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双子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10
1
作者 田麦久 刘大庆 熊焰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3-6,共4页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由其体能、技能、战能、心能、智能等要素所组成。由“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组合而成的“双子模型”,全面而形象地诠释了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展示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及实践意义。
关键词 竞技能力 结构 木桶模型 积木模型 双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男子4×100米接力队技战术研究——基于“双子模型”理论视角 被引量:5
2
作者 陈鹏程 阿英嘎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5-108,共4页
运用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理论,分析日本男子4×100米接力队在里约奥运会决赛中棒次安排策略和交接棒技术。分别从棒次安排顺序与运动员专项成绩关系以及交接棒技术、各接力区用时和V交与V途比较中证实竞技能力中的... 运用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理论,分析日本男子4×100米接力队在里约奥运会决赛中棒次安排策略和交接棒技术。分别从棒次安排顺序与运动员专项成绩关系以及交接棒技术、各接力区用时和V交与V途比较中证实竞技能力中的特长因子能弥补弱势因子,且特长因子不会因为弥补弱势因子而受到影响的非衡结构补偿。日本接力队整体交接棒技术弥补了个体速度能力的缺陷,以此保证在接力区中发挥最大加速度摆脱静止状态,使V交不断接近V途,提高两者比值。研究日本男子接力队的棒次安排策略和交接棒技术,旨在进一步证实发挥特长优势在竞赛中的重要性,为中国接力队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男子接力 接力棒次 交接棒技术 双子模型 非衡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子模型”理论在女子七项全能项目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铁钰 王国英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7-102,共6页
采用"双子模型"理论并结合灰色系统分析方法对女子七项全能项目进行分析与思考,研究表明:1)女子七项全能各子项目间存在着非衡结构(优弱势因子);2)"双子模型"理论弥补了"木桶理论""积木理论"的... 采用"双子模型"理论并结合灰色系统分析方法对女子七项全能项目进行分析与思考,研究表明:1)女子七项全能各子项目间存在着非衡结构(优弱势因子);2)"双子模型"理论弥补了"木桶理论""积木理论"的"补短""扬长"为主的局限性;3)在"双子模型"下得出:七项全能优先发展顺序为200 m、100 m栏、跳远、800 m、标枪、铅球、跳高。建议: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自身运动的特点,制定提高200 m、100 m栏的训练计划,充分利用扬长与补短并存的效应来提高整体竞技能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子模型理论 灰色系统 女子 七项全能 田径 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DS双子模型的等价变换及其应用
4
作者 吴昊 肖雁鸿 彭永进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3-26,共4页
提出了DEDS双子模型的等价变换与等价系统 ,给出了其定义 ,研究了其主要特性和计算方法 ,探讨了其在DEDS双子模型的简化、规范化及性能分析方面的应用 .文中还给出了等价变换在建模、传函矩阵计算和有关定理证明方面应用的实例 .
关键词 等价系统 等价变换 传函矩阵 双子模型 DE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竞技能力结构理论评价 被引量:37
5
作者 熊焰 孔祥宁 李景丽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5-57,共3页
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推理方法对竞技能力结构“木桶理论”内涵、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思考,认为在有关竞技能力结构的诸多理论中,“合金理论”对“木桶理论”的批判只是以“合金”替代了“桶片”,两者并无实质性差异。积木、胶泥理论描述了... 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推理方法对竞技能力结构“木桶理论”内涵、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思考,认为在有关竞技能力结构的诸多理论中,“合金理论”对“木桶理论”的批判只是以“合金”替代了“桶片”,两者并无实质性差异。积木、胶泥理论描述了竞技能力结构各要素的整合关系,但是没有能够对转移、补偿的可能性、有效性和积极性以揭示。木桶胶泥的“双子模型理论”集诸家理论之长,既强调了竞技能力结构中“短板”的制约作用,又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具有内部迁移和转移特性的自组织系统,所以仍然是运动训练学中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元”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桶理论 合金理论 竞技能力结构 短板效应 双子模型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反铁磁相互作用的双铁磁链中的非线性激发 被引量:4
6
作者 许长谭 刘富义 庞小峰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21-526,共6页
采用双子格模型和相干态表示,研究了链与链之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的双铁磁链系统中的非线性激发的性质,得到了孤子的宽度,能量及有效质量。
关键词 双铁磁链 双子模型 相干态 反铁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Cl_2·2N(C_5D_5)中的孤子激发 被引量:3
7
作者 许长谭 朱敏 庞小峰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9-105,共7页
采用双子格模型和相干态表示,考虑磁-声子耦合作用和磁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了具有最近邻和次近邻相互作用的一维反铁磁分子晶体CuCl2·2N(C5D5)的非线性集体激发特性,分析了孤子的峰值、宽度、能量和有效质量的特... 采用双子格模型和相干态表示,考虑磁-声子耦合作用和磁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了具有最近邻和次近邻相互作用的一维反铁磁分子晶体CuCl2·2N(C5D5)的非线性集体激发特性,分析了孤子的峰值、宽度、能量和有效质量的特点,结果表明CuCl2·2N(C5D5)中出现孤子激发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铁磁 分子晶体 CPC 双子模型 孤子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准一维Heisenberg反铁磁体中的局域性激发 被引量:1
8
作者 庞小峰 周菁 《数学物理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47-56,共10页
