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7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单纯腰椎椎间融合术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生物力学比较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烽 陈兵乾 +3 位作者 居建文 王素春 段广超 王以进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02-305,共4页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腰椎即刻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选用15具新鲜小牛腰椎标本,模拟临床建立三种椎间融合术模型,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上测试三种...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腰椎即刻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选用15具新鲜小牛腰椎标本,模拟临床建立三种椎间融合术模型,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上测试三种模型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前后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结果(1)与正常标本组相比,单纯椎间融合术的ALIF(Ⅰ)组的平均应变和应力明显增加;ALIF(Ⅰ)、PLIF(Ⅰ)、TLIF(Ⅰ)组的平均轴向刚度和水平剪切刚度分别下降28.3%、18.4%、11.5%(P<0.05)和21.6%、17.5%、5.9%(P<0 05);扭矩强度分别依次下降38.6%、49.1%、27.2%(P<0.05)。(2)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与单纯椎间融合组的相应术式比较,ALIF(Ⅱ)、PLIF(Ⅱ)、TLIF(Ⅱ)三组的平均应变和应力分别减小了21.4%、12.3%、24.5%(P<0.05)和21.4%,22.3%,24.5%(P<0.05);平均轴向刚度和水平剪切刚度分别增加了87.8%、77.9%、75.9%(P<0.05)和60.6%、68.1%、63.1%(P<0.05);平均扭转强度分别增加了95.1%、110.9%、87.6%(P<0 05)。结论行单纯椎间融合术后,腰椎的稳定性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在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能有效地提高其稳定性能。在三种椎间融合术中,TLIF的腰椎即刻稳定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融合术 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浩然 于海洋 +4 位作者 焦伟 尹稳 崔西龙 张伟 吴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5-512,522,共9页
目的:比较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行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47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 目的:比较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行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47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固定组),男5例,女15例,年龄39~69岁(54.1±9.6岁);27例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双侧固定组),男9例,女18例,年龄40~70岁(57.8±9.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性别、手术节段、疾病类型、随访时间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及变化值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3天、3个月、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价腰腿痛,术前及术后3个月、1年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功能障碍情况;术后1年根据CT评价椎间融合情况,通过改良MacNab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均获得1年及以上随访,双侧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均显著性高于单侧固定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值及血红蛋白变化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天、3个月、1年的VAS评分及术后3个月、1年的ODI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同时间点VAS评分及ODI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单侧固定组10.0%vs双侧固定组11.1%)、术后1年融合率(单侧固定组90.0%vs双侧固定组92.6%)及改良MacNab优良率(单侧固定组90.0%vs双侧固定组88.9%)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安全有效,与双侧固定相比,单侧固定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疾病 减压融合内固定 弓根螺钉固定 / 大通道全内镜下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刘爽 王晓波 +3 位作者 孙懿君 施杞 薛纯纯 李晓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0-519,共10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后路减压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unilateral pedicle screws plus contralateral translaminar facet screws,UPSFS)内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bilateral pedicle screws,BPS)内固定治疗腰椎...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后路减压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unilateral pedicle screws plus contralateral translaminar facet screws,UPSFS)内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bilateral pedicle screws,BPS)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1月发表的关于后路减压融合UPSFS内固定与BPS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病例对照研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纳入研究结局指标数据,包括术前与末次随访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的改变值,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费用,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融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提取数据后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所有研究NOS评价均符合要求。总计有588例患者接受了内固定手术,其中UPSFS固定291例,BPS固定297例,随访时间12~60个月。