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杜诗双声叠韵的艺术 被引量:1
1
作者 马德富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4-78,共5页
诗歌中的双声叠韵既是语言现象 ,又是艺术现象。杜甫最善于使用双声叠韵 ,其数量之多 ,结撰之精妙 ,是其他诗人不及的。文章分析杜诗双声叠韵构成的几种基型 ,指出双声叠韵的频繁使用显示了诗人驾驭语言的卓越能力 ,同时使其诗产生一种... 诗歌中的双声叠韵既是语言现象 ,又是艺术现象。杜甫最善于使用双声叠韵 ,其数量之多 ,结撰之精妙 ,是其他诗人不及的。文章分析杜诗双声叠韵构成的几种基型 ,指出双声叠韵的频繁使用显示了诗人驾驭语言的卓越能力 ,同时使其诗产生一种铿锵和谐、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双声叠韵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声叠韵法”研究
2
作者 李国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83-87,共5页
《广韵》末附有“双声叠韵法”,研究音韵的人并不太注意它,对它的实际用途也不十分了解。本文想就这个表的编排意图、出自何人之手,作些浅显的探讨,同时对这个表作些勘误。为了便于分析,先把这个表抄录于下:
关键词 双声叠韵 反切 平声 韵母 《广韵》 入声 韵字 去声 南方方言 韵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的“双叠”论 被引量:2
3
作者 戚悦 孙明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2,共12页
《文心雕龙·声律》是六朝声律理论中现存最为完整的经典文献,但对它的研究还很不够,且对其中不少问题的认识似是而非。尤其是对刘勰的“双叠”论,即“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离句其必睽”之说,以往既未能区分双声叠韵词和双声叠韵字,... 《文心雕龙·声律》是六朝声律理论中现存最为完整的经典文献,但对它的研究还很不够,且对其中不少问题的认识似是而非。尤其是对刘勰的“双叠”论,即“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离句其必睽”之说,以往既未能区分双声叠韵词和双声叠韵字,更将其与“八病”说中的一些内容相混淆,进而误读“辘轳交往,逆鳞相比”之喻,以致把刘勰的批评之语当成了肯定之辞。事实上,连用双声叠韵字的做法在六朝颇为盛行,此与“双反”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有关,而其又与“悉昙”的传入密不可分。作为文论家,刘勰反对那些故意拼凑双声叠韵字的做法,认为那样会使得文章声势不顺,从而破坏抑扬顿挫、自然流畅的韵律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声律 双声叠韵 双反 悉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雅·释诂》疏证以声音通训诂发覆 被引量:6
4
作者 崔枢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39-53,共15页
以声音通训诂在中国训诂学史上源远流长。在古代典籍中,在《说文》、《释名》等训诂专书中,在各种传注中,以声音通训诂的现象所在多有,不胜枚举。但是清代以前的学者们,或者未能自觉地以这种方法贯彻始终,或者因为受到古音韵学研... 以声音通训诂在中国训诂学史上源远流长。在古代典籍中,在《说文》、《释名》等训诂专书中,在各种传注中,以声音通训诂的现象所在多有,不胜枚举。但是清代以前的学者们,或者未能自觉地以这种方法贯彻始终,或者因为受到古音韵学研究水平的局限,未能正确运用这种方法,不免时有失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证 音关系 谐声 古音 训诂 反切 比较关系 训释 双声叠韵 附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功能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宇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6期34-40,共7页
语工字精的肌理,错落有致的节奏,回叠萦绕的韵律,生动微妙的隐喻——构成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诗语言的美学功能。它支撑着中国古朴的行式画卷,也使我国古典诗词涌出众多名篇佳制。小小的章幅里溶铸着丰富的意义,引人遐想驰骋;短短... 语工字精的肌理,错落有致的节奏,回叠萦绕的韵律,生动微妙的隐喻——构成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诗语言的美学功能。它支撑着中国古朴的行式画卷,也使我国古典诗词涌出众多名篇佳制。小小的章幅里溶铸着丰富的意义,引人遐想驰骋;短短的诗篇中展示了宏大、多彩的画面,使人流连忘返,回韵无穷。除去其他的因素,诗语言的独特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语言 中国古典诗词 语言表达方式 语符 具象性 模糊性 诗歌语言 读者 独特功能 双声叠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义声色”说——中国古代文学的纯形式美论 被引量:1
6
作者 祁志祥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3期86-92,共7页
所谓“纯形式美”,即与内容无涉的形式美。中国古代文学的纯形式美是什么呢? 清人姚鼐在《古代辞类纂序目》中指出:“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 所谓“纯形式美”,即与内容无涉的形式美。中国古代文学的纯形式美是什么呢? 清人姚鼐在《古代辞类纂序目》中指出:“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而遗其粗者。”姚氏将文学的形式要素概括为“格律声色”,一方面要求它服从“神理气味”的需要并为之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文心雕龙 神理 双声叠韵 直觉意象 文字 文学作品 汉赋 音节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型范畴视域下的联绵词概念再反思
7
作者 李春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1-138,共8页
