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对大鼠学习记忆相关脑区血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叶翠飞 白容 +3 位作者 刘汇波 郭德玉 李斌 李林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为建立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致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观察了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后不同脑区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麻醉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后10min内不同脑区脑血流量变化。结果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后... 目的为建立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致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观察了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后不同脑区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麻醉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后10min内不同脑区脑血流量变化。结果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后,平均脑血流量减少额区6783%、顶区5682%、枕区1616%、Mynert基底核5121%、尾壳核4118%,海马CA15183和海马CA241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结扎 大鼠 脑血流量 脑区 学习记忆 海马 尾壳核 CA1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大鼠行为学观察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斌 刘汇波 +3 位作者 郭德玉 叶翠飞 楚晋 李林 《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 2000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 本研究观察了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后一个月及四个月的学习记忆、旷场行为以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变。方法模型组大鼠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后一个月及四个月进行大鼠通道式水迷宫、旷场分析和攀绳肌力实验。结果 在水迷宫实验中 ,模型... 目的 本研究观察了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后一个月及四个月的学习记忆、旷场行为以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变。方法模型组大鼠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后一个月及四个月进行大鼠通道式水迷宫、旷场分析和攀绳肌力实验。结果 在水迷宫实验中 ,模型组大鼠在术后 1个月及 4个月与对照组相比 ,学习记忆功能显著下降。旷场分析空间认知能力下降 ,兴奋性增高。术后 4月大鼠攀绳能力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具有永久性的损伤作用 ,同时动物兴奋性增高 ,而运动功能无显著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动脉结扎 学习记忆功能 水迷宫 对照组 术后 增高 行为学观察 动物 兴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致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孟敏 李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9-312,共4页
大鼠施行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手术后,出现脑血流量减少、学习和记忆功能障碍、脑内神经元损伤及死亡、突触及树突损伤,以及神经炎症反应等的时程变化,能复制人类血管性痴呆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为血管性痴呆的病理机制和防治药物研... 大鼠施行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手术后,出现脑血流量减少、学习和记忆功能障碍、脑内神经元损伤及死亡、突触及树突损伤,以及神经炎症反应等的时程变化,能复制人类血管性痴呆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为血管性痴呆的病理机制和防治药物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动脉结扎 认知功能 神经元 突触 神经炎症 大鼠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芎麻滴丸对血管性认知障碍过程中CytoC、Bcl-2、Bax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刘琳 盖祥云 赵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3-616,共4页