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腿痛VAS评分改变值[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0.3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57,-0.03)]、切口长度[WMD=-4.49,95%CI(-6.64,2.55)]、手术时间[WMD=-32.61,95%CI(-45.23,19.99)]、术中出血量[WMD=-152.63,95%CI(-208.91,-96.35)]、术后引流量[WMD=-186.21,95%CI(-286.06,-86.36)]以及住院费用[WMD=-1.68,95%CI(-2.27,-1.10)],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UPSFS组优于BPS组(P<0.05);而术前与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WMD=-0.00,95%CI(-0.26,0.27)]、JOA评分[WMD=0.26,95%CI(-1.59,2.11)]、ODI[WMD=0.26,95%CI(-1.59,2.11)]、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WMD=0.01,95%CI(-0.61,0.63)]的改变值,末次随访时的融合率[OR=0.31,95%CI(0.10,1.03)]以及并发症发生率[OR=1.43,95%CI(0.60,3.40)],两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时,UPSFS固定具有和BPS固定相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且前者对患者腿痛程度的改善更加显著,同时可以缩小手术切口,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住院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疾病 板关节突螺钉 弓根螺钉 内固定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前外侧螺钉固定或后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4
作者 朱柏霈 邱龙恒 +5 位作者 娄振凯 何恒涛 黄靖 肖瑜 郭宸源 王兵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0-398,407,共10页
目的:比较侧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联合前外侧螺钉固定技术(anterolateral screw fixation,AF)或后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b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BPS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 目的:比较侧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联合前外侧螺钉固定技术(anterolateral screw fixation,AF)或后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b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BPS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LDD)的疗效及影像学参数。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LLIF-AF或LLIF-BPSF治疗的100例单节段LDD患者,根据内固定方法分为AF组和BPSF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收集患者围手术期资料(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7d和术后6个月的腰部及腿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影像学参数如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椎间孔高度(foraminal height,FH)、椎管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和手术并发症等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探讨椎间隙下沉及融合器不融合的危险因素。结果:A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均优于BPSF组[125.0±26.6min vs 221.6±52.2min,25.0mL(20.0~50.0mL)vs 100.0mL(90.0~150.0mL),12.5±4.8d vs 14.9±4.6d],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腰、腿痛VAS评分和ODI方面,术后7d和术后6个月相较于本组术前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影像学DH、FH和CSA参数方面,同组术后7d和术后6个月相较于本组术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前、术后7d及术后6个月各时间点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AF组出现椎间隙下沉的患者有12例,BPSF组出现椎间隙下沉的患者有9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F组和BPSF组患者术后6个月椎间隙出现下沉和未出现患者间的BMI、QCT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融合器出现未融合和融合患者间的QCT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BMI≥28kg/m^(2)和QCT<80mg/cm^(3)均是AF组椎间隙下沉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不是BPSF组椎间隙下沉的独立危险因素;而QCT<80mg/cm^(3)在AF组、BPSF组中均为融合器发生不融合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LIF联合AF或BPSF均是治疗LDD的可靠方法,对BMI≥28kg/m^(2)的大体重患者或QCT<80mg/cm^(3)的骨密度下降患者,BPSF内固定能够为脊柱提供更强的机械稳定性,可以降低术后椎间隙下沉或融合器未融合情况的发生率;反之,AF内固定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少,可以优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腰体间融合术 退行性疾病 弓根螺钉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与C型臂X线机透视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对比
5
作者 梁利川 刘列华 +4 位作者 赵晨 罗磊 李培 高永健 周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6-242,共7页
目的:评估机器人辅助与C型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4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27~69岁。根据术中是否使用机器人... 目的:评估机器人辅助与C型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4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27~69岁。根据术中是否使用机器人辅助,分为机器人辅助引导的观察组的和传统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的对照组。观察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7~69岁(52.1±8.8岁);对照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27~69岁(50.9±13.2岁)。两组患者的病例数及男女比例、BMI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行伤椎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手术,记录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持续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记录术后3d的CT资料,根据Gertzbein-Robbins评分,评价置钉的优良率。记录术前及术后1d、3d、1个月的胸腰背部疼痛VAS评分。测量术前及术后3d、1个月、6个月的Cobb角及椎体前缘相对高度,使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对比术前及术后数据。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90.71±9.52min vs 117.62±16.63min,P<0.05)、术中出血量(67.14±18.75mL vs 139.52±28.01mL,P<0.05)和透视次数(9.14±2.27次vs 18.86±2.86次,P<0.0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并发症。对照组共置入150枚螺钉,其中136枚位置优良;观察组共置入126枚螺钉,其中124枚位置优良,观察组螺钉置入优良率更高(98.4%vs 90.7%,P<0.05)。两组术后1d(2.67±0.57分vs4.00±0.70分,P<0.05)、术后3d疼痛VAS评分(1.19±0.68分vs 1.95±0.59分,P<0.05)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个月VAS疼痛评分(0.76±0.43 vs 1.10±0.53,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3d、1个月及6个月的Cobb角(6.08°±1.49°vs 6.09°±1.05°;6.26°±1.46°vs 6.28°±1.14°;6.78°±1.38°vs 6.91°±1.31°)与椎体前缘相对高度[(90.14±1.56)%vs (90.06±1.69)%;(89.62±1.56)%vs (89.44±2.12)%;(88.87±1.72)%vs (88.92±1.88)%]在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在提高手术精确度、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透视次数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骨折 机器人辅助 经皮复位内固定 弓根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单侧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74
