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下反翼对双后掠乘波体低速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孟旭飞 白鹏 +2 位作者 刘传振 李盾 王荣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310-3320,共11页
相比于传统乘波体外形,双后掠乘波体在保持高超声速良好性能的条件下能够提升乘波体低速气动性能,但其仍存在低速稳定性不好等缺陷.本文从密切锥乘波体理论提出给定前缘型线的乘波体设计方法,通过给定三维前缘型线分别生成具有相同平面... 相比于传统乘波体外形,双后掠乘波体在保持高超声速良好性能的条件下能够提升乘波体低速气动性能,但其仍存在低速稳定性不好等缺陷.本文从密切锥乘波体理论提出给定前缘型线的乘波体设计方法,通过给定三维前缘型线分别生成具有相同平面投影形状的上反和下反机翼双后掠乘波体.使用CFD技术评估不同上下反程度外翼乘波体的低速性能,分析升阻特性以及流场涡结构特点.选取稳定性判据,研究上下反翼对纵向和横侧向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机翼上下反对乘波体低速升阻特性影响较小;不同外形均为纵向静不稳定的,且俯仰力矩变化趋势比较类似,机翼下反可使气动焦点位置后移,提升纵向稳定性;机翼上反有助于提升乘波体的横向静稳定性,而下反则会下降;机翼上反可以提升侧向稳定性,且上反程度越大提升效果越明显;同时机翼上反使乘波体的偏航动态稳定性有明显提升,下反则会降低,影响程度与机翼上下反程度呈正相关.通过结果分析,说明通过机翼上下反改善乘波体低速稳定性是可行的,为乘波体在宽速域高超声速飞行器中的应用拓展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乘波体 双后掠 机翼上下反 低速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翼尖形状对双后掠飞翼纵向气动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仝家豪 张国鑫 +1 位作者 王波 马晓平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2,共6页
以双后掠飞翼为基础外形,兼顾隐身性能,对其翼尖进行改形设计。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翼尖平面形状对双后掠飞翼布局纵向气动特性和纵向静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剪切翼尖可以提供向前的推力、减小飞翼的阻力,提高最大升阻比,增强纵向... 以双后掠飞翼为基础外形,兼顾隐身性能,对其翼尖进行改形设计。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翼尖平面形状对双后掠飞翼布局纵向气动特性和纵向静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剪切翼尖可以提供向前的推力、减小飞翼的阻力,提高最大升阻比,增强纵向静稳定性。不同形状的剪切翼尖影响效果不同,巡航状态下,相比于基础构型,剪切翼尖最大可以使双后掠飞翼阻力减少7.9%,最大升阻比提高11.9%,纵向静稳定裕度增加10.8%。研究结果对双后掠飞翼布局翼尖形状的选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后掠飞翼 翼尖形状 气动特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平面形状乘波体及设计变量影响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传振 白鹏 +1 位作者 陈冰雁 周伟江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51-458,共8页
拓展密切锥方法的设计灵活性,提出了一种定平面形状乘波体概念。推导了设计参数与平面形状之间的泛化几何关系,使用非均匀有理B样条辅助设计,建立了头部区域可控、后掠区域可控的双后掠乘波体设计方法,并给出了此类乘波体外形参数与设... 拓展密切锥方法的设计灵活性,提出了一种定平面形状乘波体概念。推导了设计参数与平面形状之间的泛化几何关系,使用非均匀有理B样条辅助设计,建立了头部区域可控、后掠区域可控的双后掠乘波体设计方法,并给出了此类乘波体外形参数与设计参数之间的几何关系。结合考虑黏性的乘波体性能快速预估方法评估乘波体性能,并通过CFD技术验证了设计和性能评估方法的有效性。提取设计变量,分析典型变量对乘波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后掠乘波体保持了高超声速阶段的高升阻比特性,同时具有对平面形状良好的可控性,为构建新型乘波体外形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乘波体 定平面 双后掠 设计变量 气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