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季晚粳稻不同栽培方式生产力及其群体质量差异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许轲 张军 +6 位作者 张洪程 花劲 霍中洋 郭保卫 戴其根 魏海燕 高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3-513,共11页
以镇稻11(常规粳稻)、甬优8号(杂交粳稻)为材料,在江西上高县设置旱育中大苗手栽、2连孔塑盘旱育秧摆栽、单孔塑盘旱育秧有序点抛及传统撒抛、毯状小苗机插五种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双季晚粳稻生产力及群体质量的影响,初步提出双季... 以镇稻11(常规粳稻)、甬优8号(杂交粳稻)为材料,在江西上高县设置旱育中大苗手栽、2连孔塑盘旱育秧摆栽、单孔塑盘旱育秧有序点抛及传统撒抛、毯状小苗机插五种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双季晚粳稻生产力及群体质量的影响,初步提出双季晚粳稻的适宜栽培方式。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稻谷产量表现为手栽>摆栽>点抛>撒抛>机插。与机插方式相比,镇稻11和甬优8号手栽、2连孔摆栽、单孔点抛及撒抛方式产量分别增加17.1%和16.8%、12.7%和11.7%、5.9%和5.4%、3.6%和1.8%。手栽、2连孔摆栽、单孔点抛及撒抛方式群体茎蘖最终成穗率较高(均大于65%),显著增加了不同生育时期的群体物质积累量、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有效叶面积和高效叶面积比率、中后期群体生长速率、净同化率;提高了水稻粒叶比,改善了源库关系,提高了根冠比、根系伤流量和颖花根流量;茎秆粗壮抗倒伏。根据上述结果,探讨了双季晚粳稻配套栽培方式的科学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粳稻 栽培方式 生产力 群体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双季晚粳稻产量、生育时期及温光资源配置的生态性差异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孟佳 殷敏 +5 位作者 褚光 刘元辉 徐春梅 章秀福 王丹英 陈松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5-486,共12页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双季晚粳稻在长江中下游不同生态区产量表现、生育期及温光资源配置差异,为早籼-晚粳模式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浙江富阳(30.13°N,海拔41.7 m)和温州(28.52°N,...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双季晚粳稻在长江中下游不同生态区产量表现、生育期及温光资源配置差异,为早籼-晚粳模式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浙江富阳(30.13°N,海拔41.7 m)和温州(28.52°N,海拔83 m)开展。选择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品种,以高产籼稻(IR)为对照,设置常规粳稻(IJR)和籼粳杂交稻(IJHR)2个处理。比较不同生态区晚季温光条件下籼稻、常规粳稻和籼粳杂交稻在产量、生育特性以及温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结果】1)低纬度下粳型水稻品种干物质量、有效穗数及库容较高纬度均有所下降,导致产量降低2.4%~19.1%;但结实率和千粒重稳定或略有提高。同时,籼粳杂交稻产量在两地均最高,分别为8.8~10.3 t/hm2(富阳)和8.0~10.2 t/hm2(温州);2)供试品种生育时期因纬度不同而存在差异。与高纬度相比,低纬度的水稻营养生长期无显著差异,穗发育期有所缩短(4.2%~27.3%),而灌浆期显著缩短,其中籼稻、常规粳稻以及籼粳杂交稻分别缩短7.3%~11.9%、20.8%~41.9%以及23.1%~35%。3)不同生育阶段温光配置差异主要体现在灌浆期,平均温度低纬度要高于高纬度(籼稻提高0.4~2.4℃;常规粳稻2.3~3.5℃;籼粳杂交稻2.5~2.8℃);有效积温纬度间的差异随品种类型而异,其中籼稻无显著变化,常规粳稻和籼粳杂交稻分别降低24.7~126.4℃和25.7~107℃。4)主成分分析表明,纬度变化造成的温光资源积累差异(PC1和PC2)是主因(贡献度49%),也是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品种的温光敏感性(PC5,贡献度18%)以及品种的穗粒结构(PC3,贡献度14%)。【结论】与高纬相比,低纬粳型水稻产量降低主要源于生育期缩短(灌浆期为主),有效积温减少,库容降低。籼粳杂交稻在低纬度仍具有较高的产量优势,可能源于其较强的穗粒优势。有鉴于此,重(大)穗型粳稻在长江中下游较低纬度双季晚稻种植可能更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粳稻 长江中下游 纬度 产量 生育时期 温光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机插双季晚粳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皮楚舒 程建平 +5 位作者 赵锋 李阳 汪本福 张枝盛 石后兴 徐顺文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8期1474-1476,1585,共4页
