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一种高效宽带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方法,并基于Ga N HEMT器件CGH40010F设计了验证电路。利用功放管输出寄生参数的等效网络,将基于连续型功放理论得到的负载阻抗转换到封装参考面上,并利用多谐波双向牵引技术对转换后的负载阻抗进行适...提出一种高效宽带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方法,并基于Ga N HEMT器件CGH40010F设计了验证电路。利用功放管输出寄生参数的等效网络,将基于连续型功放理论得到的负载阻抗转换到封装参考面上,并利用多谐波双向牵引技术对转换后的负载阻抗进行适当调整,使二次谐波负载阻抗位于高效率区以及基频负载阻抗能够获得高功率附加效率和高输出功率。谐波阻抗位于高效率区使得匹配网络的设计简化为基频匹配网络的设计,降低了对谐波阻抗匹配的难度和宽带匹配网络设计的复杂度。实验结果表明:在1GHz^3GHz工作频带(相对带宽100%)内,功率附加效率在53%~64.6%之间,输出功率为39.5±2d Bm,增益为11.5±2d B,二次谐波小于-15d Bc,三次谐波小于-25d Bc。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应用CT量化评分评估寰枢椎脱位(atantoaxial dislocatiion,AAD)及合并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的AAD复位难易程度的可行性,为手术决策提供指导。方法:2018年3月~2019年12月,对88例AAD(BI/AAD)患者入院后行颈椎CT扫...目的:探讨应用CT量化评分评估寰枢椎脱位(atantoaxial dislocatiion,AAD)及合并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的AAD复位难易程度的可行性,为手术决策提供指导。方法:2018年3月~2019年12月,对88例AAD(BI/AAD)患者入院后行颈椎CT扫描,依据定义的影像特征进行量化评分:枢椎关节平整、水平,0分;枢椎关节轻度斜坡化,1分;枢椎关节严重斜坡化,1.5~2分;寰枢椎关节骨赘形成,2分;寰枢椎关节球窝畸形、寰枢椎关节交锁、寰枢椎关节骨痂、寰齿间隙骨性融合或阻挡,3分。分别计算双侧侧块关节及寰齿关节赋值的总和,然后根据总分将其分为4级:Ⅰ级,0~1分,Ⅱ级,2~3分,Ⅲ级,4~6分,Ⅳ级,7~9分。颈椎双向牵引1周后,在维持牵引状态下行CT检查,测量牵引前后的寰齿间隙距离(atlantodens interval,ADI)和齿突距Chamberlain线垂直距离(vertical distance from dens to Chamberlain line,VDDC),通过公式计算寰枢椎脱位的垂直复位率、水平复位率和总体复位率,比较各级总体复位率的差异,分析CT量化评分对判断AAD(BI/AAD)复位难易程度的价值。结果:88例患者中,Ⅰ级15例,Ⅱ级23例,Ⅲ级38例,Ⅳ级12例。Ⅰ、Ⅱ、Ⅲ级牵引前ADI值分别为7.3±3.4mm、8.1±3.7mm和8.8±4.1mm,经颈椎双向牵引1周后,ADI值分别为1.5±1.5mm,2.0±1.0mm和5.7±1.7mm,牵引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Ⅳ级牵引前后ADI值分别为8.9±3.9mm和6.8±3.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Ⅳ级牵引前VDDC值分别为11.9±3.9mm、12.2±3.6mm、13.6±3.8mm和12.3±3.2mm,经颈椎双向牵引后VDDC分别为0.8±0.5mm、3.1±1.1mm、5.9±1.5mm和8.2±2.0mm,牵引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级经过颈椎双向牵引1周后总体复位率分别为(86.4±12.0)%、(67.6±8.0)%、(45.9±9.0)%和(28.4±13.0)%,各级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CT影像量化评分有助于术前评估AAD(BI/AAD)患者的复位难易程度,从而为手术决策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针对超宽带功率放大器(UWB PA)匹配电路的设计难点,提出一种结合连续型功放理论、多谐波双向牵引低损耗匹配(LLM)技术以及切比雪夫低通滤波器阻抗变换原理的超宽带功率放大器设计方法。