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地震带的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9
1
作者 张克亮 魏东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838-2850,共13页
讨论了全球39个俯冲带内的双地震带层间距、应力类型与俯冲参数的相互关系,这些俯冲参数包括动力学参数(板块年龄、热参数、板片拉力)、运动学参数(俯冲板块速度、上覆板块运动速度、海沟迁移速度、弧后形变特征)、几何形态参数(浅俯冲... 讨论了全球39个俯冲带内的双地震带层间距、应力类型与俯冲参数的相互关系,这些俯冲参数包括动力学参数(板块年龄、热参数、板片拉力)、运动学参数(俯冲板块速度、上覆板块运动速度、海沟迁移速度、弧后形变特征)、几何形态参数(浅俯冲角、深俯冲角、俯冲深度、长度)及上覆板块性质等.结果表明:(1)Ⅰ型双地震带易形成于年龄较古老(>60 Ma)的俯冲板块,其层间距主要与动力学参数有关;(2)Ⅱ型双地震带出现在较年轻(<60 Ma)的板块,其层间距及应力状态更容易受局部应力场的影响;(3)当热参数大于5000 km时仪能形成Ⅰ型双地震带,而当热参数小于5000 km时,两类双地震带都能形成;(4)上覆板块的性质似乎决定着双地震带层间距的上下限,其中大陆型上覆板块所对应的双地震带层间距小于20 km;而海洋型对应DSZ层间距则大于15 km.限于现有的观测条件,本文基于有限样本的统计结果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 双地震带 板块年龄 层间距 俯冲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汤加海沟的双地震带
2
作者 芮荷风(摘译) 《海洋地质动态》 1986年第5期14-15,共2页
在日本发现了双地震带的明显证据之后,地震学家就想在其它地区也寻到这种双地震带。由于仅只在很少地区找到过双地震带,因而认为这种双地震带非常稀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特定条件下相结合的各种外部条件(例如下潜裂板的年龄和会... 在日本发现了双地震带的明显证据之后,地震学家就想在其它地区也寻到这种双地震带。由于仅只在很少地区找到过双地震带,因而认为这种双地震带非常稀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特定条件下相结合的各种外部条件(例如下潜裂板的年龄和会聚速率)。在汤加岛弧也发现了一个新的双地震带,据认为,该地区俯冲板块的应力状态是强烈的下倾挤压。此发现表明,双地震带是俯冲板块的一个基本特征,在其它一些俯冲带也可找到这一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状态 汤加海沟 双地震带 俯冲板块 下倾挤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纹石脱水与大洋俯冲带中源地震(70-300km)的关系 被引量:12
3
作者 余日东 金振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1-204,共14页
蛇纹石脱水致裂作用是诱发大洋俯冲带中源地震(70~300km)的一种重要成因机制,它与中等深度双地震带的形成有很密切的关系。双地震带在冷俯冲带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它由上下相距20~40km的两个平行地震层组成。上地震层位于俯冲洋壳... 蛇纹石脱水致裂作用是诱发大洋俯冲带中源地震(70~300km)的一种重要成因机制,它与中等深度双地震带的形成有很密切的关系。双地震带在冷俯冲带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它由上下相距20~40km的两个平行地震层组成。上地震层位于俯冲洋壳中,可能是洋壳蓝片岩脱水形成榴辉岩的系列脱水反应诱发了地震;下地震层位于大洋俯冲地幔中,可能是部分交代的地幔橄榄岩脱水控制着中源地震的分布。蛇纹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变形实验证实蛇纹石在脱水过程中引起岩石弱化和脆性破裂,这已经得到了对蛇纹石脱水过程中岩石物理性质和变形后样品的显微构造等理论研究上的支持。在蛇纹石脱水过程中,产生的流体与固体残留物分离,形成了大量的Ⅰ型(张性)微裂隙,最终导致岩石破裂和形成断层。根据叶蛇纹石脱水反应相图,理论上在大洋俯冲带中蛇纹石脱水位置会出现双层结构,但只有平行于俯冲板块顶层等温线的一支才可能脱水诱发地震,并对应于双地震带的下地震层。下地震层所处的位置具有低的vp/vs值,暗示岩石圈大洋地幔顶层发生了部分交代。但它的交代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海水通过洋底转换断层和/或沿着在外海沟隆起中形成的断层渗入大洋地幔顶层,并发生了洋壳和大洋地幔交代。双地震带在120-200km深度合一以后,冷俯冲带中所发生的中源地震可能与蛇纹石脱水有关,在热俯冲带中更可能与“湿”榴辉岩脱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纹石 脱水反应 榴辉岩 中源地震 双地震带 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