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语前聋患儿分期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言语感知、声源定位能力、听觉能力等,探讨双耳助听的优越性。方法选取40例于2014~2015年间第一次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的语前聋患儿,其中20例于2016~2017年间再次行对侧人工耳蜗植入(A组)...目的评估语前聋患儿分期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言语感知、声源定位能力、听觉能力等,探讨双耳助听的优越性。方法选取40例于2014~2015年间第一次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的语前聋患儿,其中20例于2016~2017年间再次行对侧人工耳蜗植入(A组),另20例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患儿作为B组。采用言语空间特性父母版(the speech,spatial and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parent's version,SSQ-P)、听觉行为分级-Ⅱ(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Ⅱ,CAP-Ⅱ)两个量表,首先对40例患儿第一次人工耳蜗植入术后2年(T_1)的空间听力、听觉及言语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在A组20例患儿完成对侧人工耳蜗植入术后1年时(T_2),对40例患儿进行第二次评估,比较两组的SSQ-P得分、CAP-Ⅱ分级。结果第一次人工耳蜗植入术后2年(T_1),两组间SSQ-P得分和CAP-Ⅱ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次评估时(T_2)A组的SSQ-P得分和CAP分级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双侧人工耳蜗植入较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的听觉效果更好,尤其是患者的空间听力显著提高。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不同双侧干预模式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在安静和噪声环境下听觉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185例双侧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儿按双侧干预模式分为:双模式组(BIM组)55例,双侧人工耳蜗同期植入组(SCI组)70例,双侧人工耳蜗序贯植入...目的探讨不同双侧干预模式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在安静和噪声环境下听觉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185例双侧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儿按双侧干预模式分为:双模式组(BIM组)55例,双侧人工耳蜗同期植入组(SCI组)70例,双侧人工耳蜗序贯植入组(SBCI组)60例。采用儿童听力/口语评估家长问卷(PEACH量表)评估三组患儿双耳干预后1年在安静和噪声环境下的PEACH得分,分析植入年龄、术前残余听力、助听器佩戴情况、康复训练模式、家庭等相关因素对三组患儿安静和噪声环境下听觉效果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儿安静环境下PEACH得分均高于噪声环境下PEACH得分(P<0.05);(2)SCI组患儿安静和噪声环境下PEACH得分均高于BI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分析显示,三组患儿安静或噪声环境下听觉效果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3岁前首次植入、术前佩戴助听器、与家庭康复结合的训练模式是三组患儿安静和噪声下听觉效果共同的有利影响因素;术前平均残余听力(≤95 dB HL)是BIM组患儿安静环境下听能的有利影响因素;家长文化程度越高,SCI组和SBCI组患儿安静和噪声环境下听能获益越多;植入间隔时间≤24个月、植入间期佩戴助听器是SBCI组患儿噪声环境下听能的有利影响因素。结论重度-极重度语前聋患儿同期双侧CI术后在安静和噪声环境下的听觉表现优于双模式聆听。3岁前植入、术前或植入间期佩戴助听器可提高患儿噪声下听能,双侧序贯植入间隔宜在12个月以内。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Ⅱ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2,NF2)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及听觉脑干植入(auditory brainstem implant,ABI)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双侧听神经瘤(NF2)患者的诊疗经过及ABI术后6、9、12、24、36个月的听力...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Ⅱ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2,NF2)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及听觉脑干植入(auditory brainstem implant,ABI)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双侧听神经瘤(NF2)患者的诊疗经过及ABI术后6、9、12、24、36个月的听力言语康复效果。结果患者,男,13岁,因右耳听力下降及耳鸣3年伴步态不稳,声音嘶哑就诊,患者曾接受过腰椎椎管内神经纤维瘤切除病史,MRI检查示双侧桥小脑角区占位病变,临床诊断为NF2;经fishey入路分次切除双侧听神经瘤,术后病理诊断均为神经鞘膜瘤,术后2年行左耳ABI手术,ABI术后又先后接受过气管神经纤维瘤、腹膜后细胞性神经鞘瘤切除术。ABI术后开机调试时所有电极均能引出听觉反应,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患者对自然环境声响、元音、单音节词的正确识别率均呈上升趋势,纯音听阈值逐渐降低,术后6、9、12、24、36个月元音的正确识别率分别为14%、18%、20%、24%、35%,单字词的正确识别率分别为5%、7%、10%、14%、20%;但双音节词及开放语句识别率均为0。结论 NF2多发生在青少年,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手术切除双侧听神经瘤仍是首选的方法,ABI对于双侧听神经瘤切除术后患者听力重建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术中准确定位耳蜗核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评价单侧聋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ce Library等数据库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搜索有关单侧聋分别采用信号对侧传输系统(CROS)、骨传导装置(BCD)、人工耳蜗植入(CI)干...目的系统评价单侧聋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ce Library等数据库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搜索有关单侧聋分别采用信号对侧传输系统(CROS)、骨传导装置(BCD)、人工耳蜗植入(CI)干预方式效果的临床试验研究,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22年10月,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文献质量评估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研究547例单侧聋患者,Meta分析结果示:①噪声下言语:三种干预方式在SssdNnh(目标信号位于患侧、噪声位于正常侧)方位下结果与未干预组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方位没有统计学差异;②声源定位:CI干预组优于未干预组,有统计学差异,BCD干预组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CROS干预组比未干预组差,有统计学差异;③耳鸣量表得分:CI和BCD干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CROS干预没有统计学差异;④SSQ得分:三种干预方式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对单侧聋患者在噪声下言语识别、声源定位、耳鸣缓解及日常听能改善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BCD和CROS干预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下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估语前聋患儿分期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言语感知、声源定位能力、听觉能力等,探讨双耳助听的优越性。