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季籼稻安全生长期研究方法择优与应用——以长沙为例
1
作者 宋忠华 解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33-1342,共10页
利用长沙1961—2020年逐日日平均气温和1996—2020年双季稻发育期等观测资料,通过不同统计方法、不同界限温度等适用性对比分析,优选了双季籼稻安全生长期研究方法,并应用于长沙双季稻安全生长期研究。结果表明:界限温度日期统计采用连... 利用长沙1961—2020年逐日日平均气温和1996—2020年双季稻发育期等观测资料,通过不同统计方法、不同界限温度等适用性对比分析,优选了双季籼稻安全生长期研究方法,并应用于长沙双季稻安全生长期研究。结果表明:界限温度日期统计采用连续统计法,以气温8℃为早稻播种界限温度,以22℃为晚稻齐穗界限温度,以气温连续3 d≥8℃初日至连续3 d≥22℃终日日数为双季稻安全生长期,该结果适用于长沙双季稻安全生长期研究,或可适用于覆膜育秧的其他双季籼稻区;长沙地区,≥8℃的80%保证率日期是3月21日,界限温度≥8℃播种期显著提前;晚稻安全齐穗80%保证率日期是9月9日,安全齐穗期推迟但不明显;双季稻安全生长80%保证率日数超过179 d,安全生长期极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籼稻 安全生长期 播种 齐穗 界限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式主动增温对双季优质籼稻籽粒淀粉积累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陈丽明 杨陶陶 +7 位作者 熊若愚 谭雪明 黄山 曾勇军 潘晓华 石庆华 张俊 曾研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6-177,共12页
【目的】明确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双季籼稻品质形成的淀粉积累特征。【方法】早稻以湘早籼45号(常规籼稻)和柒两优2012(杂交籼稻),晚稻以九香粘(常规籼稻)和泰优398(杂交籼稻)为试验材料,利用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设置全生育期增温(早稻增... 【目的】明确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双季籼稻品质形成的淀粉积累特征。【方法】早稻以湘早籼45号(常规籼稻)和柒两优2012(杂交籼稻),晚稻以九香粘(常规籼稻)和泰优398(杂交籼稻)为试验材料,利用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设置全生育期增温(早稻增温1.4~1.5℃,晚稻增温2.0~2.3℃)和不增温2个处理,探明全生育期增温对双季籼稻籽粒淀粉合成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开放式增温条件下,稻米中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无显著变化,直链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占总淀粉比例降低,其中,柒两优2012和九香粘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4.2%和3.4%。与不增温处理相比,增温提高了灌浆前期(抽穗后7~14 d)籽粒中总淀粉和直链淀粉积累量,但对晚稻籽粒直链淀粉积累量的影响持续时间要大于早稻,主要与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不同程度升高有关。增温条件下,早稻灌浆结实期籽粒中二磷酸腺苷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GPase)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晚稻呈逐渐升高趋势;增温降低了早稻抽穗后14 d和晚稻抽穗后7 d籽粒中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但显著增加晚稻抽穗后期(抽穗后21、28 d)籽粒中GBSS活性;同时显著提高了柒两优2012和九香粘抽穗后7和14 d籽粒中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晚稻籽粒中淀粉分支酶(SBE)活性有升高趋势。总体上,增温对晚稻籽粒中ADGPase、GBSS活性的影响显著大于早稻。【结论】开放式主动增温显著提升双季籼稻灌浆前期(抽穗后7~14d)籽粒中ADGPase、GBSS和SSS的活性,进而提高双季籼稻灌浆前期籽粒总淀粉及其组分的合成和积累。增温对淀粉合成关键酶的影响因季别和品种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开放式增温 双季籼稻 淀粉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江县早籼稻适宜机插新品种(系)筛选试验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进山 张晓红 +4 位作者 周兵 吴小文 吴晨阳 潘志军 尹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期28-30,33,共4页
[目的]筛选适宜庐江县及相近区域的合适机插双季早籼稻品种。[方法]用井关播种流水线播种和井关PZ80D-25型插秧机进行25 cm行距和11 cm株距机插14个双季早籼稻新品种(系),重点研究同一机插条件下各品种在产量构成、生育期、茎蘖动态、... [目的]筛选适宜庐江县及相近区域的合适机插双季早籼稻品种。[方法]用井关播种流水线播种和井关PZ80D-25型插秧机进行25 cm行距和11 cm株距机插14个双季早籼稻新品种(系),重点研究同一机插条件下各品种在产量构成、生育期、茎蘖动态、抗纹枯病等差异。[结果]中早33、早籼402、嘉早15-128、浙辐203、嘉早15-143、中组143这6个品种较适宜在庐江县及相近区域作双季早籼稻机插种植。[结论]该研究为双季早籼稻毯状机插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 双季籼稻 新品种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科发早粳1号分子设计育种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明江 刘贵富 +2 位作者 肖叶青 余泓 李家洋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29-834,共6页
双季早稻生产是粮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双季早粳稻品种培育取得了重要进展,育成了兼具高产、优质、高抗的中科发早粳1号等双季早粳稻新品种/系。中科发早粳1号是利用分子设计育种体系,针对双季早稻生产中长期难以解决的经济效益... 双季早稻生产是粮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双季早粳稻品种培育取得了重要进展,育成了兼具高产、优质、高抗的中科发早粳1号等双季早粳稻新品种/系。中科发早粳1号是利用分子设计育种体系,针对双季早稻生产中长期难以解决的经济效益低、稻米品质差、早期耐寒差和易穗萌等问题,选取含有不同优异基因的空育131、南方长粒粳与吉粳88为亲本,通过关键基因筛选聚合培育而成。中科发早粳1号株型紧凑,株高90厘米,每穗粒数120粒,结实率85%,千粒重26克,每公顷产量8.25吨,主要米质指标达到部颁粳稻品种品质等级二级及以上。中科发早粳1号的成功培育将为双季早稻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双季早稻 双季籼稻 双季早粳稻 分子设计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