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VOF-CSF方法的微流控法生成双乳液滴过程数值研究
1
作者 牛玉龙 杨磊 朱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7-543,548,共8页
文章采用体积函数法和连续表面力(volume of fluid-continuum surface force,VOF-CSF)数值模型对同轴对冲聚焦玻璃毛细管生成双乳液滴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文献实验照片对照的方式确定数值模型的合理性,且能够预测双乳液滴形成的... 文章采用体积函数法和连续表面力(volume of fluid-continuum surface force,VOF-CSF)数值模型对同轴对冲聚焦玻璃毛细管生成双乳液滴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文献实验照片对照的方式确定数值模型的合理性,且能够预测双乳液滴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同时研究了黏度、界面张力及流量对液滴大小、流动形态及断裂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外相以及内相黏度过小会对双乳液滴的生成造成明显影响,前者生成更小的双乳液滴,后者会在合适的流动比下生成多核液滴;界面张力的增加会抑制相关界面的射流,使流体从喷射态朝滴态转变,且较易生成液滴;外相流量主要影响液滴的粒径大小,流量越大,粒径减小,而中间相流量和内相流量的变化主要影响液滴的核壳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乳液滴 微流控法 数值模拟 同轴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岔结构处双乳液滴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2
作者 刘赵淼 孙超 +1 位作者 逄燕 王翔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4-1222,共9页
复合液滴在化工、医药和生物检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尺寸以及壳层厚度是复合液滴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特征参数,研究复合液滴的动力学特性对建立相应的操控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实现复合液滴的按需制备.采用微流控技术制备了Y形... 复合液滴在化工、医药和生物检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尺寸以及壳层厚度是复合液滴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特征参数,研究复合液滴的动力学特性对建立相应的操控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实现复合液滴的按需制备.采用微流控技术制备了Y形和T形两种分岔结构,研究了双重乳化液滴(双乳液滴)在分岔结构处的流动行为.根据内、外液滴的分裂次数,将流动模式划分为二次分裂、一次分裂和不分裂3种.分析了流动模式的转变规律以及液滴长度对流动模式转变的影响,通过内、外液滴延伸长度、颈部宽度和缝隙宽度等特征参数的演化过程,将液滴运动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不分裂模式下为挤压、过渡和恢复,一次分裂以及二次分裂模式下为挤压、过渡和断裂,并讨论了相应的动力学机制.发现液滴长度的增加能有效降低液滴与通道之间的间隙宽度,导致双乳液滴所受的挤压力与剪切力增加,有利于液滴的分裂.基于比较成熟的单乳液滴理论,分别建立了内、外液滴的临界分裂条件,T形分岔结构的分裂临界线高于Y形,并进一步构建了内、外液滴毛细数和初始长度决定的流动模式分布图,可以很好地划分不同模式的分布区域,对于调控双乳液滴特性参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乳液滴 动力学特性 分裂模式 临界条件 通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轴聚焦微流控拓扑构造的双乳液滴生成机制数值模拟
3
作者 朱晓武 罗永皓 +1 位作者 张伟业 刘文文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10期177-188,共12页
采用流体体积(VOF)相界面追踪技术建立了同轴聚焦微通道内双乳液滴生成过程的数值计算模型。当内相、中间相和外相流体流速分别为0.01、0.011、0.04m/s时,该模型能够稳定形成单分散性较好、直径为500μm的双乳液滴。形成的双乳液滴适合... 采用流体体积(VOF)相界面追踪技术建立了同轴聚焦微通道内双乳液滴生成过程的数值计算模型。当内相、中间相和外相流体流速分别为0.01、0.011、0.04m/s时,该模型能够稳定形成单分散性较好、直径为500μm的双乳液滴。形成的双乳液滴适合药物领域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聚焦孔半径、聚焦孔颈长与聚焦孔颈角对三相流体的液滴驱动方式的影响,并讨论了微流道拓扑结构变化与双乳液滴生成机制及特性的内在联系与机理。结果表明,聚焦孔半径影响了Marangoni效应对内液滴局部扰动的程度,在改变生成液滴截面尺寸的同时,也使液滴生成频率发生相应的变化。聚焦孔颈长的改变决定了内外相流体的流型,限制了液膜断裂与脱离过程,从而对液滴生成方式产生根本性影响。聚焦孔颈角的变化影响了鞘液对外界面的剪切作用,通常情况下较大的角度使得局部流体阻力得以缓慢的释放,有利于生成液滴界面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 双乳液滴 同轴聚焦结构 相界面追踪法 多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