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皖南地区双季早粳稻品种比较试验
1
作者
李慈娟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2期11-15,共5页
为筛选出适合皖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和高抗的双季早粳稻品种,以中科发早粳23等6个双季早粳稻品种为材料,陵两优268、中早35为对照,开展比较试验,分别从生育期、抗逆性、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为筛选出适合皖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和高抗的双季早粳稻品种,以中科发早粳23等6个双季早粳稻品种为材料,陵两优268、中早35为对照,开展比较试验,分别从生育期、抗逆性、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品种全生育期在114~120 d,中科发早粳32生育期最长;大多品种抗性能力较强,部分病虫害轻度发生;农艺性状方面基本苗数133.43万~161.92万株/hm^(2),最高苗数397.30万~469.27万株/hm^(2),株高93.0~113.6 cm,穗长16.5~22.4 cm;经济性状方面有效穗数251.87万~293.85万穗/hm^(2),穗实粒数113.6~123.2粒,千粒重在25.5~27.0 g;结实率在86.5%~91.0%;参试品种产量8335.83~8925.54 kg/hm^(2),中科发早粳25产量最高,其次为中科发早粳23、中科发早粳32和赣初粳1号;综合生育期、抗逆性、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等表现,中科发早粳25、中科发早粳23和赣初粳1号3个早粳稻品种丰产性好、生育期适中、综合抗性较强,综合表现优异,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适宜在该地区引进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早粳稻
生育期
品种性状
抗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北方早粳南引早稻种植的适应性分析及育种启示
2
作者
蒋宁飞
郑天清
+5 位作者
程楚
郎学渊
乐君姬
赵秀琴
徐建龙
邵美红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2-1531,共10页
为研究北方早粳南引浙江省建德市作早稻种植的适宜性,以北方3个不同熟期的早粳品种(系)为材料,比较其在南方和北方适宜区域种植条件下的产量、品质及相关性状变化,探讨北方早粳南引作早稻种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北方适宜区域相比,南...
为研究北方早粳南引浙江省建德市作早稻种植的适宜性,以北方3个不同熟期的早粳品种(系)为材料,比较其在南方和北方适宜区域种植条件下的产量、品质及相关性状变化,探讨北方早粳南引作早稻种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北方适宜区域相比,南引早稻种植的中农早粳1号(14叶)、中科发5号(14叶)和中农粳18软(11叶)在产量等10个性状上均表现为显著降低,且以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降低更为显著,导致小区产量极显著下降26.9%36.6%;品质相关的14个性状呈现整体劣化趋势,尽管粒型、糙米率、精米率和碱消值变化不显著,但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透明度均呈现显著劣化趋势,最终导致稻米食味值显著降低8~10分。相比当地主栽对照品种中组53,3个北方早粳在全生育期相仿的条件下,其产量和品质表现出明显优势。其中,中农早粳1号显著增产8.9%;中科发5号平产,其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及蛋白质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碱消值、胶稠度和食味值则显著高于对照。综上所述,中农早粳1号兼具一定的产量和品质优势,中科发5号产量略低但品质优,二者均适宜在建德作早稻种植。研究结果明确了适宜浙西早稻种植的北方早粳品种改良的主要目标性状及引种选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双季早粳稻
适应性
引种选育
生物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科发早粳1号分子设计育种
被引量:
5
3
作者
陈明江
刘贵富
+2 位作者
肖叶青
余泓
李家洋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29-834,共6页
双季早稻生产是粮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双季早粳稻品种培育取得了重要进展,育成了兼具高产、优质、高抗的中科发早粳1号等双季早粳稻新品种/系。中科发早粳1号是利用分子设计育种体系,针对双季早稻生产中长期难以解决的经济效益...