6
作者 何蔚 张桦 +2 位作者 何海龙 许国华 叶晓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5-408,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单侧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20具人新鲜尸体腰椎标本,随机分为单节段(L4-5)腰椎标本和双节段(L4-5,L5-S1)腰椎标本(各10具)。每具标本分别制作以下3种模型:正常对照;右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附... 目的探讨腰椎单侧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20具人新鲜尸体腰椎标本,随机分为单节段(L4-5)腰椎标本和双节段(L4-5,L5-S1)腰椎标本(各10具)。每具标本分别制作以下3种模型:正常对照;右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椎间融合器模型(单侧模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椎间融合器模型(双侧模型)。用WDW-4100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各标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扭转方向上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节段标本在前屈/后伸、左/右弯、左/右扭转6个方向上的生物学稳定性在单侧模型与双侧模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节段标本在前屈、左弯、左/右旋转方向上的生物学稳定性在单侧模型与双侧模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后伸、右弯方向上双侧模型的稳定性均较单侧模型高(P<0.05)。结论在生物力学实验中,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术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刚度适中,腰椎可获得可靠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弓根螺钉固定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应用于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比较 被引量:8
7
作者 曾忠友 汤永华 +4 位作者 陈国军 严卫峰 吴鹏 张建乔 金才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6-221,共6页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后行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优缺点。方法:2007年6月~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51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均为单节段病变,无严重...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后行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优缺点。方法:2007年6月~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51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均为单节段病变,无严重不稳。其中26例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A组),25例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B组)。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病变部位、疾病严重程度和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创伤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输血,术中、术后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优于B组;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19.5个月,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融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无严重不稳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效果相当,但相对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关节突螺钉 弓根螺钉 内固定 间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长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34
8
作者 王翀 方明桥 +2 位作者 项光恒 楼超 徐华梓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95-801,共7页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9年10月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8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单侧固...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9年10月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8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单侧固定38例,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34~68岁,平均52.4岁;双侧固定42例,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32~75岁,平均53.7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价疗效,通过影像学测量不同部位椎间隙高度,并评估末次随访时椎体间融合情况以及分析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5~8年,平均6.8年。临床疗效的判断标准VAS评分、ODI评分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无显著差异(P〉0.05),但手术前后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在手术前后不同部位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无显著差异(P〉0.05)。影像学检查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单侧固定较双侧固定降低(P〈0.05),椎旁肌纤维化发生率单侧固定较双侧固定明显降低(P〈0.05)。未发现继发性脊柱侧弯、cage移位及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能获得满意的长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融合 内固定 退行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经皮单向椎弓根螺钉连接棒长度测量器在胸腰椎骨折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
9
作者 王越 王珊 +6 位作者 李良生 郑晓鹏 黄泓翰 陈恒梅 陈世杰 陈建泉 王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5,共6页