目的探讨芎麻滴丸对脑缺血致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病过程中大鼠海马神经元蛋白细胞色素C(Cyto C)、Bcl-2、Bax动态变化的干预机制。方法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建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于模型建立前3 d分别给予不同... 目的探讨芎麻滴丸对脑缺血致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病过程中大鼠海马神经元蛋白细胞色素C(Cyto C)、Bcl-2、Bax动态变化的干预机制。方法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建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于模型建立前3 d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芎麻滴丸及阳性对照药,分别于术后7 d、14 d、28 d和42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蛋白Cyto C、Bcl-2、Bax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7 d、14 d、28 d、42 d模型组大鼠海马中Cyto C、Bax升高,Bcl-2、Bcl-2/Bax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7 d、14 d和28 d时芎麻滴丸低、中、高剂量组和银杏叶片组,以及42 d时芎麻滴丸低、中剂量组Cyto C均显著降低(P<0.01);7 d、14 d、28 d和42 d时芎麻滴丸低、中剂量组以及7 d、14 d银杏叶片组Bcl-2阳性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7 d、14 d、28 d和42 d时芎麻滴丸低、中、高剂量组和银杏叶片组Bax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P<0.01);7 d、14 d、28 d和42 d时芎麻滴丸低、中剂量组,14 d、28 d芎麻滴丸高剂量组以及7 d、14 d、28 d银杏叶片组Bcl-2/Bax均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脑缺血致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过程中会伴随Cyto C高表达、Bcl-2/Bax降低,且以14 d最为显著。芎麻滴丸可以抑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病过程中蛋白的变化,且以芎麻滴丸低剂量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芎麻滴丸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动脉结扎 细胞色素C(CytoC) Bcl-2 Ba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24在脑血流灌注不足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雷荟仔 王林辉 李昱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4-338,共5页
目的:研究miR-124在脑血流灌注不足大鼠中的动态表达变化,并探讨其在脑血流灌注不足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Permanent bilateral comman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或Two-vessel occlusion,2VO)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用q... 目的:研究miR-124在脑血流灌注不足大鼠中的动态表达变化,并探讨其在脑血流灌注不足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Permanent bilateral comman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或Two-vessel occlusion,2VO)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用qRT-PCR的方法在不同的时间点(术后1、7、14、21、28 d)检测miR-124的表达变化。并在SH-SY5Y细胞系中采用流式细胞仪研究低氧时过表达miR-124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VO术后大鼠脑皮质血流经历了先下降再上升的动态变化,而miR-124也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动态过程,于术后第7天达到最低(P=0.036);在低氧环境中,过表达miR-124可以将神经细胞系SH-SY5Y的阻止在G1期。结论:miR-124可能参与了大鼠脑血流灌注不足后脑缺血的发生发展,为治疗脑缺血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 脑缺血 动脉结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天麻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冬雪 张娇娇 +1 位作者 谢海龙 都晓伟 《特产研究》 2024年第3期93-97,101,共6页
为探讨川芎-天麻提取物对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大鼠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本研究采用两血管阻断法(Two-vessel occlusion,2-VO)复制VCI模型,造模成功后随即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假手术组。假手术组、模型组... 为探讨川芎-天麻提取物对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大鼠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本研究采用两血管阻断法(Two-vessel occlusion,2-VO)复制VCI模型,造模成功后随即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假手术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灌服蒸馏水,阳性药组灌服0.45 mg/(kg·d)盐酸多奈哌齐,高、低剂量组分别以3 g/(kg·d)、1.5 g/(kg·d)灌服提取物,给药56 d后,水迷宫和社交行为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ELISA法检测乙酰胆碱含量和乙酰胆碱脂酶活性。