双季早稻生产是粮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双季早粳稻品种培育取得了重要进展,育成了兼具高产、优质、高抗的中科发早粳1号等双季早粳稻新品种/系。中科发早粳1号是利用分子设计育种体系,针对双季早稻生产中长期难以解决的经济效益低、稻米品质差、早期耐寒差和易穗萌等问题,选取含有不同优异基因的空育131、南方长粒粳与吉粳88为亲本,通过关键基因筛选聚合培育而成。中科发早粳1号株型紧凑,株高90厘米,每穗粒数120粒,结实率85%,千粒重26克,每公顷产量8.25吨,主要米质指标达到部颁粳稻品种品质等级二级及以上。中科发早粳1号的成功培育将为双季早稻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双季早
稻
双季早
籼稻
双季早粳稻
分子设计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皖南地区双季早粳稻品种比较试验
1
作者
李慈娟
机构
宣城市种植业管理服务中心
出处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2期11-15,共5页
文摘
为筛选出适合皖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和高抗的双季早粳稻品种,以中科发早粳23等6个双季早粳稻品种为材料,陵两优268、中早35为对照,开展比较试验,分别从生育期、抗逆性、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品种全生育期在114~120 d,中科发早粳32生育期最长;大多品种抗性能力较强,部分病虫害轻度发生;农艺性状方面基本苗数133.43万~161.92万株/hm^(2),最高苗数397.30万~469.27万株/hm^(2),株高93.0~113.6 cm,穗长16.5~22.4 cm;经济性状方面有效穗数251.87万~293.85万穗/hm^(2),穗实粒数113.6~123.2粒,千粒重在25.5~27.0 g;结实率在86.5%~91.0%;参试品种产量8335.83~8925.54 kg/hm^(2),中科发早粳25产量最高,其次为中科发早粳23、中科发早粳32和赣初粳1号;综合生育期、抗逆性、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等表现,中科发早粳25、中科发早粳23和赣初粳1号3个早粳稻品种丰产性好、生育期适中、综合抗性较强,综合表现优异,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适宜在该地区引进种植。
关键词
双季早粳稻
生育期
品种性状
抗性
产量
Keywords
double-cropping early japonica rice
growth period
varietal character
resistance
yield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方早粳南引早稻种植的适应性分析及育种启示
2
作者
蒋宁飞
郑天清
程楚
郎学渊
乐君姬
赵秀琴
徐建龙
邵美红
机构
建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作物基因资源与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建德市大同镇益明家庭农场
出处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2-1531,共10页
基金
建德市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资助(20230629)。
文摘
为研究北方早粳南引浙江省建德市作早稻种植的适宜性,以北方3个不同熟期的早粳品种(系)为材料,比较其在南方和北方适宜区域种植条件下的产量、品质及相关性状变化,探讨北方早粳南引作早稻种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北方适宜区域相比,南引早稻种植的中农早粳1号(14叶)、中科发5号(14叶)和中农粳18软(11叶)在产量等10个性状上均表现为显著降低,且以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降低更为显著,导致小区产量极显著下降26.9%36.6%;品质相关的14个性状呈现整体劣化趋势,尽管粒型、糙米率、精米率和碱消值变化不显著,但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透明度均呈现显著劣化趋势,最终导致稻米食味值显著降低8~10分。相比当地主栽对照品种中组53,3个北方早粳在全生育期相仿的条件下,其产量和品质表现出明显优势。其中,中农早粳1号显著增产8.9%;中科发5号平产,其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及蛋白质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碱消值、胶稠度和食味值则显著高于对照。综上所述,中农早粳1号兼具一定的产量和品质优势,中科发5号产量略低但品质优,二者均适宜在建德作早稻种植。研究结果明确了适宜浙西早稻种植的北方早粳品种改良的主要目标性状及引种选育策略。
关键词
水稻
双季早粳稻
适应性
引种选育
生物育种
Keywords
rice
double-cropping early geng rice
adaptability
introduction and selection
biological breeding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科发早粳1号分子设计育种
被引量:
5
3
作者
陈明江
刘贵富
肖叶青
余泓
李家洋
机构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崖州湾国家实验室
出处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29-834,共6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种子精准设计与创造”(编号:XDA24030101,XDA24030504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1900168)
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资助。
文摘
双季早稻生产是粮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双季早粳稻品种培育取得了重要进展,育成了兼具高产、优质、高抗的中科发早粳1号等双季早粳稻新品种/系。中科发早粳1号是利用分子设计育种体系,针对双季早稻生产中长期难以解决的经济效益低、稻米品质差、早期耐寒差和易穗萌等问题,选取含有不同优异基因的空育131、南方长粒粳与吉粳88为亲本,通过关键基因筛选聚合培育而成。中科发早粳1号株型紧凑,株高90厘米,每穗粒数120粒,结实率85%,千粒重26克,每公顷产量8.25吨,主要米质指标达到部颁粳稻品种品质等级二级及以上。中科发早粳1号的成功培育将为双季早稻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动力。
关键词
水稻
双季早
稻
双季早
籼稻
双季早粳稻
分子设计育种
Keywords
rice
double-cropping early-season rice
double-cropping early-season indica rice
double-cropping early-season japonica rice
breeding by molecular design
分类号
S511.22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皖南地区双季早粳稻品种比较试验
李慈娟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北方早粳南引早稻种植的适应性分析及育种启示
蒋宁飞
郑天清
程楚
郎学渊
乐君姬
赵秀琴
徐建龙
邵美红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科发早粳1号分子设计育种
陈明江
刘贵富
肖叶青
余泓
李家洋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