胸腰椎骨折(thoracolumbar fractures)是临床常见的脊柱创伤疾病之一[1、2],在所有创伤患者中的发病率达到5%[2]。其中,胸腰椎(T11~L2)骨折的发病率约占脊柱骨折的60%[1],目前,采用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 胸腰椎骨折(thoracolumbar fractures)是临床常见的脊柱创伤疾病之一[1、2],在所有创伤患者中的发病率达到5%[2]。其中,胸腰椎(T11~L2)骨折的发病率约占脊柱骨折的60%[1],目前,采用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已经成为常用术式[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骨折 脊柱骨折 经皮弓根螺钉内固定 创伤患者 脊柱创伤 无神经损伤 长度测量 弓根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旁正中切口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合并双侧椎管减压TLIF术的中长期疗效 被引量:4
10
作者 曹渊武 陈子贤 +4 位作者 梁运 李邦耀 蒋淳 冯振洲 姜晓幸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7-71,100,共6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单侧旁正中切口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合并双侧减压的经椎间孔的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在治疗双侧椎管狭窄患者中的中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目的回顾性研究单侧旁正中切口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合并双侧减压的经椎间孔的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在治疗双侧椎管狭窄患者中的中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73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有双侧椎管狭窄的症状及体征,且均接受单侧旁正中切口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及双侧椎管减压。统计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ODI评分、JOA评分、VAS评分、腰椎前凸角(angle of lumbar lordosis,LL)及节段前凸角(angle of segmental lordosis,SL);同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相关并发症及椎体间的融合情况。结果 73例患者中,男性30名、女性43名,平均年龄(57.7±10.1)岁(33~81岁),平均手术时间(92.0±26.7)min(55~180min),平均出血量(150.5±130.3)mL(50~300mL),平均住院天数(12.3±2.7)天(7~20天)。术后随访时间至少5年,平均随访时间(79.4±11.1)个月(60~98个月)。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的ODI评分、JOA评分、VAP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的LL及SL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所有患者都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结论单侧旁正中切口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合并双侧椎管减压TLIF术是对传统TLIF术的改良,能够减轻手术创伤并减少手术费用,是治疗具有双侧症状的椎管狭窄症的理想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旁正中切口 间孔的体间融合术 弓根螺钉固定 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9
11
作者 陈志明 马华松 +1 位作者 赵杰 陈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84-688,共5页
目的:建立人正常L3~L5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腰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基于人正常L3~L5节段的CT扫描数据,利用Geomagic Studio 9.0、Simpleware 2.0、Abaqus 6.7软件建立人正常L3~L5三维有限元模型(INT),... 目的:建立人正常L3~L5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腰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基于人正常L3~L5节段的CT扫描数据,利用Geomagic Studio 9.0、Simpleware 2.0、Abaqus 6.7软件建立人正常L3~L5三维有限元模型(INT),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L4/5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模型(M1)、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单枚融合器置入模型(M2)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单枚融合器置入模型(M3)。在L3上表面施加500N预载荷,再施加10N·m的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等生理活动,观察不同工况下L4-L5节段角位移、椎弓根螺钉及融合器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各工况下M1、M2、M3角位移均较INT减少,M3减少最明显;除右屈和后伸外,其他工况下M2与M3的角位移减少程度相当,而M1在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时稳定性较差。M1的螺钉应力峰值明显高于M2和M3,尤以左屈及后伸载荷时螺钉应力峰值最大,M2螺钉应力峰值高于M3,M2椎间融合器的应力峰值在各种工况下均高于M3。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不能很好地控制侧屈和旋转载荷,椎弓根螺钉承受较大的应力;附加单枚融合器置入可以重建融合节段的稳定性,明显减少螺钉的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模型 弓根螺钉 固定 间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枚cage和单枚cage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 被引量:30
12
作者 张建华 李新志 +5 位作者 周宏斌 王光勇 李菲霰 陈文瑶 王宪伟 余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57-461,共5页
目的:观察减压后采用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术和单枚cage植骨融合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08年1月我科收治6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患者。其中28例减压... 目的:观察减压后采用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术和单枚cage植骨融合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08年1月我科收治6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患者。其中28例减压后采用单枚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A组),34例减压后采用单枚cage植骨融合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B组)。手术前后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痛评分15分法(包括主观症状、客观体征、膀胱功能)评定神经功能,计算改善率和优良率。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和与cage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JOA评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2~30个月,平均24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改善率平均为78.12%,B组为94.32%;A组优良率为82.14%,B组为97.06%;A组植骨融合率为78.57%,B组为97.06%。两组间改善率、优良率、植骨融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cage相关并发症(cage脱出、移位和沉降各2例)的发生率为21.43%(6/28),B组cage移位1例(1/34,2.9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减压后采用单枚cage植骨融合术和单枚cage植骨融合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都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但后者植骨融合率较高,融合器相关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盘突出症 不稳症 弓根螺钉 间融合器 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疾患所致腰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4