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探索能力和社交能力下降;水迷宫试验结果显示,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 <0.01),穿越平台次数明显缩短(P <0.01);社交行为结果显示,接触时间和接触次数显著减少(P<0.05);脑内乙酰胆碱表达水平下调,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值表达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探索能力和社交能力明显改善,表现为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及在原平台停留时间均明显增加,社交接触时间和接触次数显著增加(P<0.05)。脑内乙酰胆碱表达水平上调和乙酰胆碱酯酶表达水平下调(P <0.05)。川芎-天麻提取物可干预大鼠脑内乙酰胆碱表达,改善VCI大鼠学习与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结扎 血管性认知障碍 川芎 天麻 学习记忆 乙酰胆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方式构建脑低灌注大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7
作者 陈秋燕 曹克刚 +3 位作者 刘珍洪 高颖 罗云 孙晓波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3-1104,共12页
目的通过比较3种大鼠脑灌注不足模型的脑血流量、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形态改变及血清氧化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为脑血管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提供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将8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6)、经典双侧... 目的通过比较3种大鼠脑灌注不足模型的脑血流量、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形态改变及血清氧化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为脑血管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提供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将8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6)、经典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组(经典2-VO组,n=24)、改良2-VO组(n=24)和线栓法组(n=24)。经典2-VO组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改良2-VO组在结扎之前先从颈总动脉抽血(1 mL/100 g),线栓法组行大脑中动脉闭塞术。前2种模型的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但不结扎,线栓法模型的假手术组仅结扎颈总动脉近心端和颈外动脉,但不插入栓线。术后1、3和7 d时检测3组大鼠的脑血流量、脑梗死体积、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海马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超微结构。结果激光散斑的结果显示:改良2-VO组大鼠脑血流下降幅度较其他2组更明显。第7天时,仅有改良2-VO组大鼠脑血流量相较于假手术组仍有显著性差异,且仍处于低灌注状态(与术前相比脑血流量下降30%)。TTC染色的结果显示:随着造模时间延长,3组大鼠纹状体区域的白色梗死灶逐渐变大,其中改良2-VO组大鼠有4只(约26.7%)在皮层和纹状体都出现了白色梗死灶,线栓法组有10只(约66.7%)在患侧皮层和纹状体出现了白色梗死灶。ELISA结果显示:3组模型大鼠造模后炎症因子TNF-α、IL-1β、hs-CRP水平升高,氧化因子ROS的水平升高,抗氧化因子SOD水平下降。在术后第7天时,经典2-VO组与线栓法组大鼠的hs-CRP与假手术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改良2-VO组与假手术组相比上述所有指标仍有显著性差异。HE染色的结果显示,改良2-VO组相较于另2组能造成更严重的海马CA1和CA3区损伤。透射电镜的结果显示,改良2-VO组相较于另2组能造成海马区细胞更严重的线粒体和内质网损伤。结论成功构建脑低灌注大鼠模型,相较于经典2-VO法和线栓法,改良2-VO法能在相同的时间内造成更完全的脑低灌注和更严重的神经损伤,更接近人类脑低灌注病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低灌注 动脉结扎 线栓法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高血压和持续低灌流模型大鼠记忆能力与脑组织病理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乔松 冯加纯 +1 位作者 杨晶 邓方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25-729,共5页
目的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与持续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Wistar大鼠制作血管性痴呆(VD)模型,通过观察大鼠记忆能力及脑组织病理学改变,探讨VD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0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作为高血压对照组(SHR对照组);30只Wistar大鼠... 目的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与持续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Wistar大鼠制作血管性痴呆(VD)模型,通过观察大鼠记忆能力及脑组织病理学改变,探讨VD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0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作为高血压对照组(SHR对照组);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Wistar手术组、Wistar假手术组及Wistar对照组,其中Wistar手术组实施双侧颈动脉结扎手术。