并利用此方法设计一款基于CREE公司CGH40025F-Ga N ...针对超宽带功率放大器(UWB PA)匹配电路的设计难点,提出一种结合连续型功放理论、多谐波双向牵引低损耗匹配(LLM)技术以及切比雪夫低通滤波器阻抗变换原理的超宽带功率放大器设计方法。并利用此方法设计一款基于CREE公司CGH40025F-Ga N HEMT,工作频带为400-3900MHz的超宽带功率放大器。实验结果表明:在输入功率为30d Bm(1W)时,增℃为12.25±0.75dB,输出功率大于41.5dBm(14.1W),功率附加效率(PAE)为41-65.1%,噪声系数(NF)控制在2.5dB以内,功率附加效率较同等带宽设备有近10%的提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应用CT量化评分评估寰枢椎脱位(atantoaxial dislocatiion,AAD)及合并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的AAD复位难易程度的可行性,为手术决策提供指导。方法:2018年3月~2019年12月,对88例AAD(BI/AAD)患者入院后行颈椎CT扫描,依据定义的影像特征进行量化评分:枢椎关节平整、水平,0分;枢椎关节轻度斜坡化,1分;枢椎关节严重斜坡化,1.5~2分;寰枢椎关节骨赘形成,2分;寰枢椎关节球窝畸形、寰枢椎关节交锁、寰枢椎关节骨痂、寰齿间隙骨性融合或阻挡,3分。分别计算双侧侧块关节及寰齿关节赋值的总和,然后根据总分将其分为4级:Ⅰ级,0~1分,Ⅱ级,2~3分,Ⅲ级,4~6分,Ⅳ级,7~9分。颈椎双向牵引1周后,在维持牵引状态下行CT检查,测量牵引前后的寰齿间隙距离(atlantodens interval,ADI)和齿突距Chamberlain线垂直距离(vertical distance from dens to Chamberlain line,VDDC),通过公式计算寰枢椎脱位的垂直复位率、水平复位率和总体复位率,比较各级总体复位率的差异,分析CT量化评分对判断AAD(BI/AAD)复位难易程度的价值。结果:88例患者中,Ⅰ级15例,Ⅱ级23例,Ⅲ级38例,Ⅳ级12例。Ⅰ、Ⅱ、Ⅲ级牵引前ADI值分别为7.3±3.4mm、8.1±3.7mm和8.8±4.1mm,经颈椎双向牵引1周后,ADI值分别为1.5±1.5mm,2.0±1.0mm和5.7±1.7mm,牵引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Ⅳ级牵引前后ADI值分别为8.9±3.9mm和6.8±3.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Ⅳ级牵引前VDDC值分别为11.9±3.9mm、12.2±3.6mm、13.6±3.8mm和12.3±3.2mm,经颈椎双向牵引后VDDC分别为0.8±0.5mm、3.1±1.1mm、5.9±1.5mm和8.2±2.0mm,牵引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级经过颈椎双向牵引1周后总体复位率分别为(86.4±12.0)%、(67.6±8.0)%、(45.9±9.0)%和(28.4±13.0)%,各级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CT影像量化评分有助于术前评估AAD(BI/AAD)患者的复位难易程度,从而为手术决策提供参考。
文摘针对超宽带功率放大器(UWB PA)匹配电路的设计难点,提出一种结合连续型功放理论、多谐波双向牵引低损耗匹配(LLM)技术以及切比雪夫低通滤波器阻抗变换原理的超宽带功率放大器设计方法。并利用此方法设计一款基于CREE公司CGH40025F-Ga N HEMT,工作频带为400-3900MHz的超宽带功率放大器。实验结果表明:在输入功率为30d Bm(1W)时,增℃为12.25±0.75dB,输出功率大于41.5dBm(14.1W),功率附加效率(PAE)为41-65.1%,噪声系数(NF)控制在2.5dB以内,功率附加效率较同等带宽设备有近10%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