13
作者 刘涛 李长青 +1 位作者 周跃 王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4-227,共4页
目的:评价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疾患所致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2月~2006年8月,共收治不同原因所致腰痛患者29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腰椎不稳8例,椎间盘源性腰痛5例,MED术后复发3例,均采用可扩张管道... 目的:评价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疾患所致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2月~2006年8月,共收治不同原因所致腰痛患者29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腰椎不稳8例,椎间盘源性腰痛5例,MED术后复发3例,均采用可扩张管道系统经椎间孔行椎体间植骨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应用Kim方法评价临床效果,应用Schulte方法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例患者术后出现对侧下肢放射性疼痛,保守治疗无效,再次手术行神经根管减压和内固定后症状缓解。随访21~36个月,平均31.5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7±0.6分,术后3个月时为1.9±0.9分,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术后3个月时Kim优良率为89.7%,末次随访时Kim优良率为96.6%,满意率为96.6%。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为93.1%,1例可能融合和1例假关节形成。结论: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腰痛的一种有效方法,但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弓根螺钉固定 腰痛 间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矫正胸椎侧凸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3
14
作者 吕国华 王冰 +3 位作者 马泽民 李晶 邓幼文 刘伟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15-217,共3页
目的:评价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矫正胸椎侧凸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1994年3月~2002年3月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的118例胸椎侧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评价其手术并发症、侧凸矫正率及长期随访结果。结果:胸椎... 目的:评价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矫正胸椎侧凸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1994年3月~2002年3月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的118例胸椎侧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评价其手术并发症、侧凸矫正率及长期随访结果。结果:胸椎椎弓根总计置入螺钉916枚,术中及术后螺钉松动16枚;螺钉位置不良12枚;椎弓根骨折7例;脑脊液漏3例;1例术后螺钉松动压迫脊髓。术后平均随访5年,脊柱侧凸畸形平均矫正率为75%,平均矫正度丢失率1.2%,1例出现交界性后凸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是矫正脊柱侧凸畸形一种较安全、有效的三维内固定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弓根螺钉 内固定 凸畸形 有效性 安全性 矫形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海涌 陈晓明 +4 位作者 陈志明 邵水霖 邹德威 马华松 高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99-202,共4页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效果的影响。方法:66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分别采用钩-棒、钩-钉-棒或钉-棒固定的方法进行矫正,对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畸形程度、矫正效果和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各组在畸形程度、...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效果的影响。方法:66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分别采用钩-棒、钩-钉-棒或钉-棒固定的方法进行矫正,对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畸形程度、矫正效果和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各组在畸形程度、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无显著性差异,椎弓根钉-棒固定组在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正率和维持矫正效果均较钩-棒或钩-钉-棒固定组明显提高。结论:在不增加并发症的前提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提高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矫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根螺钉 特发性脊柱 矫正效果 内固定 手术时间 手术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9
16
作者 何蔚 何海龙 +5 位作者 许国华 范纯泉 张桦 蒋玉权 朱云荣 叶晓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7-540,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和实际疗效。方法:自2006年2月至2008年2月,对24例患者行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平均随访1年。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短期与中期... 目的:探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和实际疗效。方法:自2006年2月至2008年2月,对24例患者行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平均随访1年。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短期与中期临床疗效。结果:在平均1年的随访期内,患者术前腰痛和(或)下肢疼痛症状术后均有缓解。末次随访时,应用Oswestry指数P0~P5分级的患者分别为5、11、6、2、0、0例。用改良JOA标准评价临床结果,优18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1.67%。结论:单侧固定可以用于需要行椎间融合的椎间盘突出症和Ⅰ度腰椎滑脱症患者的治疗,中期随访临床效果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盘突出症 弓根螺钉固定 间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图监测在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7
作者 谭海涛 江建中 +5 位作者 谢兆林 陈国平 甘锋平 黄圣斌 邹艺 李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18-624,共7页