方法选取40例于2014~2015年间第一次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的语前聋患儿,其中20例于2016~2017年间再次行对侧人工耳蜗植入(A组),另20例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患儿作为B组。采用言语空间特性父母版(the speech,spatial and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parent's version,SSQ-P)、听觉行为分级-Ⅱ(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Ⅱ,CAP-Ⅱ)两个量表,首先对40例患儿第一次人工耳蜗植入术后2年(T_1)的空间听力、听觉及言语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在A组20例患儿完成对侧人工耳蜗植入术后1年时(T_2),对40例患儿进行第二次评估,比较两组的SSQ-P得分、CAP-Ⅱ分级。结果第一次人工耳蜗植入术后2年(T_1),两组间SSQ-P得分和CAP-Ⅱ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次评估时(T_2)A组的SSQ-P得分和CAP分级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双侧人工耳蜗植入较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的听觉效果更好,尤其是患者的空间听力显著提高。
文摘目的探讨不同双侧干预模式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在安静和噪声环境下听觉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185例双侧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儿按双侧干预模式分为:双模式组(BIM组)55例,双侧人工耳蜗同期植入组(SCI组)70例,双侧人工耳蜗序贯植入组(SBCI组)60例。采用儿童听力/口语评估家长问卷(PEACH量表)评估三组患儿双耳干预后1年在安静和噪声环境下的PEACH得分,分析植入年龄、术前残余听力、助听器佩戴情况、康复训练模式、家庭等相关因素对三组患儿安静和噪声环境下听觉效果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儿安静环境下PEACH得分均高于噪声环境下PEACH得分(P<0.05);(2)SCI组患儿安静和噪声环境下PEACH得分均高于BI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分析显示,三组患儿安静或噪声环境下听觉效果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3岁前首次植入、术前佩戴助听器、与家庭康复结合的训练模式是三组患儿安静和噪声下听觉效果共同的有利影响因素;术前平均残余听力(≤95 dB HL)是BIM组患儿安静环境下听能的有利影响因素;家长文化程度越高,SCI组和SBCI组患儿安静和噪声环境下听能获益越多;植入间隔时间≤24个月、植入间期佩戴助听器是SBCI组患儿噪声环境下听能的有利影响因素。结论重度-极重度语前聋患儿同期双侧CI术后在安静和噪声环境下的听觉表现优于双模式聆听。3岁前植入、术前或植入间期佩戴助听器可提高患儿噪声下听能,双侧序贯植入间隔宜在12个月以内。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单侧聋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ce Library等数据库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搜索有关单侧聋分别采用信号对侧传输系统(CROS)、骨传导装置(BCD)、人工耳蜗植入(CI)干预方式效果的临床试验研究,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22年10月,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文献质量评估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研究547例单侧聋患者,Meta分析结果示:①噪声下言语:三种干预方式在SssdNnh(目标信号位于患侧、噪声位于正常侧)方位下结果与未干预组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方位没有统计学差异;②声源定位:CI干预组优于未干预组,有统计学差异,BCD干预组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CROS干预组比未干预组差,有统计学差异;③耳鸣量表得分:CI和BCD干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CROS干预没有统计学差异;④SSQ得分:三种干预方式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对单侧聋患者在噪声下言语识别、声源定位、耳鸣缓解及日常听能改善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BCD和CROS干预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下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文摘目的 探讨不同助听模式的语前聋儿童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家庭生活质量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语前聋儿童75例,其中58例符合纳排标准且连续随访1年而被纳入研究,按助听模式将儿童分为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组(CI)21例,双耳双模式组(CI+HA)8例,双侧人工耳蜗植入组(BCI)29例。采用听觉能力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评分、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e,SIR)评分、父母版言语空间特性量表(speech,spatial and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parent's version,SSQ-P)评分及听力植入体儿童的家庭生活质量表(children using hearing implants quality of life,CuHI Qol)评估患儿听觉言语能力和家庭生活质量。结果 术前CI组、CI+HA组、BCI组CAP评分、SIR评分、SSQ-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BCI组CAP评分、SIR评分、SSQ-P评分均高于CI+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HA组CAP评分、SIR评分、SSQ-P评分均高于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组、CI+HA组、BCI组言语感知评分、空间听力评分、听力音质评分、SSQ-P评分组间效应、时间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CI组、CI+HA组、BCI组SSQ-P评分均呈逐渐递增趋势。CI组、CI+HA组、BCI组不同时间点CuHI Qol评分时间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CI组、CI+HA组、BCI组家庭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术后6个月,BCI组家庭生活质量最高,术后12个月,CI+HA组家庭生活质量评分上升明显。CuHI Qol评分与CAP评分、SIR评分、SSQ-P评分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CI具备双耳信息整合功能,空间听力优势较双耳双模式及单侧CI更明显,是极佳的助听补偿方式。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越好,家庭生活质量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