本文采用双子格模型,运用Makbawkov方法,对一般的各向异性Heisenberg反铁磁体中的磁声子耦合和磁子间相互作用对于形成其中的局域性孤立子激发的贡献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关键词 反铁磁体 激发 双子模型 孤立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甲基壳聚糖预防兔手术后粘连的效果:大体和病理学大样本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任常 赵大春 朱兰 《协和医学杂志》 2016年第5期347-352,共6页
目的评价羧甲基壳聚糖(N,O-carboxymethyl chitosan,NOCC)预防兔手术后粘连的效果。方法 220只雌性大耳白兔采用双子宫模型造成手术粘连,随机分组后接受单纯造模手术(对照组)或造模手术+关腹前腹腔内注射NOCC(NOCC组)。所有手术均由同... 目的评价羧甲基壳聚糖(N,O-carboxymethyl chitosan,NOCC)预防兔手术后粘连的效果。方法 220只雌性大耳白兔采用双子宫模型造成手术粘连,随机分组后接受单纯造模手术(对照组)或造模手术+关腹前腹腔内注射NOCC(NOCC组)。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术者完成。每组各22只大耳白兔在实验设计的5个观察时间点(术后3、7、14、28和42 d)分别被处死并评估其粘连情况,包括范围、类型和强度等大体情况和炎症、纤维化以及新生血管等镜下情况。结果 NOCC组在术后3 d时其粘连的范围(P=0.0337)和强度(P=0.0271)以及炎症反应情况(P<0.0001)均显著轻于对照组。在术后14 d内,NOCC组的纤维化情况均明显轻于对照组(P均<0.0005)。与对照组相比,NOCC组的粘连强度在术后14、28、42 d均明显减轻(P均<0.05),而其粘连类型评分在术后28和42 d也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经NOCC处理后,兔盆腹腔术后粘连大体和病理学评分均不同程度降低。应用NOCC可有效预防盆腹腔术后粘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壳聚糖 术后粘连 双子模型 随机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haronov-Bohm磁通对序参量守恒的反铁磁链中孤子的影响
10
作者 许长谭 朱敏 庞小峰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06-510,共5页
以一维序参量守恒的反铁磁链为例,采用双子格模型和相干态表示,分析了Aharonov-Bohm磁通对一维反铁磁链中的孤子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Aharonov-Bohm磁通对孤子的峰值、宽度、静止能量和有效质量均有影响。
关键词 A-B磁通 反铁磁链 双子模型 相干态表示 孤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铁磁体交换作用哈密顿量的对角化
11
作者 龚伦训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4期86-89,共4页
在双子格模型中,运用HP变换、付里叶变换和玻戈留波夫变换,将简单亚铁磁体的海森伯交换作用哈密顿量对角化。
关键词 亚铁磁体 哈密顿量 对角化 双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反铁磁链中的孤波研究
12
作者 屈少华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8期80-80,共1页
本文从双子格模型出发,利用霍斯坦因一普里马克夫变换,计算一维反铁磁链中的孤波,并得到相应孤子解。
关键词 一维反铁磁链 孤波 双子模型 元激发 凝聚态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铁磁体KCuF_3中的孤立子能量
13
作者 许长谭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6-139,共4页
考虑磁 -声子耦合作用和磁子间相互作用 ,采用双子格模型和相干态表示 ,研究了自旋S =1/2反铁磁体KCuF3 的非线性集体激发特性 ,求出了孤立子的能量和质量 ,并比较了磁性孤立子和局域性磁子激发能量。结果表明在一维反铁磁体KCuF3 中发... 考虑磁 -声子耦合作用和磁子间相互作用 ,采用双子格模型和相干态表示 ,研究了自旋S =1/2反铁磁体KCuF3 的非线性集体激发特性 ,求出了孤立子的能量和质量 ,并比较了磁性孤立子和局域性磁子激发能量。结果表明在一维反铁磁体KCuF3 中发现孤立子激发是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铁磁体 KCuF3 双子模型 相干态表示 孤立子激发 能量 磁-声子耦合作用 一维特性 非线性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gas torque in twin-rotor piston engine
14
作者 邓豪 潘存云 +1 位作者 徐小军 张湘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2期3536-3544,共9页
The gas torque in a twin-rotor piston engine(TRPE) was modeled using adiabatic approximation with instantaneous combustion. The first prototype of TRPE was manufactured. This prototype is intended for high power densi... The gas torque in a twin-rotor piston engine(TRPE) was modeled using adiabatic approximation with instantaneous combustion. The first prototype of TRPE was manufactured. This prototype is intended for high power density engines and can produce 36 power strokes per shaft revolution.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engines, the vector sum of combustion gas forces acting on each rotor piston in TRPE is a pure torque, and the combustion gas rotates the rotors while compresses the gas in the compression chamber at the same time.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gas force transmission was built. Expression for gas torque on each rotor was derived. Different variation patterns of the volume change of working chamber were introduced. The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results is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gas torq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lue of gas torque in TRPE falls to be less than zero before the combustion phase is finished; the time for one stroke is 30° in terms of the rotating angle of the output shaft; gas torque in one complete revolution of the output shaft has a period which is equal to 60° and it is necessary to put off the moment when gas torque becomes zero in order to export the maximum ener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TOR piston engine gas torque power density adiabatic proc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