目的:探讨肌电图监测在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监测效果。方法:对46例行X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实时肌电图监测,其中男24例,... 目的:探讨肌电图监测在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监测效果。方法:对46例行X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实时肌电图监测,其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53.2±18.7岁。XLIF通道建立过程中采用自发肌电图监测神经根在术中是否受到牵拉、激惹等刺激,通过计算真阳性率和真阴性率得出监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利用诱发肌电图监测132枚椎弓根螺钉置入对神经电生理变化的影响。分析并推测手术中肌电监测的影响因素,尽量控制监测假阳性及假阴性的发生。为评价肌电监测的临床效果,记录肌电监测的阳性和阴性结果例数,并比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患者的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结果:46例患者共69个节段行椎间融合(L1/2 5例,L2/3 9例,L3/4 32例,L4/5 23例)。自发肌电监测有16例发现异常肌电波形,其中14例(真阳性)经调整手术操作后能恢复正常波形,2例(假阳性)经短暂观察后自行恢复至正常,14例患者中有3例术后出现神经根功能损伤症状。其余30例术中无异常肌电波形的患者中,有3例(假阴性)术后出现神经根功能损伤症状,27例(真阴性)术后无神经根功能损伤症状。通过上述数据计算得出术中自发肌电图监测灵敏度为82.35%,特异度为93.10%。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中采用诱发肌电监测132枚椎弓根螺钉置入(L1:8枚,L2:15枚,L3:27枚,L4:48枚,L5:34枚),其中118枚螺钉置入时肌电监测提示阴性,术后CT提示其中有5枚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另外14枚螺钉攻丝后,刺激强度为10m A时出现肌电图反应,术后有13个椎弓根出现椎弓根内侧皮质骨折表现。患者术前JOA评分14.8±2.1分,术后为23.9±2.5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前ODI评分为38.3±3.1分,术后为13.6±2.9分,改善率为65.7%,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极外侧入路腰椎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肌电图监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图监测 极外入路间融合术 经皮弓根螺钉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治单胸弯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下固定融合椎选择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岩 张永刚 +4 位作者 张雪松 陆宁 王征 王冉东 张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03-206,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治单胸弯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时下固定融合椎(LIV)的选择.方法:2003年5月~2003年10月,采用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治38例单胸弯AIS患者,其中,Lenke Ⅰ A 20例,Lenke Ⅰ B 18例,均采用站立... 目的:探讨后路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治单胸弯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时下固定融合椎(LIV)的选择.方法:2003年5月~2003年10月,采用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治38例单胸弯AIS患者,其中,Lenke Ⅰ A 20例,Lenke Ⅰ B 18例,均采用站立位胸弯下旋转中立椎(NV)结合骶正线的方法确定LIV.术前摄站立前后、侧位,卧位左右侧屈位片,术后2周、6个月、12个月摄站立前后位和侧位平片,观察手术前后的躯干平衡、失代偿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未出现脊髓、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平均融合8.4个节段.胸弯由术前平均57.4°矫正至术后平均11.3°,腰弯由术前平均26.8°自发矫正至平均4.9°;下固定融合椎的倾斜角由术前平均18.1°纠正至平均3.5°.胸椎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27.1°改善至平均32.3°;水平面顶椎旋转度由术前Ⅰ~Ⅲ度改善至0~Ⅰ度.经过1年以上的随访,仅1例患者出现轻度失代偿,其余患者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结论:采用后路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技术矫治单胸弯AIS患者时结合站立位下NV和CSVL确定LIV,可在保证矫形效果的同时节省融合节段,保存更多的腰椎活动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根螺钉 特发性脊柱 固定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固定三维矫治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 被引量:7
19
作者 殷翔 许建中 +3 位作者 周强 贾全章 吴兴军 方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1440-1442,共3页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2年7月至2005年12月,对4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脊柱侧凸矫形术,术中采用徒手技术置入椎弓根螺钉行侧凸矫形,术后佩戴胸腰支具3个月。结果随访6~30个月,平均15...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2年7月至2005年12月,对4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脊柱侧凸矫形术,术中采用徒手技术置入椎弓根螺钉行侧凸矫形,术后佩戴胸腰支具3个月。结果随访6~30个月,平均15个月。切口均获得Ⅰ期愈合。患者术前Cobb角平均为63.6°,术后Cobb角为20.5°,畸形矫正率为66.4%,随访中角度丢失平均为2.8°,身高平均增加约5cm。所有病例术中术后均无脊髓神经根损伤表现,均获得满意的脊柱融合。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提供强大的三维矫正力,效果可靠、并发症少,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弓根螺钉 特发性脊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徐海栋 陈勇 +1 位作者 许斌 赵建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12期1268-1271,共4页
目的评估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un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Ups)结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疾病... 目的评估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un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Ups)结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2例,按照自愿的原则,采用Ups结合TLIF治疗24例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椎间融合术治疗18例。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应用Kim方法评价临床效果,应用Schulte方法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临床疗效良好,无并发症的发生。VAS评分、Kim评分单侧固定优于双侧固定,Schulte方法观察植骨融合2组无显著差异。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8个月。结论 Ups结合TLIF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时具有微创手术的优点,疗效明确,但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根螺钉固定 退行性疾患 间孔间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