目前学界对联绵词的界定是“双音节单纯词”,根据经典范畴理论二分法原则,由义同义近语素构成的联绵词被排除在外,有些外来词却符合双音单纯词的标准。联绵词成员的取舍成为联绵词研究的困扰,有些学者质疑对联绵词是“双音节单纯词”的... 目前学界对联绵词的界定是“双音节单纯词”,根据经典范畴理论二分法原则,由义同义近语素构成的联绵词被排除在外,有些外来词却符合双音单纯词的标准。联绵词成员的取舍成为联绵词研究的困扰,有些学者质疑对联绵词是“双音节单纯词”的界定。文章通过梳理传统语言学和近现代学者对联绵词的描述,发现联绵词除了具有单纯性特征外,还具有语音、语义和记录其文字形体上的联绵性,并从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的家族相似性、典型成员及范畴成员地位的不平等、边界模糊性和范畴成员的交叉性以及典型成员的变化,对联绵词概念和成员的归属问题进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绵词 原型范畴 双声叠韵 语义联绵 字形联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汉语貌词通释》例言
8
作者 叶萌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56-57,共2页
一、本书专收录古代汉语中的描绘性词语,根据其声义相通的各种情况而加以遭释。作者认为,这类词语在古代汉语词类中自成一类,并定名为貌词。请参阅附录一:《论古代汉语词类中应立貌词“类》
关键词 自成 古代汉语 古籍 汉语词类 双声叠韵 历史演变 描绘性 词语 请参阅 通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文字笔记三则
9
作者 许伟建 《学术研究》 1984年第1期13-13,共1页
一《尚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祗复之,我商赉汝。”旧注均谓“商”字应作“计量”解释,《辞源》(修订本)亦如是作。今按:“赏”字金文通作“商”,《彦鼎》:“尹商彦具三朋。”尹、彦,人名。《庚壶》:“商之以玉... 一《尚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祗复之,我商赉汝。”旧注均谓“商”字应作“计量”解释,《辞源》(修订本)亦如是作。今按:“赏”字金文通作“商”,《彦鼎》:“尹商彦具三朋。”尹、彦,人名。《庚壶》:“商之以玉。”商、赏上古同隶阳部书纽为双声叠韵字。“我商赉汝”之“商”应读为“赏”,犹今语之“我赏赐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字 修订本 马牛 旧注 解释 文通 双声叠韵 用例 上古 笔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教育与审美教育
10
作者 刘刚 《教育学报》 1993年第1期32-34,共3页
中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它的美育功能也是不该被忽视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作为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最有权威性的指导文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960年和1980年先后制订的)都完全回避了这个问题。1986年重新修订的《... 中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它的美育功能也是不该被忽视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作为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最有权威性的指导文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960年和1980年先后制订的)都完全回避了这个问题。1986年重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学科的美育功能、审美教育才有明确的规定:“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教育 语文学科 语言形式 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美育功能 双声叠韵 现代汉语 汉语语音 中学语文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选笺证》中所见之连语研究
11
作者 钱兴奇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81-85,共5页
梁朝昭明太子(箫统)所辑《文选》,是今存最古的一部文学总集。书成之后,随着习《文选》之风的兴起,对《文选》的注释和研究等,也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文选学。注释、广续、校勘、评点之书并出,门分类别,汇为大观。
关键词 连语 联绵词 王念孙 双声叠韵 文选学 并列式 双音词 不可分割 训释 无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诗经的艺术(下)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震泽 《社会科学辑刊》 1979年第4期166-175,共10页
五、体裁、章法、韵律诗在形式上有其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小说、戏剧和散文。《诗经》是我国早期的的诗集,在当时也不同于神话传说和记事、记言的散文。当时诗人,不论是集体或个人,表述思想,发抒感情,依照一定格律进行歌唱或写作,就形... 五、体裁、章法、韵律诗在形式上有其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小说、戏剧和散文。《诗经》是我国早期的的诗集,在当时也不同于神话传说和记事、记言的散文。当时诗人,不论是集体或个人,表述思想,发抒感情,依照一定格律进行歌唱或写作,就形成诗歌形式。诗这种形式是怎样产生的呢?《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又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说:“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就是说,诗之为物,初发于内心,而表现于音声,音声组织成章,是为音乐。诗乐在早期是不分的。音乐要有旋律,有节奏,有韵调,这就给诗以制约,形成了诗的形式特点,诗人作诗就得注意符合这些特点而加以美化。下面姑就《诗经》形式的三个方面,谈谈它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形式特点 双声叠韵 音声 韵例 现代汉语 礼记 古代汉语 上古音 三个方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