采用Morris水迷宫观察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大鼠前额叶、颞叶、海马、丘脑等脑区神经细胞形态,固蓝(LFB)染色观察脑室周围白质改变,并计量神经纤维髓鞘脱失情况。结果8月龄Wistar手术组、SHR对照组大鼠记忆功能较Wistar假手术组、Wistar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而Wistar手术组较SHR对照组又有所下降(P>0.01)。在各脑区及脑室周围白质区,Wistar手术组、SHR对照组与Wistar假手术组、Wistar对照组比较,前两组神经元和髓鞘脱失明显(P<0.05);在前额叶、海马、丘脑等脑区,Wistar手术组与SHR对照组比较,前者神经元脱失明显(P<0.05),而在颞叶区神经元及脑室周围白质区,两组脱失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或Wistar大鼠接受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均可制备理想的血管性痴呆模型。慢性持续低灌流及高血压均可导致神经元数量减少、髓鞘脱失,神经功能受损。与高血压比较,持续低灌流对神经组织及功能的损伤更重。实验条件下,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与神经元数量减少、髓鞘脱失等原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血管性 大鼠 近交SHR MORRIS水迷宫 动脉结扎(2-v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奈酚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35
9
作者 张君 程笑 +5 位作者 杨欢 杨滢霖 赵廷坤 王奇 王月华 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探讨山奈酚(kaempferol,KAE)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ies occlusion,2VO)建立大鼠慢性脑缺血动物模型;Morris水迷宫、抓握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尼氏染色及H... 目的探讨山奈酚(kaempferol,KAE)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ies occlusion,2VO)建立大鼠慢性脑缺血动物模型;Morris水迷宫、抓握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尼氏染色及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比色法检测MDA含量和SOD活性;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DJ-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2-VO模型组比较,KAE明显改善慢性脑缺血诱导的学习记忆障碍和抓握能力损伤。此外,KAE明显减轻2VO大鼠脑组织病理损伤,增高脑组织中SOD活性,提高海马和皮层中抗氧化蛋白DJ-1的表达水平。结论KAE明显改善慢性脑缺血诱导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四肢平衡能力障碍及病理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提高体内抗氧化系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奈酚 血管性痴呆 慢性脑缺血 慢性脑低灌注 动脉永久结扎模型 学习记忆 超氧化物歧化酶 DJ-1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蛋白质组与能量代谢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贺晓丽 毕明刚 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00-1205,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蛋白质组与能量代谢相关性,以期揭示慢性脑缺血疾病的线粒体机制。方法通过差速离心分离大鼠脑线粒体,检测脑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的氧化磷酸化指标,应用凝胶电泳技术构建大鼠脑线粒体蛋白质组表达图谱... 目的探讨慢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蛋白质组与能量代谢相关性,以期揭示慢性脑缺血疾病的线粒体机制。方法通过差速离心分离大鼠脑线粒体,检测脑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的氧化磷酸化指标,应用凝胶电泳技术构建大鼠脑线粒体蛋白质组表达图谱;通过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建立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分析比较慢性脑缺血时脑线粒体蛋白质表达谱的改变,从脑线粒体蛋白质组角度阐述慢性脑缺血与能量代谢的关系。结果实验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脑缺血大鼠脑线粒体ADP/O及氧化磷酸化效率明显降低,蛋白质组结果显示慢性脑缺血大鼠NADH脱氢酶复合体亚基、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丙酮酸脱氢酶(硫辛酰胺)β、乙酰辅酶A乙酰转移酶、烯醇化酶、醛缩酶C等表达量降低,而3-含氧酸辅酶A转移酶、4-氨基丁酸转氨酶等表达量增加。结论实验表明,慢性脑缺血大鼠能量代谢功能及能量代谢相关酶发生了很大变化,慢性脑缺血疾病机制与线粒体具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缺血 线粒体 蛋白质组 动脉结扎 能量代谢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芎麻滴丸对血管性认知障碍过程中细胞凋亡及Caspase-3、Fas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琳 盖祥云 +2 位作者 周游 赵瑛 王淑静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505-2508,共4页
