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与大荔人头骨化石共生的双壳类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于学峰 薛祥煦 李永项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7-70,T001,共5页
记述了与大荔人头骨化石共生的双壳类化石 3属 1 2种。通过与现生的相近双壳类生活环境的对比 ,得出大荔地区当时的气候环境主要受夏季风控制的暖湿气候的结论。结合对沉积特征的分析 ,引出了对该地区地貌演化模式的讨论。
关键词 中更新世 气候环境 陕西大荔 大荔人头骨化石 双壳类化石 第四纪 地貌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尼木地区双壳类化石的发现及其对相关地层的厘定
2
作者 唐华 徐琳 +2 位作者 罗绍强 陈永东 肖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79-880,共2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尼木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冈底斯岩浆弧南缘中部,是新特提斯洋岩石圈长期俯冲导致的中生代岩浆作用的产物,而且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又叠加了强烈的新生代岩浆作用,呈近东西向展布。南侧紧临雅鲁藏布... 1研究目的(Objective)尼木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冈底斯岩浆弧南缘中部,是新特提斯洋岩石圈长期俯冲导致的中生代岩浆作用的产物,而且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又叠加了强烈的新生代岩浆作用,呈近东西向展布。南侧紧临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在岩浆弧中残留一套与新特提斯洋俯冲有关的中生代桑日群火山-沉积地层及前寒武纪念青唐古拉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作用 欧亚大陆 冈底斯岩浆弧 双壳类化石 新特提斯洋 前寒武纪 大地构造 念青唐古拉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中部白垩纪一些新的双壳类化石
3
作者 苟宗海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31-36,T001,T002,共8页
本文描述了西藏中部革吉、改则和拉萨彭波农场地区白垩纪双壳类化石4新种和1未定种[Laevitrigvtia (Malagasitrigonia)gegyauensis,Pseudolimea minima,Lucina grandiformisa,Crasatella(s.l.)camartum,Neithea(N.)sp.],并刊出一些其他... 本文描述了西藏中部革吉、改则和拉萨彭波农场地区白垩纪双壳类化石4新种和1未定种[Laevitrigvtia (Malagasitrigonia)gegyauensis,Pseudolimea minima,Lucina grandiformisa,Crasatella(s.l.)camartum,Neithea(N.)sp.],并刊出一些其他双壳类图版。这对了解该区动物群面貌和地质时代的确定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白垩系 海侵 双壳类化石 动物群面貌 地质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马角坝地区飞仙关组的双壳类动物群
4
作者 苟宗海 林茂炳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80-87,共8页
文章简述了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的双壳类化石组合特征,描述了1新种(Claraiajiangyouensis)和1新亚种(Claraiasongpanensismagnus),划分出两个双壳类化石带(P... 文章简述了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的双壳类化石组合特征,描述了1新种(Claraiajiangyouensis)和1新亚种(Claraiasongpanensismagnus),划分出两个双壳类化石带(Pseu-doclaraiawangi带和Eumorphotismultiformis-Claraiaaurita-Claraiastachei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群 飞仙关组 双壳类化石 上二叠世 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碚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双壳类与古水流关系
5
作者 邓涛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29-33,共5页
重庆北碚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泥灰岩中含大量双壳类化石,其排列有一定规律。所研究的样本中,过壳喙的壳体平分线与古水流方向一致,壳喙指示水流方向。随机测量53个壳体,经数理统计,得出古水流方向应为294°,并证明贝壳层的沉积环... 重庆北碚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泥灰岩中含大量双壳类化石,其排列有一定规律。所研究的样本中,过壳喙的壳体平分线与古水流方向一致,壳喙指示水流方向。随机测量53个壳体,经数理统计,得出古水流方向应为294°,并证明贝壳层的沉积环境为泻湖潮坪上的潮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三叠世 地层 双壳类化石 古水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