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双品种高矮秆混合种植模式生态优势评价
1
作者 韩凌 唐晓东 +6 位作者 王金生 吴俊江 王家军 张瑞萍 马力 周野 季妮娜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1,共6页
为准确评价大豆双品种高矮秆混合种植模式中不同配置组合的生态优越性,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黑农63和黑农311为材料,利用株高差构建5种高矮秆配置模式,以不同配置区叶面积指数、田间透光率、土壤含水率及土壤容重作为生态指标,... 为准确评价大豆双品种高矮秆混合种植模式中不同配置组合的生态优越性,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黑农63和黑农311为材料,利用株高差构建5种高矮秆配置模式,以不同配置区叶面积指数、田间透光率、土壤含水率及土壤容重作为生态指标,采用GGE双标图模型分析方法对不同高秆和矮秆配置进行生态优越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双品种混合种植模式,无论高秆还是矮秆品种如何搭配叶面积指数均高于高秆和矮秆单种模式。其中,1∶1配置和2∶2配置及4∶2配置较为明显;1∶1配置和2∶2配置高秆区叶面积指数分别为4.227和4.130,均显著高于高秆单种对照区和其他配置区,2∶2配置矮秆区叶面积指数为4.163,与1∶1配置和4∶2配置的矮秆区叶面积指数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配置处理及矮秆单种处理;所有配置处理高秆区的透光率差异不大。4∶4配置矮秆区的透光率为0.0845,与4∶2配置处理、2∶4配置处理之间的透光率差异不大,但显著高于其他配置处理及矮秆品种单种处理;所有配置处理高秆区土壤含水率之间差异不大,但均显著高于高秆品种单种处理。4∶4配置矮秆区的土壤含水率最高,为0.1437,显著高于1∶1配置矮秆区的土壤含水率,但与其他配置处理及矮秆品种单种处理之间差异不大。所有配置高秆区土壤容重均显著低于高秆品种单种处理区。其中,2∶2配置高秆区的土壤容重最低,为1.016 g·cm^(-2),2∶2配置矮秆区和4∶4配置矮秆区的土壤容重较低,分别为1.012和1.010 g·cm^(-2),两者之间差异不大,但显著低于其他配置处理及矮秆品种单种处理。双标图综合对比得出生态优越性突出且生态指标稳定性强的模式为高秆和矮秆2∶2配置。研究结果为大豆双品种高矮秆混合种植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双品种高矮秆混合种植模式 GGE标图 生态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