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同位素示踪剂法测定急性肺损伤时肺泡上皮屏障的通透性
1
作者 陈智伟 白春学 方晓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12期985-986,共2页
目的 :测定不同pH值条件下酸性溶液对肺泡上皮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向大鼠肺内滴注等渗酸溶液 ,机械通气 1h后 ,测定通过肺泡上皮屏障的双向蛋白流。结果 :随滴注液pH值的降低 ,通过肺泡上皮屏障的双向蛋白流明显增加。当滴注液的p... 目的 :测定不同pH值条件下酸性溶液对肺泡上皮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向大鼠肺内滴注等渗酸溶液 ,机械通气 1h后 ,测定通过肺泡上皮屏障的双向蛋白流。结果 :随滴注液pH值的降低 ,通过肺泡上皮屏障的双向蛋白流明显增加。当滴注液的pH值由 7 4降到 1 5时 ,渗入血浆的肺泡蛋白示踪剂由 (5±3) %增至 (33± 2 ) % ,P <0 0 5 ,进入肺泡腔内的血浆蛋白示踪剂由 (4± 2 ) %逐渐增至 (2 5± 2 ) % ,P <0 0 5。结论 :酸溶液可损伤肺泡上皮和上皮屏障 ,进而造成急性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同位素示踪剂法 肺泡上皮屏障 通透性 血气屏障 急性肺损伤 同位素标记 ACI 血气分析 血液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C-^(2)H双同位素示踪法研究未漂硫酸盐浆中残余木质素的化学结构 被引量:2
2
作者 路德胜 张凯 +1 位作者 陈旭东 谢益民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15,共8页
采用^(13)C和^(2)H分别标记裸子植物的木质素和碳水化合物,研究未漂硫酸盐浆中残余木质素的化学结构。向银杏(Ginkgo)植株中投入木质素前驱物松伯醇葡萄糖苷-[α-^(13)C]、多糖前驱物D-葡萄糖-[6-^(2)H_(2)]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 采用^(13)C和^(2)H分别标记裸子植物的木质素和碳水化合物,研究未漂硫酸盐浆中残余木质素的化学结构。向银杏(Ginkgo)植株中投入木质素前驱物松伯醇葡萄糖苷-[α-^(13)C]、多糖前驱物D-葡萄糖-[6-^(2)H_(2)]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PAL)的阻诘剂羧甲氧基胺半盐酸盐(AOA),获得双同位素标记的木材。将其制备的硫酸盐浆通过酶水解法分离得到纤维素酶解木质素(CEL),通过碱抽提纯化得到碱溶性CEL(CEL-Alk)。利用^(13)C NMR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发现蒸煮前,天然银杏木质部中木质素结构单元间主要以β—1、β—5、β—O—4结构为主,少量木质素与多糖类物质以缩醛键连接。硫酸盐浆残余木质素中主要有β—5、β—1等缩合结构,部分木质素通过缩醛键与多糖类物质相连。^(1)H NMR差示光谱显示,木质素单元Cα与葡萄糖或甘露糖之间形成了苯甲醚键连接。结果表明,银杏纤维中的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LCC)中缩醛键和苯甲醚键结构在硫酸盐法蒸煮过程中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双同位素示踪 木质素 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 硫酸盐法制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C-^(2)H双同位素示踪法研究硫酸盐浆中残余木质素的仿酶降解
3
作者 张功侠 路德胜 +2 位作者 陈旭东 岳园园 谢益民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8,共9页
本研究合成了松伯醇葡萄糖苷-[α-^(13)C],将其与碳水化合物前驱物D-葡萄糖-[6-^(2)H_(2)]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PAL)的抑制剂羧甲氧基胺半盐酸盐(AOA)投入到处于生长状态的银杏枝条中,得到^(13)C和^(2)H双同位... 本研究合成了松伯醇葡萄糖苷-[α-^(13)C],将其与碳水化合物前驱物D-葡萄糖-[6-^(2)H_(2)]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PAL)的抑制剂羧甲氧基胺半盐酸盐(AOA)投入到处于生长状态的银杏枝条中,得到^(13)C和^(2)H双同位素标记的银杏木粉。对银杏木粉进行硫酸盐法蒸煮,所得浆料通过酶水解法分离及纯化后得到^(13)C和^(2)H双同位素标记的纤维素酶解木质素(CEL),用GIF-sur-Yvette型(GIF型)以及水杨醛(salicylaldehyde)、乙二胺(ethylenediamine)与铜离子形成的络合物(Cu(Salen))仿酶处理CEL,以进一步除去其中的木质素和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LCC)。利用核磁共振技术(^(13)C NMR和1H NMR)对仿酶处理后的残余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GIF型仿酶处理后的残余物中木质素结构单元间主要以β-5、β-O-4、β-1结构连接,少量木质素与纤维素之间以缩醛键和苯甲醚键(约6.7%)连接。