布。研究发现,两股射流之间... 喷嘴间距是影响射流冲刷效果的关键参数。利用FLOW-3D软件对双股平面射流的沙床冲刷进行了数值模拟。固定沙床粒径和冲刷靶距,比较了不同喷嘴间距下冲刷沙坑的形状、深度和面积,分析了冲刷形成的流场和浓度分布。研究发现,两股射流之间会形成漩涡,这种漩涡会消耗射流的能量,但同时又促使中间区域沙床的泥沙残留减小。在某一喷嘴间距下冲坑的深度会出现极小值,设计喷射机具时应避免此种布置。同时存在最佳喷嘴间距,可确保冲刷区域无残留浅点条件下冲坑深度和面积达到最大,获得较佳的冲刷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平面射流 喷嘴间距 冲刷效果 FLOW-3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压下双射流喷嘴空化初生能力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易灿 李根生 张定国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47,共4页
为了提高射流破岩效果和深井钻井的速度,实验研究了双射流喷嘴在不同围压下的空化初生能力,并与普通锥形喷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双射流中心喷嘴出口直径对双射流喷嘴空化初生能力影响明显;在高围压条件下,双射流喷嘴比... 为了提高射流破岩效果和深井钻井的速度,实验研究了双射流喷嘴在不同围压下的空化初生能力,并与普通锥形喷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双射流中心喷嘴出口直径对双射流喷嘴空化初生能力影响明显;在高围压条件下,双射流喷嘴比普通锥形喷嘴具有更大的初生空化数,且大都大于1.0,而锥形喷嘴最大仅为0.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喷嘴 空化初生 空化噪声 围压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双射流流化床的流体动力学特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庆杰 张济宇 +1 位作者 刘振宇 岳光溪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974-981,共8页
在0 .5m× 8m大型双射流流化床中 ,通过摄像、放像逐帧分析法和sthVCD软件分析录像转换的VCD ,得到了不同管间距下双射流典型的运动图像 .同时研究了两射流独立存在区、过渡区和射流合并区 3种流型的相互转变 ,得出了流型转变的... 在0 .5m× 8m大型双射流流化床中 ,通过摄像、放像逐帧分析法和sthVCD软件分析录像转换的VCD ,得到了不同管间距下双射流典型的运动图像 .同时研究了两射流独立存在区、过渡区和射流合并区 3种流型的相互转变 ,得出了流型转变的关系式 .不同射流管间距下相同射流气速的射流深度相比 ,管间距减小则射流深度减小 ;在较小的管间距和相对高的射流气速下 ,两射流在射流深度之内始终合并 ,表现为射流合并高度 .得出了射流深度、射流合并高度的定量关系式 .分数维关联维数表明大型双射流流化床是一个确定性混沌系统 ,考查了管间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射流流化床 射流深度 射流合并高度 关联维数 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双射流喷嘴冲击井底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小宁 刘新云 +2 位作者 张明坤 李根生 吴为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14,18,共5页
为了克服组合双射流的缺点,提出了新型双射流喷嘴,并采用RNGκ-ε湍流模型计算了新型双射流喷嘴冲击井底的流场。建模时采用有限体积法离散各控制方程,采用松弛迭代法求解各离散方程,壁面采用无滑移固壁边界。模拟结果表明,新型双射流... 为了克服组合双射流的缺点,提出了新型双射流喷嘴,并采用RNGκ-ε湍流模型计算了新型双射流喷嘴冲击井底的流场。建模时采用有限体积法离散各控制方程,采用松弛迭代法求解各离散方程,壁面采用无滑移固壁边界。模拟结果表明,新型双射流不存在等速核,且轴心线冲击力小,但作用面积大;与旋转射流相比,轴心线附近流速最大,从而实现了高效破岩。漫流层的径向流速最大值出现在距离外流场轴线2.5D距离处,大小约为喷嘴出口速度的23%。新型双射流利用圆形射流冲击和旋转射流剪切破岩,能形成直径较大、深度较大的破碎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射流 井底流场 旋转射流 轴向速度 射流喷嘴 等速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射流流化床流动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庆杰 张济宇 刘振宇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35-540,共6页
在一300×2600mm二维双射流流化床中,采用多路压力信号采集装置,详细研究了射流气速、射流喷口管间距离、静床高度、物性参数对双射流流化床射流流动特性的影响,发现双射流从单独存在到两射流在其射流区内发生射流合并可由压力波动... 在一300×2600mm二维双射流流化床中,采用多路压力信号采集装置,详细研究了射流气速、射流喷口管间距离、静床高度、物性参数对双射流流化床射流流动特性的影响,发现双射流从单独存在到两射流在其射流区内发生射流合并可由压力波动时间序列的功率谱主频和Hurst指数的变化定量确定,结果还表明,双射流流化床管间距减小时,射流在射流区发生合并的射流气速降低;而管间距相同时,静床高变大,射流在射流区发生合并的射流气速也降低;对于相同粒径的固体颗粒,颗粒密度增大使得射流在射流区发生合并的射流气速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流化床 流动特性 煤气化 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