目的探讨芎麻滴丸对脑缺血致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发病过程中神经元细胞凋亡和Caspase-3、Fas凋亡蛋白动态变化的干预机制。方法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2-VO)的方法建立VCI大鼠模型,于模型建立前3 d给予不同剂量的芎麻滴丸及阳... 目的探讨芎麻滴丸对脑缺血致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发病过程中神经元细胞凋亡和Caspase-3、Fas凋亡蛋白动态变化的干预机制。方法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2-VO)的方法建立VCI大鼠模型,于模型建立前3 d给予不同剂量的芎麻滴丸及阳性对照药,分别于术后7、14、28、42 d采用TUNEL法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Caspase-3、Fas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7、14、28、42 d模型组大鼠海马中均出现凋亡细胞(P〈0.01),7、28、42 d模型组Caspase-3阳性表达显著升高(P〈0.01),14 d和28 d模型组Fas阳性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7、28、42 d时芎麻滴丸0.375~1.5 g/kg剂量组和银杏叶片组,14 d芎麻滴丸0.375 g/kg剂量组和银杏叶片组凋亡细胞均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除7 d银杏叶片组和14 d芎麻滴丸1.5 g/kg组外,7、14、28、42 d芎麻滴丸0.375~1.5 g/kg组及银杏叶片组Caspase-3阳性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P〈0.01),14、28 d芎麻滴丸0.375~0.75 g/kg量组和银杏叶片组,28 d芎麻滴丸1.5 g/kg剂量组Fas阳性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脑缺血致VCI过程中会通过Fas信号途径伴随有诱导细胞凋亡,且Fas的过度表达时间早于Caspase-3。芎麻滴丸可以抑制VCI发病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发生,其机制与抑制凋亡蛋白Caspase-3、Fas有关,以芎麻滴丸0.375 g/kg剂量效果最为显著,在脑缺血初期使用药物进行干预更有助于延缓或阻止VC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认知障碍 永久性结扎动脉 细胞凋亡 Caspase-3蛋白酶 Fas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防己碱对血管性痴呆大鼠齿状回S1000B蛋白表达的研究
12
作者 陈连连 陈力学 曾照芳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2-73,共2页
目的:探讨粉防己碱(Tet)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齿状回S1000B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在血管性痴呆发病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2-VO法)建立VaD大鼠模型,Nissl染色观察海马齿状回(DG)神经元内的尼氏小体的变化,免疫荧光观... 目的:探讨粉防己碱(Tet)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齿状回S1000B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在血管性痴呆发病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2-VO法)建立VaD大鼠模型,Nissl染色观察海马齿状回(DG)神经元内的尼氏小体的变化,免疫荧光观察海马DG区S100B的表达情况,F1uo-3/AM探针负载后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内〔Ca2+〕i浓度变化,探讨Tet改善VaD大鼠神经功能的分子机制。结果:Nissl染色后,Tet干预组大鼠海马DG区尼氏小体较模型组显著增多;免疫标记发现Tet干预组大鼠DG区神经元内S100B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多;Tet干预组大鼠海马〔Ca2+〕i浓度显著下降(p<0.05)。结论:Tet可改善大鼠脑缺血损伤引起的学习记忆能力障碍,可能与Tet下调S100B蛋白,抑制钙离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粉防己碱 S100B 钙离子 动脉结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防己碱对血管性痴呆大鼠齿状回S100B蛋白表达的研究
13
作者 陈连连 陈力学 曾照芳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7-88,90,共3页
目的:探讨粉防己碱(Tet)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齿状回S100B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在血管性痴呆发病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2-VO法)建立VaD大鼠模型,Nissl染色观察海马齿状回(DG)神经元内的尼氏小体的变化,免疫荧光观... 目的:探讨粉防己碱(Tet)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齿状回S100B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在血管性痴呆发病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2-VO法)建立VaD大鼠模型,Nissl染色观察海马齿状回(DG)神经元内的尼氏小体的变化,免疫荧光观察海马DG区S100B的表达情况,F1uo-3/AM探针负载后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内〔Ca2+〕i浓度变化,探讨Tet改善VaD大鼠神经功能的分子机制。结果:Nissl染色后,Tet干预组大鼠海马DG区尼氏小体较模型组显著增多;免疫标记发现Tet干预组大鼠DG区神经元内S100B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多;Tet干预组大鼠海马〔Ca2+〕i浓度显著下降(p<0.05)。