考察氮肥运筹对机械插秧双季晚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3(基肥、蘖肥和穗肥比例为5∶3∶2)有效穗数最高,实际产量也最高,达到599.5 kg/667 m^2,较T1(仅施基蘖肥)产量增加13.2%。随穗肥比例增加,水稻产量、生物量积累量和... 考察氮肥运筹对机械插秧双季晚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3(基肥、蘖肥和穗肥比例为5∶3∶2)有效穗数最高,实际产量也最高,达到599.5 kg/667 m^2,较T1(仅施基蘖肥)产量增加13.2%。随穗肥比例增加,水稻产量、生物量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而茎鞘物质输出率(EPMSS)和转换率(TPMSS)逐渐减少。施氮处理齐穗后5 d灌浆速率均低于CK(不施氮),而后灌浆速率逐渐高于CK。总之,适当氮肥后移有利于提高水稻有效穗数、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氮肥在基肥、蘖肥和穗肥比例为5∶3∶2是机插双季晚粳最佳施氮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粳稻 机插秧 氮肥运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虞区常规连作晚粳稻品种对比
4
作者 顾淑华 罗高明 朱化虹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795-798,共4页
绍兴市上虞区是浙江省粮食主产区,种植的主要模式为双季稻,常年种植双季晚稻面积大,但目前种植的连作晚稻存在品种单一、主栽品种种植年限长等不足,迫切需要引入熟期适中、优质高产、抗性较强的新品种作为主栽品种,为连作晚稻的稳产高... 绍兴市上虞区是浙江省粮食主产区,种植的主要模式为双季稻,常年种植双季晚稻面积大,但目前种植的连作晚稻存在品种单一、主栽品种种植年限长等不足,迫切需要引入熟期适中、优质高产、抗性较强的新品种作为主栽品种,为连作晚稻的稳产高产奠定基础。为此,2022年该地区引入秀水7204和春江166等4个新品种,进行大区对比。结果表明,参试新品种熟期、产量、抗性等均优于当年的主栽品种,适宜在上虞区作为双季晚稻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粳稻 品种 生育期 穗部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新型肥料作基肥对机插双晚常规粳稻分蘖和主要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汪向东 张长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2期169-171,221,共4页
以复合-秸混肥、缓释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为供试新型肥料,以镇稻18为供试品种,设置同田对比试验,研究新型肥料在机插双季晚粳生产中作基肥后不再追施穗肥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新型肥料作基肥后的秧苗分蘖动态存在差异,对生育性状... 以复合-秸混肥、缓释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为供试新型肥料,以镇稻18为供试品种,设置同田对比试验,研究新型肥料在机插双季晚粳生产中作基肥后不再追施穗肥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新型肥料作基肥后的秧苗分蘖动态存在差异,对生育性状影响较小,对经济产量有影响但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F=4.69,F_(0.05)=6.94)。在试验用量下,复合-秸混肥处理和缓释肥处理在水稻生长后期未表现脱肥特征,结实率、千粒重和收获指数较高,可以作为不施穗肥的基肥使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在水稻生长后期表现较明显的脱肥特征,结实率、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偏低,在提倡化肥减量政策下,不宜作为不施穗肥的基肥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肥料 基肥 机插 双季晚粳稻 分蘖 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都县2019年温光资源高效匹配特性兼品种组合筛选试验初报
6
作者 温日华 杨林生 +2 位作者 李云 曾兆丰 黄书梅 《江西农业》 2020年第22期108-109,共2页
为筛选出适应江西省宁都县栽培的优质双季晚籼粳稻新品种及探索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2019年宁都县长胜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安排实施了12个籼粳稻新品种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甬优540、甬优1540、浙优18和甬嘉58的产量高,生育期较长,株高适... 为筛选出适应江西省宁都县栽培的优质双季晚籼粳稻新品种及探索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2019年宁都县长胜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安排实施了12个籼粳稻新品种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甬优540、甬优1540、浙优18和甬嘉58的产量高,生育期较长,株高适中,长势繁茂,茎秆粗壮,结实率较高,丰产性好,在宁都县具有较好的推广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粳稻 水稻 宁都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