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议咏物词写作的特点与方法——以《双双燕》(咏燕)、《解连环》(孤雁)为例
1
作者 张琴 《写作》 2003年第12期8-10,共3页
关键词 咏物词 双双燕 《解连环》 史达祖 张炎 艺术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阐释学视角下的咏物词英译——以《双双燕》为例
2
作者 孙亮 《海外英语》 2015年第18期110-112,共3页
阐释学是研究文本意义和解释的理论。近年来,翻译学研究者将阐释学的思想同翻译理论结合起来,提出译者要在理解和解释原文的过程中,拓展自己的视阈并与原文视阈交融,实现"视阈融合"。意象是宋词的灵魂。阐释和理解意象是宋词... 阐释学是研究文本意义和解释的理论。近年来,翻译学研究者将阐释学的思想同翻译理论结合起来,提出译者要在理解和解释原文的过程中,拓展自己的视阈并与原文视阈交融,实现"视阈融合"。意象是宋词的灵魂。阐释和理解意象是宋词翻译的关键。宋词中的咏物词更是如此。由于词人多通过咏物达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目的,原作者的视阈通常比词本身的字面含义更广。史达祖的《双双燕》即是一例,作为咏物词的代表作,原作者看似写燕,实际上却隐含着更广阔的视阈。因此,译者在进行英译时,应从阐释学视角,融合自身和原文视阈,努力接近原作者的初始视阈,并将融合后的新视阈同目标语读者的视阈再次融合,在读者可理解的基础上,为读者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与原文等同的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视阈融合 咏物词 宋词翻译 双双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达祖《双双燕》词燕子意象的象征意义
3
作者 许兴宝 《阴山学刊》 2019年第6期16-21,共6页
史达祖《双双燕》是“古典诗词中全篇咏燕的绝唱”(高原语)[1]1813,其中包涵着具有一定深度的寄托意蕴。“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句是全词的词眼。这是因为全部词作的主要意义,通过这个句子基本上给... 史达祖《双双燕》是“古典诗词中全篇咏燕的绝唱”(高原语)[1]1813,其中包涵着具有一定深度的寄托意蕴。“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句是全词的词眼。这是因为全部词作的主要意义,通过这个句子基本上给予了完整寄寓。其中所寄寓的意义是,自己没有将出使金国时对敌情准确判断的信息提供给韩侂胄,致使韩侂胄在不能全面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作出了北伐的决策,以至于使自身受到连累的懊悔。作为韩侂胄堂吏的史达祖,是“权炙缙绅”与“拟帖撰旨”的决策人物。史达祖在如此情境中,以感恩的心态去尽职尽责是为必然。因为缺乏准确判断形势的能力,所以出使金国回来不能提供准确情报,是完全可以预想到的事情。史达祖存有感恩心态而懊悔,是创造燕子意象的根本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达祖 双双燕 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赵多佳人
4
《云梦学刊》 1981年第4期63-,共1页
关键词 清商曲 双双燕 古代妇女 颜如玉 清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词海拾贝
5
作者 孙连仲 《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115-122,124-136,共10页
一词贵有真意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卓著的民族英雄,爱国的诗人和词家,他虽然存词不多,且又多在战斗的间歇和被囚过程中写成,但却独能以乐词蜚声词坛,为人们所讴歌,所赞誉,根本原因在于他的词,不加雕饰,慷慨激昂,词如其人,铮光透亮。宛若... 一词贵有真意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卓著的民族英雄,爱国的诗人和词家,他虽然存词不多,且又多在战斗的间歇和被囚过程中写成,但却独能以乐词蜚声词坛,为人们所讴歌,所赞誉,根本原因在于他的词,不加雕饰,慷慨激昂,词如其人,铮光透亮。宛若无暇之璧玉,玲珑剔透,胜似宝剑霞光,咄咄逼人.以其《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为例;词中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人 疏影 诗人 咏物词 双双燕 刘彦和 《水龙吟》 伤春 采桑子 造境 文心雕龙 暗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