结论:Tet可改善大鼠脑缺血损伤引起的学习记忆能力障碍,可能与Tet下调S100B蛋白,抑制钙离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粉防己碱 S100B 钙离子 动脉结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血糖水平对实验性脑缺血aCBF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炳振 郭述苏 +2 位作者 赵玉武 薛慎伍 葛树叶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S1期14-16,62,共4页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分组调控血糖,氢清除法测定正常、调控血糖后1h、缺血即刻、缺血后1h及缺血后24h五个不同时点的rCBF。结果表明:缺血即刻rCBF显著降低,缺血1h后rCBF更趋下降,缺血24h后,正常血糖组及低血糖组r...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分组调控血糖,氢清除法测定正常、调控血糖后1h、缺血即刻、缺血后1h及缺血后24h五个不同时点的rCBF。结果表明:缺血即刻rCBF显著降低,缺血1h后rCBF更趋下降,缺血24h后,正常血糖组及低血糖组rCBF又有明显回升,但高血糖组rCBF仍继续下降。著者认为高血糖致缺血局部乳酸的大量积聚,由此干扰微循环,是高糖条件下脑缺血延迟性低灌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糖 实验性脑缺血 脑缺血模型 血糖水平 正常血糖 济南军区医院 血糖浓度 动脉结扎 能量代谢 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方法对痉挛型瘫痪大鼠动物模型构建的影响
15
作者 王玉昌 庞伟 +2 位作者 许洪伟 冯欢欢 范艳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9-271,共3页
目的探讨双侧颈总动脉间断性结扎术建立大鼠痉挛型瘫痪模型时的最适麻醉剂量及方式。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均行双侧颈总动脉间断性结扎术。A组予10%水合氯醛5 ml/kg皮下注射,B组予10%水合氯醛4 ml/kg皮下注射,C组... 目的探讨双侧颈总动脉间断性结扎术建立大鼠痉挛型瘫痪模型时的最适麻醉剂量及方式。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均行双侧颈总动脉间断性结扎术。A组予10%水合氯醛5 ml/kg皮下注射,B组予10%水合氯醛4 ml/kg皮下注射,C组予10%水合氯醛4 ml/kg腹腔注射,D组予10%水合氯醛3 ml/kg皮下注射,E组予10%水合氯醛3 ml/kg腹腔注射,F组予10%水合氯醛2 ml/kg皮下注射。比较每组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术中死亡率。结果 A组在麻醉中全部死亡,F组无深度麻醉。B组起效时间(6.5±0.7)min,维持时间(121.4±3.9)min,死亡率0;C组起效时间(5.5±1.1)min,维持时间(122.0±3.6)min,死亡率30%;D组起效时间(9.6±0.8)min,维持时间(106.7±3.7)min,死亡率0;E组起效时间(7.4±1.2)min,维持时间(105.3±3.5)min,死亡率20%。皮下注射总体死亡率0,腹腔注射总体死亡率25%。结论双侧颈总动脉间断性结扎术建立大鼠痉挛型瘫痪模型时,采用10%水合氯醛4 ml/kg皮下注射麻醉,大鼠麻醉死亡率低,起效时间短,维持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瘫痪 水合氯醛 麻醉 动脉间断性结扎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通过上调VEGF表达降低大鼠脑慢性低灌注诱导的微血管损伤 被引量:14
16
作者 唐慧 张文丽 +2 位作者 朱莹 张茜 王瑞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52-1556,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BCCAO)后不同时期脑微血管的病理变化以及生理剂量17-β-雌二醇(E2)替代治疗的影响,探讨E2替代治疗在慢性低灌注诱导的血管性痴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BCCAO早期:s...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BCCAO)后不同时期脑微血管的病理变化以及生理剂量17-β-雌二醇(E2)替代治疗的影响,探讨E2替代治疗在慢性低灌注诱导的血管性痴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BCCAO早期:sham(3 d),BCCAO 3 d组,BCCAO 3 d+E2组;BCCAO后晚期:sham(3月),BCCAO 3月和BCCAO 3月并持续给予E2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Ig G的渗漏,电镜技术观察各组血管的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相应sham(3 d或3 m)组相比,BCCAO后3 d、3 m组皮层和海马CA1区可见大量损伤的血管被Ig G免疫染色包围;与BCCAO 3 d组相比,海马CA1区BCCAO 3 m组Ig G在血管周围的染色较弱;连续给予E2可显著降低血管Ig G的渗漏。电镜结果显示BCCAO 3 d和3月组海马CA1区血管周围严重水肿,血管轻度扩张及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给予E2可显著改善血管的超微结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海马CA1区VEGF的表达于BCCAO后6 h,1 d显著增高,此后显著降低,于3 d达最低;BCCAO 3月时VEGF水平较sham(3月)组显著降低;E2可显著升高BCCAO后3 d或3月海马CA1区VEGF的表达。结论 BCCAO早期即可导致血管结构损伤,这种损伤可持续到BCCAO后3月;生理剂量E2替代治疗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蛋白表达降低BCCAO诱导的血管性痴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永久结扎 微血管 IgG VEGF 17-Β-雌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