Cu(Salen)型仿酶处理后的残余木质素结构单元间主要以β-O-4、β-1结构连接,仿酶处理后的CEL存在少量纤维素,但是没有发现木质素与纤维素之间的苯甲醚键和缩醛键的连接键信号。1H NMR差示谱图只显示出部分未取代的纤维素多糖信号,未发现木质素与多糖的连接键信号,这表明Cu(Salen)型仿酶对LCC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法蒸煮 残余木质素 双同位素示踪 仿酶降解 银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蔡甸区浅层地下水氮污染来源识别及其迁移转化过程解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曹益 李逸凡 +2 位作者 周传富 李朋 李俊霞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2-273,共12页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地下水氮污染成为全球范围内典型的环境问题。为识别浅层地下水氮污染源、贡献比例以及迁移转化特征,采集了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主要供水区地表水样14个、浅层地下水样24个及土样7个,并测试分析了其水化...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地下水氮污染成为全球范围内典型的环境问题。为识别浅层地下水氮污染源、贡献比例以及迁移转化特征,采集了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主要供水区地表水样14个、浅层地下水样24个及土样7个,并测试分析了其水化学指标、氮同位素、氢氧同位素等。基于当地土地利用类型,综合水化学及δ^(15)N-NO_(3)^(-)、δ^(18)O-NO_(3)^(-)双同位素示踪技术,判别了研究区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源及迁移转化规律,同时进一步运用Iso-Source模型定量识别了不同氮污染源的贡献比例。区域氮污染类型以硝酸盐氮为主,其中约66.7%地下水采样点NO_(3)^(-)浓度超出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限值(10 mg/L),污水和粪便、土壤有机质以及氨肥硝化为主要NO_(3)^(-)来源,其对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氮的贡献率均值.分别为48.6%、32.9%、18.5%,受较为明显的人类活动影响;进一步结合区域水化学及氢氧同位素组成显示,区域地表水及地下水氮的形态转化主要受到硝化作用影响与控制。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了解蔡甸区氮循环过程及氮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污染 硝酸盐氮 Iso-Source模型 双同位素示踪技术 浅层地下水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对可溶性有机和无机态氮的吸收与运转特性 被引量:10
5
作者 周碧青 陈成榕 +2 位作者 杨文浩 张黎明 邢世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9-195,共7页
【目的】揭示亚热带茶树能否直接吸收利用分子态可溶性有机氮,探讨茶树吸收可溶性有机和无机氮后的运转特性差异。【方法】采用^(13)C、^(15)N双标记甘氨酸、^(15)N标记硫酸铵和^(15)N标记硝酸钾为同位素示踪剂,采用茶树(黄金桂)幼苗为... 【目的】揭示亚热带茶树能否直接吸收利用分子态可溶性有机氮,探讨茶树吸收可溶性有机和无机氮后的运转特性差异。【方法】采用^(13)C、^(15)N双标记甘氨酸、^(15)N标记硫酸铵和^(15)N标记硝酸钾为同位素示踪剂,采用茶树(黄金桂)幼苗为试验材料进行同位素示踪盆栽试验,用同位素质谱仪测定茶树植株地上和地下部的^(13)C、^(15)N丰度。【结果】供试土壤施用^(13)C、^(15)N双标记甘氨酸态有机氮后,2 h和6 h茶苗地下部和整株中的^(13)C增量/^(15)N增量比值均接近于1∶1的理论值;2 h和6 h茶苗地上部未检出^(13)C增量,而72 h地上部^(13)C增量达0.284μmol/(g,DW);施用铵态氮2 h、6 h和72 h茶苗地下部、地上部和整株中的^(15)N增量均极显著高于施用硝态氮和甘氨酸态有机氮;施用铵态氮6 h茶苗地上部^(15)N增量/地下部^(15)N增量比率分别比硝态氮和甘氨酸态有机氮的比率高34.7%和65.0%,72 h茶苗地上部^(15)N增量/地下^(15)N增量比率分别比硝态氮和甘氨酸态有机氮的比率高88.6%和133.0%,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结论】黄金桂茶苗具有从土壤中直接吸收利用甘氨酸分子态有机氮的能力,但吸收量不及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的可溶性分子态有机氮可以从茶树根系运转至地上部;不同形态氮素在茶树植株体内的迁移能力高低表现为:铵态氮>硝态氮>甘氨酸态氮,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可溶性有机氮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标记示踪 茶树 13C、15N标记甘氨酸 吸收 运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